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殲20掛彈6枚,那麼模擬空戰中戰損比1:10、1:20是怎麼來的?

天好和倚秋


常山趙子龍在長坂坡還七進七出呢,憑啥殲-20非得靠彈艙內的彈藥取得戰果呢?

殲-20隱身戰鬥機是中國空軍目前最為強悍的戰鬥機,是目前中國空軍主力戰鬥機機型,也是最為兇猛的戰鬥機!對於殲-20隱身戰鬥機在中國空軍內部演練對抗中,取得了那些傲人成績,大部分都是由“飯桌黨”來貢獻:殲-20在模擬空戰中1:10、1:20的成績,是在2018年取得的。

在中國空軍的內部對抗中,殲-20隱身戰鬥機被安排到了“橙軍”,不同於“紅軍”和“藍軍”,殲-20隱身戰鬥機刻意隨時出擊和參戰,甚至和“紅軍”和“藍軍”一起打,這就在模擬戰場形成殲-20隱身戰鬥機可以面對著超過20多架戰機同時在同一個區域之中,但一架殲-20隱身戰鬥機確實只有6枚空空導彈(4枚霹靂-12和2枚霹靂-10E),殲-20隱身戰鬥機還沒有機炮可以最後一搏,但空戰中誰也不會傻傻在空中幹待著,殲-20發射完畢導彈後就會立馬趕回機場去,後續有新的殲-20隱身戰鬥機參戰。甚至還可以利用演習規則設定,在機場模擬起降一次,就可以被視作重新掛彈結束,參與到模擬空戰中。這樣刷戰績,更輕鬆。這還不是我們首創,美軍在紅旗軍演中就有這樣的環節。

殲-20和“紅軍”和“藍軍”對抗之中,也不是單架戰鬥機對抗,往往是殲-20一方的空軍體系,對抗“紅軍”和“藍軍”體系,所以才有了殲-20隱身戰鬥機可以打出1:10、1:20的戰果。“紅軍”和“藍軍”也不是一口氣出動20多架殲-11、殲-10戰鬥機,而是輪番的與殲-20搏鬥。

不單單殲-20隱身戰鬥機,美國F-22隱身戰鬥機還曾經獲得了241:1的戰績,而美國F-35戰鬥機在北約的演習中更是獲得了153:0的優良戰績,這都一場大的空戰模擬演習下,多次空戰演練後產生的結果。

以上內容僅為個人的一些簡單看法,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討論和交流互動。如有轉載,煩請表明出處!

軍事天地


整場演習下來後計算最後的戰損比,殲-20的戰損比是挑戰我軍目前空戰體系的戰損比,而美軍F-22的241:2和F-35的1:20交換比相當水。

關於模擬空戰戰損比,在2017年有個新聞,那就是美軍的F-35A戰鬥機首次參加紅旗軍演,在整場演習中F-35A戰鬥機實際擊落敵機達145架,並在過程中遭到擊落7架,且這7架損失都是在視距內被創下,在換算後得出了F-35A在對抗四代機們可以達到1:20的交換比。一時間各大網站都在驚呼,F-35強,吹,無敵!所以不管是F-22,還是F-35,又或殲-20的模擬空戰戰損比,都是整場演習下來後,計算最後雙方的戰損比,而不是一次空戰後得出的結論。殲-20在2017年首次去朱日和軍演“搞事情”,在2018年又參加了空軍的“紅劍2018”演習,媒體爆料的1:10、1:20的戰損比,應該是指參加這些軍事演習時的交換比。

美軍的F-22在2007年首次參加紅旗軍演,當年打出了241:2的這一嚇人戰損比。但是如果瞭解下紅旗軍演空中演習規則的話,這一戰績實際上是帶有相當大的水分。任何脫離體系談對抗都是耍流氓,紅旗軍演雖然號稱貼近實戰,但他貼近的是美軍如何“虐菜”的實戰,雙方絕非公平對抗。紅旗軍演中扮演美軍進攻方的“藍方”,是擁有預警機、電子戰機支援的60架戰機組成的大型混合編隊,而防禦方紅方分兩個波次,第一個波次是15架左右有地面雷達引導的攔截機編隊,第二波次是約20架,有地面防空導彈系統掩護的攔截編隊。藍方被判定“擊落”後,可以馬上“重生”,不斷起飛補充。整場演習並不是公平對抗,進攻方的藍方,在空戰過程中,性能和數量上都處於絕對優勢。
演習中紅方所使用的機型,是以“敵對方”已正式服役的機型為參考,因為目前為止,除美國以外還有沒其他國家正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的五代機(美國不認為小批量服役的殲-20是正式服役),所以到目前為止,所有紅旗軍演中出場的F-22和F-35都是歸藍方所擁有。

