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中医把脉就能知道什么病?

A阿珍136292277


古人对诊脉,对脉诊早巳经研究透彻,你这样滔滔不绝地阐述,错漏难免,易误人子弟,误诊疾病。如讲到脉像,你就只主要讲了浮沉,迟数並無论述,或论述不清。再如:脉像应分四大类,然后在四大类浮沉迟数中再细分为二,三十种,你都未能论及,可证你学识不足也。要研究脉学,李时珍所著的:频湖脉学甚称经典,看来你甚至连此书都尚未读过。


xin243274429


:中医把脉是知道人的病的,所切的脉是肺循环脉,也就是小循环脉。并且叫独取寸口。就是手腕部高骨叫关,关前一寸取九分,关后到肘是一尺,关后一尺取一寸,诊这一寸九分之地,食指切寸,中指切关,无名指切尺。就是寸关尺,并且要三部九候五十动,五十不止身无大疾。三部指寸关尺,九候是三个手指,浮中沉,三三得九,脉跳过五十次不止身无大疾。

古时切脉,寸口只是肝脾胃病,额部脉主心肺,头部病,足腕部切大小肠肾病。这里不能细讲,只是大略一说,如果病重,寸口无脉,有的可切头部,腕部,足部。后来发展到独取寸口。用心学习,可以学会,参照望,闻,问诊,确定病情。中医治病,辨症论治,为何要湯剂,服了一次,根据医疗效果,下次改方,添一味或去一味。或药的份量增减。

脉有六部,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肾有二个,左为肾属水,右为命门属火。有一种病叫无名之火,就是水少了,火多了,必须平衡,人才无病。

必须知正常脉象,才能知病脉,四至五至号平和,就是一息之间跳四至五次,六至为数七至急,八脱九死十难活。还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还有饭后脉洪,久走脉疾。病人是走来的,到了卫生室,一伸手切脉,这时不能切,脉疾似病,等安静一会儿再诊。跳动三次为迟,,迟为寒,跳动一次二次为败脉,有重病人两息一至为殂脉,接近死亡。

这是大概说一说,要学会,非常细致,中医也能诊病,也能医病,是和西医不同的两个科学路线。


夕阳无限好126669730


首先,把脉(切诊)是中医传统的诊断技术,通过脉象可以反应出全身多处疾病情况,不同的脉象也有不同的特征疾病,那么,脉象形成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能提示疾病情况类?


1.脉跳是由于心脏跳动推行血液运行才形成的症状。那么心脏跳动的细微变化都可由脉象体现。尤其是心脏疾病在脉象上表现特别突出。


2.心在五脏(肝心脾肺肾)里属于主宰脏器,其他脏器有病症也会通过心脏向外体现,同时心脏泵出的血液流畅在血脉中,人体的血脉又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故脉象能反映全身脏腑和精气神的整体状况。

3.中医认为脉管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心脏跳动的强弱依靠气的调节,血液的运行又依赖气的推动,同时血是气的载体,脉管自身亦需要血液的润养才能维持其功能。因此,气血在脉管内运行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脉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气血状况。



尽管把脉能反应出身体的很多疾病,但是中医绝对不是只依靠把脉来诊断,而是依靠望、闻、问、切(把脉)四诊参合共同诊断疾病情况的。尤其是中医大家,根本不会使用现代西医检测技术辅助诊断,全靠传统四诊断病,辩证准确,技术过硬。


萧药师谈合理用药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古装电视剧里面的大夫给人看病时首先就是要把脉,以前的时候还经常学过这种把脉的姿势,但始终不得要领。你知道中医到底是如何把脉的吗?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医把脉,3个知识点要先弄清: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医把脉其实是只用三根手指的。有些影视剧中因为对这方面没有做足够的功课,而出现了用两根手指把脉的情况,要知道这样的做法是明显错误的。如果在这一点上出错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步骤也就没办法继续了,也就是说了解把脉需要几根手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找准寸关尺了。说道寸关尺可能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会问这是什么?其实在中医里面,手腕寸口被分成了寸关尺三个部分,也就是我们的三个手指所按压的地方,并且要知道左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着心肝肾,而右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肾。这一点对于把脉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了解的话,那么即使学会了把脉,也没办法确认病情,因此还是要了解的。

最后我们要知道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都要遵循食指按寸、中指按关、无名指按尺的原则,这个顺序是绝对不能出错的。同时按压力度要从轻到重,不能一开始就使了很大的劲,否则也是无法检查病情的。这样经常练习的话,对把脉就会慢慢熟练了。

很多人也有一个疑问,中医把脉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仅仅通过把脉就能知道一个病人的基本病情以及疾病的走向呢?

