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寫歷史人物志的人


太廟指的是明清兩代皇帝用來祭祀自家祖先的家廟,在這座廟裡面供奉了清朝的歷代皇帝的牌位,一般來說除非這位大臣在生前對於朝廷,對於國家有著非常高的貢獻,才能夠有機會獲得配享太廟的無上殊榮,這在古代社會對於,皇帝以下的人來說都是一件非常具備吸引力的事情,也是算得上人生最高等級的榮譽。那麼大臣配享太廟,究竟能夠獲得什麼樣的好處呢?

我們就以康熙時期的三朝元老張廷玉為例,他在清朝政府中兢兢業業幹了47年,死後才獲得了皇帝的首肯,得到了配享太廟的這個榮譽,同時它也是整個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得到了配享太廟機會的漢人大臣。其實從我們現在人來看,配享太廟,對於這個人的後代,其實並沒有產生太多實際意義上的幫助,只不過對於他的兒子輩孫子輩來說,可能好處要大得多,畢竟自己的父親或者是自己的爺爺能夠被當朝的皇帝跪拜祭祀,這種榮譽在封建時期算得上是相當牛逼的。

就這麼說,張廷玉能夠獲得皇帝的賞識,配享太廟,那麼張廷玉兒子肯定也不會差到哪裡去,畢竟,有這麼一句話叫做父親英雄兒好漢,那麼皇帝肯定也會比較賞識張廷玉的兒子,而且張傑明兒子本人在眾人面前也能夠有比較高的地位,畢竟他自己的父親可以配享太廟,其他人的父親是達不到這種高度的。

當然配享太廟的人,對於自己的家族發展其實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正常大臣如果在配享太廟之後,他生前的絕味能夠做到世襲網替,也就意味著他接下去的孫子孫孫子,都能夠一直不變的繼承自己的穴位,哪怕是不工作都能按期按時的領取,到朝廷發放的憤怒,只要這個朝代存在,就沒有任何上限。就單純幹這一點就非常吸引人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整個清朝歷史上僅僅只有27個人,也就是27位大臣能夠獲得配享太廟的機會。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人數少,才證明這項榮譽有多麼的尊重。

總的來說,配享太廟,僅僅似乎只是一種名義上的好處,但是認真來看,他也算得上是一種帝王權術的施展,正是利用這種無上榮譽來激勵手底下的臣子們拼命地為朝廷效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獲得更好的穩固。


小芊芊愛歷史


這倒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哦,人死了以後,經過幾年、幾十年,後代帝王想起來,把他的牌位或者弄個塑像,擺放到太廟中去,享受帝王的祭祀。

能不能享受到帝王的祭品,許多人心存疑慮。

如果豹眼跟你說能吃到,你可能會不信,在這裡也不方便討論這個問題。建議一點,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至於說有多少實際的好處,他自己已經吃到了別人吃不到的東西,這自然就是好處。

對於後世子孫,究竟有啥好處,這個還真沒有明確的規制。歷朝歷代都基本如此,但潛在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青龍元年(233年),魏明帝曹叡詔令夏侯惇、曹仁、程昱因功配享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這裡有幾個看點,這幾個人為何在曹丕時期沒有配享太廟呢?為何其他人沒有呢?是因功配享太廟,其他人的功勞就不夠嗎?

景元三年(262年),郭嘉因功受到曹奐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難道郭嘉的功勞就比他們差這麼多嗎?