不過紅旗軍演中也有飛行員交流環節,那是絕對公平的一對一牛仔式單挑,不過單挑結果不列入最後演習戰果,也不公開發布結果。上圖中德國的這架颱風戰鬥機,標塗了三架F-22擊落標記,就是飛行員交流環節中取得的。

相比較之下,殲-20在演習中的表現要客觀很多,因為我軍讓試裝備找BUG階段的殲-20頻繁參加各種演習,主要目的是為了讓現役空軍飛行員們接觸下如何在準實戰環境下,對抗隱身第五代高性能戰鬥機。殲-20並非歸我方部隊所使用機型,在朱日和軍演中,殲-20歸藍方部隊所擁有,而在紅劍-2018演習中,殲-20是歸第三方“橙方”所擁有,模擬我軍在進攻中,第三方“橙方”進行干涉。所以殲-20的演習戰損比,實際上挑戰我軍當前空戰體系的戰損比,雙方的力量差距要比紅旗軍演這種公平很多。

所以2018年空軍官方雜誌《中國空軍》公開爆料稱,在“紅劍2018”對抗演習中,殲-20首次被擊敗。橙方的兩架殲-20入侵“空中拒止區”,紅方戰機根據預警機提供的信息支援,在複雜電磁環境中,進行近距離顫抖,最終艱難的達成目的。

所以目前來看,第五代高性能戰鬥機在空戰中對四代機們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但也遠沒有F-22那樣上百比一的誇張程度,殲-20的交換比更加貼近實戰。而四代機在預警機等信息偵察和電子對抗支援下,面對第五代戰鬥機同樣還有一戰之力。


五嶽掩赤城


正常啊,去年的金頭盔還打出來42:0的結果,都能解釋的過去,也合情合理。

模擬空戰要講規則,這個比分我是不知道在什麼規則下打出來的,是1v1,1v4還是機群混戰誰打了算誰的。


殲20掛彈6枚,模擬空戰即使按擊落制打出來一局1:10、1:20也不是不可能。擊落制是指空戰中擊落對方獲勝,誰先鎖定、發射誰就贏。當然這要結合條件判定結果,要看飛行參數和ACMI吊艙數據,覆盤推演,評估後也會修正,結果雙方都要簽字確認,有爭議導演組仲裁。

大型軍事演習規模很大的,上圖是美國“紅旗”軍演

中距近距分開算

一般的規則都是從中距打到格鬥,中距上的結果不計入近距,我在中距上把你幹掉了,算一次,近距又把你幹掉了,也算一次。考慮的是使用了不同的導彈,不同的戰術,但中距上你把我鎖定了10次,只算一次,因為你沒那麼多導彈。

格鬥時間

戰鬥機模擬空戰不會雙方一個回合打完收工,戰鬥機的燃油剩的還多,用的導彈也是訓練彈,軟件復位一下就能接著用。這時候一次升空就會較量好幾個回合,上一個回合分出勝負,雙方退出戰場,然後再來一個回合。一般,一個回合也就幾分鐘的事,最長也不過十來分鐘,一個起落戰個三四次正常。

復活點

機群作戰會設置復活點,判擊落的飛機會被通知退出戰場,跑去復活點逛一圈,然後可以重新投入戰鬥。說起來有點像電腦遊戲,但實際情況就是如此。

美國紅旗軍演

一般模擬空戰就是這個套路,仔細研究下美國的“紅旗”軍演規則就知道了,美國也是這個打法。我國的對抗演習“金頭盔”,“天鷹杯”就是模仿的“紅旗”軍演。

所以,這個模擬對抗結果並不意外,殲20和三代機交手一個回合幹掉三五架,模擬幾個回合就行麼。殲20在戰鬥力上對三代機擁有碾壓的優勢,這種模擬對抗殲20橫掃三代機如砍瓜切菜,一波流,速推局。美帝F22還打過144:1的比分。


一坑四彈


先糾正一下提問者的幾個小錯誤。第一,殲-20掛的導彈並不是實彈,而是藍色的模擬彈,沒有推進劑,想打也打不出去。模擬彈不僅可以模擬實彈攻擊流程,還能多次循環使用。第二個就是戰損比的概念,所謂戰損比就是戰果數與自身損失數的比例,它是一個常數,表達為戰損比為10或戰損比為20才是合適的。當然你還可以說,取得0:10、0:20的戰果。

