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中国有哪些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们的地理优势和军事优势体现在哪里?

成帛锴


我是阳高快乐,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战争一直不断,国与国之间进行土地的争夺,兵家必争之地会因时代的不同、国家的政治中心的位置、周边国家的强弱各有不同,兵家必争之地也发着变化。

1、上古时期,朝代包括三皇五帝、夏、商、周朝代。涿鹿、板泉为兵家之地。逐鹿中原、板泉大战听说过吧。

2、春秋时代,有那么多的国家,国与国的接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了。比如城濮(地处于中原各大国家中间)邯郸以及各国重要边城为主,

3、战国时代以及秦朝都是以,函谷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虎牢关,上党,邯郸、巴蜀为主要战略要地。

4、西汉都是以玉门关、雁门关为主要据点,抵抗匈奴的侵略。

5、东汉都是以洛阳为主,得到洛阳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6、三国,都是以荆州、徐州为最重要的地方,魏吴蜀三国都争,而魏蜀相争的是剑阁关、定军山,汉中,吴蜀相争的是夷陵。

7、晋以及南北十六国,都是你杀我,我杀你,今天抢点是一点。兵家必争之地为洛阳、长安、健康、许昌、邺城等等地盘 。

8、隋朝都是以辽东之地以及重要城镇长安、洛阳、南京为必争之地。

9、唐朝都是以玉门关,雁门关、潼关、剑阁关、洛阳、长安、范阳等等地方为必争之地。

10、宋朝以襄阳、开封、杭州等等地方为战略要冲。

11、元朝以东京、南京、北京三京及襄阳等等各地为要地。

12、明朝都是以北京、山海关、嘉峪关及九边重镇宣化、大同、太原、辽东、蓟州、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为必争之地。

13、清朝都是以北京、南京、上海、广东、福建、台湾等等地方为必争之地。

总之,中国古代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都是以中国中央位置的。比如三京(汴京,南京、北京),又比如腹部地带的、荆州、襄阳、徐州,又比如经济地位洛阳、长安、上党又比如重要关隘、潼关、剑门关、玉门关、雁门关、函谷关,又比如渡口运兵的地方、龙街渡口、长江、黄河重要河流水运兵渡口为主,但会因时代而变迁。


阳高快乐


前言:中国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非常多,其中著名的有徐州,襄阳,汉中,剑门关,函谷关等等。

一、徐州

徐州古称彭城,地处江苏省西北部,是华东主要门户城市,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如今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有“五省通衢”之称。在军事上,朱德元帅曾说过徐州历史上就是决战的古战场。著名的淮海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二、襄阳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处于秦岭大巴山和大别山之间,交通四通八达,“水路流通,转运无滞”。军事上襄阳在历史上是南北政权谋求统一的基地。

三、汉中

陕西汉中一直是四川省的北方门户,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从军事上来讲,汉中平原是我国古代的天下粮仓。同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扼守四川的门户。如果占据汉中进可逐鹿中原,退可依靠蜀地发展,因此汉中在古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所有的兵家必争之地来看,首先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次是交通非常便利。


小天品历史


兵家必争之地往往是人口多,地势险要,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历史上的徐州,四川,襄阳,

一、徐州地处洛阳、北京、江南三个重要地区的连接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我国北方的锁钥,南方的门户。因此,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个位置实在关键,谁占谁得优势。有史可考的就有四百多次,即使热兵器时代抗日战争时期的徐州会战,血战台儿庄,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

二、四川,西蜀之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四川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历来都是战略大后方,承担着战略反击和粮库武库的重任。只要四川不亡就有源源不断的物资和人员供给。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川贡献了三分之一的物资和人员。

三、襄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处于南阳大盆地中央的十字路口。无论从东到西还是由南至北都要经过襄阳,“天下之腹”实至名归。解放战争中突破汉水防线也是首先夺取的襄阳。

除此之外兵家必争之地在局部地区还有很多,主要是范围不同。比如放眼世界,中东就是必争之地。放眼东亚中国就是必争之地,放眼山东省济南就是必争之地。





刺猬的vlog


《孙子兵法》在第十篇中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致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通俗讲就是强调了地形对于战争的重要性,自古以来的军事家可以“不知天文”,但必须要“下知地利”,否则就成不了军事家。