因此,功臣配享太廟這個事,還是政治的需要,具有政治風向標的作用。

對於配享太廟的人,本身就是死後莫大的榮耀,對其子孫沒有具體、明確的好處。但是肯定的一點是,能夠被新帝王立為配享太廟,就確定了這些人在新帝王心中的位置,其子孫後代的地位、待遇只會得到提升,而不會絲毫受到影響。

一朝天子一朝臣,配享太廟的人,都是朝廷以前的重臣、功臣,但只代表過去;配享太廟這一騷操作,就是後代帝王對前代功臣的肯定,自然會對其子孫格外的隆遇。

儘管是在提倡一種理念,讓在朝大臣活著的時候為死後考慮,不要太過任性。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制,但福廕子孫,潛在的好處還是大大的。

就像領導的飯局,總是點明讓某某人參加。你說吃這頓飯有啥好處吧,沒有。還不如自己在家裡吃點鹹菜,喝碗稀飯。但大部分人還是屁顛屁顛地去趕場,話不敢說真的,酒不敢喝盡興。說吃這頓飯實際的好處吧,還真沒有。

但其潛在的好處就難說了,沒有哪個老闆或領導叫你去參加一個飯局,事先承諾,之後會給你多少好處。

但經常參加領導酒局的人,自然就是老闆信任的人,將來的利益是可以預期的。

配享太廟這事,跟老闆的酒局差不多。只是祖宗吃了大餐,子孫可能會得到好處。

因此,豹眼認為,配享太廟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必定會給子孫後世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雖然歷朝歷代沒有具體的規制,但絕對少不了的。

吃吃喝喝絕不是小事,活著的人如此,死去的人一樣如此。沒有實際的意義,也就失去了這樣做得必要。


豹眼看歷史


今天的太廟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北側,是明清兩個皇帝祭祀自己先祖的地方,在儒家的思想中祭拜先祖是相當完整的制度,最早的太廟只是供奉皇帝。配享太廟是皇帝對臣子的一項無上的光榮的獎勵,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的人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的牌位放在太廟中共接受供奉,簡單的來說就是一種非常高的榮耀,這些有功的大臣和歷代皇帝一樣享受它們後世子孫的祭拜,配享太廟的資格相當的難得,整個明朝只有37個人獲得這個榮譽,大部分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清朝將近300年的時間,卻只有26個人獲得這個榮譽,

漢族僅有張廷玉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太廟是皇帝的私人宮廟,一般的皇親國戚都是沒有資格進入的,因此配享太廟的必須是皇帝親近的有功於社稷的大臣,這些大臣們不光功勞很大,而且要受到皇帝的寵愛,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許才能進入太廟享受待遇。

當然配享太廟只是一種榮譽,並沒有實際的福利,甚至後世皇帝一句話就可以將這個人的牌位移出。但是獲得配享太廟資格對於後世子孫還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的,這些獲得這項資格的人自然早已經位極人臣之人,本來位高權重又獲得了,又獲得了皇帝的認可,只要沒有經歷改朝換代,那麼後世子孫都可以享受祖上的廕庇,榮華富貴過一生,在各種考核提拔之中都能夠獲得加分,從而更快的提拔升遷。


如是我聞人


配享太廟是古代大臣死後享受的最高榮譽,代表了帝王們對人臣的肯定,這可不是虛名,是古代大臣們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

陪享太廟的由來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對大臣來說死後能夠陪享太廟是最高的榮譽,沒有比這更能體現自己地位的了。比如清朝二百多年曆史,那麼多的王公大臣,陪享太廟的不過27人,正因為稀缺,乾隆皇帝就一直對他父親指定張廷玉配享太廟非常不滿,認為張廷玉根本不夠這個資格。

著名帝王的陪享功臣

帝王們尤其是那些有功業的優秀帝王,陪享的都是非常厲害的功臣,可以說陪享陣容非常豪華。

配享太宗李世民廟庭的功臣

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趙國公,長孫無忌;

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後因其子房遺愛謀反,被取消);

檢校侍中、吏部尚書、總管東宮兵馬、尚書右僕射、蔡國公,杜如晦;
侍中、吏部尚書、尚書左僕射、太子太傅、太尉、司徒、申國公,高士廉;
刑部尚書、兵部尚書、行軍總管、門下平章政事、衛國公,李靖 ;

工部尚書、檢校行臺僕射、洛州都督、左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蔣國公,屈突通。

配享太祖趙匡胤廟庭
太師、尚書令、真定王、韓王,趙普;

