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地球上有哪些生物是以違背生命規律的方式存在的?

一起傻笑


生命規律是一個無法準確定義的籠統概念,我們所認為的一些規律也不過是人類自己關於生命感知的一些總結。而根據進化論來說,不同的生命形式最終是由環境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在不同的環境中也會存在不同的生命規律。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尤其是生物界,總會有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生存環境孕育出不同的生命形式,遵循些人類還不知道的生命規律。雖然生命規律無法確定,但生物學家還是大致總結出了3條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第一,要有賦予生命活動所需的化學反應;第二,要有承載生命遺產信息的有機分子載體;第三,要有最具普適性的化學物質溶液,充當化學反應的媒介,這也是目前液態水不可取代的原因。

在這些原則下,科學家也一直在尋找各種極限的生命形式,它們或許具體生命起源的最初生命特徵。

龐貝蠕蟲Alvinella pompejana

生活在深海熱泉中的龐貝蠕蟲,1996年由深海潛水器——阿爾文號Alvinella——在坐落於維蘇威火山腳下著名的龐貝古城pompejana遺址的深海里發現,這種生物也由此得名。

它們棲息在深海熱泉噴射出的炙熱水流邊緣生活,身上常常覆蓋了一層從海水中分離出的礦物質顆粒,就像公元79年前突然被火山灰掩蓋的那些龐貝市民。

它最神奇之處在於不足10釐米的身軀上,各個部分都具有明顯的溫差,這和我們賞識中冷血動物和溫血動物都不同。龐貝蠕蟲的尾部一般距離熱泉較近體溫可達77℃,而頭部則可以低56℃。這樣的生物特性完全是為了它獨特的進食方式,溫差使它變成了一根被動的熱虹吸管,較冷的海水可以自動地流進它的身體裡,順便把營養物質也帶進去。

這種高溫且溫差大的生存環境對我們來說如同煉獄,龐貝蠕蟲卻適應地很好。

不怕高溫消毒的嗜熱微生物

每個生物體內都有細菌,殺死細菌的最簡單方法就是高溫。而高溫消毒也成了我們日常烹飪的常識,這一觀點來自現代微生物學及病原菌學說的創始人路易·巴斯德,所以我們也常稱巴氏消毒。但寄生於像龐貝蠕蟲這些生活在極熱環境體內的細菌們,對高溫卻有極強的忍耐力,這些不同一般的細菌統稱為“嗜熱菌”thermophiles。甚至有些還能生存在具有酸性環境的熱泉中,為了區別它們的不同,科學家們又創造出了“超嗜熱菌”hyperthermophile一詞。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大熱泉”,嗜熱菌的棲息地之一。

從世俗層面來說,這些一腔熱血的細菌已經是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巨大產業,在化學品生產和日常的洗滌劑中被廣發應用,最獨特的效果就是它們的酶,能在十分苛刻的環境中促進一些複雜的化學反應。比如我們需要在一些極端高溫下加速一些化學反應,普通的酶早就分解了,而嗜熱菌的酶卻可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從生命進化層面來說,嗜熱菌或超嗜熱菌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生物的認知,它們對極端環境的適應能力,可能正是我們所要探尋的關於生命起源的秘密。它們能告訴我們在地球早期惡劣的環境下,生命是如何產生及存活下來的。

另外,有喜歡熱的細菌,當然也有喜歡冷的細菌。

攝氏0度的嗜冷菌psychrophiles

攝氏0度作為水的冰點,是生物生存的一條重要邊界。嗜冷菌可以生活在冰冷的大洋裡,雪地邊緣的一滴水珠中,它們在冰冷的世界中討生活,在闇弱的陽光下聚集,有時甚至為了生存而降低繁殖頻率,以適應更冷的環境。

它們打破了我們對微生物繁殖快的一般認知。有些嗜冷菌可以做到1年才繁殖一次,讓人感覺不可思議,但它們依然很“活躍”,並不是在低溫下苦苦掙扎地“活著”,這點很重要。畢竟對於微生物來說,在零下240℃的液氮中依然能保存下來。