6枚藍色的模擬彈

第三,這也不是模擬空戰,是加掛模擬彈真刀實槍的幹了。是驢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不僅國外對殲-20有質疑,國內包括軍方也想見見殲-20的真本事。2017年,殲-20以假想敵的角色參加了金頭盔對抗對抗演練,三代機飛行員摩拳擦掌,駕駛殲-10A、殲-10B、蘇-30、殲-11B等眾多三代機的佼佼者輪番上陣。但是,代差就是這麼不可逾越,殲-20都能做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這一戰捍衛了殲-20的尊嚴,也標誌著我空軍進入五代機的隱形時代。

此後的兩年時間裡,殲-20不再是單純的假想敵,更多扮演了編隊“領頭羊”的角色。6架殲-20、殲-16“隱身力量”組合,殲-20、殲-10C、殲-16“三劍客”組合,殲-20、殲-10C、殲-16“五機編隊”組合、殲-20、轟-6K“猛龍戰神”組合。很多圖片都是以西北大漠為背景,我們可以認為殲-20已經是對抗性演練的常客,並且已深度融合到了空軍作戰體系中。


紅龍軍團長


首先這種數據只是說明四代機與三代機的差距而已,並不帶表其真正的作戰性能,誰敢也不敢保證在真正的戰鬥中就會出現這種數據。

話說回來,J-20掛彈6枚又不是直接一架J-20與20架三代機戰鬥,這樣的話按這種算法最多隻能到1:6的戰損比。實際上包括美軍F-22這些數據只是通過理論數據與空戰模擬得出來的。

比如起飛一架J20,另外起飛一到兩架三代機,然後在空中進行多個回合的模擬空戰,然後通過空戰的數據算出戰損比。個人感覺四代機同時打的多了可能做不到,因為即便它有隱身性能的優勢,但是它的載彈量在這裡限制著,不可能同時跟多架三代機纏鬥,如果是近距離格鬥那其隱身性就基本可以拋開不談了。

而四代機(國外五代)就是要靠著自身的隱身性能和超視距作戰來碾壓已經過時的三代機,這也是為什麼三代機生產線正在慢慢開始關閉,繼而會出現逐漸被四代機所取代的局面。


戰武奇兵


雖然戰損比是1:10或是1:20,但是前提條件是模擬空戰,那麼什麼才是模擬空戰呢?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根本就不是真實的空戰。

在如今的空中作戰當中,飛機與飛機之間的較量,早已脫離了二戰時期那種機炮互咬狗逗的小場面,而如今的空中作戰則講究超視距,那麼何為超視距呢?簡單來說就是眼睛沒看到,你已經發現了敵人,可你用眼睛都沒有看到敵人,那你是怎麼發現的呢?這個功臣就是飛機上所搭載的機載雷達。

機載雷達會在幾百公里之外發現並鎖定敵人,然後發射攜帶的空空導彈將敵人摧毀,這就是如今先敵發現,先敵打擊,先敵摧毀的由來。

在如今的模擬空戰中,即便是真正的飛機升空,你也不可能發射真正的導彈將其擊落,畢竟便宜的也要兩三千萬,貴的甚至是上億的寶貝疙瘩,誰也不敢如此的糟踐。那麼這個戰損比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就是通過判定。

在一般的空中作戰條件下,如果你發現了敵人的飛機並率先鎖定了它,一般情況下你的飛機需要用火控雷達持續鎖定並照射敵機,而敵機被火控雷達照射到之後,也會迅速感知並做出反應,例如做出高難度的機動動作等。那麼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和敵機一起做超難度的機動動作,以此來避免敵機從你的火控雷達鎖定中擺脫。

一旦火控雷達鎖定敵機長達數秒鐘的時間,按照常規的發射流程,飛機所搭載的導彈早已發射,而在一定時間內敵機如果無法擺脫火控雷達的鎖定,那麼理論上導彈會擊中飛機,而在模擬空戰對抗中,這個幾秒鐘的時間,就是集中結果。

到了這裡戰損比的解釋其實就簡單了,所謂的戰損比只不過是一個簡單的模擬而已,比如你駕駛一架飛機,敵人駕駛一架飛機。兩架飛機在空中遭遇,這是你的飛機開啟火控雷達並鎖定敵機,而這時敵機開始拼命機動企圖逃跑,但是在數秒內敵人沒有擺脫你對其的火控鎖定,那麼判定即為被擊落。當這一次成功之後,雙方角色呼喚,己方飛機開始逃跑,敵方飛機開始火控鎖定,而在規定的時間內你成功擺脫敵機的火控鎖定,那麼判定即為生存。

