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仁宣之治下唯一的“苦果”

关于土木堡之变,天顺年间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李贤有一本《天顺日录》,详细的阐述了事发战场的经过,言语之间无不愤慨,尤其是读到“

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痛心疾首之言,溢于言表,李贤之名。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仁宣之治下唯一的“苦果”

土木堡之变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衰落,从此对蒙古采取防御措施

土木堡之变带来的惨剧,是标志着明朝中期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此前仁宣之治十年时间积累下来的财富荡然无存,自永乐年间建立起来强大的军队不复存在,明英宗对于大明王朝的兴衰负有历史性的责任,然而事实上,明英宗接手的并非是一个颓势的大明王朝,相反大明王朝一度蒸蒸日上,除了皇帝本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土木堡之变失败的深层缘由却造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奠定。

洪武、永乐两代帝王都是马背上发家的帝王,尤其是在针对北元(瓦剌、鞑靼)等蒙古诸部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强硬措施,以元朝正统自居的鞑靼,在永乐末年几乎被打到偃旗息鼓,鞑靼的衰落也间接造成了蒙古诸部内部的分裂,瓦剌与鞑靼之间的矛盾上升。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仁宣之治下唯一的“苦果”

洪武永乐年间数次针对鞑靼、瓦剌的征讨,严重削弱他们的实力

永乐皇帝继承明太祖的策略一方面针对塞外进行数次北伐,另一方面,也利用蒙古诸部不和的关系进行挑唆和压制,基本上洪武、永乐两代帝王,在针对蒙元的边境威胁,都采取了十分恰当的策略。直至宣德年间,除了兀良哈派几万骑兵骚扰喜峰口以外,并未折腾出太大的波澜。

朱元璋、朱棣时期,针对北元蒙古诸部,重点实施以军事打击为主要手段的策略,使得鞑靼大幅度的削弱,瓦剌虽然也于同一时期崛起,但也只有朱棣第二次亲征中遇到过,马哈木很快投降,可见当时瓦剌的军事实力还是稍微有些薄弱。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仁宣之治下唯一的“苦果”

朱棣在位期间设立的三大营成为大明王朝最强战斗力

朱棣虽然病逝,但是他所设立的三大营,后来成为明军最强大的王牌,直至正统十四年以后,三大营的人数已经增加到了17万人,大多都是历经数次征伐的老兵,战斗力彪悍,从理论上而言,大明王朝在对手偃旗息鼓的情况下,事实上已经再无敌手,但往往看似安全的背后,其实往往隐含着恶果。

洪熙、宣德年间北方蒙古诸部的发展趋势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亲征,这次亲征的目的,是因为他接到了情报,说阿鲁台部(鞑靼)有可能来犯,但事实上这次情报恨不准确,明军深入漠北,却丝毫不减阿鲁台的动向,不得已而班师,朱棣也于当年7月病逝于榆木川。

无论是瓦剌、鞑靼,在洪熙乃至宣德年间一直很消停,并没有主动进攻大明,而是将彼此视为对手。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仁宣之治下唯一的“苦果”

马哈木与其子脱欢奠定了瓦剌的强大

马哈木之子脱欢承袭了马哈木顺宁王的爵位,而此时的瓦剌,内部有三股势力。

之前我们也提到过,永乐皇帝封猛可帖木儿的三个儿子,除了马哈木被封为顺宁王以外,还有太平、把秃孛罗,他们也都有各自的爵位。

脱欢得到的支持并不少,除了他是名义上继承马哈木的爵位以外,阿鲁台也都支持脱欢在瓦剌掌权,他想的很简单,希望通过扶持脱欢,来得到瓦剌的支持。

脱欢心理很清楚,大明王朝只是名义上支持他,实际上不会给他任何帮助,阿鲁台本身是为了得到他的支持,但是脱欢和阿鲁台之间本身有世仇,双方根本就不可能完全和睦。

为了凝聚瓦剌的势力,脱欢暂时忍耐,永乐末年,脱欢杀太平以及把秃孛罗。辉特部的把秃孛罗因为失去依靠,其部众被脱欢兼并。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仁宣之治下唯一的“苦果”

脱欢通过一系列的整顿和兼并,对大明王朝采取媚好,使得瓦剌逐渐强大

宣德元年,为了牵制实力暴涨的脱欢,宣德帝册封太平的儿子乃剌忽为贤义王。引起脱欢不快,于是趁机兼并了贤义王土尔扈特部。明朝对此置之不理。

然而这一时期脱欢的对手还没有上升到大明王朝,他把矛头对准了杀了他父亲的阿鲁台。

宣德九年,脱欢袭杀阿鲁台,遣使来告,且请献玉玺。帝赐敕曰:“王杀阿鲁台,见王克复世仇,甚善。顾王言玉玺,传世久近,殊不在此。王得之,王用之可也。”仍赐纻丝五十表里。——《明史·瓦剌传》

大明王朝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威胁,相反还嘉奖了脱欢,认为他为父报仇,情有可原。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仁宣之治下唯一的“苦果”

