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追着司马懿打吗?

用户6502379185851


真实的历史上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手总共两次,即诸葛亮第五、第六次北伐。

魏明帝曹叡太和五年,后主刘禅建兴八年,即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领兵第五次北伐,这时候魏国的大司马曹真生病,曹叡命令司马懿带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抵御诸葛亮。进军途中,张郃想请司马懿分出部分兵力驻防雍、郿两地,司马懿说:"假如前军能够抵挡蜀军,你是对的;如果不能抵挡,还把军队分为前、后两部分,这就是项羽的楚军被英布擒拿的原因。"于是全军进发。诸葛亮得知魏国大军来到,便留下部分军队围攻祁山,自己到上卦来战司马懿。两军遭遇在上卦城东,然而司马懿却收敛军队依险扎营,并不出战,诸葛亮回转,司马懿又领兵跟着到卤城。张郃要求司马懿分出部分兵为,摆出截断蜀军后路的架子,说是"两军对垒不敢交战,失去了百姓的希望。”司马懿不听,继续跟着蜀军,跟上以后又上山扎营不肯交战。魏军将领贾诩、魏平多次请战不得,当面气愤地质问司马懿:"您害怕蜀军像害怕老虎一样,不怕天下讥笑吗?"司马懿见众将如此,左右为难,深感忧虑。

各位将军不断地前来请战,五月辛巳日,无奈的司马懿让张郃去攻打无当监王平,自己领兵来战诸葛亮,诸葛亮让魏延、髙翔、吳班迊战。魏军大败,三千士兵被斩杀,司马懿还保营寨,再不出战。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派张郃追赶蜀军。张郃追至木门,被蜀军伏兵箭射而死。

魏明帝曹叡青龙二年,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即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六次领兵伐魏,蜀军安营在五丈原,魏军渡过渭水扎寨。到了这一年的八月,两军对垒已经一百多天了,诸葛亮多次派兵挑战,司马懿均不应战。诸葛亮令人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羞辱他。司马懿假装大怒,向曹叡上表请战,曹叡派辛毗持符节到军中来,制止魏军出战。姜维说:"辛毗持节来到,魏军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就无心出战,请战是做样子给部下看的。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假如有打败我们的机会,他还会千里跑大后方请战吗?"不久,诸葛亮病死在军中。

西蜀退兵的时候,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领兵追赶。姜维等人突然鸣鼓回军,仿佛要杀向魏军,司马懿见状,急忙收敛军队后退,当地百姓编谚语说:"死诸葛吓跑了活司马"。蜀军退尽以后,司马懿察看蜀军留下的营垒,感叹地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的奇才呀!"

以上是我根据《资治通鉴》所译下来的诸葛亮、司马懿两次交战的全部过程。那么我们会从中发现什么呢?一、司马懿集中全部可用的兵力参战。二、司马懿早已打定了"跟而不打"的主意。三、迫不得已的一仗司马懿大败亏输。四、木门道张郃陨命。五、第二次交手司马懿坚定执行"跟而不打"的方针,直到缠死诸葛亮。六、诸葛亮对司马懿的意图心知肚明。七、战场上,司马懿畏惧诸葛亮到了风声鹤唳的程度。八、司马懿敬服诸葛亮。

尽管司马懿和诸葛亮只作战两次,时间一一第一次五个月,第二次七个月一一也总共只有一年,我们却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两个人都是很高明的战略家,互相之间都明白对手的长短优劣,即西蜀整体处于劣势,战场能力强于曹魏;曹魏整体处于优势,战场能力不如西蜀。一一也就是说,司马懿的战场指挥能力不如诸葛亮。正因为如此,西蜀利于速战,千方百计寻求战机;曹魏利于坚守,无论如何绝不出战。应该说,因为诸葛亮的死,最终还是综合实力强的曹魏"不战而曲人之兵",取得了胜利。

所以,真实的历史上,并不是诸葛亮追着司马懿打,而是诸葛亮千方百计要打,司马懿跟而不打。

"跟而不打",似乎只有司马懿一人用过这样的战场战术。


夕阳飞鹤1


虽然三国演义里面把诸葛亮这个人物被神话了,但是在真正的交锋中,却是司马懿更胜了一筹。

历史上诸葛亮和司马懿有过两次交手,都是在岐山的位置,但是都是以诸葛亮无功而返而告终。虽然表面看是打了一个平手,而且魏军也是损失惨重,但是细细分析还是司马懿略胜了一筹。从下面两点可以看出。

第一,个人方面。司马懿能屈能伸,用最小的代价结束了战役。

在蜀军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当时诸葛亮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为了让司马懿应战,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对司马懿进行百般羞辱,可是司马懿不管诸葛亮如何侮辱自己,就是不战,最后生生把诸葛亮给拖死了,用最小的代价结束了这场战役。