我们要知道,脉象其实跟心脏跳动的频率、心气的旺盛或衰弱、气血的盈亏都是直接相关的。而这三方面的变化又直接决定了脉象形态的变化。所以说通过把脉是可以推断一个人的健康与否的,还可以通过把脉来了解病情的真假,以及疾病的变化的。

比如说心脏,心脏是形成脉象的一个动力器官,在把脉的时候可以通过心脏的跳动快慢来反映心脏的病变,例如冠心病、心脏供血功能出现障碍等等。如果脉象变得很细,并且脉象位置很浅,没有力,这个时候就可以了解到病人可能是患有肠胃性感冒了,因为肠胃性感冒的患者的脉象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也被称之为“濡脉”。

通过以上对把脉的一个大致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中医的内容真的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并且非常复杂。但是中医从古至今一直被推崇,一定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所以平时我们可以多学习一些中医的知识,比如说上面介绍的把脉,这样在身体出现变化时可以基本了解一下。

参考文献:

1.杨步月,《“把脉”当代中医之惑》,经济参考报,2015-10-30.

2.蒋力生,《中医把脉为何能辨病?》,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年01期.


奇妙的本草


切脉,是中医最神秘最奥妙最玄,也是最难学的一门诊法,王绵之教授出自中医世家,他曾说,中医什么都能跟师学到,唯脉诊不可,非要你细致入微的亲自临床,认真体会,日积月累,才能悟出!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黄帝内经》云: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由此可见,只有望问闻切四诊合参,才能更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并非唯切脉便知也。但切脉作为四诊之一,确实可以从中得到病情信息,诊断疾病。这是因为:

1.心主血脉。"脉,血之府也",血液在脉管中流动,同时也依赖气的推动作用,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心跳动的强弱,气血的盈亏都可以反应在脉象上。

2.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而中焦是脾胃,肺脾两太阴关系密切,脾胃互为表里,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此亦可以反应脾胃之气的盛衰。

3.肺经入寸口,太渊是肺经的原穴,最能反应人体的元气,而元气与肾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藏精生髓化血。

4.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

总上所述,全身脏腑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等等都可以形成脉象,从而根据28种脉象来诊断疾病,判断疾病的转归,预后。


青主墨影


我自已对张仲景的,黄帝内经呀,还有一些医学经典,自己有研究有关注,

也有自己的一定的看法。

其实这个问题啊,问的并不是很全面,在中医当中啊,切脉只是症病的一个部分,中医确定诊病主要是望,闻,问,切,其中切是是放在最后面的。

所以把中医的特色切脉过度的神话,只能说对中医不是很了解

其实最主要的手段还是通过问,因为啊,古代人,又没有先进的仪器,没有CT啊,没有验血的一些设备啊,所以呢只能够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了一很有特色的医学理论,然后经过不断的历代大师的补充,中医也在不断的成熟之中。


比如说 问 就是问病人的一些症状,年龄,是否有性生活啊等等,望呢就是望病人的面色脸色 ,闻就是闻身上,小便,来搜集信息进行诊断。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如进行六经辩证,五脏六腑的辩病的方法。


其实呢,在传统医学上中医啊,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在性价比上要远远的领先于医的,但是这也不乏少数的的人用中医的愰子来骗钱。

中医治病对治某些病还是很很具有特色的,你比如说高血压,这个心脏病啊,癌症啊等等,分析一下你看西药治高血压他仅仅是将,血管进行扩张,而中医呢,它是从五脏六腑进行辨证,看你哪个脏腑受损,然后补齐不足,去其有余。

如果碰到很厉害的,中医高手的话,往往是能够去根的。但是呢,中医有个不好的地方了解啊,不挣钱,比如说你到医院里面拍一个片子,查个血啥的,一点药没有吃,几千元没有了,中医呢,它本身诊断它就比较简单,如果对于一个高手的话,基本上不需要什么费用,很高明的中医大夫,通过望 闻 问 切,基本上就能够判断正确,然后呢抓点草药,几十,或者几百块,基本就能解决问题

而西医呢,付的是诊断费和药费,诊断的费用往往都是成千上万,一个ct多少钱,一次胃镜多少钱,等等大家心里都有个数,但是中医没有这些诊断费用啊,所以啊,以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律,


那肯定的是,不挣钱的行业,年轻人,不愿意学,所以现在的中医大夫很少,没有一个基数的话,好的大夫更少了 。有几个医术相当的高明,医德也相当的好老大夫呢,往往又被一些西医大夫认可,所以啊,他们往往都是藏在了一些比较隐蔽的地方,比如说农村啊,小乡镇啊等等等等,


他与大医院的那种,既挣钱又治病的一种理念不是那么符合,同时啊一些比较出名的医生,本身本事大,名声就很好,大家都来找他看病,所以呢,他就不存在这个宣传的问题,他也没有必要更好的宣传,他一天的接待量有几十,甚至几百人,他没有必要刻意的去宣传。