這樣來來回回反覆多次,酷似於貓鼠遊戲般的模擬空戰演習,最後的結果就是那所謂的戰損比。這種所謂的戰損比無非就是想說殲20的隱身性、機動性要優於其它戰機,而它殲滅敵機的能力又比傳統飛機更強而已。

這類數據其實只能作為簡單的參考,並不可以套用現實,如果這些理論數據即使現實的話,那麼當年F-22所創造的1:114的戰損比,豈不是獨孤求敗了。只要有兩架F-22就可以消滅掉敵國的所有空中力量,但現實環境呢?為了滿足作戰的需求美國愣是造出了188架F-22才罷手。

綜上所述:模擬空戰僅僅是數據模擬,可到了現實環境就又是一個結果,無情的現實擺在你的眼前,一架飛機就只能攜帶6枚空空導彈,即便能做到百發百中,又怎麼可能會打出1:10的戰績?


九品侍衛


j-20掛彈六枚,在模擬空戰中戰損比卻是1:10。甚至於f22都打出個1:144的驕人戰績。

那麼這個戰損比是怎麼來的呢?要知道就哪怕每一發導彈消滅兩個敵人,導彈都有點不夠啊。



但是這個有問題嗎?五架殲20迎擊。然後幹掉了敵方十架戰鬥機,己方損失一架殲20戰損比為1:10。

畢竟這說的又不是一架戰鬥機,出去一趟能幹掉十架戰鬥機回來。那不是戰鬥機是星際戰艦.....


至於美國的那個1:144,4架,22出去了,幹掉了12個f15f18,f16之類的,然後己方無一損失,接著下一輪又幹掉12個,繼續還幹12個就這麼進行了12輪以後幹掉144個敵機,終於被幹掉了一個。

那麼戰損比就是1:144。

這東西沒問題呀


嘯鷹評


本屆珠海航展上,殲-20做了精彩的飛行表演,期間,打開了隱藏在機腹的內置彈艙,兩個主彈艙內的4枚霹靂-15中遠程空空導彈,以及兩個側彈艙內2枚霹靂-10近距格鬥彈,總共6枚空空導彈展露無遺。

那麼問題來了,殲-20在隱身作戰模式下,總共才6枚空空導彈,在模擬空戰中所謂的戰損比1:10甚至1:20,是不是合理,這組數據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

一般人眼中,殲-20每次出戰,僅攜帶6枚中近程空空導彈,能取得全勝當在意料中,但1:10甚至1:20的戰績,不免讓人困惑,難不成殲-20的一枚導彈能打下兩架戰機來,否則,無論如何6枚空空導彈,怎麼能取得1:10甚至1:20的空戰成績。

由於殲-20採用隱身作戰模式,內置彈艙只能攜帶6枚近中程空空導彈,因此取得模擬空戰中戰損比1:10甚至1:20,應該不是一次出動的作戰成績,以一發導彈打下一架戰機計算,殲-20也只能打下6架戰機,況且,在戰時不可能每枚導彈都能保證打下一架戰機。

因此,所謂的戰損比非常有可能就是同一架戰機,在多次模擬空戰中,幹掉對方的戰機,事實上是個疊加過程,而非一錘子買賣。

在無預警機和地面雷達的導引下,隱身戰鬥機和非隱身戰鬥機,一般是隱身戰鬥機先敵發現,先敵開火,就掌控了戰場的主動權,非隱身戰鬥機就剩下捱打的份了。

非隱身戰鬥機,要戰勝隱身戰鬥機,非得有己方預警機和地面反隱身雷達的指揮,方有可能實現,否則,與隱身戰鬥機之間存有技術鴻溝,要打敗隱身戰鬥機,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綜上,殲20掛彈6枚,在模擬空戰中戰損比1:10,甚至1:20,應該不是一次空戰的結果,而是數次空戰疊加的數據,繼續與非隱身戰鬥機打下去,取得的戰損比還會持續升高。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模擬空戰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擊落制,即按照真實的戰場上的作戰情況來模擬,即雙方的帶彈數量完全按自身真實情況設定,並且被擊落後需要立刻返航;另一種則是積分制,導彈數量是無限的,自身被擊落後只需要飛離戰場一定距離後就可以重返戰場在做較量,最後算雙方的總積分。

積分制的好處是一方被擊落後,只需要離開戰場一定範圍就可以返回繼續參戰,這樣其實可以用較少的飛機和燃油消耗量來模擬大規模空戰,這一點是擊落製做不到的。當然從貼近實戰來看,肯定還是擊落制更好。