而較大的生物一旦溫度過低,細胞中的水分就會結成冰晶,將細胞膜撕裂。

另一種生命規律

對於各種極限生命來說,除了冷熱還有酸度等各種生命指標的極限表現。 這裡主要以溫度來說,是因為無論何種生物,能忍耐的溫度範圍能反映其生存機制,所謂的溫度範圍是指體內的化學反應不會停止運作的溫度區間。

人類正常溫度是37℃,超過41℃人體機能就會開始出現紊亂;有維管組織的植物超過49℃就無法生存,而光合作用的溫度不能超過77℃。我們熟悉的生命都是通過吸收來自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才得以生存,陽光也一直被視為生命不可或缺的東西,但我們開始說的三個生命的必要條件中並沒有提到陽光。

秘密則在這些極限環境中生存的細菌身上,它們基本在0℃到100℃的溫度中都能生存下來。以生活在深海熱泉的這些嗜熱菌為例,它們能在沒有陽光、充滿毒性,且溫度超高的環境中存活下來實屬不易,而它們不僅生存了下來,還養活了深海熱泉附近的500多種生物。

這些嗜熱菌不像植物那樣利用陽光來生產生物所需要的能量,而是分解有毒的硫化氫,分解出來的硫原子與氧原子結合成硫酸鹽,進而產生能量,然後再利用這些能量製造碳水化合物。簡單來說,硫化物到硫酸鹽的轉化,替代了陽光成為細菌的能量。

總結

深海熱泉生態的存在,給科學家帶來了很多關於生命的啟示,這也是為什麼它一直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一個重要假說之一。在深海熱泉,化合作用替代了光合作用,極大擴充了生命存在的限制範圍,可以讓生命在極端的環境下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帶給我們對未來一種新的思考。如果一天我們無法再沐浴陽光之下,生命將何去何處?

歡迎關注@想法捕手,讀科學,聊宇宙。

想法捕手


你看到這樣的圖,必然以為這是某個石窟藝術或浮雕藝術或某個商業街售賣的工藝品吧。不,它是真真切切的蛾子,翅膀上的“蒼蠅吃翔”圖案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好事者用顏料塗畫上去博取客官的眼球的。

(蛾子翅膀上擬態的蒼蠅與真實的蒼蠅)

但這個蒼蠅是那麼得逼真,就像活的一樣,你肯定也被迷惑了吧。作為擁有高級智慧的人類都被它騙了,遑論智商大幅低於人類的鳥類了。這種蛾子叫做寬鈴鉤蛾,它被各種鳥類取食,故而它們進化出了生動逼真的“蒼蠅”圖案,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僅有蒼蠅就能讓捕食者退避三舍,再給每隻蒼蠅面前放上黃色的鳥的翔,更能以假亂真,兩坨臭氣熏天的翔足夠掩蓋這隻白色蛾子了,捕食者敬而遠之,蛾子得以保全。

這個蛾子更勝一籌,翅膀上蒼蠅爭相吃翔,翔花飛濺,令鳥作嘔。

這個蛾子簡化了一下,只有鳥屎飛濺,沒有蒼蠅了,也足夠擊退興致勃勃的鳥了吧(-o-)/

自然界是一個極度複雜的系統,生物之間有各種關係,諸如捕食被捕食、競爭、共生等,在面對強大的捕食者時,偽裝、擬態是很多生物選擇的技巧。如我們所知的竹節蟲受到驚嚇時變成一根竹節不動,再如蘭花螳螂、葉脩、蜂蘭……要多精彩有多精彩

而模擬“蒼蠅吃鳥屎”則是比較少見的場景擬態,已經超出了傳統的你模仿我,我模仿你的擬態模式,而是模擬一種場景(如這裡的惡臭)而達到某種目的。


當然,違背自然規律只是違揹人類認識論裡的規律,生物自有其更高超的智慧。


參考:

抖音號《繪說雨林》


徐奇


違背生命規則的方式存在?即有規律何來違背?既然你想違背一下,陪你瘋一次。

1:太歲。俗稱(肉靈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動物、植物、菌類之外的生命體,是另一種形式存在的生命體。科學界,到現在為止對“太歲”的研究只是初級階段。1kg的太歲可以分為100-1000份,每份都是單獨存在的生命體,關於記載的太歲數不勝數。被《本草綱目》收錄“菜”部,芝類。本身具有很好的防腐性,曬不死、渴不死、凍不死、餓不死。本身是有真菌、粘菌、細菌混合體。是活化石級別的存在,有可能是動植物的祖先。(吃了會餓)