反而那些医术不是很高明的医生,没有人找他,口碑也不是那么好,所以呢,就在互联网上宣传自已,结果大家付了钱,但效果没有说的那么好,所以给中医抹了黑。


如果说没有研究就说中医什么不好啊,不行啊,那个不好啊,那只能说明,你没有碰到很好的医生。

如果你有幸能碰到像张仲景啊,华佗那样的名医啊。你说什么病治不了。你说古代的名医大家张仲景,有伤寒论出名的,扁鹊,与蔡恒公的故事出名的,所以大家都知道的,


但那还有很多没有见过的,是高人但本身就是隐藏的。没有看过的那更多了,真心希望有一个平台,能够使这些中医大家露出来,多宣传宣传自己,这样我们普通老百姓,吃瓜群众就有福了。


高质量睡眠


中医把脉是根据中医自己的手指感应患者脉搏跳动的强弱兴衰,从中知道人体的血气盛衰来判断人体的各种情况的。

中医把脉诊病不是传说,只要你学会以下的脉诀,患者体内的大概问题也知道了几分。

心脉洪大心有热,头脑昏沉气血结,脚板心内似火烧,口干心烦喝水多。

心脉细少主心虚,心中惊悸汗如珠,头晕眼花多恶梦,梦魂常在水边居。

肝脉洪大不调血,背痛头痛连左肋,手酸足软目红赤,行路昏昏似物遮。

肝脉细小四肢酸,胆冷肝枯血气寒,头脑昏沉多困倦,胸背盗汗出难干。

肾脉洪大主腰痛,头痛背痛小腹痛,膀胱结热小便涩,咽干口苦舌无津。

肾脉细小主伤精,耳内嘈杂风雨声,男子主有关节病,女子腹冷月经伤。

以上是传统脉学左手心、肝、肾三部把脉的大概情况,通过这些可以大概了解到患者的身体概况。其它不说了,大家可以多学临床家的把脉经验。

把脉要准,要求较多,一是医生心要静,二是患者的心情是否紧张,三是患者是否出现药脉等等……都会影响把脉的精度,后学者要注意。

把脉断病是一门学问,是中医四诊之一,有志者事竞成,只有多实践多总结,水平才能快速提高。

这篇文章只是给后学者抛砖引玉的,大家共勉。


石上柏155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起了梁冬主持的国学堂,里面有一讲是关于中医脉诊的秘密,采访嘉宾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系神经科学博士王唯工教授,在这个采访中王教授提出的一个关于脉诊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有一定道理。

他们应物理学上的共振理论,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原来我们的心脏不只是每分钟跳动七十二下左右,它在这同时还发出了十二个谐波,有趣的是这十二谐波正好对应了中医的十二经络,各个经络又对应着相同正中频率的脏腑,所以身体的经脉可以将脏腑的信号送到体表。我们就可以通过测量经脉的变化得到脏腑是否患有疾病的信息,这就是中医脉诊的理论依据。


我们的祖先虽然不是通过共振理论发明了脉诊,但殊途同归,他的合理性也得到了当今科学实验的证实,我们应该好好的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


中西医林医生


中医是我们的国粹,上大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课就觉得其玄之又玄(本人西医),借老师所讲,给大家聊一聊。


记得老师曾经讲过:人体有诸内必行之于外,医生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反映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状态。脉象的产生,与心气盛衰所致的搏动,脉管舒缩和脉道通利,气血盈亏,各脏腑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寸口脉:中医诊脉最常用的是寸口脉,也是大家所属知的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其他还有遍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步诊法等。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有四大特点:1.为“脉之大会”;2.脉气最明显;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4.便于诊察。

具体方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中指定关,通常以腕后高骨 (桡骨茎突)为标记,医者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相应的脏腑为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门。寸关尺三部各自又可施行浮、中、沉按取,三三合而为九,称为寸口脉“三部候”法。

中医博大精深,不可妄测。老师也曾说过:“我专治西医不治之症”,可见中医也有其独特的地方,但是大家在选择中医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靠谱的中医,特别是公立医院的中医,我在实习的时候也见过不少因为吃中药而多次住进ICU的病人,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要病急乱投医。


普外三角针


我不知道你们见过没有?反正我是见过一位。诊脉。看舌苔。就知道你的病。你不用说你头疼。你不用说你腿疼。不用说你腿麻。听说你胃不好?你不用说你腰痛。你不用说你怕冷。你不用说,你尿不尽。他就跟你说出来了。你不用说任何地方你不舒服。给你拔出来…确实有这神人。很可惜不多。中医的博大精深。很多要需要。炮制。炒。蜜制。有几个谁做到这一点?比如说药也不好。有的药质量很差。也是达不到效果。开药方。少有一味药。就有大的功效不同。有几个中医?抓了药。仔细核对。大部分都是马马虎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