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評價動物世界?弱者的存在意義就是為了給強者提供食物嗎?

全之眼


是的,弱者存在的意義就是給強者提供食物,這一點千真萬確,要不它們怎麼會有“弱”與“強”之分呢?但是問題可沒這麼簡單,我們要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問題,就要從“意義”開始入手。

“意義”這個詞很具有偽裝性,給人一種永恆感和真理感,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你忘了給它加上主語。比如說當你說出“打”這個詞的時候,很明顯它沒有傳遞任何信息,因為你既不知道是“何人”打,也不知道打的“誰”。故事的三要素中強調要有“人物、情節、環境”,正是因為沒有主體,我們就不能形成一個認知的概念。

是誰的意義,又是誰賦予的

同樣,“意義”也必須有“主體”,我們知道了對象是誰,討論“意義”才有意義。如果我們是站在食肉動物的視角,那麼所有體型更小、更肥美多汁的動物都是自己的食物,它們的存在對於自己的意義當然就是“填飽肚子”了。而如果將視角切換成被捕食者呢?或許是植物,或許是更小的動物,它們的存在對自己的意義自然是“填飽肚子”,而比自己更大的動物存在的意義就只有“危險”二字而已。

當然,如果你用人類的視角,得到的答案可能就完全不同,比如澳洲草原上的狐狸與兔子,我們想到的可能是狐狸對兔子數量增長有控制作用,可以防備止它們將草啃完,導致草原上的生態失衡。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生態平衡重要呢?歸根到底還是保護生態符合人類的利益,我們才會給狐狸的存在賦予意義。事實上澳洲的狐狸就是人類引進用來控制兔子的,而“為禍草原”的兔子也是人類帶到澳洲的。

如果你想從一個所謂的“真正客觀”的角度來認識所謂的“意義”,那答案是讓人沮喪的,我們找不到意義,因為生命本身是一種自發現象,它的一切表象與存在都是與自然交織的結果。

為什麼強者會捕食弱者,很簡單,因為環境中有一塊可以吃的,吃了它就可以生存,那麼自然要吃。

環境中的資源不就是拿來利用的嗎?

如果你從生命的誕生史來看待這個問題,會發現一些更有意思的證據,比如複雜動物的起源真核生物最早的營養方式就是通過胞吞“食用”細菌與有機分子團而生存的,之後在吞入了藍細菌並消化失敗的情況下,才與之共生將其接納為葉綠體,其中較成功的一支在後來進化成了繁榮的植物世界。

而那些沒有獲得自養的細胞則依然保持著“吞食”的方式生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的有一支進化成了複雜的多細胞生物,擁有了更強的活動能力,最終這一類群被我們稱為動物。

雖然與20億年前的祖先已經完全不同了,但主要維持生存的手段本質上還是一樣的——吞。只是動物會使用複雜的神經與運動能力去定向地選擇“吞什麼、怎麼吞”。

就這一點來說,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並沒有什麼區別,二者之間本來就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熊貓從食肉轉為食草,所有食肉恐龍的祖先都是食草恐龍。如果某種動物既可以吃肉又可以吃素,那麼決定它會向哪個方向進化的,只有環境中是肉多還是草多,是吃肉能繁衍出更多的後代還是吃草。

多數人沒有認識到生命的發展是毫無意識的,它們會變成什麼樣,它們會成為吃什麼為食的動物完全不受自身主觀意識的影響,生命在進化上的方向就像是潑在路面上的水,總能自發地“找”到通往更低處的路徑。存在本身不是為了實現什麼意義,“為了”這個詞用在生命進化上時總是錯的。

天然且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

我們只有理解了生命的自發性,才能理解我們試圖從研究動物界的“強者”與“弱者”中找到什麼哲理,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可能從人類的視角得出動物的意義,如果動物們可以說話,一定會對我們的不可一世的“客觀分析”感到十分憤怒吧。

要說類比的話,“強者”與“弱者”的關係更接近於階級矛盾。有一位千年思想家告訴我們 階級矛盾不可調和;對於動物來說這種立場對立顯得更加明確且牢不可破:一方要活就不能被吃,另一方要活就一定要吃你;誰都沒有錯,誰都想要活,“強者”與“弱者”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單純,且沒有意義。


酋知魚


誰說弱者所在的意義就是給強者提供食物,這個世界上沒有隻要存在於世並且能夠生存下去的都是強者。

在內蒙草原上牛羊成群、野兔成群,都成了狼的捕食對象,狼群遊走在草原上,時刻尋找機會痛下殺手,似乎狼群統治著草原,可是自古以來,牛群、羊群、兔子、狼群等一直在草原上達成了數量平衡,然而牛多、羊多、兔子多,狼卻少。

其實草原上不是誰在養活誰,不是哪個是哪個的食物,而是大家達到生態平衡,一起發展,一起繁衍,一起共同生存於地球上。

森林裡老虎稱王稱霸,捕食鹿、野豬等,可是森林裡的生態也是千年來保持一定的數量平衡,老虎再厲害數量也多不過鹿和野豬。不是野豬給老虎提供食物,而是老虎等食肉動物和野豬等食草共同維護森林裡的生態平衡,共同在森林裡繁衍,沒有食肉動物不行,沒有食草動物也不行。

大海里有成千上百的魚類,鯊魚可謂是大海里的殺手,捕食各種魚類,大家看見它都膽戰心驚,紛紛逃跑。

可是鯊魚的數量一樣跟其它魚類比起來是少量的,鯊魚在維護著大海里的生態平衡,其它各種魚類也在維護著大海的生態平衡。少了誰也不行。

地球上的環境一直在改變,尤其在人類的干預下,生態破壞的特別嚴重,很多很多動物都滅絕了,保護非常厲害的食肉動物劍齒虎,當環境改變了而它們卻不能隨著環境改變就會變成弱者;當環境改變了而有些動物卻能夠隨著環境的改變繼續生存比如老鼠,它們就是強者。

所以能夠生存下來的就是強者,不存在誰給誰提供食物,而是大家通過相互制約,相互配合,共同繁衍,共同生存在地球上而已!


