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中國有哪些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們的地理優勢和軍事優勢體現在哪裡?

成帛鍇


我是陽高快樂,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戰爭一直不斷,國與國之間進行土地的爭奪,兵家必爭之地會因時代的不同、國家的政治中心的位置、周邊國家的強弱各有不同,兵家必爭之地也發著變化。

1、上古時期,朝代包括三皇五帝、夏、商、周朝代。涿鹿、板泉為兵家之地。逐鹿中原、板泉大戰聽說過吧。

2、春秋時代,有那麼多的國家,國與國的接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了。比如城濮(地處於中原各大國家中間)邯鄲以及各國重要邊城為主,

3、戰國時代以及秦朝都是以,函谷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虎牢關,上黨,邯鄲、巴蜀為主要戰略要地。

4、西漢都是以玉門關、雁門關為主要據點,抵抗匈奴的侵略。

5、東漢都是以洛陽為主,得到洛陽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6、三國,都是以荊州、徐州為最重要的地方,魏吳蜀三國都爭,而魏蜀相爭的是劍閣關、定軍山,漢中,吳蜀相爭的是夷陵。

7、晉以及南北十六國,都是你殺我,我殺你,今天搶點是一點。兵家必爭之地為洛陽、長安、健康、許昌、鄴城等等地盤 。

8、隋朝都是以遼東之地以及重要城鎮長安、洛陽、南京為必爭之地。

9、唐朝都是以玉門關,雁門關、潼關、劍閣關、洛陽、長安、范陽等等地方為必爭之地。

10、宋朝以襄陽、開封、杭州等等地方為戰略要衝。

11、元朝以東京、南京、北京三京及襄陽等等各地為要地。

12、明朝都是以北京、山海關、嘉峪關及九邊重鎮宣化、大同、太原、遼東、薊州、延綏、寧夏、固原、甘肅為必爭之地。

13、清朝都是以北京、南京、上海、廣東、福建、臺灣等等地方為必爭之地。

總之,中國古代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都是以中國中央位置的。比如三京(汴京,南京、北京),又比如腹部地帶的、荊州、襄陽、徐州,又比如經濟地位洛陽、長安、上黨又比如重要關隘、潼關、劍門關、玉門關、雁門關、函谷關,又比如渡口運兵的地方、龍街渡口、長江、黃河重要河流水運兵渡口為主,但會因時代而變遷。


陽高快樂


前言:中國古代的兵家必爭之地非常多,其中著名的有徐州,襄陽,漢中,劍門關,函谷關等等。

一、徐州

徐州古稱彭城,地處江蘇省西北部,是華東主要門戶城市,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如今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幹線在此交匯。有“五省通衢”之稱。在軍事上,朱德元帥曾說過徐州歷史上就是決戰的古戰場。著名的淮海戰役就發生在這裡。

二、襄陽

位於湖北省西北部,處於秦嶺大巴山和大別山之間,交通四通八達,“水路流通,轉運無滯”。軍事上襄陽在歷史上是南北政權謀求統一的基地。

三、漢中

陝西漢中一直是四川省的北方門戶,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自古被稱為“魚米之鄉”。從軍事上來講,漢中平原是我國古代的天下糧倉。同時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扼守四川的門戶。如果佔據漢中進可逐鹿中原,退可依靠蜀地發展,因此漢中在古代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所有的兵家必爭之地來看,首先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次是交通非常便利。


小天品歷史


兵家必爭之地往往是人口多,地勢險要,經濟發達的地區。例如歷史上的徐州,四川,襄陽,

一、徐州地處洛陽、北京、江南三個重要地區的連接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是我國北方的鎖鑰,南方的門戶。因此,徐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這個位置實在關鍵,誰佔誰得優勢。有史可考的就有四百多次,即使熱兵器時代抗日戰爭時期的徐州會戰,血戰臺兒莊,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