樞密使、贈中書令、濟陽郡王,曹彬。

配享成祖朱棣廟庭

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榮國公姚廣孝(後被嘉靖皇帝取消);誠意伯劉基;營國公郭英。

清朝享殿分東西兩殿,東殿供奉宗室、外藩諸望王,西殿供奉有功大臣

東殿供14人:武功郡王禮敦;慧哲郡王額爾袞;宣獻郡王界堪;通達郡王雅爾噶齊;禮烈親王代善;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睿忠親王多爾袞;豫通親王多鐸;肅武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嶽託;怡賢親王胤祥;超勇襄親王策凌;科爾沁博多勒噶臺忠親王僧格林沁;恭忠親王奕訢。

西殿供12人:超等英誠公、贈武勳王爵,揚古利;一等大臣、贈一等信勇公、直義公,費英東;一等大臣、贈公爵、宏毅公,額亦都;內大臣、二等果毅公、諡忠義,圖爾格;正黃旗滿洲都統、一等雄勇公、昭勳公,圖賴;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學士、追封一等忠達公、追贈太師、諡文襄,圖海;太傅、保和殿大學士、三等襄勤伯,鄂爾泰;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勤宣伯,張廷玉(乾隆十五年被罷配享,乾隆二十年張廷玉死後,乾隆遵雍正遺詔,恢復張廷玉配饗太廟資格。;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贈太保,諡文襄,兆惠;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追贈郡王,諡文忠,傅恆;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贈太保、諡文成,阿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諡文襄,福康安;總督、贈一等宣勇公,和琳,嘉慶元年,清高宗命配饗太廟,嘉慶四年,和珅誅,清仁宗命撤出太廟。

太廟是至高榮譽,但是可遇而不可求

陪享太廟是無上的榮譽,代表著你是這個朝代最被皇室們認可的功臣,這些配享太廟的功臣和先帝一樣,可以受後代皇帝皇子的跪拜磕頭,享受到大型的祭祀,這是古代一個逝去大臣的最高榮譽,因為皇帝死後也不過是如此。

陪享太廟是臣子們的最高夢想,但是這東西可遇而不可求,功勞最大的未必就可以陪享太廟,以清朝為例子,27個陪享太廟的人中只有張廷玉一個漢人,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功勞大不大,但是僧格林沁入享了,卻沒有曾國藩。

陪享太廟不是虛名,那些被陪享的人會被其他王公大臣羨慕嫉妒恨的。


我家的貓叫皮蛋


一般說來在古代的時候配享太妙,是作為臣子的最高榮譽,能夠得到這個榮譽,對於這個家族來說都是相當了不得的。而在滿清一朝能夠得到配享待遇的漢臣,只有張廷玉一人,而其他的范文程,劉統勳,曾國藩等人都沒有得到這個待遇。

張廷玉的待遇據說是雍正皇帝在遺詔中指定的,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不怎麼喜歡他,張廷玉非常害怕,甚至要求乾隆皇帝給他做保證,不能掉了這個待遇。因為在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祭祀這個東西古人看的是非常的重,如果能夠配享太廟,自然是無上的榮譽,所以張廷玉如此看重這個東西,其他的東西都能少,唯獨這個東西不能少。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配享太廟並不是什麼太了不得的東西,還不如來點實際的東西。不過這個東西還是非常虛榮的,現代社會中有不少人非常好虛榮,就如很多女人省吃儉用,花幾個月的工資去買一個LV的包一樣。不懂的人覺得那個包有什麼用,值這麼多錢,能多裝多少東西呢,但是喜歡的女人可不會這麼想。

配享太廟對古人來說確實算是無上的榮耀,因為只要皇朝不倒,那麼配享的大臣可以永遠享受皇家的香火,因為每年皇家都要到太廟去祭祀祖先,大臣甚至能夠得到皇帝的祭拜,想想多麼榮耀。這也就是說大臣死了,在陰間能夠得到皇朝的香火,自然能夠在陰間享福,如果皇朝倒了或者不能夠配享太廟,自然就享不了那麼多福。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前面有人說古代大臣配享太廟沒有實際好處的,都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古代人。

實際上,配享太廟本身就是最實際的好處了,還想要啥其他好處?