而“地利”这个概念,从战术层面讲,起码要懂得占领制高点,从战略层面讲,就要懂得控制那些扼守交通要冲的城池、关隘,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兵家必争之地。

兵家必争之地,大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因时而异,即在一定历史时期举足轻重,其它时段战略地位则相对较弱,如函谷关之于秦汉,雁门关之于北宋,紫荆关之于大明等。另一类则其它一以贯之,即在冷兵器时代的绝大部分时段,其战略地位都很重要,如襄阳、徐州、洛阳等地均属此类。局于篇幅所限,仅对以上几个地区作一简要分析:

襄阳,坐落于汉水中游,背靠鄂西山地,面向江汉平原,物产丰饶,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那些能征惯战之将纵横捭阖的地方,数不清的俊彦之士在此演出过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历史大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评价此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汉末关羽曾在襄阳书写了“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的绝世华章,身为一代枭雄的曹操甚至都考虑了迁都来避云长之锋,再说南宋末年,当时的上帝之鞭可以轻松横扫欧亚,但面对南宋这样一个小羔羊,却用了几十年才能将其彻底拿下,根本原因就是吕文焕死守住了襄阳,当年的刘邓大军挥靡南指时,也是先命王近山不惜代价,力取襄阳,活捉康泽后,才顺汉江而下直捣三镇。



徐州,四周低山环绕,大运河穿境而过,近代又有陇海京沪铁路在此交汇,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自古是北国锁钥南京门户,往远里说楚汉相争时九里山之战双方死磕,项羽以少胜多,当代淮海战役国共双方都志在必得,我方在第一阶段即把目光投向徐州黄伯涛兵团,三野不惜拿出绝大部分家底也要拿下徐州,国军一方提出的战略方针是“守江必先守淮,守淮必先守徐”,可见徐州的分量绝非一般。



洛阳,最早的“中国”这一概念即指洛阳周边,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种说法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再一种说法是:“天下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攻占洛阳不仅有重大象征意义,而且可依托中原丰富的人口、粮食作为战略资源,四面出击,进而夺取天下,李唐在立国之初,最强悍的对手就是盘踞洛阳的王世充,一九三零年,蒋、冯、阎、李的中原大战也在此展开……



小结:作为一个军事发烧友,每当回顾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军事斗争史,神往那一个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的时候,除了倾慕他们的妙计奇谋,也绕不开那些一夫当关、百夫莫开的有利地形,即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


燕赵那些荒唐事儿


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两个字就能做出准确回答,一是关,二是城。关是扼守交通要冲的战略要地,城是聚兵屯粮能攻善守的战争大本营,下文分别举例释之。

一、长城上著名的关隘。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捷能征善战的铁骑,从战国、秦汉一直到明朝,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在北方修建起了万里长城。在山脉之间能通行大队人马的交通要冲特别修筑高大的城楼,驻大军防守,即为关隘。据统计历朝历代在长城上建设了大小近千关隘,比较著名的有嘉峪关、雁门关、娘子关、居庸关、山海关等九大或者十三大雄关。一关失守导致灭国的战争很常见,如成吉思汗攻占居庸关灭金,进而统一全国。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清军很快席卷长江南北。所以关在古代交通和军事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内地著名关隘

内地关隘一般为扼守两个地理范畴割据势力的交通要冲,对于攻占一个地区往往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比较著名的有连接关中与巴蜀的剑门关、大散关;连接中原与关中的函谷关,潼关;连接中原与湖广位于信阳的武胜关;连接荆楚与岭南的梅关、韶关;由贵州入川的娄山关;广西入越南的镇南关等。一关失守,则长驱直入,一地不存矣。

三、一国都城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首先,一国或割据政权的都城,如长安、洛阳、汴梁、北京、南京、成都等,无一不是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辐射四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因为地位重要,所以城坚壕深,驻扎精锐部队,储备大量粮草,以保卫一国最高统治者。在古代一国都城被攻占,会大大影响全国军心民心,导致群龙无首士气低落,一般也就是亡国的标志。如犬戎攻长安杀周幽王,西周亡;刘邦占咸阳而秦灭;金克汴梁而北宋灭等等。相反,因为都城兵广粮足可以坚守很长时间,再加上各地勤王之师和敌方粮草不济,都城保卫战是可以取得胜利而避免亡国危险,比如于谦主导的北京保卫战。