二、四川,西蜀之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四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四川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歷來都是戰略大後方,承擔著戰略反擊和糧庫武庫的重任。只要四川不亡就有源源不斷的物資和人員供給。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四川貢獻了三分之一的物資和人員。

三、襄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處於南陽大盆地中央的十字路口。無論從東到西還是由南至北都要經過襄陽,“天下之腹”實至名歸。解放戰爭中突破漢水防線也是首先奪取的襄陽。

除此之外兵家必爭之地在局部地區還有很多,主要是範圍不同。比如放眼世界,中東就是必爭之地。放眼東亞中國就是必爭之地,放眼山東省濟南就是必爭之地。





刺蝟的vlog


《孫子兵法》在第十篇中講:“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致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通俗講就是強調了地形對於戰爭的重要性,自古以來的軍事家可以“不知天文”,但必須要“下知地利”,否則就成不了軍事家。



而“地利”這個概念,從戰術層面講,起碼要懂得佔領制高點,從戰略層面講,就要懂得控制那些扼守交通要衝的城池、關隘,即我們通常所講的兵家必爭之地。

兵家必爭之地,大體又可分為兩類:一類因時而異,即在一定歷史時期舉足輕重,其它時段戰略地位則相對較弱,如函谷關之於秦漢,雁門關之於北宋,紫荊關之於大明等。另一類則其它一以貫之,即在冷兵器時代的絕大部分時段,其戰略地位都很重要,如襄陽、徐州、洛陽等地均屬此類。局於篇幅所限,僅對以上幾個地區作一簡要分析:

襄陽,坐落於漢水中游,背靠鄂西山地,面向江漢平原,物產豐饒,水陸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那些能征慣戰之將縱橫捭闔的地方,數不清的俊彥之士在此演出過一幕幕精彩紛呈的歷史大戲,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評價此地:“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漢末關羽曾在襄陽書寫了“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的絕世華章,身為一代梟雄的曹操甚至都考慮了遷都來避雲長之鋒,再說南宋末年,當時的上帝之鞭可以輕鬆橫掃歐亞,但面對南宋這樣一個小羔羊,卻用了幾十年才能將其徹底拿下,根本原因就是呂文煥死守住了襄陽,當年的劉鄧大軍揮靡南指時,也是先命王近山不惜代價,力取襄陽,活捉康澤後,才順漢江而下直搗三鎮。



徐州,四周低山環繞,大運河穿境而過,近代又有隴海京滬鐵路在此交匯,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自古是北國鎖鑰南京門戶,往遠裡說楚漢相爭時九里山之戰雙方死磕,項羽以少勝多,當代淮海戰役國共雙方都志在必得,我方在第一階段即把目光投向徐州黃伯濤兵團,三野不惜拿出絕大部分家底也要拿下徐州,國軍一方提出的戰略方針是“守江必先守淮,守淮必先守徐”,可見徐州的分量絕非一般。



洛陽,最早的“中國”這一概念即指洛陽周邊,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一種說法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再一種說法是:“天下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攻佔洛陽不僅有重大象徵意義,而且可依託中原豐富的人口、糧食作為戰略資源,四面出擊,進而奪取天下,李唐在立國之初,最強悍的對手就是盤踞洛陽的王世充,一九三零年,蔣、馮、閻、李的中原大戰也在此展開……



小結:作為一個軍事發燒友,每當回顧那一幕幕波瀾壯闊的軍事鬥爭史,神往那一個個運籌帷幄的軍事天才的時候,除了傾慕他們的妙計奇謀,也繞不開那些一夫當關、百夫莫開的有利地形,即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


燕趙那些荒唐事兒


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兩個字就能做出準確回答,一是關,二是城。關是扼守交通要衝的戰略要地,城是聚兵屯糧能攻善守的戰爭大本營,下文分別舉例釋之。