要理解古人為什麼那麼重視死後進什麼廟,首先要理解古人的宗教信仰。
我們知道,古代人對死後的世界是很重視的,他們認為人死後“魂”還在,而這個魂是要靠子孫後代供養,給他們提供“血食”的,否則就會淪為孤魂野鬼。
所以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論如何也要生一個兒子,不然死後沒人給他們供養,他們就成孤魂野鬼了,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而古人的孝道里,除了對健在的長輩的敬,對祖先也要尊敬,所謂“事死如事生”。

理解了古人對死後世界的理解,就理解為什麼配享太廟是多麼實際的好處了。
太廟的“太”代表最高,太廟就是天下地位最高的廟,那就是皇家的廟了。
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

大臣配享太廟就是把功臣的牌位放到太廟的偏殿,跟這個王朝的祖先一起受到供奉。歷代能配享太廟的功臣是很少的,整個明朝配享太廟33人,後來取消1人,為姚廣孝,實際為32人。清朝只有26人。清朝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就只有張廷玉一人,連曾國藩都沒有這個待遇。

太廟的祭祀等級是最高的,每年皇帝都要親自祭祀,眾多皇族和大臣倍祭,三跪九叩,供奉的祭品也是最高等級的。那就相當於配享太廟的大臣死後還能受到最高等級的尊敬和供奉。這對相信死後魂會進入別一個世界的古人來說,不就是最實際的好處嗎?

而且,配享太廟對大臣本人和他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個無比崇高的榮譽,代表這個大臣得到了皇帝的特別恩寵,這個家族得到皇帝的特別照顧。這對大臣的家人和後代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資源。這就是所謂的“封妻廕子”——死後還能保護子孫後代,為他們帶來源源不斷的好處。
所以說,大臣配享太廟就是最實際的好處了,還要啥自行車?

空山說歷史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什麼叫“配享太廟”。太廟,說白了就是“皇家宗祠”,但又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宗祠。因為它裡面只供奉大宗的皇帝和“祔廟”的皇后(含部分原為側室的皇太后,如慈禧太后)的神主,小宗旁支是進不去的!甚至連沒有獲得“祔廟”待遇的皇后,其神主也是進不去的,這是太廟與民間宗祠最大的區別。如清世祖順治帝的寵妃、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她死後雖然被清世祖追諡為了皇后,但這個皇后名分是打了折扣的——不繫帝諡、不祔太廟,董鄂氏一直也沒能獲得“祔廟”的待遇。所以,終清王朝二百餘年,董鄂氏的神主也沒能進入太廟。

何謂“配享太廟”

前面說了,太廟通常情況下只供奉大宗皇帝和“祔廟”皇后的神主,小宗旁支的神主沒有資格進入太廟,就連不“祔廟”的皇后,其神主也沒有一個進入太廟!但是,有一類人例外,那就是為王朝立下了殊勳的功臣。這些人經過皇帝的特許,死後神主是可以進入太廟的,即前面提到的“配享太廟”。但是,進入太廟不等於進入正殿,“配享太廟”的功臣神主是被供奉在專門的偏殿之內,不進入正殿和祧廟。

雖然不能進入正殿和祧廟,但這也是不得了的待遇了!試想,連不“祔廟”的皇后、小宗旁支的宗室都沒有資格將神主供奉在太廟之中。一個異姓臣子的神主卻堂而皇之進入了太廟,後世皇帝祭祀祖先,這些人也順帶著享受一把皇家香火,這是何等榮耀?不僅是對個人的肯定、對其後世而言也是一種尊崇和無上榮光!