龍蝦:龍蝦的速度,代謝,胃口,繁殖等方面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是由於龍蝦細胞分裂時,其基因端粒的長度不減可以無限制的分裂下去。1997年美國捕捉到過一隻140歲的龍蝦,而它所有的器官都沒有老化現象,換句話說,龍蝦不會老死。(麻辣小龍蝦)(蒜泥龍蝦)不好意思跑題了。


水熊:水熊蟲身體極小,最小的50微米最大的也就1.4毫米,在顯微鏡下面才能發現存在!水熊蟲是緩步動物門小動物的俗稱,被認為生命力最強的動物。全國世界各地皆有存在,水熊蟲能夠承受-273℃嚴寒和151℃高溫,可以在高溫、絕對零度、高輻射、真空、高壓、甚至外太空都可以生存數分鐘到數日。

4:燈塔水母

是一種小型水母直徑4-5毫米身體透明,形似燈塔因此而得名。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後就會死亡,但是燈塔水母會回到水螅型,這被稱作分化轉移。理論上來說沒有次數限制,可以達到長生。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各位留言討論補充!給波關注是小編最大的動力……


科技有感


綠葉海蝸牛

動物和植物的區別在於,植物能夠利用太陽光合成能量,維持生命,而動物只能依靠外界來獲取能量,比如吃植物,或者吃肉。

但是有一種動物,卻能夠利用太陽光線來維持生命,這種動物就是綠葉海蝸牛。

我們知道,植物之所以能夠把太陽光線轉化為能量,是因為體內的葉綠體能夠利用二氧化碳和誰,製造有機物,這個過程用方程式表達是這樣的:

6CO2+6H2O( 光照、酶、 葉綠體)→C6H12O6(CH2O)+6O2

看不懂也沒關係,只要知道植物是通過它才能維繫生存的,而動物體內則沒有這個細胞器。

但是綠葉海蝸牛不同,雖然它剛出生時,體內也不含葉綠體,但它可以通過吃到藻類等植物後,獲得藻類體內的葉綠體,並融合進自己的基因中,從而也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

由於體內有葉綠體的原因,綠葉海蝸牛身體的顏色也由剛出生時的半透明棕色,變成了像植物葉子一樣顏色了,還像植物一樣擁有“葉脈”。

更加神奇的是,它可以依靠光合作用不吃不喝長達9個月,而且,如果長時間不接觸陽光,它還會像植物一樣枯萎,直至死亡。

目前,這一現象被整理成論文,發表在《生物學通報》(The Biological Bulletin)雜誌上。

水螅

長生不老一直是人類的追求,不管是近代還是古代,人們都渴望能讓自己與天同壽,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永遠都 逃不過死亡的結局。

但是,在自然界有一種生物能夠產生不老,那就是水螅。

科學家發現,這種生物的身體可以不斷地自我更新和修復,也就是永遠不會衰老而死亡,而且繁殖能力也不會隨著時間增加而退化。

在實驗室環境下,目前還沒有發現他們因為壽命增加而死亡。

那麼人類可以像它們一樣,保持長生不老嗎?

其實對於一個種群來說,繁衍後代比永生不死更重要。這是因為長生不老雖然看似延長了單個物體的壽命,但是卻增加了種群滅亡的風險。

首先,雖然水螅不會衰老,但在實驗室環境中每年每167只中僅有1只死亡(樣本為2256只),也就是說,水螅會因為環境中的其他因素而死亡。

再者,地球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中,環境變化了無數次,但從溫度上來講,地球就已經度過了4次大冰期。

而永生的生物因為基因不會改變,因此抵抗環境變化的能力也更弱,一旦環境發生大滅絕,就有可能導致生物種群的滅絕,這對於種群來說,非常不利。

不過,目前科學家仍然在研究水螅的幹細胞,畢竟誰讓人類還是喜歡長生不老呢。

人類

對於所有種群來說,繁殖都是驅動生命的本能行為,但人類卻有了思想,能控制自己的生育能力,不會像動物一樣,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捕獵、繁殖、撫育後代上,而是去實現自我。