四、位于交通要道的著名城池。

古代大军驰骋奔袭,全靠陆路水路交通,所以在主要的交通要地出现了很多兵家必争之地。例如东北入关通道上的锦州,北方进京的宣化、张家口,北方入山西的大同,西域入关中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黄淮交通要冲徐州,秦岭淮河一线的襄阳,控制长江水道的武昌、安庆等,都是占领一地即可畅通无阻辐射四方的战略要地。

综上所述,交通要地一般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关城。


酒味悠悠过


凡是带关的都地形险要,扼守交通要道,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如崤关、玉门关及山海关等……

在东亚这片大陆上面,尤其是中华大陆这上面,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战争,有野心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都会控制中原大地上一些特别要紧的地方。这种地方就是古代经常说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地方拥有良好的交通,他们可能会沟通南北,或者是联通东西,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有一些地方,他们是属于交通要道,进入一些地区的咽喉要道,如果没有了他,那个地方可能就会失去控制。还有一些地方则是物产丰饶,资源众多的地区,这对于政治家,军事家来说更得来争。

第一个必争之地,河南

在古代的时候,只要是有雄心,有野心的军事家或君主,他们都会控制河南地区,因为这个地区太富饶了,在古代,尤其是经济重心没有南移的时候。河南是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一个地区,如果有人熟悉地理的话,大家可能都会知道河南他差不多是属于中原的一个心脏地区,他四通八达,他往西走,一直可以连接到关中地区,他往东走可以一直到淮海平原,往北走,这连接北京政治中心,往南走,既可以到两湖平原,也可以到长江中下游平原。河南的交通四通八达,到哪一个地方都十分便利。

另一个原因,很多人想争河南是因为河南太平了,河南全省有55.7%平原,河南的地势自西向东向低处走,河南全境,只有西部有点山,河南大部分都是平原,如果换到现在,河南依然是全国的产粮大省,河南地区的地形,地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点,是全国小麦,玉米等产粮区的基地。

还有就是河南人口众多,能够提供兵员与后勤人民,以及服遥役的人员,换言之,人力资源丰富。

第二个必争之地,河西走廊!

如果想要在西北成就一番事业,想要往西域发展,河西走廊必然是一个必争之地,古时候汉朝和匈奴,争夺的就是这个河西走廊,汉朝军队将匈奴打败,从匈奴人手里夺取了河西走廊,从而保障了中原和西域地区的交通顺畅,和信息交流,从而有效地统一西域。不光汉朝认为河西走廊是一个必争之地,唐朝也是如此。中原王朝想要将其势力拓展到西域。河西走廊必须得控制在手里。那这个是为什么呢?

因为河西走廊的南边是阿尔金山祁连山脉,阿尔金山是处于青藏高原的最北边界,而河西走廊的北边则是戈壁荒漠,阿拉善沙漠。两个中间夹着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与西域最直接的道路。也是最容易的道路。古代中国想要从路上出去,必须要走河西走廊,外界的商人想要进入中国,也必须要从河西走廊进来,所以这个河西走廊是一个咽喉要道,也是一个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战争一直不断,国与国之间进行土地的争夺,兵家必争之地会因时代的不同、国家的政治中心的位置、周边国家的强弱各有不同,兵家必争之地也发着变化。

1、上古时期,朝代包括三皇五帝、夏、商、周朝代。涿鹿、板泉为兵家之地。逐鹿中原、板泉大战听说过吧。

2、春秋时代,有那么多的国家,国与国的接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了。比如城濮(地处于中原各大国家中间)邯郸以及各国重要边城为主。

3、战国时代以及秦朝都是以,函谷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虎牢关,上党,邯郸、巴蜀为主要战略要地。

4、西汉都是以玉门关、雁门关为主要据点,抵抗匈奴的侵略。

5、东汉都是以洛阳为主,得到洛阳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6、三国,都是以荆州、徐州为最重要的地方,魏吴蜀三国都争,而魏蜀相争的是剑阁关、定军山,汉中,吴蜀相争的是夷陵。

