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文旅產業“回溫”不可坐而待之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文旅產業成為受波及最大的“重災區”之一。1月中旬開始,各地景區景點停業、大型文娛活動取消、公共交通停擺、酒店機票退訂,旅行社、酒店、在線旅遊平臺等相繼按政策退單,本應是黃金期的春節,成了少見的“寒冬”,全行業損失巨大。據測算,僅春節假期,文旅產業損失就超過5000億元。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相關司局發佈了《旅遊景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指南》,旅遊景區的恢復開放,應當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不宜搞“一刀切”。連日來,一些地方也先後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比如浙江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旅遊景區疫情防控和有序開放,安徽推出多項舉措指導支持文旅產業復工復產,山西出臺若干措施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等等。這些舉措不僅激發旅遊企業復工復產的積極性,也增強了行業共渡難關的信心。

當然,文旅產業“回溫”應是漸進式的,遵循分類恢復的原則。室外的、自然性的景區可先恢復,館內的、人文的、演藝的晚一些;自駕車旅遊可先恢復,團隊旅遊慢一點;近距離旅遊可先恢復,長線、中長線的旅遊緩一些,出境遊的恢復時間則更長一點。

事實上,文旅產業是一個空間流動性和人員聚集性相結合的產業。沒有空間的流動和人員的聚集,產業就不可能有收益。參照非典後的產業復甦情況,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人群聚集性產業仍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文旅產業自不例外。

也因為此,政府有必要針對文旅產業推出減稅降費、減免租金、降低用電成本等“暖企”政策,採取降低貸款利率等金融手段,從根本上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和稅費負擔,減輕企業壓力。

在獲得政策性助力的同時,文旅企業還需調整好狀態,積極自救、主動作為,一方面“開源節流”,認真盤梳企業的成本結構,最大化地降低現金消耗,嚴格控制用工等支出,另一方面在產品、業態、渠道上進行轉型升級,更加適應當前市場消費趨勢,提升應對疫情的復甦能力,努力闖出一條轉型升級的路子來。

來勢洶洶的疫情,攪亂了公眾的正常生活,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威脅和傷害,認識到健康與生命的價值,消費模式也會隨之轉變。文旅企業可以瞄準大眾的變化趨勢,針對客戶需求變化,深挖市場潛力,激發創新活力,推出養生旅遊、健康旅遊、體育旅遊、研學旅遊等特色產品,推廣綠色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增加附加值,提升服務品質,實現文旅消費模式升級,以培育更廣闊的市場。

疫情滌盪也是一堂鮮活的市場經濟補課,倒逼文旅產業深層次“反芻”,轉變發展方式。文旅企業可考慮藉助疫情帶來的產業轉型升級機遇,擁抱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利用“旅遊+”業務等自選動作,規避線下風險,提升“抗震”能力。比如充分利用數字智能科技為自身賦能,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AR等新技術,推動企業智能化運營、藉助技術力量提升企業運營效率,開發線上博物館、AR沉浸式體驗等“非接觸式”產品服務解決方案。此外,文旅企業還應加強網絡營銷力度,利用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傳播。

應該看到,疫情給文旅產業帶來的衝擊是暫時性的,文旅產業的良好發展趨勢不會改變,人們的文化旅遊需求不會消失。倘若企業能在這段時間內積蓄能量,將為疫情過後迎來轉機奠下堅實基礎。(孔德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