對於所有生物來說,自己能做的就是儘量適應環境,適應地球環境週期的變化,但人類能做的卻是改變環境。

比如冬天,對於大多數動物來說都不太好受,其他動物們要麼去冬眠,要麼忍飢挨餓,在雪地裡搜尋秋天沒來得及吃的食物。但人類卻發明了火炕,改變了居住環境。

夏天時,別的動物會找樹蔭躲避嚴寒,而人類卻發明了風扇,空調,冰激凌幫助降溫。

還有,對於其他動物來說,今天吃飽之後,就不會為明天未雨綢繆;但只有人類,會在食物充足時,選擇開墾農田,種植農作物,為來年做準備。

要知道,早期人類和動物一樣,都是以採集和捕獵為生,但人類卻能從採集的果實之中,分析出那些可以作為長久食物來源,從而圈出一塊地固定種植它。

對於所有動物來說,衰老意味著很快將要死亡,因為在自然界中,衰老意味著很快就會被其他天敵捕食,也意味著很快就追不上其他獵物而飢餓死亡。

但是人類卻不會,人們發明出了贍養制度,讓年輕力壯的人去贍養衰老的人,從而延長衰老的人的壽命,從而延長了人類種群平均壽命。

總而言之,人類世界中有很多違背了自然生命規律,可以說自從人類演化出了智慧,人類就站在了另一個高度看這個世界。


鍾銘聊科學


地球上有哪些生物是以違背生命規律的方式存在的?

準確的說只要在地球上存在的生命,沒有一種是違背生命規律的方式存在的,但地球上生命種類千千萬,還是有很多的生命的存在方式有些奇葩,下面來羅列幾個,看看是哪種超出了各位的認知底線?

歐洲大理石紋背小龍蝦

估計大家對這種蝦的名字是一臉懵逼的,但它另一個名字可是大名鼎鼎的“歐洲複製蝦”,估計就能讓大家回憶起來了,在二十五年前,它還籍籍無名,但就是因為二十五年前的一個簡單的基因變異,誕生了一隻可以無限複製自身的雌性小龍蝦。

事實上孤雌生殖在生物界並不少見,甚至大型的爬行動物科莫多巨蜥都可以孤雌生殖,但出現在小龍蝦這邊出現著實有些讓人意外!

科莫多巨蜥的孤雌生殖:雌性巨蜥有兩對不同的染色體,分別是W和Z,當它到了繁殖年齡卻沒有雄性受精時,雌性會將卵細胞一分為二,分別是W染色體和Z染色體,分別會複製性成WW和ZZ,但WW沒有性別無法成活,因此留下的是ZZ雄性,科莫多巨蜥的孤雌生殖可以直接創造雄性。

因此這隻歐洲複製蝦的定義有些錯誤,更準確的說是這隻大理石紋背小龍蝦基因變異,獲得了孤雌生殖的能力,而且可以遺傳,不過這隻大理石紋背小龍蝦孤雌生殖的下一代都是雌性,也就是說只要一隻這種小龍蝦,那麼只要再過上數十年,整個水域都將是這種大理石紋背小龍蝦,比有性繁殖效率要高得多。

歐洲複製蝦已經開始蔓延

這也許是人類親眼所見唯一在自然界中演化即出現孤雌生殖的獨特案例。對了,它能吃,但肉少,味道一般,不過湘菜中小龍蝦可是一道絕味!

綠葉海蛞蝓

這是一種逆天般存在的物種,它能通過吞食海藻獲得葉綠體,然後將葉綠體基因同化,你想得沒錯,最終綠葉海蛞蝓就獲得了曬曬陽光就獲得能量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地球上它是唯一,除它外再無其他多細胞動物有這個本事。

綠葉海蛞蝓生活在美國東海岸水深不超過0.5M的淺水地或者沼澤,幼年期身體呈紅褐色,成年體吞食海藻後就會變成亮綠色,猶如一片多肉。生物學家對綠葉海蛞蝓的基因轉移能力非常感興趣,生物體中基因轉移能力並不罕見,比如基因大盜水熊蟲就有這個能力,在水熊蟲體內有多個原先並不屬於它的基因,但科學界還沒有發現除綠葉海蛞蝓外其他物種有轉移含有葉綠體的綠藻基因,但綠葉海蛞蝓實現了!

