02.28 請問中醫理論是如何診斷患者是新冠肺炎還是普通肺炎的?

xue27338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當它們混合成一體的時候,從頭條新聞的報道來看,確實是否發燒🤒️都用體溫計測量,沒有用望聞問切來確定,明顯,洋為中用巳居於領先支配的地位,古為今用巳居於受支配,服從的地位。


KongZWang


中醫藥理論是不區分新冠肺炎與普通肺炎的,那是西醫名稱。首先我們要對這次新型的肺炎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次的新型病毒肺炎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發病迅速,傳播很快,傳染性極強。

第二個特點,所有的病人基本上是同樣的主症,發熱,咳嗽,然後氣喘。而且病勢發展很猛,一開始僅僅是發熱,咳嗽甚至還兼有一些腸胃道的症狀,然後迅速進入重症期,一到重症期就是高燒、暴喘甚至有呼吸衰竭,這是一個共同的症狀特點。

第三個特點,發病季節是在去年也就是我們講的己亥年,大雪、冬至之後,直到現在。

根據這三個特點,我們首先要弄清四條,哪四條呢?

第一條中醫學上叫什麼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這是現代醫學病名。中醫沒有這個病名,我們必須搞清中醫應該稱此病為什麼病名?這是第一個要搞清楚的。

第二條,病因是什麼?

第三條,病邪性質是什麼?

第四條,病變的部位是什麼?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病機,包括病因、病性、病位,概而稱為病機。

所以我想就這四點做一點解釋。

首先要弄清這是一個什麼病?它是一個傳染病,它不是一般的外感病,更不是一般的雜病,首先要明確它是傳染病。傳染病中醫稱為什麼病?在《黃帝內經》的《素問•刺法論》中講:“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避其毒氣,天牝從來。”這段原文告訴我們這個病是個疫病,疫病就是相互傳染,無論老少都是同樣一個病症,就稱為疫病。在明代吳又可的《溫疫論》專門講了溫疫。他說“疫者,感天行之癘氣也”,疫是自然界疫癘之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這就是講的傳染病。從這兩條原文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古人已經認識到傳染病稱為疫病。所以毫無疑問這個病就是屬於疫病。

第二,它的病因是什麼?病因剛才前面提到的是疫癘之氣,清代的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說“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一個是疫癘之氣,二個是穢濁之氣。《黃帝內經》講“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天牝是什麼?就是鼻子。說明是從呼吸道傳染的傳染病。這不是一般的常見病,根本不是一般的外感病邪。關於病名,我們要確定它是疫病。它的病因是疫癘的毒氣。

第三點就是病邪性質。關於性質我想多講幾句,因為這個病發在冬天,有人認為這是傷寒,是感受寒邪發的病,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啊,是冬天發的病,而且病人一開始確實有一點點惡寒的表現,發熱惡寒似乎是傷寒,但是要明確,什麼是傷寒?

傷寒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傷寒論》是廣義的,《傷寒論》中的太陽傷寒是狹義的,無論是廣義和狹義,我們看看原文。《難經》講“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這五個哪一個是傳染病?不是。張仲景的《傷寒論》的太陽篇講傷寒,那是講狹義的傷寒。“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大家想想這是傳染病嗎?這肯定不是傳染病。所以我們講的傷寒不是傳染病,這是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吳又可《溫疫論》曾經專門講過“傷寒不傳染,時疫多傳染,傷寒邪從毛竅入,時疫邪從口鼻入。”這就說明兩點:

第一點:我們講的傷寒不是傳染病,而疫病是傳染病;

第二點:傷寒邪是從外表進入的,是從體表毛竅進入的,而溫邪、疫邪他是從口鼻傳入的,這就明確了,疫病不能講成傷寒,這是一個理由。再一個理由,都認為冬天的發病就是寒邪,這一點大家要明確,這裡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因素,按照《黃帝內經》運氣學的規律,己亥年啊,亥年是厥陰風木司天,厥陰風木之氣也就是風氣,是主上半年的客氣變化,主要的是第三步,下半年是少陽相火之氣在泉,在泉之氣就是主的第六步。第六步是什麼時間呢?從大雪開始,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再是立春,這個階段在去年它的客氣是什麼氣呢?是少陽相火。客氣就是干擾之氣,就是異常的氣候變化,也就是火熱之氣的干擾,當然這只是運氣規律。在這種火熱之氣的干擾下,如果氣候確實有特殊的變化,那麼就容易發生疫病。《黃帝內經》中曾經專門指出,在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也專門指出過,《黃帝內經》的《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講厥陰司天之年終之氣,“陽乃大化,蟄蟲出見,流水不冰。”人們感到溫暖舒服,那就是一個暖冬。“其病溫厲。”就容易發生傳染病。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面引用的原文,他改了一個字,省略了一段話,他講:“厥陰司天之年終之氣,民病溫厲。”這就直接了當地告訴我們在厥陰司天這個年份,最後一步是少陽相火在泉,受火熱之氣的異常干擾,那就是應寒而不寒,變成一個暖冬。如果這個時候氣候的反覆很大,就容易發生傳染病。那是不是每逢亥年就發傳染病?不是,它必須根據當時的實際氣候的變化。《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這樣講“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時間是有固定的規律的,但是氣候他不是絕對不變的。我從去年冬至節氣前開始就密切關注氣候變化,冬至節前後,氣候忽冷忽熱,反覆無常。所以我當時就意識到很可能有傳染病發生,這是《黃帝內經》運氣學理論,就知道今年冬天這個傳染病,不要把它做寒證看。還有一種認識,此次傳染病發於武漢,武漢地區屬於溼熱地帶。所以就認為這個病是溼溫。同志們啊,溼溫我們是很清楚的,溫病學家早就告訴我們,溼溫病的發病季節在夏秋之際,而且關於什麼是溼溫病,《溫病條辨》下了明確的定義,它的原文是這麼講的,“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溼溫。”大家想這個是個什麼病?這就是一個普通的溼熱病,它不是傳染病,而且它有季節性,所以它不是疫病啦,不能跟疫病混為一談。