第二,政治方面。诸葛亮当时在蜀国的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呼百应啊。上有君王的支持,下有百万将领的扶持,无一人敢不听他的,所以他下达的军事决断基本上相当于圣旨呀,不会受到任何阻碍!而司马懿这方面呢就恰恰相反了。他当时在朝廷上基本上没有替他说的人,在军营中将领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不高,完全听他号令的将领也不多,可谓是上无朝堂君主的支持,下无将领们的扶持。可以说在这种环境下他的才能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根本没办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却在这种条件下能和诸葛亮打成了平手,使他北伐失败,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还是司马懿略胜了一筹。


生活学习


讲到诸葛亮追着司马懿打,应该说的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第二次兵出祁山的上邽之战。

当时,魏国大司马曹真生病。魏明帝从荆州召回司马懿,让他驻扎在长安,率领张郃、郭淮、戴陵、费曜等将,抵御诸葛亮。司马懿进军到天水郡城西南的上邽城后,留下戴陵、费曜和四千精兵镇守上邽。然后,带领主力部队救援祁山。期间,张郃建议,分兵驻雍、郿,但司马懿却说,如果前军能够抵挡,你说的不错;但如果前军抵挡不住,却分为前后两军,就会重蹈项羽被英布所擒的故事。否定了张郃分兵的建议,执意率军进军隃麋。这里司马懿不肯分兵从内心来说,还是没有把握战胜蜀军。



这时,诸葛亮率领留下少量部队围攻祁山,亲自带领大军迎击曹魏援军,并击败了郭淮、费曜上邽守军,割取了上邽的麦子。司马懿畏惧诸葛亮而坚守不战,“敛兵依险,军不得交”,迫使蜀军撤退到距离后方较近的祁山地带,“旌旗利器,守在险要”。这时张郃建议司马懿留屯上邽,派遣小股部队骚扰蜀军后方,迫使诸葛亮退军。“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司马懿仍然不肯接受。到祁山后,登山掘营,避而不战。这样也引起了魏军上下的不满。将军贾栩、魏平多次请求出战,并且直接指责司马懿,畏蜀如虎,被天下所笑。



最终,司马懿迫于众将请求,不得不硬着头皮对诸葛亮发动攻击,命令张郃进攻南围一线的无当军,自己带兵进攻卤城。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迎战,大败司马懿。此战,获得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虽然蜀军取得胜利,但是诸葛亮却最终因为粮草,不得不退兵,并在退兵中射杀魏大将张郃。



到了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占据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就是闭门不出,为了安抚将士,还假意上书给魏明帝请战。两人唱了个双簧,魏明帝派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当时,姜维听到这个消息后对诸葛亮说,使者到了,司马懿不会再出兵了。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点出司马懿假意求战的本质。即使面对诸葛亮送去巾帼,也忍了下来。正如孙吴张俨所说:“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在对蜀作战中,司马懿虽然兵力出于优势,但却始终畏敌不战,在诸葛亮使者来到魏营出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并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说明司马懿自知并非诸葛亮的对手,又不敢奢望在交战中冒险获胜,所以只能盼着他早些病死。


一壶清茗品春秋


历史的事实没人见过,我们也只能猜测和根据《三国志》来判断到底是不是诸葛亮追着司马懿打。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不同的两类人。诸葛亮忠于刘备,所以到死,一直跟着刘禅,司马懿是个野心家一直想取曹氏而之。


有一天,司马懿和诸葛亮一起喝茶。司马懿道:“诸葛老弟,你没事总打我做甚?” “司马兄,我没有打你呀!我打的是曹魏”。司马懿一听心里暗怒:“好你个诸葛村夫,你不打我魏国,魏国能派我出征吗?我这么大年龄了,就不能让我在家抱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吗?” 诸葛一听道:“我那是在保护你呀!怎么你没看出来吗?” 司马懿冷哼一声:“我当然知道,这也是我为啥,明知你在一座空城里的时候我不进去的原因。”诸葛一笑:“那不得了,那以后就别怪我打你哦!” 司马懿怒目一瞪:“喝茶,喝茶。”






诸葛亮军事才能上应该比司马懿略高一点,但是司马懿的气运要比诸葛亮高一点。


梦想努力乐观


正史《三国志》中,诸葛亮跟司马懿交手过两次,分别发生在诸葛亮的第四次跟第五次北伐。虽然小说《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描述成神机妙算,甚至可以向天借命,但实际上,诸葛亮跟司马懿的较量略显平淡,结局是司马懿最终获胜,诸葛亮无功而返。