綠葉海蛞蝓取食濱海無隔藻

不過轉移葉綠體並非綠葉海蛞蝓一種,其他的海蛞蝓也能轉移藻類的葉綠體,但它們必須要不斷更新葉綠體,而且葉綠體工作時還要消耗蛋白質。不過相關研究者也發現綠葉海蛞蝓幼年期就存在這種基因,但似乎它們在成年時吞食藻類喚醒了這部分基因。不過無論是那種機制,人類如果能實現這種轉移正常基因的技術的話,很多疾病的防範於未然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關於太歲

對於這個物種大家應該不陌生,太歲的形態是不固定的,甚至顏色也不一,但它無疑有一個特色是一大團既不像植物也不像動物的有機物複合體,現代科學認為太歲是一種大型粘菌複合體,但其細胞結構為何能達到如此規模形態,實在有些匪夷所思!

太歲可以在10-100米的厭氧環境下成長,比如在土壤中,泡水裡也不會腐爛變質,無論如何切割都可以正常生長,但似乎也不會無限制生長。

這種粘菌複合體是介於原生物和真菌之間的一個過渡體,它並非單一結構,而是由細菌、真菌和粘菌構成的一個聚合體,太歲以細菌、酵母菌和黴菌孢子為食,富含蛋白質、核酸以及假絲酵母菌和白地黴,它是介於植物和原生動物之間一個物種。

傳說太說有增強人體免疫等功效,但組成太歲的菌群比較複雜,很難保證挖到的太歲沒有吸收有毒物質或者本身這個菌群就對人體有害。

曾經記得有位女記者將一個硅膠玩具當成是太歲,包攬那一年的笑點!

除了上述這幾種奇葩生物之外,還有號稱不死的生物“燈塔水母”,它可以返老還童!也有缺水時成為枯草,但一下雨就能立即活過來的復活草,更有在太空中都能存活的水熊蟲,人類跟它們比起來實在是太弱雞了,一日三餐一餐都不能少,時時刻刻都需要氧氣,日常還需要娛樂活動,即使這樣居然還有人得抑鬱症,實在太難伺候了!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答:存在即是合理,世間沒有違背生命規律的生物,只有違揹人類常識的生物。


人類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一套自以為天下適用的常識,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總有些事物的存在,與人類的常識完全不符,比如下面幾種。

一、阮病毒

生物學對生物和非生物有著明確的界定,比如生物必須具有生存和繁殖的能力;病毒是最小的生物,有些病毒甚至不以DNA,而是以RNA為遺傳物質。

但是阮病毒的發現,讓生物學家重新審視生物的定義,按照目前生物學對生物的定義,阮病毒並不算生物,因為阮病毒沒有遺傳物質,甚至連病毒都算不上,阮病毒本質上就是一種蛋白質。

這種蛋白質具有特殊的分子結構,是某些生物中正常蛋白質的異構體,在摺疊方式上存在區別,但是這種蛋白質具有極強的感染特性,它可以使生物體正常的蛋白質發生變異,相當於一種“蛋白質——蛋白質”的複製方式。

比如羊類的羊瘙癢症,牛的瘋牛病,都是由於阮病毒引起的;在大洋洲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有一個土著部落,他們有食用已故親人內臟的習俗,這種習俗讓庫魯病在他們之間傳播,而庫魯病就是阮病毒引起的。

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阮病毒的感染與阮病毒蛋白質氨基酸的差異程度有關,差異越小感染的概率越大,而且阮病毒同樣可以發生變異。


二、綠葉海蛞蝓

綠葉海蛞蝓是地球上,唯一能完全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動物,當綠葉海蛞蝓食用一種海藻之後,就可以把海藻的基因同化,然後自己進行光合作用生存,這技能簡直太逆天了。


三、蛭形輪蟲

水熊蟲一直被認為是最難殺死的地球生物,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蛭形輪蟲的生命力也許比水熊蟲還強,蛭形輪蟲在7000萬年前就實現了無性繁殖(水熊蟲需要交配才能實現繁殖),現有的所有蛭形輪蟲都是雌性。

