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协调与环境关系的过程

最近看了比较多的心理学书籍,看的多了,不由的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

我们人的一生其实都在忙于解决一个问题——协调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人成长的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人向环境统一的努力

人成长中的各种表现,其实都体现了我们在努力的协调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一、智力的发展规律,体现了人们融入社会的努力

在人的早年儿童时期,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在这时,他们把世界看作是个体的延伸,因此无法很好的区分自我与世界。

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这时的孩子很听话,父母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因为他们还无法把父母跟自己完全分割,因此他们会错误的把父母的命令当做自己的思想,于是就表现的比较听话。

但是随着孩子成长,进入2岁后,孩子的个体意识开始苏醒,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世界中的独立个体,能区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时当他们再听到父母的命令时,如果父母的命令与自己的思想不符,他们便不再听父母的,更多的是遵从自己的个人意愿。

刚刚具有独立意识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还不能换位思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儿童实验——三山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皮亚杰证实了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皮亚杰准备了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然后让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假山。再给儿童4幅图,让儿童选出对面玩具娃娃看到的假山图形。结果发现,6岁下的儿童大都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协调与环境关系的过程

正是因为6岁前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这时候的孩子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万物有灵、思维不可逆、没有守恒概念。他们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不顾别人的感受,也没有道德规则观念,只要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又哭又叫,满地打滚。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果。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协调与环境关系的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而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他们的智力进一步发育,7岁后的儿童开始进入去中心化。再看待一个问题时,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因此掌握了守恒概念,看待问题更加全面了。

而只有孩子在智力上进入了去中心化,他们才能懂得换位思考,懂得互惠互利,才能保证有效的融入环境。

二、我们掌握各种道德规则,其实就是为了融入社会环境做准备

道德规则是一种社会概念,是为了维护我们的社会合作关系而建立的。

假如我们是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孤岛上的话,那各种道德规则概念就没有意义。比如说我们现在都有穿衣服规则,只有一个人的话,穿衣服有什么必要?也就不会形成这种规则。所以,而道德规则概念是后天培养才能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父母们努力培养孩子的各种道德规则概念,其实就是帮助孩子内化各种道德规则观念,形成自己的内在准则,从而约束自己,使之形成一种本能,进而使得孩子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

以最简单的所有权规则为例,这是我们社会最基本的规则。但是小孩子并没有这种概念,所以我们会发现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会去拿,就会去抢,丝毫不管这东西原来是谁的。只有在父母的不断教育下,孩子内化了这种规则,他们才能克服自己的欲望冲动,尊重别人的财产,而别人也才会尊重他。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协调与环境关系的过程

三、对欲望的追求,体现了我们融入社会的强烈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我们对尊重的需求、成就的定义、自我实现的追求,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建立社会的基础上。

我们对社会的贡献越大,越容易获得别人尊重;我们追求的成功,是根据对社会贡献来定义的,贡献越大,我们就越成功;自我实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没有任何意义,他必然是与社会有强烈的联系,比如耶稣、佛陀。

可以这么说,我们追求满足的欲望的过程,就是在融入社会的过程。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协调与环境关系的过程

身合道,人道合一

既然我们的各个方面的努力都是在追求融入社会,那我们的最高追求是什么?是彻底融入社会吗?

肯定不是,如果我们彻底的融入社会,那就泯灭了个性,我们就不是一个个的个体了,活着就没啥意义了,只有族群概念了。我们尽管在努力的融入社会,但我们更努力的是在保持自我的情况下融入社会,而不是完全消灭自我的融入社会。所以我们的最高追求是以身合道,人道合一,我即是道,道即是我。

为此,我们一方面在融入环境,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的创造适合我们个性生存的环境,力求最大限度保留我们个性。所以就有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概念,这就是我们为了保留个性所做的努力。

所以,我们会发现,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极大的保持自己的个性,创造了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环境。上到伟人,他们改朝换代,创造自己思想中的理想世界;下到成功企业家,根据自己的理想营造小的环境,最大限度的保证自我个性。而那些失败的人,通常是无法改变环境,因此不得不泯灭自我,压抑自己的个性,成为社会集体的一份子。

因此,保持自我和融入社会的矛盾,也就成了我们人的一生中的主要问题,也成了我们的所有焦虑的来源。我们时刻都在是保持自我还是融入社会中徘徊,遇到问题时是随大流还是坚持自我,这是我们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协调与环境关系的过程

人生的三个阶段

现在来回顾一下我们人生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在协调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3阶段:

第一阶段:追求融入环境

这一阶段起始于儿童期,终止于青春期早期,年龄大概在1-12岁。

在这个阶段,为了生存,我们不断的压抑自己的本性,争取融入社会大家庭。为此,我们会不断的讨好老师、父母,希望他们喜欢我们。而父母老师也利用我们的这个特点,向我们灌输各种价值观念,教育我们,因此这个过程也是我们把外在价值内化,形成自己内在核心价值的过程。这种价值观念一旦建立,基本影响我们终生,后期很难有所改变。

第二阶段:徘徊,融入环境VS保持个性

这个阶段始于青春期早期,终止于中年期,年龄大概是12岁-35岁。

在早期,因为生存能力差,为了生存,我们尽量的压抑了自己的本能欲望,融入环境。但是随着我们的个人能力增强,对环境依赖的减少,这种压抑开始逐渐减少,个性得到了更多的释放,于是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就会想选择保持个性。但是我们又没有足够强的实力来保护自己的思想,因此这一阶段我们会不断的左右徘徊。到底是选择融入环境还是保持自我,这种焦虑空前激烈。

第三阶段:改造周围环境,创造适合个性生存的环境

中年以后,年龄大概在35岁以后。

随着我们能力的增强,我们开始有能力改造环境,于是我们开始放大自己的核心价值,努力创造一个自己理想中的环境,保持自己的个性。这是我们中年后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以身合道,人道合一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