一、長城上著名的關隘。

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行動迅捷能征善戰的鐵騎,從戰國、秦漢一直到明朝,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在北方修建起了萬里長城。在山脈之間能通行大隊人馬的交通要衝特別修築高大的城樓,駐大軍防守,即為關隘。據統計歷朝歷代在長城上建設了大小近千關隘,比較著名的有嘉峪關、雁門關、娘子關、居庸關、山海關等九大或者十三大雄關。一關失守導致滅國的戰爭很常見,如成吉思汗攻佔居庸關滅金,進而統一全國。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清軍很快席捲長江南北。所以關在古代交通和軍事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內地著名關隘

內地關隘一般為扼守兩個地理範疇割據勢力的交通要衝,對於攻佔一個地區往往起著決定性的因素。比較著名的有連接關中與巴蜀的劍門關、大散關;連接中原與關中的函谷關,潼關;連接中原與湖廣位於信陽的武勝關;連接荊楚與嶺南的梅關、韶關;由貴州入川的婁山關;廣西入越南的鎮南關等。一關失守,則長驅直入,一地不存矣。

三、一國都城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首先,一國或割據政權的都城,如長安、洛陽、汴梁、北京、南京、成都等,無一不是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輻射四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因為地位重要,所以城堅壕深,駐紮精銳部隊,儲備大量糧草,以保衛一國最高統治者。在古代一國都城被攻佔,會大大影響全國軍心民心,導致群龍無首士氣低落,一般也就是亡國的標誌。如犬戎攻長安殺周幽王,西周亡;劉邦佔咸陽而秦滅;金克汴梁而北宋滅等等。相反,因為都城兵廣糧足可以堅守很長時間,再加上各地勤王之師和敵方糧草不濟,都城保衛戰是可以取得勝利而避免亡國危險,比如於謙主導的北京保衛戰。

四、位於交通要道的著名城池。

古代大軍馳騁奔襲,全靠陸路水路交通,所以在主要的交通要地出現了很多兵家必爭之地。例如東北入關通道上的錦州,北方進京的宣化、張家口,北方入山西的大同,西域入關中的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黃淮交通要衝徐州,秦嶺淮河一線的襄陽,控制長江水道的武昌、安慶等,都是佔領一地即可暢通無阻輻射四方的戰略要地。

綜上所述,交通要地一般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關城。


酒味悠悠過


凡是帶關的都地形險要,扼守交通要道,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如崤關、玉門關及山海關等……

在東亞這片大陸上面,尤其是中華大陸這上面,發生了太多太多的戰爭,有野心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們都會控制中原大地上一些特別要緊的地方。這種地方就是古代經常說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地方擁有良好的交通,他們可能會溝通南北,或者是聯通東西,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有一些地方,他們是屬於交通要道,進入一些地區的咽喉要道,如果沒有了他,那個地方可能就會失去控制。還有一些地方則是物產豐饒,資源眾多的地區,這對於政治家,軍事家來說更得來爭。

第一個必爭之地,河南

在古代的時候,只要是有雄心,有野心的軍事家或君主,他們都會控制河南地區,因為這個地區太富饒了,在古代,尤其是經濟重心沒有南移的時候。河南是一個國家的最重要的一個地區,如果有人熟悉地理的話,大家可能都會知道河南他差不多是屬於中原的一個心臟地區,他四通八達,他往西走,一直可以連接到關中地區,他往東走可以一直到淮海平原,往北走,這連接北京政治中心,往南走,既可以到兩湖平原,也可以到長江中下游平原。河南的交通四通八達,到哪一個地方都十分便利。

另一個原因,很多人想爭河南是因為河南太平了,河南全省有55.7%平原,河南的地勢自西向東向低處走,河南全境,只有西部有點山,河南大部分都是平原,如果換到現在,河南依然是全國的產糧大省,河南地區的地形,地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點,是全國小麥,玉米等產糧區的基地。

還有就是河南人口眾多,能夠提供兵員與後勤人民,以及服遙役的人員,換言之,人力資源豐富。

第二個必爭之地,河西走廊!

