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現在高職院校的職稱評定幾乎就看材料,幾篇核心期刊論文,多少項目課題,你的看法?

輕舞飛揚wb


那都是過時的行業潛規則了。基層單位員工的論文論著等,多數都是花錢買的,領導的論文論著有些是別人或企業送的。建議今後評職稱時將個人提供的論文論著進行公示,並報紀委審核蓋章。對造假者取消評審資格,並在原基礎上降低一個職稱級別。對評審各環節把關不嚴造成後果者,也給降級或記過處分。


蒙山文匯


答題/帥小西De--期待為您解惑!


高職院校評定職稱看個人的材料,如核心期刊論文、課題項目,算是當下職稱評定中較為公平、公正的模式,也是不少院校人事部門採用的評定方案。小西覺得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量化",如什麼層次的期刊論文幾分、什麼級別的課題項目幾分都有明確規定,作為老師有努力的方向和奔頭。

作為老師,相比傳統意義上的"主觀評定",職稱評定失敗起碼能知曉差距在哪裡,而不是一句安慰自己的"今年運氣差一些"話語。不少院校2019年的職稱評定開始,湖南省不少高職院校今年開始"校評",人事處的領導在省內高校到處學習成熟的經驗和方法,儘量保障評定過程的合理和公正。

但是,這樣的職稱評定真的合理嗎?

在職稱制度改革中,要求去除"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是大趨勢,也說明單獨看論文和課題是不合理的。尤其是作為高等院校,"教書育人"是最核心的,但是如何量化每個教師的"教學"依然是個難題。

不少老師說我雖然沒有課題和論文,但是我上課好,學生們喜歡。這個點沒有錯,但是這樣說的老師不在少數,如何進行量化區分依然是困擾教務處和人事處的難題。之前有高校試點過教學評分,部分上課好但對學生嚴厲的老師,被學生故意給低分,導致部分老師們為了評分甚至給學生透露考試試題。因此,目前職稱評定中教學佔據一定的評分標準,不過量化更側重於教學多少、是否有教學成果獎等,而不是來自學生對課程的認可。

小西覺得不少院校定崗定編的措施挺不錯,如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不同類型定位的老師職稱評定標準和考核不同,讓更多的老師選擇自己合適的崗位和可盼的晉升渠道,你說呢?

▼小西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贊,這將是我答題最大的收穫!

帥小西De


我覺得職稱評定看論文、看課題反而是相對公平的做法。

1、論文和項目課題相對客觀,容易量化打分

論文分為sci、ei、核心、非核心等級別,級別越高發表難度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水平越高。

同理,項目課題並不是人人都有的,能申請下來也說明具有一定的能力。

再說,高校之間的評比排名也是看學校獲得了多數項目、多少經費,以及發表了多數論文。

論文和項目打分相對客觀,對於普通老師來說相對公平。

我校是根據類別對論文和項目進行賦分。比如sci論文500分,ei論文300分,普通核心150分,非核心50分。

評職稱的時候就根據你交的論文級別和數量進行賦分就可以了。對任何老師來說相對公平,有多少論文就算多少分,哪怕你是領導,論文不多也排不到前面。

2、不按論文、項目,普通老師反而吃虧

我知道有的學校晉升職稱的方式是組成一個職稱評審委員會,首先制定一個評審門檻,達到門檻條件的老師都可以申報職稱。當把材料交過來之後,不是按論文項目多少打分,而是評審委員會成員根據材料對老師進行投票。票多的晉升,票少的落選。

這種情況下,其實不是比拼的實力,而是拼關係。論文多的不一定能夠晉升,論文少但是和領導關係好的說不定能夠晉升。

對於普通老師來說,肯定是要吃虧的。

3、職稱制度應該改革

備受詬病的職稱制度雖然造成很多老師直到退休也評不上職稱,但目前來看,還沒有更加公平的方式。

科研搞的好的老師相對來說會更有優勢,講課好但是不搞科研的老師就會相對吃虧。

所以說,職稱評審需要分類進行,按教學型和科研型分類評定。出臺政策鼓勵把主要精力都放到教學上的老師。這樣才能調動老師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最終獲益的是學生。


小馬老師說


由於工作關係,30年前,我做過多次中、高級職稱評審會議記錄,專家和領導們也是很想看到大量的真實的學術科研成果,可是,有嗎?數以萬計的專業技術人員,發文章,出著作並不少見,可是,它們可以算學術成果,又似乎只是文字遊戲。最後,只能使用一些硬性指標進行衡量,如連續工作時間,發表作品數量,參與課題等等。說到底,職稱只是個名義,學術科研也就是個說法,真實的內容,就在待遇二字。對個人而言,待遇的重要自不待言。對社會而言,原本是需要作出學術科研成果,既然無人做出,就只好用一個名目,給一份待遇,好歹讓後代們以為大家都在認真從事專業技術學術研究。


通用漢語研推


作為人事工作者,我認為高等學校教師職稱不應該取消,而中小學教師的職稱可以取消。

為什麼這兩種教師應該採用不同的職稱政策呢?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性質存在很大差異。