蛭形輪蟲同樣可以忍受高溫、低溫、高壓、真空以及高輻射環境,甚至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能完全脫水,然後在重新遇到水後復甦。

而且蛭形輪蟲可以同化外來基因,並把有用的基因轉化為自用,然後淘汰無用的基因,蛭形輪蟲有大約10%的活躍基因都是來自其他物種,這也是蛭形輪蟲能在地球上生存上億年的重要原因。


四、不死水母

燈塔水母,在性成熟後可以回到水螅型狀態,相當於返老還童,然後無限重複這一過程,理論上可以永遠存活。

地球上最早的單細胞生物,出現在30億年前,複雜生命的爆發,發生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正是由於地球給了生命上億年的時間,才有瞭如今生命的多樣性。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違反生命規律?這個還真的不太好界定,因為生命的規律會隨著人們的總體認知度不斷提升而改變,我想,題主應該把問題修改為哪些生命是顛覆人類認知的才比較合適。

自然界中,有哪些生命是顛覆我們認知的呢?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一、海蜘蛛

也叫皆足蟲,形似蜘蛛,故名海蜘蛛。這種生物有什麼奇特之處呢?

海蜘蛛全身除了腿,基本什麼都不剩了,它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甚至是心臟都長在腿上,是名副其實的“大長腿”。

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它之所以奇特,是因為這個小傢伙居然沒有天敵,而它沒有天敵的原因居然是因為自己足夠“廢物”!

海蜘蛛全身上下沒有一點肉,所有的肉食性動物都對它表示不感興趣!什麼嘛!肉食性動物捕食是為了填飽肚子,他這渾身上下沒有一點肉,讓獵食者們如何提起捕殺的慾望!

二、比利時藍牛

說完上面那個沒有肉的“廢物”,我們再來看看動物界的“大肌霸”。

看看圖片大家應該就能感受到這傢伙的肌肉有多誇張,走起路來,渾身的肌肉都在顫抖。

據說它之所以如此健壯,是因為體內的“肌肉生長抑制素”蛋白質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導致肌肉可以瘋狂生長,最誇張的是,它如此規模的肌肉居然不用進行任何鍛鍊,只要光吃就行了,絕對讓一些“健美達人”們羨慕不已。

不過肌肉太發達也有個弊端,過於龐大的肌肉群會導致骨骼和韌帶受損。

三、大王具足蟲

這是一種深海的食腐動物,它之所以被我提起來,完全是因為它很抗餓,在日本的一家水族館,一隻大王具足蟲創下了目前人類能觀察到的最長的“絕食”記錄,總共絕食了5年零43天。

相比於一些餓了一頓飯就嗷嗷叫的人,這個絕對是一個不可超越的記錄!

動物界還有很多顛覆人類認知的例子,比如能返老還童的燈塔水母、自帶“小手槍”的槍蝦等等,只能說自然之大,無奇不有,還有更多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發掘!

槍蝦:站住,我有槍!點了贊再走!


宇瑤雜談


違背生命規律生存的動物很多,現舉幾個例子。

兀鷲,這種沒有高超的捕食技巧,進化出一種驚人的能力,專吃動物的腐屍,不是親眼看見,簡直難以相信,動物腐爛了奇臭難聞,有大量病毒和細菌,到現在科學都解釋不了。

耐高溫的魚,一種淺黑色小魚,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溫泉中,能耐75度高溫,令人十分驚呀!

耐高溫病毒,乙肝病毒在100度的開水中照樣生存。只能用醫用高壓鍋才能殺死。

科考隊在南極發現一種細小的小蟲,蟲子十分的綿軟,卻能在厚實的冰層中自由走動,令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那麼厚的冰子彈都打不穿,小蟲十分輕鬆的能走動怎麼可能?