第四次北伐,魏国曹真病逝,司马懿主持陇西防线大局。这才让司马懿到西线主持大局。到来之前, 司马懿击败孟达,取下上庸城,消除了诸葛亮里应外合突破陇西防线的计划。但是司马懿一到西线,并不主动与诸葛亮进行正面作战,而且避其锋芒。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仅仅足够维持一个月乃至几个月的粮食。而魏国陇西防线,储存了足够二十年战争的备用军粮,国力可见一斑。然而魏国前线上下对司马懿的消极避战却非常不满,耻笑司马懿“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诚然,能准确理解统帅的将领少之又少,殊不知诸葛亮北伐的命就是粮食。司马懿随即决定出兵跟诸葛亮交战。司马懿被打得不得不回营防守。然而诸葛亮又粮草不足,最终退兵。此时司马懿战术上再次上当,或者说诸葛亮算无遗策。司马懿派张郃前去追击诸葛亮,反倒被诸葛亮再次设埋伏杀死!魏国损失了一位令蜀国胆寒的大将!诡异的是,曹真时期,张郃作战有勇有谋,在司马懿时期却被诸葛亮杀死。张郃是曹操手下的忠诚虎将,其一死足以使得陇西防线的曹家实力派大损。说明司马懿此时可能就已经有谋朝篡位之心,间接害死曹魏的忠臣和良将,迫使曹魏不得不把军权交给自己,为自己以后发动政变夺权做准备。

第二次两人交锋是第五次北伐。此役司马懿选择闭门不战。要么是第一次交锋的失败让司马懿感到诸葛亮野战上比自己更胜一筹,要么司马懿此时保存实力,深知诸葛亮已经是强弩之末。诸葛亮甚至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装,司马懿完全接受,就是不出战。此番司马懿再次展示极高的权谋。先派人回去向皇帝曹睿请战,曹睿随后派人过来命令魏军不得出战,直接使得司马懿在军中的权威得以巩固。最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也未能跟司马懿野战过招额。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虽然确确实实阻止了诸葛亮的北伐,但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很多,然而司马懿却比诸葛亮更懂玩转权术。不出战的司马懿未必野战打不过诸葛亮,而是司马懿深知,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战略胜利,是魏国最想看到的结果。而成功耗死诸葛亮的结局,进一步威震了魏国朝野,司马懿得以取得在朝廷的地位。

纵观司马懿跟诸葛亮的过招,两个人都展示了极深的智谋。各自依据国力、目标来制定作战计划,同时相互间更是知己知彼。然而魏国凭借最强大的国力,始终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诸葛亮虽然兵锋极盛,但奈何蜀国国衰,弱小的蜀国始终不能突破陇西防线。


静听竹林风


1、诸葛亮安民,司马懿屠民:

诸葛亮之前北伐多次退兵都是因为粮草不继。诸葛亮虽然多次北伐,但是蜀汉百姓生活并没有收到影响。司马懿对待百姓可是很残忍的,辽东之战,公孙渊宣布投降司马懿,司马懿本可兵不血刃夺取辽东,逼的公孙渊自杀,公孙渊自杀本来是想保全辽东百姓,可司马懿还是屠了辽东。

2、诸葛亮谋事,司马懿谋身: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以“隆中对”为颠沛流离的刘备指出一条明路,受任于败军之即,身使东吴,连吴抗曹。又为刘备推荐了庞统、蒋宛、刘巴等人才,白帝托孤之后临危受命,辅佐后主刘禅。

反观司马懿,有人说司马懿不能在正面战场打败诸葛亮,只知道固守不战的原因,是因为“养寇自重”,如果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那么他也离死期不远了。可是假如司马懿真的是“养寇自重”,不正说明了司马懿做事情只考虑自己生命的保全而不考虑国家的利益。

3、诸葛亮殉国,司司马懿窃国:

武侯满门皆忠烈:诸葛亮北伐魏国,病逝五丈原。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以身殉国。诸葛亮徒弟姜维直到蜀汉灭亡依然“一计害三贤”,事情暴露复国失败,姜维兵败自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将同为托孤大臣的曹爽满门抄斩,又清剿诸曹诸夏势力,夏侯霸逃难到蜀汉,夏侯玄被司马师杀害,夷灭三族。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废魏帝曹芳,又指示成济杀害魏帝曹髦,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退位,建立晋国。





华夏文史纪


司马懿其实非常忌惮诸葛亮,甚至在内心是非常恐惧诸葛亮的,司马懿从来不出兵和诸葛亮正面交锋,就是担心自己会中诸葛亮的计谋,所以靠拖延战术就是最有把握的方法。诸葛亮死后靠着假人吓跑了一次司马懿,可见在司马懿心里诸葛亮一直都是一个阴影,毕竟诸葛亮带兵打仗的经验高于司马懿,司马懿的性格又是能避其锋芒就躲得远远的。