如果想要在西北成就一番事業,想要往西域發展,河西走廊必然是一個必爭之地,古時候漢朝和匈奴,爭奪的就是這個河西走廊,漢朝軍隊將匈奴打敗,從匈奴人手裡奪取了河西走廊,從而保障了中原和西域地區的交通順暢,和信息交流,從而有效地統一西域。不光漢朝認為河西走廊是一個必爭之地,唐朝也是如此。中原王朝想要將其勢力拓展到西域。河西走廊必須得控制在手裡。那這個是為什麼呢?

因為河西走廊的南邊是阿爾金山祁連山脈,阿爾金山是處於青藏高原的最北邊界,而河西走廊的北邊則是戈壁荒漠,阿拉善沙漠。兩個中間夾著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連接中原與西域最直接的道路。也是最容易的道路。古代中國想要從路上出去,必須要走河西走廊,外界的商人想要進入中國,也必須要從河西走廊進來,所以這個河西走廊是一個咽喉要道,也是一個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戰爭一直不斷,國與國之間進行土地的爭奪,兵家必爭之地會因時代的不同、國家的政治中心的位置、周邊國家的強弱各有不同,兵家必爭之地也發著變化。

1、上古時期,朝代包括三皇五帝、夏、商、周朝代。涿鹿、板泉為兵家之地。逐鹿中原、板泉大戰聽說過吧。

2、春秋時代,有那麼多的國家,國與國的接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了。比如城濮(地處於中原各大國家中間)邯鄲以及各國重要邊城為主。

3、戰國時代以及秦朝都是以,函谷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虎牢關,上黨,邯鄲、巴蜀為主要戰略要地。

4、西漢都是以玉門關、雁門關為主要據點,抵抗匈奴的侵略。

5、東漢都是以洛陽為主,得到洛陽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6、三國,都是以荊州、徐州為最重要的地方,魏吳蜀三國都爭,而魏蜀相爭的是劍閣關、定軍山,漢中,吳蜀相爭的是夷陵。

7、晉以及南北十六國,都是你殺我,我殺你,今天搶點是一點。兵家必爭之地為洛陽、長安、健康、許昌、鄴城等等地盤 。

8、隋朝都是以遼東之地以及重要城鎮長安、洛陽、南京為必爭之地。

9、唐朝都是以玉門關,雁門關、潼關、劍閣關、洛陽、長安、范陽等等地方為必爭之地。

10、宋朝以襄陽、開封、杭州等等地方為戰略要衝。

11、元朝以東京、南京、北京三京及襄陽等等各地為要地。

12、明朝都是以北京、山海關、嘉峪關及九邊重鎮宣化、大同、太原、遼東、薊州、延綏、寧夏、固原、甘肅為必爭之地。

13、清朝都是以北京、南京、上海、廣東、福建、臺灣等等地方為必爭之地。

總之,中國古代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都是以中國中央位置的。比如三京(汴京,南京、北京),又比如腹部地帶的、荊州、襄陽、徐州,又比如經濟地位洛陽、長安、上黨又比如重要關隘、潼關、劍門關、玉門關、雁門關、函谷關,又比如渡口運兵的地方、龍街渡口、長江、黃河重要河流水運兵渡口為主,但會因時代而變遷。

綜上,河南與河西走廊為兵家必爭之地,其餘隨著國都及經濟中心還有敵人位置及強弱的變化而變化。




當代曹植


1.武昌,因兩湖地區對東南地區有高屋建瓴的優勢,又因武昌扼守長江,是僅次於襄陽的兩湖重鎮,所以,武昌當之無愧成為兩湖與東南博弈的焦點。三國時期,孫權攻取武昌,隨後奪取了荊州西部,實現了全據江南、三分天下的目的。