什麼人可以“配享太廟”

前面說了“配享太廟”是一種無上榮光,那麼什麼人才可以“配享太廟”呢?明王朝二百餘年只有三十七人獲得了這樣的待遇,大多是跟著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和跟著明成祖朱棣“靖難”的功臣巨勳!不外乎開國元勳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和“靖難”元勳張玉、朱能、姚廣孝(道衍和尚)等等。從這些名字也能看得出,都不是一般二般的人物,也足可見“配享太廟”的資格控制得多麼嚴格!

清王朝獲得“配享太廟”資格的功臣更少,只有二十六人。而是,除了張廷玉之外,全部都是在旗的!即便是晚清時期平定“發亂”、“挽狂瀾於既倒”的曾文正公和帶著棺材出征、收復新疆的左文襄公也沒能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舉幾個例子,禮烈親王代善、睿忠親王多爾袞、怡賢親王胤祥、平定“三藩之亂”的功臣圖海、清高宗乾隆帝的小舅子傅恆等等,哪個是一般二般的人物?!

“配享太廟”不是“保險箱”

“配享太廟”雖然供奉的只是一尊神主,但卻不是“保險箱”。只要皇帝願意,隨時可以收回許可,即便神主已經被供奉進了太廟,也是可以被撤出的!最著名的莫過於清王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了,清世宗雍正帝在世時許給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可一朝天子一朝臣,清高宗即位之後與張廷玉矛盾激化,最後竟硬生生收回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直到張廷玉去世之後,清高宗看在張廷玉被自己整得死去活來時依舊老實本分的份上才又恢復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

相比張廷玉而言,和珅的弟弟和琳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作為乾隆年間的高級將領之一,和琳是立有軍功的,最後還病死軍中、馬革裹屍,也算對得起清王朝、對得起清高宗了。因為有軍功在身、加之哥哥和珅正得寵,和琳去世後被清高宗賜予了“配享太廟”的待遇。同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嘉慶四年初清仁宗嘉慶帝對和珅進行了總清算,已經作古多年的和琳也受到和珅的牽連被褫奪了“配享太廟”的資格,神主被清出了太廟!

“配享太廟”有什麼實際好處

這是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既然那麼多人們削尖了腦袋想獲得“配享太廟”的待遇,那“配享太廟”到底有什麼實際好處呢?沒有,什麼實際好處也沒有!所謂“配享太廟”就是把神主牌擺到太廟偏殿而已,沒有任何附加優待條件……

既然沒有實際好處,為何眾人會趨之若鶩呢?原因不難理解,這是對自己功勞的最大肯定。活著時該拿的都拿了、該享受的也都享受了,死了還圖什麼?無非青史留名、永享供奉,不是嗎?“配享太廟”既可以永久享受皇家供奉、也可以再青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有誰不想“名垂青史”呢?

除此之外,獲得“配享太廟”待遇等於是王朝從官方層面正式確認了某人的勳臣資格,比爵位更加“靠得住”。只要不被褫奪資格、清出太廟,你永遠是王朝的勳臣。既然是勳臣,後世子孫自然會享受到勳臣子弟的待遇,承襲爵位就不說了,什麼祖蔭之類就已經相當具有誘惑力了。別人十年寒窗考中舉人、進士才能躋身官場,你即便不學無術、憑著祖上的蔭庇也可以躋身官場,甚至起點還要更高!這恐怕就是“配享太廟”唯一的實際好處了。

綜上所述,所謂“配享太廟”榮譽性質高於實際意義,其本身是沒有什麼附加優待條件的,並不比其他大臣多發一分錢、多給一個爵位!但是,它依然是有好處的,“配享太廟”等於是王朝從官方層面確認了某人的勳臣只得,只要不被褫奪,他的後代永遠都是勳臣之後,還是可以享受到許多祖蔭福利的。但這一切名義上與“配享太廟”無關。