石月石贰


在和村夫交手前,他老弟担心他就发信问他,结果这位大佬牛逼哄哄地吹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就是说诸葛亮志大才疏,打仗呆头呆脑拖泥带水,我要赢他如探囊取物!结果互怼一场,先被割麦,再被甲首三千,最后送了张老将的人头。而后再战,在郭淮提醒下才守住了阳遂,还是无法阻止诸葛亮渡河,玩半渡而击还被射的人仰马翻,最后村夫死了大喜过望去追击,结果虎头蛇尾被吓退,这时候宣王又说:诸葛亮乃天下奇才也!这段历史真是看一次笑一次


百胜军节度使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做为一场重头戏来写,而他们之间也发生了很多次经典战例,如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等等,似乎是诸葛亮总在吊打司马懿,而司马懿惧而不战。然而历史真是这样吗?

实际上,历史上诸葛亮五次北伐,直到第四次才遇到司马懿,而他们的交手记录也略显沉闷,根本没有演义里写得那么精彩。公元231年,诸葛亮率兵再次北伐,因为大将军曹真已死,曹魏才启用司马懿防御诸葛亮。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持于卤城,这是两位军事家第一次直接面对面。司马懿的作战思路很简单,坚守然后等待诸葛亮粮草耗尽撤兵,然后再乘势追击。

但是,司马懿的部下们坐不住了,部下们嘲笑他说:“您为何畏敌如虎?让天下人笑话。”没过多久,司马懿也开始纳闷了,上几次诸葛亮北伐总是陷入到粮草短缺的难题之中,这次怎么对峙了三个月,还不见他们饿肚子?于是,司马懿也开始烦躁恼火,立马召集诸将出战!这正中诸葛亮的下怀。

此战,司马懿让大将张郃攻击诸葛亮的南寨,自己则攻打北寨。诸葛亮见招拆招,让善于防守的王平拖住张郃,让猛将魏延出击司马懿。司马懿善于运筹帷幄,亲自上阵就不是其所长了,何况对面还是魏延。结果,司马懿很快败下阵来,损失士兵三千人及一干装备辎重。司马懿与诸葛亮唯一一次正面对决,以诸葛亮的胜利告终,但仅仅是小胜。此后,司马懿更不出来了。

又过了一个多月,诸葛亮粮草不济而退兵,司马懿令张郃率军追击。张郃是一代名将,经验老到,他说诸葛亮必有埋伏,但司马懿就是不听,执意让他追击。张郃无可奈何,只得带兵追击,果然被射死在了木门道。诸葛亮斩杀魏国大将,又胜司马懿一场。不过,对此后世的史学家们有争论,认为这是司马懿在借诸葛亮之手谋杀了张郃,为自己以后掌握军权排除了一大障碍。

公元234年,诸葛亮开始他最后一次北伐。司马懿听说蜀军再次来犯,急忙率军抵御,但他的策略,仍然是坚守不出。他从一开始就掐准了诸葛亮的死穴:只要牢牢守住蜀军东进的战略要地,然后跟蜀军慢慢耗下去,等到他们粮草用尽,就揪住机会再打他一下。半年过去了,司马懿仅仅主动出击了一次,见势头不妙,就立即退兵了。诸葛亮看这样耗下去不成,于是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衣服,讥笑他不是爷们。

其实,诸葛亮知道以司马懿的城府,不会就这样中计,他要激的是司马懿的部将,让他们给司马懿施加压力。果然,司马懿的部将们义愤填膺,纷纷请战,而司马懿则打起了太极,说要请示魏明帝再说。当时没有网络、传真和电话,一份请示报告到魏明帝那里,他的指示再送过来,个把月都快过去了,而部将们的气早消了。当年8月,诸葛亮没等到司马懿出兵的那一天便病逝了。蜀军退后,司马懿巡视蜀军的空营,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所以,从这一点上,有人也认为,司马懿确实不如诸葛亮。

在正史中,司马懿曾经这样评价他的对手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意思是说,诸葛亮志向很大但不看到战机,谋略很深却优柔寡断,喜欢用兵却不知权变。这一句评价,对诸葛亮的粉丝来说,简直是字字戳心,原来在小说和影视剧里,他确实被神化得严重了。而通过成功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司马懿却很快官升太尉,在曹魏的地位扶摇直上,这都是诸葛亮的神助攻啊。


历史的小木匠


没有的事情,在司马懿面前诸葛亮没有掏到什么便宜!

首先从三国谋士名号就知道不相上下,卧龙,凤雏,冢虎,冢虎就说的是司马懿。

其次就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知道了,本来诸葛亮伐魏进行的顺风顺水,结果司马懿眼光独到抢占街亭,诸葛亮只好大军败退。

最后诸葛亮贺贺有名的空城计,其实也是被逼的没有其他退路,只好兵行险招,狼狈不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