2.漢中,位於今川、陝、鄂諸省的交界處,是四川的北大門。三國蜀、魏交兵,蜀軍佔領漢中之地,進可作攻魏的跳板,退可為據守四川的屏障,成為蜀漢政權能夠長期偏居一隅的有力保障。漢中之劍閣道是修建在大、小劍山峭壁間的棧道。該地兩崖夾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就是巴蜀之地。後來劉邦兵出陳倉,一舉佔領關中。三國時期劉備曾經和曹操在漢中血戰一場,如果曹操佔據漢中,那麼西蜀無險可守。南宋初期,金國鐵蹄踏遍大好江山,西路軍一舉攻下了西安。幸虧南宋死守著漢中,漢中一失,整個四川就盡落敵手。

3.徐州是華東重要門戶城市,有“五省通衢”的美譽,是古代重要戰略位置。徐州,位於今天的江蘇省西北部,古時候也叫彭城,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毫無爭議的“兵家必爭之地”。徐州可比作一位巨人,站在一個制高點,可督蘇魯豫皖四省。徐州是中國東部的“腰眼”,是中國南北的“咽喉”,均屬要害位置,適宜兩軍決戰。所以,除了河南之外,徐州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必爭之地。

4.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欲得天下,必先取中原”等說法,表明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排在首位。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指今河南一帶。河南是戰略要地,東西南北的貫通樞紐。河南物產豐富,佔據了這裡,就會取得極為重要的戰略支撐點,就有了稱霸天下的基礎。

5.山西是個多山的省份,屬於黃土高原,東有太行山脈,西有呂梁山脈,南有中條山脈,北有陰山餘脈和恆山,中部有太嶽山脈。此外,還有五臺山、洪濤山、系舟山等。黃河奔騰縈流於西面和南面。山西境內山嶺起伏跌宕,溝谷縱橫交錯,山間多陷落盆地和河流切穿的溝壑深谷。地理形勢所決定,山西關隘眾多,在歷史上,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這裡的關隘險阻也是最多的。比如娘子關、雁門關、孟門關、殺虎關、汾陽金鎖關、風陵渡、平型關等等。山西是中原王朝抵禦草原政權的前沿,其中燕雲十六州就有四州在山西,可見其重要性。







歪嘴說歷史


1、錦州。扼守遼西走廊,關聯京畿和東北平原。明朝以來東北的重要性逐漸增大,錦州的得失也直接關係北京的安危。

2、徐州。徐州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歷來都為兵家所重視,是交通咽喉。也許這片土地就是中國人流血最多的地區。

3、大同。自古對中原入侵最多的敵軍就是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大同地處河套和北京之間,是抵抗侵略的第一線。失大同則北方難保,比如東晉北宋和金朝。遊牧帝國得大同,則東可進北京,南可下洛陽,比如北魏,蒙元。

4、邢臺。邢臺曾長期是黃河北岸地區的中心。又恰好在北京和洛陽兩大古都之間,是王者統一北方必經之地。

5、函谷關。唐朝之前,函谷關的地位可謂冠絕天下。洛陽和長安的紐帶之地。

6、虎牢關。古代帝都多在洛陽,虎牢關是東部平原進入洛陽地區的通道,而歷代造反者要拿下洛陽,虎牢關就是最後一關。

7、河套地區。自先秦以來一直是遊牧民族南下的最後一個據點。東方就是北京,南方就是長安。中原王朝的可以被稱為強盛,奪下河套地區是必須的。

這裡既可以長久解決北方邊患,又可以得到西征西域的馬匹。比如戰國時的趙國,秦漢隋唐和明清。最悲慘的西晉和北宋在版圖上的共同點就是沒有拿下河套。

8、宛城。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的中心。自春秋時期,楚國北上爭霸開始,得宛城即可北攻洛陽南取荊湘。曹操拿下宛城,下一步就是荊州,再下一步就是江南。