脱欢袭杀阿鲁台是瓦剌内部统一的标志

其实从这时候,大家也就看出来了,虽然瓦剌、鞑靼仍然以黄金家族世袭为后裔,但实际上谁都已经不拿他当回事儿。

阿鲁台时期的鞑靼,鬼力赤弑杀额勒伯克以后,扶持了坤帖木儿,随后自己篡位称汗,于永乐五年被阿鲁台杀,之后扶持黄金家族的本雅失里为汗,而马哈木攻杀本雅失里以后,亦被阿鲁台部击杀,随后阿鲁台扶持了答里巴为大汗,也几乎是同年,脱欢上台以后,扶持了鬼力赤之子额色库(也有人认为他是太平的儿子有待考证)。

答里巴死后,阿鲁台很长时间没有扶持黄金家族上位,这一时期一直是瓦剌脱欢扶持的额色库在位,直到额色库病逝以后,阿鲁台才重新扶持阿岱汗上位,只可惜这一时期的阿鲁台部(鞑靼)已经被压制住,丧失了与明朝继续交往的能力。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仁宣之治下唯一的“苦果”

阿岱汗是蒙古第25任大汗,1438年被脱欢俘杀

额色库汗去世以后,脱欢本想自立称汗,但由于自己并非黄金家族直系出身,因此扶持脱脱不花为大汗,瓦剌与鞑靼就此进入双汗并立时代,1434年(宣德九年),脱脱不花和脱欢攻杀阿鲁台,阿岱汗逃亡,于1438年(正统年间)被俘杀。瓦剌彻底统一了蒙古诸部。

宣德帝对军事制度的变革以及影响

永乐年间大明王朝的军队还几乎是天下无敌的,这一点后来一直延续到了洪熙、宣德年间,至少是在正统十四年那场战斗之前还是无敌的,只可惜在若有若无细微差别之下,大明军队堕落的根由就已经埋下。

明朝初年的军事制度,主要是卫所制度。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仁宣之治下唯一的“苦果”

卫所制度是明朝初年最基础的卫所制度,一度发挥重要作用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明史·兵制一》

明朝在北疆乃至全国范围内设置了诸多卫所,包括永乐时期建立的诸多羁縻卫所(由投降的蒙古人充任),有效的巩固了大明的边防。但也不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朱元璋原本的设想是,借鉴唐代的屯田制度,实行兵民合一的策略,打仗的时候召集军户,打完仗以后,重新归于卫所,而且军户采取的是世袭的方式,这样就能够做到自给自足。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仁宣之治下唯一的“苦果”

军户制度出现漏洞,精锐的三大营战斗力大损

朱棣登基以后,延续的也是这样一种策略,但有一个问题,军户实际上生活过的十分艰辛,尤其是洪武、永乐两朝,经常是大规模的征伐,军户几番征战,下来以后几乎十不存一,使得军户逃籍的现象十分严重。

洪熙、宣德年间,由于大规模的征伐结束,大明军队的士气以及战斗力呈现直线下滑的趋势,卫所官更是侵占两天,私役军士进行耕种,而且明朝针对军户逃籍现象,一律采取补充的方式,扰乱乡邻。

更为关键的就是,京城三大营作为大明王朝的主力军队,军纪废弛、士气低落,为了重新恢复军队的士气,宣德帝在位期间,对军队做出一系列的改制。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仁宣之治下唯一的“苦果”

明宣宗朱瞻基像

洪熙元年,兴州左屯卫军范济极言勾军之扰。富峪卫百户钱兴奏言:“祖本涿鹿卫军,死,父继,以功授百户。臣已袭父职,而本卫犹以臣祖为逃军,屡行勾取。帝谓尚书张本曰:“军伍不清,弊多类此。”——《明史·兵制四》

洪熙帝在位期间,已经发现卫所制度所带来的种种忧虑,军户苦不堪言,然未及改制,便以病逝,因此所有的重担就落在了宣德帝身上。宣德帝继任后,首先是针对军户逃籍的现象,一律采取赦免的态度,另外在对军户逃籍后,累及族党的一类人,也都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

针对军纪废弛的现象,宣德三年,制定了十一条军规,并在第二年重新增加了十条,以此来限制军队中诸多不合理的现象,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以及敢打必胜的决心,宣德帝增加了巡视制度,定期检查。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仁宣之治下唯一的“苦果”

明军战斗力持续下滑是土木堡之变可能发生的前因

实际上,明朝军事制度根本的问题,宣德帝并未解决,尤其是军户制度,而且对待那些违背军规的将官,宣德帝一律也采取颇为优容的态度,致使军队战斗力下降,军户逃籍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遏制,直到正统年间,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不过由于宣德年间大规模的皇帝巡视,加上北方蒙古部族内部争斗,使得大明王朝得到了短暂休养生息的机会,然而隐患至此就已经埋下,可以说仁宣之治之下,唯一的苦果已然生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