殲20參與演習的時候,其實扮演的是藍軍,而不是紅軍。這種模式下摸索的是讓三代機在預警機的支持下學會如何對抗四代機(畢竟我國現在三代機三代半才是絕大多數),所以給雙方設置彈藥上限其實是不必要的。結果就是殲20在沒有預警機體系的支持下照樣可以屠殺有預警機體系支持下對三代機群,所以基本上也就為我軍未來的空軍建設方向指明瞭道路。如果是實戰,必定是機群對機群對作戰,殲20雖然只能掛6枚導彈,但是打完了立刻返航,不給對手任何反擊機會的話,那麼綜合戰果可能比1:10,1:20都要誇張。

其實美國的各種軍演也是如此,F-22、F-35對三代機打出十幾比零甚至二十幾比零的戰績也是這麼打出來的。比如在2017年大西洋三叉戟軍演中,F-35對上三代機的戰績為:對陣風戰鬥機18:0, 對臺風戰機19:1, 對陣F-15E 16:1。美國甚至曾經用F-22模擬殲20(導演方補足F-22的態勢感知能力)來進行空戰演習,使用4架F-22對陣數倍於己的F-35、EA-18G和預警機。F-22利用高空高速和超音速機動性優勢,快速搶位發射導彈,結果是一邊倒屠殺了F-35和電戰版F-18機群。4架F-22幹掉十幾架F-35和EA-18G,自身無任何損失。


紙上的宣仔


關於四代戰鬥機與三代戰鬥機在軍事演習或者對抗演練中的戰損比動輒1:10+以上,甚至有報道說美國F-22戰鬥機在對抗中有過1:144戰損比的驚人數據!有些網友疑惑為何一架F-22最多隻帶8枚導彈卻有1:144這麼驚人的戰損比,其實這有些誤解。報道中所說的戰損比是一架戰機在多次對抗、或者多架戰機多次對抗中的“累計戰果”!



殲-20在對抗中的1:10+以上的戰損比是累計戰果!

之前有媒體報道殲-20戰鬥機在與其他三代戰機的對抗中戰損比達到1:10以上,而根據在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情況,殲-20可以攜帶4中兩近共6枚空空導彈,很明顯這是殲-20在多次演練中與三代戰機的累積戰果!相比對於三代戰機,四代機憑藉超高的隱身性能、先進的探測和電子系統,可以在先敵發現、先敵攻擊,往往在三代戰鬥機還沒有發現之前,就被四代戰鬥機發射的中遠程空空導彈擊落!即使沒有達到遠程擊落的目標,一旦進入近距離格鬥環節,四代戰鬥機往往也佔據優勢地位!在遠、近距離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四代機與三代機對抗中“變態”的戰損比就可以理解了!
四代戰鬥機隱身能力強、極難被發現!


先進的電子系統,對四代機而言如虎添翼!

三、四代戰鬥機的對抗中,三代戰機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三代戰機可以通過掛載電子壓制吊艙、先進紅外探測吊艙等“外掛”實現對四代機的反制!美國的EA-18G“咆哮者”就是通過這種手段成功“擊落”了不可一世的F-22戰鬥機,而據稱殲-16戰鬥機也是通過類似的方法戰勝了殲-20戰鬥機(成功迫使殲-20退出戰場,而不是“擊落”)。
“咆哮者”的裝備一覽


EA-18G的戰果標誌:“擊落”F-22戰鬥機一架!
殲轟-7電子戰版本,翼下掛載了電子壓制吊艙

殲-20、F-22等四代戰鬥機的戰鬥力毋庸置疑,相對於其他三代、三代+等戰鬥機的優勢也十分明顯,但是高性能也造成了高成本!即使美國這樣的的超級大國也僅裝備了180多架F-22戰鬥機,因此,四代戰鬥機的作用是通過自身優勢奪取制空權、對重要戰役/戰略目標進行突襲打擊,類似“二戰”期間動輒上百架、幾百架戰鬥機“混戰”的場景,四代機是很難出現的!當然,如果再出現“第三次世界大戰”,一切皆有可能!
財大氣粗的美國也不能“任性”裝備F-22戰鬥機

殲-20戰鬥機在演練中的突出表現,戰機本身的技術、性能優勢不可或缺,但飛行員的個人戰鬥素養也是重要因素。殲-20戰鬥機目前已小批量裝備,駕駛殲-20戰鬥機的飛行員都是各主力部隊精挑細選、層層淘汰留下來的“極品”,就算是駕駛三代戰機,在演練可能也會有不錯的戰果!


四代戰鬥機的飛行員也都不是“等閒之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