從單位性質來看

中小學校是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這種單位將來的改革是要朝著公務員的方向,參照公務員來管理,而大多數公務員崗位採用的是職務職級並行,職務看能力,而職級則基本上是自然晉升。所以,如果中小學能按著這個方向改革的話,中小學教師也應該享受自然晉升。只要年度考核合格,並達到一定年限,就應該上升一級。當然,也可以在學校裡探索實行職務制,以鼓勵多勞多得和競爭激勵,比如擔任選拔優秀教師任班主任,給予更高的津貼,比如選拔教師擔任教學帶頭人,在承擔更多教研任務的情況下,給予更高的獎金。這樣,教師隊伍的發展體系會更順暢,大多數人能按部就班地晉升,少數有能力的人還可以走得更快。

高校是公益二類事業單位,這種單位將來的大趨勢是向企業看齊,這樣就要和市場接軌,不僅要鼓勵多勞多得,還要加倍鼓勵少數領軍人才。因為領軍人才在學校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是普通老師所無法替代的。因此,大學並不需要取消職稱,教授也確實需要比講師拿的更多,而高校職稱的最大改革方向在於優化評價指標,破除四唯,以及實行評聘分離,使職稱不再是一勞永逸的鐵飯碗。

從教師工作內容來看

中小學教師工作內容相對單一,就是教學,除了偶爾調整一下課本,一輩子可能都講那一門課。內容單一也使評價體系單一,就是評教學。所以,一個教20年的老教師和一個教2年的年輕教師,可能都能完成一門課的教學任務,其教學質量的差距,也很難做出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強行設立一些與教學本職無關的條件,非要評出123來,就屬於跑偏了。所以,取消職稱,更有利於教師迴歸正道。

而高校教師不同,其除了教學,還有大量科研工作,而高校教師的貢獻,又主要以科研工作來體現,科研工作,某種程度上又可以轉換為經濟效益。一個教授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績,肯定是要大於一個講師的(如果講師取得更大成績,那他就不會再是講師了),所以,通過職稱對老師進行分類也是有必要的,也方便了人事部門兌現待遇。當然,除了職稱,社會上的需求和認可也很重要,比如學電子的講師很可能總收入高於學歷史的教授。

結論

綜上,建議探索取消中小學教師職稱,建議保留並完善高校教師職稱,區別對待,一切從實際出發。

高校人才真經

教育問答達人 優質教育領域創作者

1.3萬粉絲 · 5.5萬贊

相關問題

為什麼人們對教師的職稱評聘那麼敏感?能不能取消職稱?

搜索

教育部教齡滿30年職稱

教師職稱改革最新動向

教齡40年補貼

中小學教師中級職稱

教師教齡滿40年

關於教師職稱評定


今天空氣流通暢


高職老師,理論還行,實際方面差一些!有些專業領域,可謂一敲不通!我是企業人士,兩所大學客座教授,寫了兩本實訓教材,15萬字,發6篇論文,二項專利,想去憑職稱,門都找不著!!!


pd哥


高職院校本身就是一個怪胎!

設計、建設這種類型院校的初衷是,希望在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其文化水平比技校高,其動手能力比普通大學生強。20餘年高職院校的發展結果卻是,動手能力不如技校生,文化素養不如本科生,“十三不靠”。與建設初衷南轅北轍!


茗冬有觀點


當前的職稱制度,都是十幾年前的老套路,已然不適應形勢的發展,改革勢在必然。社會上對此亦有強烈的呼聲,但何時開始、怎麼改革目前仍沒有定論,職稱制度的真正大改革,保守估計還要等上一段時間。

既然制度是如此,評職稱以論文、課題等數量多少為參照、作為量化標準不可避免,在沒有更好的方法替代這種評聘方式之前,這恐怕也是目前唯一行之有效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手段。評選一個項目,總要有量化的參考數據,不以論文等為依據,拿什麼來說明業績、衡量水平、評定職稱?

說實話,小公一直對這種職稱評定方式抱有意見。小公有位朋友在事業單位上班,已經評上了副高職稱多年,他的下一個目標是正高。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現在他是一頭心思寫論文、做業績,期望拿獎項。為了在核心期刊上論文,這小子花了不少錢做工作,求爺爺告奶奶讓人給他發表論文。而實際上,他花在寫論文的時間上非常有限。在他身邊,很多人都靠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拿到了職稱,小公聽時大為詫異,而在他們眼裡早已司空見慣。

用他們的話來說,環境如此,不”同流合汙”都不行啊……


80後小公


高職院校評職稱全是領導的菜!每天的規定都不一樣!規定是為領導的菜量身定做的,一心在教學上老師只是領導的配伴,只起個參與而已!尤其是內蒙古的高職院校。可以查一下他們每年評職稱的規定和名額限制!真是教育界的笑話!


福仔


職稱標準定高一點,不限人數,只要達到標準就能晉升職稱。這樣做的好處是金子總會發光,避免人為中間操作。評上高一級職稱時要做好考核工作,不要一評上高級職稱,就萬事大吉了,高職稱不幹高職稱的活。如果連續20年考核都合格,晉升終身教授!讓年輕人通過自己努力早日成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