7、晋以及南北十六国,都是你杀我,我杀你,今天抢点是一点。兵家必争之地为洛阳、长安、健康、许昌、邺城等等地盘 。

8、隋朝都是以辽东之地以及重要城镇长安、洛阳、南京为必争之地。

9、唐朝都是以玉门关,雁门关、潼关、剑阁关、洛阳、长安、范阳等等地方为必争之地。

10、宋朝以襄阳、开封、杭州等等地方为战略要冲。

11、元朝以东京、南京、北京三京及襄阳等等各地为要地。

12、明朝都是以北京、山海关、嘉峪关及九边重镇宣化、大同、太原、辽东、蓟州、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为必争之地。

13、清朝都是以北京、南京、上海、广东、福建、台湾等等地方为必争之地。

总之,中国古代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都是以中国中央位置的。比如三京(汴京,南京、北京),又比如腹部地带的、荆州、襄阳、徐州,又比如经济地位洛阳、长安、上党又比如重要关隘、潼关、剑门关、玉门关、雁门关、函谷关,又比如渡口运兵的地方、龙街渡口、长江、黄河重要河流水运兵渡口为主,但会因时代而变迁。

综上,河南与河西走廊为兵家必争之地,其余随着国都及经济中心还有敌人位置及强弱的变化而变化。




当代曹植


1.武昌,因两湖地区对东南地区有高屋建瓴的优势,又因武昌扼守长江,是仅次于襄阳的两湖重镇,所以,武昌当之无愧成为两湖与东南博弈的焦点。三国时期,孙权攻取武昌,随后夺取了荆州西部,实现了全据江南、三分天下的目的。

2.汉中,位于今川、陕、鄂诸省的交界处,是四川的北大门。三国蜀、魏交兵,蜀军占领汉中之地,进可作攻魏的跳板,退可为据守四川的屏障,成为蜀汉政权能够长期偏居一隅的有力保障。汉中之剑阁道是修建在大、小剑山峭壁间的栈道。该地两崖夹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就是巴蜀之地。后来刘邦兵出陈仓,一举占领关中。三国时期刘备曾经和曹操在汉中血战一场,如果曹操占据汉中,那么西蜀无险可守。南宋初期,金国铁蹄踏遍大好江山,西路军一举攻下了西安。幸亏南宋死守着汉中,汉中一失,整个四川就尽落敌手。

3.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有“五省通衢”的美誉,是古代重要战略位置。徐州,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西北部,古时候也叫彭城,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毫无争议的“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可比作一位巨人,站在一个制高点,可督苏鲁豫皖四省。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所以,除了河南之外,徐州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必争之地。

4.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欲得天下,必先取中原”等说法,表明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排在首位。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指今河南一带。河南是战略要地,东西南北的贯通枢纽。河南物产丰富,占据了这里,就会取得极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就有了称霸天下的基础。

5.山西是个多山的省份,属于黄土高原,东有太行山脉,西有吕梁山脉,南有中条山脉,北有阴山余脉和恒山,中部有太岳山脉。此外,还有五台山、洪涛山、系舟山等。黄河奔腾萦流于西面和南面。山西境内山岭起伏跌宕,沟谷纵横交错,山间多陷落盆地和河流切穿的沟壑深谷。地理形势所决定,山西关隘众多,在历史上,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关隘险阻也是最多的。比如娘子关、雁门关、孟门关、杀虎关、汾阳金锁关、风陵渡、平型关等等。山西是中原王朝抵御草原政权的前沿,其中燕云十六州就有四州在山西,可见其重要性。







歪嘴说历史


1、锦州。扼守辽西走廊,关联京畿和东北平原。明朝以来东北的重要性逐渐增大,锦州的得失也直接关系北京的安危。

2、徐州。徐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历来都为兵家所重视,是交通咽喉。也许这片土地就是中国人流血最多的地区。

3、大同。自古对中原入侵最多的敌军就是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大同地处河套和北京之间,是抵抗侵略的第一线。失大同则北方难保,比如东晋北宋和金朝。游牧帝国得大同,则东可进北京,南可下洛阳,比如北魏,蒙元。