福建桃花島陳藥師


中醫是症狀學,西醫是數據學。中醫是通過望聞問切分析病狀來治療的,西醫是通過檢測數據來分析治療的,中醫是不講病毒細菌的,西醫則是講究的很多,西醫是拿藥對病,中醫是對症下藥。象新冠這樣的病對於一名真正的中醫來說可能是一種不值得一提的病。


中醫郝玉林


中醫看的是陰陽,五行,八綱,六經整體論,不管是流感,新冠,還是癌症,戓者未知病症。如果症狀是一樣的,就開一樣的方,當然會有加減,不管是以前現在和將來,有這一套中醫理論,然後幾千年的實例驗證,理論和事實是一致的,叫知行合一。當然學不到家的半吊子中醫,只會散槍打鳥,簡單病機能應付,複雜的病機靠蒙,嚴重敗壞中醫名聲,半吊子中醫又佔領絕大多數的中醫隊伍。好中醫像阻擊手,如果藥品道地是可以立竿見影。


怡嶽789


你提這種問題就是別有用心,這次中醫醫師治療的患者是西醫醫生檢測後的確診新冠肺炎病人,不承在中醫理論診斷的事實,且這個疾病的各稱是出自西醫之口,中醫只是看症用藥,能把病人治好就行。中醫處方上極少有這種病那種病的稱呼,不像西醫把各種病分的那麼細。作為患者來說,生的病叫什麼名稱無關緊要,只要能看症用藥把病治好了,比什麼都強,致於化驗檢查,分析病類都無關緊要,難道把筒單的東西弄的那麼複雜就是科學?就是有學問,著看那個論文寫了那麼多,派他去實地考察疫情而在電視上講人不傳人的所謂業內領軍人物是如何經不起事實檢驗就知道什麼是華而不實了。


鄭風塵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是在治病救人,不需要進行比較,這就和中國人和外國人一樣,都是206塊骨骼和600多塊肌肉組成的血肉之軀,只是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思維模式不同。中醫講,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源,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寒病司火藥不效著心血不足,火證司涼藥不效著腎水虧也,西醫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等都說的清清楚楚,比如肝癌也是不治之症,只有取長補短,中西合璧,治療疾病只要能緩解病痛,延長生命就沒有好壞之分,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春色滿園948


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這一問題,首先現代醫學不能看作是由中西醫兩個部分組成,而是用現代科學儀器檢測出病毒標本,作為依據,然後分而治之。其次是,我想說說,中醫和西醫在過去,西醫進入中國時被分成兩派,而當今中醫和西醫已經融入中華文明,不分你我,合起來叫中華醫學,而不是被某些人有意無意地去形式分化,何為大統,何為中華!


張玉正100541731


中醫理論講的非常明白,看病先辯病,再辯證。

只辯證,就失去了辯證的載體。

其它科學的發展在醫學上的應用,不代表中醫的進步,也不代表”西醫“的進步,但認識致病因素的初衷和必須性,是自古以來,全世界醫學者都需要的需求——找到病因,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看清楚了,沒有系統的理論做指導,也很難找到科學的治療方案——癌症就是例子!

微生物學,本來就是客觀生物學科,不存在中西醫觀念認可與否!

發現新冠病毒後,關鍵在於對由此引起的疾病的病理機制的認識正確與否?和能否制定正確科學的治療方案?肺炎中西醫都不難診斷,是不是新冠肺炎,中西醫都需要通過顯微鏡技術,辨別出是哪一種病毒……


中國赤腳醫生


新冠病毒必須通過血液化驗,顯微鏡觀察才能得知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的肺部而引起的肺炎,症狀發燒,乾咳,呼吸困難…等症狀。沒有醫療設備檢測,只憑,望聞問切,把脈和聽診,只能確診肺炎,不論中醫,西醫都不知是什麼病毒感染。只能根據與以往肺炎症狀的不同而知道於從前常見肺炎不同而以,而醫術高超精湛的中醫也同樣針對於以前肺炎症狀不同,而調配不同的藥方,來千方百計的調理病人各方面生理機能,增強免疫提高抗病能力而最終達到康復目的。沒有顯微鏡觀察誰能知道是什麼模樣的病毒呢?也就是知道病人整個過程的症狀而已。


快樂人生168025476


對中醫來講,是感冒,流感,肺炎都不重要,中醫關心的是症狀,根據症狀判斷表裡寒熱虛實,然後對症下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