深海魚,有一種魚能在水深6000米的深海中,相當於人的身體經受幾百噸的壓力,要是人早就壓成肉餅了。

扯遠了。我們說自己身邊的。糧食中有一種白蟲子,它全身80%都是水分。可自己從來不喝水,靠過濾空氣中的水分子就能生存,簡直本事太大了。

由於時間關係就寫到這裡,歡迎補充,評論,糾正。


郭成軍


違背生命規律是不可能的,所謂生命規律是一個大的範疇,所有已知生命體都在這個範疇中。而題中所說的違背生命規律生存的生物往往是與人類生存規律所不同的,或者說它們的生存方式在人類看起來不可思議。

所以以下所說的生物都是指其生存方式讓人驚歎而不是違背生命規律的生物。

水熊蟲

關於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生物大多數人都會說水熊蟲,關於水熊蟲已經介紹過無數次了。

作為緩步動物的水熊蟲,它有著低溼、低溫、變滲和缺氧隱生性,它可以做到在惡劣環境下停止所有新陳代謝,這讓它可以在高溫、接近絕對零度、高輻射、真空或高壓的環境下生存下去。

當它的新陳代謝幾乎停止時,它的身體含水量可以降到僅僅3%,但是隻要把水加回去立即滿血復活。

復活草

這種植物從名字就可以明白它的厲害之處,之所以稱它為復活草就是因為它常常處於缺水狀態,也就是我們所見的枯草狀態。


要知道極端乾旱的情況下它的枝葉會緊緊收縮成球狀 牢牢鎖住體內珍貴的最後一滴水,即使喪失自身高達98%的水分,仍可頑強生存數十/百年。但一旦到了雨季它就會“暴飲暴食”一般鎖住相當於細胞自身重量460倍的水分!給人一種起死回生的感覺。

東部翠綠海天牛

在我們的印象中光和作用可以說幾乎和綠色植物劃等號的,可能大家潛意識中就不認為動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然而東部翠綠海天牛就是這一特例。


它主要分佈在北美東部海岸,開始人們以為它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是因為食用濱海無隔藻,但隨著研究發現它們的葉綠素是自己製造的!也就是說這種生物是真正意義上自我光合作用的。

以上三種生物就是我認為比較違揹我們日常認為的生命規律,如果大家知道其它生物歡迎補充。


科學認識論



一般高溫環境中是不會有生命存在的,但地球的一些極端環境中偏偏有例外,海底火山附近熱液溫度可以達到三四百攝氏度,但這些熱液流附近仍有魚蝦和微生物存在。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海洋,聚集在深海火山噴口周圍的微生物和動物群落激發了人們的猜測,即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是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出現在海洋深處的。



深海火山口一般在海底,熱水從海底地殼流出。海水在火山中加熱時,熱水就形成了。與這些噴口相關聯的是存在於海面下數千米處的生物群落,它們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發現的。直到那時,人們一直認為生命需要陽光,但我們現在知道,生活在這些深海火山噴口附近的生物群落可以依靠噴口提供的熱能和化學能生存。因此,那裡的生命不一定需要陽光和光合作用才能生存。



地球有史以來海洋或多或少就存在了。海洋底部的生命實際上受到很好的保護,免受地球表面氣候等變化的影響。因此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深海熱液噴口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遺址。儘管這些發現並不意味著生命起源於海洋深處,但這些深海火山噴口仍然是一個可供選擇的地點。


相信火山熱液噴口是生命搖籃的科學家認為,噴口環境中高熱和冷海水的混合導致了第一批有機化合物的形成,古代噴口中硫和鐵形成黃鐵礦可能產生能量迫使有機化合物結合,最終導致生命的產生。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出深海黑色熱液的金屬硫化物可以作為構建有機分子的第一步的催化劑。一些科學家現在認為熱液噴口的生命早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

深海火山噴口可能在調節海洋的溫度和化學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幫助人類調查地球和太陽系其他地方的生命起源,並且是可回收資源的潛在來源。 還沒有發現地球生命有比火山熱液噴口更惡劣的環境存在。這裡漆黑一片,充滿有毒氣體、重金屬含量高、酸度很高、壓力巨大,海水冰冷灼熱,這種海底環境看起來更像來自外太空,而不是地球的深海。 然而,令人驚奇的生命群落存在於熱液噴口中,自從科學家第一次偶然發現這個異世界的盲蝦和白色螃蟹以來,生物學家已經確認了300多種管道蠕蟲,而各種管道蠕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超過95%的物種對科學家來說是沒有發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