農民工歪說歷史


配享太廟有沒有什麼好處?肯定有好處啊,若沒好處,幹嘛這些大臣們拼了命的往裡爭啊。這就好比現在,出名能帶來什麼?出名了就能給你帶來利,要不怎麼“名利雙收”呢?大臣們配享太廟,也是一個道理,當然這個利,這個大臣是得不到了,獲益的則是子孫後代們。

“太廟”是個什麼地方?讓這幫大臣們這麼拼命的往裡鑽?太廟說白了就是皇帝家的宗祠,有點類似一些民間大家族的宗祠,但這個宗祠比那個等級高,因為是皇帝家的宗祠,正常這裡面供奉的應該是皇帝和皇后們,在封建時代,皇帝家的東西都是最好的,大臣們等到了皇帝的賞賜,那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更何況,你的神主能放入皇帝家的宗祠呢?


說完了“太廟”,咱們再接著說“配享太廟”,直白的說,就是將你的神主(牌位),放到皇帝宗祠裡,但卻和皇帝的又有區別,畢竟是皇帝家的宗祠,你一外姓人當然不可能和皇帝,甚至皇后們放在一起,外型人都是供奉在偏殿內,說白了就不是正堂,是在隔壁的偏殿,但這也可以了啊,你哪怕是放在太廟的門口,那也算是在太廟內,因為這是榮譽啊。


咱們可以查查,這明清兩代能夠進入太廟的大臣們,都有哪些人,在明朝,能進入太廟的都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和跟著朱棣參與“靖難”的功臣,例如,徐達啊,常遇春啊,張玉啊,姚廣孝啊,籠統也就三十七人。而大清朝呢?更少,就二十六個人,例如多爾袞,拼命十三郎胤祥,乾隆的小舅子傅恆等,當然最著名的就是張廷玉了。看看這都是什麼人物,放在那個時候,都是一等一的牛人啊,為什麼說太廟難進?晚清的曾國藩,左宗棠,就沒進的了,所以說,這太廟不是你想進就能進,也不是你想辛苦就能進的。

說到太廟,咋就不得不說清朝的張廷玉了,三朝元老,橫跨康、雍、乾三朝,是雍正的得力助手,雍正就曾許諾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這對於張廷玉這個漢人來說,那是無上榮耀啊,畢竟大清是滿人的世界,漢人能夠進入,那是很厲害的了,可誰曾想,到了乾隆皇帝,卻硬是奪回了這個榮耀,為啥啊,因為年老的張廷玉不太符合乾隆的胃口,再加上張廷玉後來就為了這個配享太廟的事兒,竟然多次上書提醒乾隆:哎,你老子可答應我了啊,我死後是要讓我進太廟的。這乾隆一聽就火了啊:我老子答應你怎麼了?現在是我做主,我讓誰進,誰就進,你不是要進嗎?我偏不讓你進。這給張廷玉打擊的啊,那是直接在家躺了好幾天啊。這一直到張廷玉死,乾隆都沒有同意他進太廟的事情,但在張廷玉死後,乾隆還是同意了,畢竟張廷玉確實這一生對於他愛新覺羅家和這朝廷還是有付的,功大於過,而且倘若乾隆真不讓他進,豈不是乾隆不聽雍正的話?乾隆可不想因為張廷玉這個事兒,被後人落下不孝的把柄。


當然有拼死拼活往裡擠得,也有好不容易進了,後來又被搞出來的,和珅的弟弟和琳就是這麼個主,因哥哥和珅的關係,乾隆將他配享太廟,但也因他哥哥和珅的關係,與嘉慶不對付,嘉慶一怒之下,就將和琳給搞了出來。所以,這個外姓大臣們想配享太廟,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心情,非常不容易啊。


開篇的時候,我說過配享太廟肯定有好處,這個好處就是子孫後代們可以靠著這個,得到一定程度的勳臣子弟的待遇,別人十年寒窗,經歷一層層考試,進入官場,你就可以靠著祖上留的待遇躋身官場,這個好處已經不錯了,所以說,配享太廟的好處有沒有?那必須有啊。


寒舍閱獨


這玩意兒該怎麼說了?打個比方吧,找兩塊布自己縫個袋子也能裝東西,為啥還有那麼多女生不惜網貸甚至出賣肉體也要去買個驢牌的包包?2塊錢一個電子版表也能看時間,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男士要花幾十萬去買個勞力士?