9、漢中。謀略家都知道,只有拿下四川,才有機會拿下中國。漢中是奪蜀的最便捷通道。

10、壽春。楚國人在南中國被秦軍追趕的一路東奔,這裡成了他們的最後的都城,淮水之陰。江南在孫吳時代逐漸強大,而壽春的袁術慘遭覆滅。


御前帶刀侍衛


在東亞這片大陸上面,尤其是中華大陸這上面,發生了太多太多的戰爭,有野心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們都會控制中原大地上一些特別要緊的地方。這種地方就是古代經常說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地方擁有良好的交通,他們可能會溝通南北,或者是聯通東西,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有一些地方,他們是屬於交通要道,進入一些地區的咽喉要道,如果沒有了他,那個地方可能就會失去控制。還有一些地方則是物產豐饒,資源眾多的地區,這對於政治家,軍事家來說更得來爭。

第一個必爭之地,河南



如果一下子說河南太籠統,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只要是有雄心,有野心的軍事家或君主,他們都會控制河南地區,因為這個地區太富饒了,在古代,尤其是經濟重心沒有南移的時候。河南是一個國家的最重要的一個地區,如果有人熟悉地理的話,大家可能都會知道河南他差不多是屬於中原的一個心臟地區,他四通八達,他往西走,一直可以連接到關中地區,他往東走可以一直到淮海平原,往北走,這連接北京政治中心,往南走,既可以到兩湖平原,也可以到長江中下游平原。河南的交通四通八達,到哪一個地方都十分便利。



另一個原因,很多人想爭河南是因為河南太平了,河南全省有55.7%平原,河南的地勢自西向東向低處走,河南全境,只有西部有點山,河南大部分都是平原,如果換到現在,河南依然是全國的產糧大省,河南地區的地形,地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點,是全國小麥,玉米等產糧區的基地。



第二個必爭之地,河西走廊

如果我說河西走廊的話,大家可能不認同。如果想要在西北成就一番事業,想要往西域發展,河西走廊必然是一個必爭之地,古時候漢朝和匈奴,爭奪的就是這個河西走廊,漢朝軍隊將匈奴打敗,從匈奴人手裡奪取了河西走廊,從而保障了中原和西域地區的交通順暢,和信息交流,從而有效地統一西域。不光光漢朝認為河西走廊是一個必爭之地,唐朝也是如此。中原王朝想要將其勢力拓展到西域。河西走廊必須得控制在手裡。那這個是為什麼呢?



我就來分析一下河西走廊地區的地形,河西走廊的南邊是阿爾金山祁連山脈,阿爾金山是處於青藏高原的最北邊界,而河西走廊的北邊則是戈壁荒漠,阿拉善沙漠。兩個中間夾著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連接中原與西域最直接的道路。也是最容易的道路。古代中國想要從路上出去,必須要走河西走廊,外界的商人想要進入中國,也必須要從河西走廊進來,所以這個河西走廊是一個咽喉要道,也是一個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總結

我在這個篇文章中,很籠統的分析了一下河南地區和河西走廊的重要地位,和在古代產生的作用,並沒有分析徐州地區,和湖北地區的襄陽,陝西的漢中,這都是咽喉要道。


經濟戰略


函谷關,函谷關是我國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六國多次合縱抗秦,都被阻擋在函谷關外。劉邦守關拒項羽,可以說漢代之前,函谷關就是關中的門戶,函谷關不失,關中穩如泰山。

劍門關,古稱天下雄關,為蜀道中最險要的關口。劍門72峰,高大險峻,關的兩側是青石峭壁,只中間有50公分寬,2公里長的一條孔道,公路恰從其中通過,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門關是川蜀的北大門,三國後期,曹魏派鍾會、鄧艾攻蜀,雖然漢中失守,姜維卻利用劍門關天險將鍾會大軍阻擋不能前進一步。北宋初期,為滅後蜀,劍門關久攻不下,最後繞道伏擊,才使劍門關失守,後蜀被滅。劍門關不失,可保川蜀無虞。