玄覽不勤


自然界不存在弱肉強食,自然界只有種群之間生存的平衡。弱肉強食的說法,只是我們被天天灌輸而形成的思維定勢。

一,動物世界(假設不包括人類)是各種動物繁殖後代,存活,並且死亡的世界。每種動物在自然界中位置,在食物鏈的位置,由種群在自然界的平衡決定的。大自然是沒有偏愛的,大自然是確保每個種群平衡的存在著,繁衍後代。

動物世界裡,動物們每天都在經歷著死亡和生存的問題。食草動物被食肉動物捕獲,成為獵物:單個食草動物的死亡,並不能影響種群的延續,恰恰相反,因為食肉動物的存在,食草動物種群更加健康的延續下去。

第二,弱肉強食的不是動物世界,動物世界也重來沒有弱肉強食。每種動物,都不是弱者,在自然界面前,他們的存在就是強者表現:他們的特長不同而已,獅子有利爪,獵豹有速度,水牛能吃最粗糙的野草,有些動物靠速度,有些靠偽裝,有些靠力量,不一而足。他們的共性就是都能立足於自然界。

人類只看到獅子吃水牛,就決定弱肉強食,但是獅子獲得食物:1.獅子並不是唾手可得,它的捕獵成功率不足20%,2.獅子並不是吃了過量獵物,自然界永遠沒有肥胖,3,在一年大部分時間裡,獅子都是忍飢挨餓的.所以,從人類的視角,獅子哪裡算的上是“強者”?所謂強者,都是我們強加於它們的。

第三,假設肉食動物可以吃草!

對,自然界中野草遍地都是,食用難度遠遠小於捕獲其他動物,所以食草動物低頭就能填飽肚子,吃的飽飽的。而食肉動物,捕獲獵物成功率很低,付出力氣,可能毫無收穫,所以食肉動物種群數量,永遠很小,反而食草動物數量最多。

假如獅子也能吃草充飢,他們就不一定拼命去獵捕,普通森林裡雜食的灰熊就是典型。所以,熊看到的都是肥胖,因為他們不但吃肉,還吃漿果,蜜蜂,不行就吃草🌿。

第四,只有人類社會才有弱肉強食。

動物僅僅是為了生存,而且都是生存不容易,草原之王的獅子幼崽,存活率不足三成,你覺得獅子是強者?

只有人類才有弱肉強食,還把這種東西強加於動物,反過來證明弱肉強食具有的自然屬性。


海客談海


人類真的是在食物鏈最高端嗎?到頭來還不是要成為焚化爐、細菌的食物?依我看,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強者和弱者,大家都只是屬於食物鏈的一環罷了。


特斯拉2019


狼和羊,誰弱,你肯定以為是狼。但在生物學中,評價一個種族的“強度”不看個體看群體。樹葉凋零就是死亡麼?那是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再說,羊和狼誰適應環境能力強?誰數量多?誰發展空間大?誰生存地域廣?…我再問你,狼和羊誰“強”?那誰是食物呢?


像醫生的呱太


很高興看見你這個問題,本人對自然界首故事挺感興趣,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就是弱肉強食,放在人類社會亦如此,自然界的弱者註定被強者吞食,這既是大自然的定律也是維持生物界平衡的基本準則,食草動物註定被食肉動物消滅,但它們也同樣有著一些精神值得我們借鑑,人類社會優勝劣汰,雖不會滅亡,但會被社會淘汰,道理一樣


低調的阿狸


很久沒有應邀了,疫情很煩人。

今天見這個問題,是我們人類認知的動物世界。大家都知道看事物有不同的角度。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動物世界中的弱肉強食的現象,並非弱肉強食的現象,地球上的食物鏈與生存遊戲只有一種就是平衡(這種平衡現象或許非自然)。平衡的原則就不能有弱者之分,應該是相生相剋的一種現象。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物種,就是人類知道相生相剋後的一種生活方式,把人類認知的除強扶弱的人文理念發展的很好。


鹽胺


食物鏈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環!所謂的食物鏈頂端的說法是有問題的。強如人類,最終也會被細菌、病毒感染死亡,所以大自然生克相依,循環往復,週而復始。



太極寄暢


任何動物都是上蒼的傑作,都是具有社會存在意義,並且體現於存在合理性的動物,動物是人類意識世界認識世界的朋友。中國叫這些存在為“道行”神獸。


聖劍17


不過還是有些道理,人也要分強弱,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上等人就是強人所難,中等人就是能有飯吃,下等人就是為上等人服務的,而且還心甘情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