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為了裝飾自己的面子罷了!說得高大上一點,那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精神上的追求。

配享太廟也無非如此罷了!

要論實際的好處,賞賜良田萬頃還能給子孫後代留下鉅額資產;抑或是給後人留下幾個爵位那也是很美妙的。但如果有選擇的話,封建時代的士大夫們大半會選擇配享太廟!

為何?

古語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翻譯過來就是:對於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與打仗。

打仗我們容易理解,打仗可以開疆拓土,可以抵禦外敵。那麼祭祀憑什麼這麼重要?遠古時代,因為知識水平所限,人們對自然敬畏,於是便有了神明的存在,人們通過祈禱神明,乞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統治者們更是宣揚君權神授,而祭祀則是溝通神明的儀式。因此,不論是普通人還是統治者,都把祭祀看的異常重要。

而祭祀通過演變,不單單隻祭祀神明,也祭祀先祖,本質上還是沒有變化,不過是把先祖神明化了而已。

祭祀很重要,帝王家族的祭祀更是如此。對於帝王們來說,最重要的祭祀有兩種,一種就是祭天(神明),另外就是祭祀先帝。而士大夫們作為皇帝的附庸,能參與帝王家族的祭祀,都是無上的榮耀,而剝奪臣下們參與祭祀的資格,也是封建帝王們用來懲罰大臣的手段之一。

這份榮耀,究竟有多大,下面通過一個例子說明。

太史公司馬遷的老爹因為生病不能跟隨漢武帝參與泰山封禪的祭祀典禮,以至於臨終前“執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邊夫”!

由此可見,士大夫們對於能參與皇家祭祀典禮是多麼的看重。

而配享太廟,則是士大夫能參與皇帝祭祀最高級別的方式之一了。

太廟,即是皇帝家族的家廟,裡面祭祀的都是歷代先帝。配享太廟,則是指皇后、士大夫或者其他皇室宗親在皇帝的允許下,排位可以放進太廟享受祭祀。

這可以說是無上的榮譽。

試想一下,當皇帝率領群臣在祭祀列祖列宗的時候,順便把配享太廟的士大夫也祭祀了,那面子上多有光。

所以,一代名臣張廷玉就是因為雍正口頭上答應他死後配享太廟而激動到不行,害怕雍正的兒子乾隆不執行而一次又一次的找乾隆去說這個事情。


小鎮月明


配享太廟,這種事情對一個臣子來說可謂是極大的榮耀,在中國古代一個朝代能夠得到別配享太廟這種榮譽的人,往往數目相當的有限,所以一些大臣都極力爭取這種待遇。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滿清時代的張廷玉了,張廷玉可謂是雍正最喜歡的大臣,雍正甚至在自己的遺詔中寫明瞭,要讓張廷玉配享太廟。而整個大清王朝200多年,漢人大臣中也只有張廷玉一個人享有這種殊遇。張廷玉後來不為乾隆皇帝所喜歡,其他的都不想要了,唯獨這個配享太廟的待遇不能丟。



讓現代人看來,配享太廟只是一個榮譽而已,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因為古代人講迷信,認為自己死後如果能夠在太廟中受到朝奉,能夠享受皇家的香火,自然能夠讓自己在陰間過得好。但是現代人都明白,並沒有陰間的存在,所以也就不認為配享太廟是什麼太實際的東西。



不過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不好說,因為很多人確實非常好這個名,俗話說得好,人在世上就是為了名利。要說名事實上也是一種利益,很多時候也能給人帶來相當多的好處。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