潼關,北隔黃河與山西相望,東臨函谷與河南接壤,同時黃河、渭河又在這裡交匯,素有“雞鳴聞三省”的交通要衝之稱。東漢末年,潼關取代函谷關成為關中門戶,安史之亂唐軍與叛軍的“桃林之戰”說明,潼關失守前,形勢可控,潼關失守後,長安隨即失陷。可見潼關的重要性。

虎牢關,位於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這裡秦置關、漢置縣,以後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虎牢關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三英戰呂布更使其名聲大震。

山海關,東距瀋陽400公里,西距北京300多公里。北高山險赫,南渤海濤濤。形勢險要,又有萬里長城把山、海、關連成一體,如虎踞龍盤,控制海陸咽喉。《畿輔通志》稱山海關的形勢為:“長城之枕護燕薊,為京師屏翰,擁雄關為遼左咽喉”。故素有“兩京鎖鈅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此話道出了山海關在軍事地位上的作用。

兵家必爭的地域:

漢中,位於今川、陝、鄂諸省的交界處,是四川的北大門。三國蜀、魏交兵,蜀軍佔領漢中之地,進可作攻魏的跳板,退可為據守四川的屏障,成為蜀漢政權能夠長期偏居一隅的有力保障。漢中之劍閣道是修建在大、小劍山峭壁間的棧道。該地兩崖夾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秦朝之所以能征服川蜀,就是因為有漢中在手。後來,漢高祖劉邦,也正是由漢中起兵,東出而得天下。

襄陽,襄陽號稱“華夏第一城”,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襄陽東面有大別山脈和桐柏山脈,在東面有淮河,西面有秦嶺山脈,在西是西川諸山脈。襄陽位於唐河白河交匯之處,然後交匯之流又注入漢江。而襄陽則位於三江交匯之上,襄陽城,則背靠峴山,虎頭山,等諸多小山脈,可以說襄陽城是固若金湯。有此地勢只能說襄陽是個易守難攻之地,並不能說明它具有戰略價值(對於古代而言)。他之所以重,那就要看它的背面是南陽盆地,直到黃河無險可守,南面是江漢平原,直達南嶺,東可達長江之盡頭,西出漢中進入川陝。足可見其戰略價值之重。襄陽自古以來就是軍事重鎮,襄陽城城牆之堅固冠絕華夏,當年,蒙古欺負南宋,襄陽城在蒙古的猛烈攻擊下,竟堅守了長達38年,不可不謂奇蹟。後來,若非漢奸作祟,恐怕蒙古別想攻破襄陽城。

徐州,徐州號稱“五省通衢”,自古以來即是四戰之地,古今多少場大戰都是在這裡打響、結束,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徐州之所以被稱為“五省通衢”,是因為一旦從北方攻下徐州,南方五省即抬首在望。三國時期的曹操,就是因為佔據徐州後,才統一了中國北方。徐州位於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交界,是津浦路和隴海路的交匯點,是連接華東和華中、東南沿海的咽喉,是古都南京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近黃海,西連中原,北倚魯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於一個制高點上,虎視眈眈,可督蘇魯豫皖四省。由此向東西南北挺進,都如高山流水勢不可擋。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國東部的“腰眼”,是中國南北的“咽喉”,均屬要害位置,適宜兩軍決戰。

武昌,因兩湖地區對東南地區有高屋建瓴的優勢,又因武昌扼守長江,是僅次於襄陽的兩湖重鎮,所以,武昌當之無愧成為兩湖與東南博弈的焦點。三國時期,孫權攻取武昌,隨後奪取了荊州西部,實現了全據江南、三分天下的目的。南明初期,武昌與兩淮地區一起構成了南明防禦滿清的江淮防線,滿清南下後,兩淮不戰而降,南京門戶大開。武昌被放棄防守,最終導致江淮防線徹底崩潰。

一個地方是否為兵家必爭之地,我認為要考慮這個地方對戰略全局的影響,不同的戰爭可能會決定它是否就是兵家必爭的要地。然“國之興亡,在德不在險”,希望我們懂得成敗不在於地理環境的險要,而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