4、邢台。邢台曾长期是黄河北岸地区的中心。又恰好在北京和洛阳两大古都之间,是王者统一北方必经之地。

5、函谷关。唐朝之前,函谷关的地位可谓冠绝天下。洛阳和长安的纽带之地。

6、虎牢关。古代帝都多在洛阳,虎牢关是东部平原进入洛阳地区的通道,而历代造反者要拿下洛阳,虎牢关就是最后一关。

7、河套地区。自先秦以来一直是游牧民族南下的最后一个据点。东方就是北京,南方就是长安。中原王朝的可以被称为强盛,夺下河套地区是必须的。

这里既可以长久解决北方边患,又可以得到西征西域的马匹。比如战国时的赵国,秦汉隋唐和明清。最悲惨的西晋和北宋在版图上的共同点就是没有拿下河套。

8、宛城。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中心。自春秋时期,楚国北上争霸开始,得宛城即可北攻洛阳南取荆湘。曹操拿下宛城,下一步就是荆州,再下一步就是江南。

9、汉中。谋略家都知道,只有拿下四川,才有机会拿下中国。汉中是夺蜀的最便捷通道。

10、寿春。楚国人在南中国被秦军追赶的一路东奔,这里成了他们的最后的都城,淮水之阴。江南在孙吴时代逐渐强大,而寿春的袁术惨遭覆灭。


御前带刀侍卫


在东亚这片大陆上面,尤其是中华大陆这上面,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战争,有野心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都会控制中原大地上一些特别要紧的地方。这种地方就是古代经常说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地方拥有良好的交通,他们可能会沟通南北,或者是联通东西,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有一些地方,他们是属于交通要道,进入一些地区的咽喉要道,如果没有了他,那个地方可能就会失去控制。还有一些地方则是物产丰饶,资源众多的地区,这对于政治家,军事家来说更得来争。

第一个必争之地,河南



如果一下子说河南太笼统,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只要是有雄心,有野心的军事家或君主,他们都会控制河南地区,因为这个地区太富饶了,在古代,尤其是经济重心没有南移的时候。河南是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一个地区,如果有人熟悉地理的话,大家可能都会知道河南他差不多是属于中原的一个心脏地区,他四通八达,他往西走,一直可以连接到关中地区,他往东走可以一直到淮海平原,往北走,这连接北京政治中心,往南走,既可以到两湖平原,也可以到长江中下游平原。河南的交通四通八达,到哪一个地方都十分便利。



另一个原因,很多人想争河南是因为河南太平了,河南全省有55.7%平原,河南的地势自西向东向低处走,河南全境,只有西部有点山,河南大部分都是平原,如果换到现在,河南依然是全国的产粮大省,河南地区的地形,地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点,是全国小麦,玉米等产粮区的基地。



第二个必争之地,河西走廊

如果我说河西走廊的话,大家可能不认同。如果想要在西北成就一番事业,想要往西域发展,河西走廊必然是一个必争之地,古时候汉朝和匈奴,争夺的就是这个河西走廊,汉朝军队将匈奴打败,从匈奴人手里夺取了河西走廊,从而保障了中原和西域地区的交通顺畅,和信息交流,从而有效地统一西域。不光光汉朝认为河西走廊是一个必争之地,唐朝也是如此。中原王朝想要将其势力拓展到西域。河西走廊必须得控制在手里。那这个是为什么呢?



我就来分析一下河西走廊地区的地形,河西走廊的南边是阿尔金山祁连山脉,阿尔金山是处于青藏高原的最北边界,而河西走廊的北边则是戈壁荒漠,阿拉善沙漠。两个中间夹着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与西域最直接的道路。也是最容易的道路。古代中国想要从路上出去,必须要走河西走廊,外界的商人想要进入中国,也必须要从河西走廊进来,所以这个河西走廊是一个咽喉要道,也是一个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总结

我在这个篇文章中,很笼统的分析了一下河南地区和河西走廊的重要地位,和在古代产生的作用,并没有分析徐州地区,和湖北地区的襄阳,陕西的汉中,这都是咽喉要道。


经济战略


函谷关,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六国多次合纵抗秦,都被阻挡在函谷关外。刘邦守关拒项羽,可以说汉代之前,函谷关就是关中的门户,函谷关不失,关中稳如泰山。

