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王辰院士:在战役中锤炼新的偶像观

这场“战疫”让人们意识到,偶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需要的地方。人们积极为他们点赞,相信他们的专业判断,礼赞他们的职业操守,视他们为标杆。

83岁钟南山院士挂帅出征,抵达武汉当机推断出,“病毒可以人传人”,随即拉响了全国重视疫情的警报。一周后,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为准备新药瑞德西韦的临床实验,也来到了武汉。

王辰院士:在战役中锤炼新的偶像观

王辰院士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与钟老齐名。

2月1日,王辰从北京匆匆赶赴武汉,看到超负荷运转的医院,辗转一夜,他首次提出建立“方舱医院”,对患者要应收尽收。

话音落地,48小时后首批3座方舱医院开舱,4000多张床位,成了隔离在家、孤立无援的患者生命的绿色通道。

随着更多方舱医院加入,武汉定点医院终于不再“一床难求”,甚至还完成了“床等人”的逆袭。

幕后英雄王辰院士却低调之至,迄今只接受过三次采访。

王辰院士:在战役中锤炼新的偶像观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2018年,复旦公布中国医院排行榜,其中呼吸科全国排名第一的是钟南山所在医院,紧跟其后的第二名便是王辰所领导的中日友好医院。

两位业界泰斗,医术高,医德更是高山仰止。

更难得的是,他们都敢说真话。

当时的武汉,疫情扑朔迷离。确诊病例日日在增加,而外界根本不知道这座城市到底还有多少新冠患者。

直到2月5日晚《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采访了王辰,武汉面临的困境才开始大白于天下。王辰在对话中,说了三个关键信息:武汉形势严峻,大批患者未能及时收入医院;病毒核酸的检测能力依然不够;武汉到底有多少病人,数目并不十分清楚。

当时全国人民都瞩目期待的拐点时间,王辰回答得更是一针见血。他说,“首先我们现在对疫情的底数不甚清楚,如果不甚清楚,在判断上的根据是不足的。现在在外头有多少没有隔离的病人?另外还有病毒的变异问题。也未可预期。”

在患者面临一床难求的紧张形式下,“应收尽收”建方仓,王辰院士一锤定音。

“我们不怕数字多,就怕数字不够全。只有面对真相才能更好解决问题。关键时刻,王辰院士不同不畏惧真相,敢于直面一团乱麻的现实。

从《新闻1+1》直播后,网友们对王辰的回答赞誉有加。一股久违的力量,正刺破疫情的迷雾,让我们坚信春天终会到来。

而早在2003年SARS时期,王辰院士就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2003年4月,王辰临危受命,担任北京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接管了一行12人的“非典医疗专家组”。“当时的情况不知道是什么病毒、细菌、未知病原体,不知其传播、致病规律,知道的只有危险,知道的只是患者和社会需要。”

王辰院士面对一无所知的非典敌人,立刻以医者的高度敏锐率先反应,搭建高标准的“非典”隔离病房。同时他主动请缨,接管了宣武医院“非典”重症病房。在与非典的近身肉搏中,41岁的王辰院士力挽狂澜,在“非典”中,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有了抗击“非典”的经验,王辰更懂得如何在混乱中沉着应对,深入要害,来到武汉后,他立刻制定了四字方针“应收尽收”,采取的措施便是设立方舱医院。

王辰院士:在战役中锤炼新的偶像观

国家力量一呼百应,解放军共有23家方舱医院,驰援武汉20家,倾注全力。

在原有的方舱医院一般只能接诊200人次的基础上,在武汉因地制宜,利用体育馆等大型会馆,扩充收容体量,并按比例配备医护人员,运转效果出奇制胜。

纵然外界对此有多重担忧,王辰也呼告,“这不是‘至善之策’,却是可取之策,现实之策。”

新华社评价说,力挺方医院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之举。

开舱半个多月,白岩松再度对话王辰,武汉的床位紧张问题已基本缓解。方舱医院内轻症转成重症的比例在2%~5%左右,且都能及时转运到定点医院救治。王辰的工作重心也从应收尽收,转到了应收早收。

王辰院士:在战役中锤炼新的偶像观


又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提前预见了下一阶段的难题。价值观导引,以现实的世界观行路。

王辰院士身上也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做派,儒雅、求真、严谨。

2019年12月,王辰获得年度吴阶平医学奖。该奖评共选过13次,至今只有20人获奖。

得此殊荣,他却说了八个字:“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同样的,关于这次疫情,他也在央视说了最重要的八个字,“应收尽收,应收早收。”

前八个字是王辰人生的写照,后八个字改变武汉一座城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