剑门关,古称天下雄关,为蜀道中最险要的关口。剑门72峰,高大险峻,关的两侧是青石峭壁,只中间有50公分宽,2公里长的一条孔道,公路恰从其中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是川蜀的北大门,三国后期,曹魏派钟会、邓艾攻蜀,虽然汉中失守,姜维却利用剑门关天险将钟会大军阻挡不能前进一步。北宋初期,为灭后蜀,剑门关久攻不下,最后绕道伏击,才使剑门关失守,后蜀被灭。剑门关不失,可保川蜀无虞。

潼关,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东临函谷与河南接壤,同时黄河、渭河又在这里交汇,素有“鸡鸣闻三省”的交通要冲之称。东汉末年,潼关取代函谷关成为关中门户,安史之乱唐军与叛军的“桃林之战”说明,潼关失守前,形势可控,潼关失守后,长安随即失陷。可见潼关的重要性。

虎牢关,位于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这里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三英战吕布更使其名声大震。

山海关,东距沈阳400公里,西距北京300多公里。北高山险赫,南渤海涛涛。形势险要,又有万里长城把山、海、关连成一体,如虎踞龙盘,控制海陆咽喉。《畿辅通志》称山海关的形势为:“长城之枕护燕蓟,为京师屏翰,拥雄关为辽左咽喉”。故素有“两京锁鈅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此话道出了山海关在军事地位上的作用。

兵家必争的地域:

汉中,位于今川、陕、鄂诸省的交界处,是四川的北大门。三国蜀、魏交兵,蜀军占领汉中之地,进可作攻魏的跳板,退可为据守四川的屏障,成为蜀汉政权能够长期偏居一隅的有力保障。汉中之剑阁道是修建在大、小剑山峭壁间的栈道。该地两崖夹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朝之所以能征服川蜀,就是因为有汉中在手。后来,汉高祖刘邦,也正是由汉中起兵,东出而得天下。

襄阳,襄阳号称“华夏第一城”,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襄阳东面有大别山脉和桐柏山脉,在东面有淮河,西面有秦岭山脉,在西是西川诸山脉。襄阳位于唐河白河交汇之处,然后交汇之流又注入汉江。而襄阳则位于三江交汇之上,襄阳城,则背靠岘山,虎头山,等诸多小山脉,可以说襄阳城是固若金汤。有此地势只能说襄阳是个易守难攻之地,并不能说明它具有战略价值(对于古代而言)。他之所以重,那就要看它的背面是南阳盆地,直到黄河无险可守,南面是江汉平原,直达南岭,东可达长江之尽头,西出汉中进入川陕。足可见其战略价值之重。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襄阳城城墙之坚固冠绝华夏,当年,蒙古欺负南宋,襄阳城在蒙古的猛烈攻击下,竟坚守了长达38年,不可不谓奇迹。后来,若非汉奸作祟,恐怕蒙古别想攻破襄阳城。

徐州,徐州号称“五省通衢”,自古以来即是四战之地,古今多少场大战都是在这里打响、结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徐州之所以被称为“五省通衢”,是因为一旦从北方攻下徐州,南方五省即抬首在望。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因为占据徐州后,才统一了中国北方。徐州位于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是津浦路和陇海路的交汇点,是连接华东和华中、东南沿海的咽喉,是古都南京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个制高点上,虎视眈眈,可督苏鲁豫皖四省。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

武昌,因两湖地区对东南地区有高屋建瓴的优势,又因武昌扼守长江,是仅次于襄阳的两湖重镇,所以,武昌当之无愧成为两湖与东南博弈的焦点。三国时期,孙权攻取武昌,随后夺取了荆州西部,实现了全据江南、三分天下的目的。南明初期,武昌与两淮地区一起构成了南明防御满清的江淮防线,满清南下后,两淮不战而降,南京门户大开。武昌被放弃防守,最终导致江淮防线彻底崩溃。

一个地方是否为兵家必争之地,我认为要考虑这个地方对战略全局的影响,不同的战争可能会决定它是否就是兵家必争的要地。然“国之兴亡,在德不在险”,希望我们懂得成败不在于地理环境的险要,而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