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是贾南风的原因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莫地方


  • 司马氏代魏的过程,经历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个人,每个人的双手沾满鲜血。这种血腥不仅来自大量无辜的百姓和俘虏,而且包括魏氏年轻的皇帝,以至于几十年后的东晋明帝查阅皇家档案后也禁不住长叹:“如果是这样子,皇朝命运岂能长久!”

司马绍所言“短命皇朝”就是西晋。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必定受到严厉惩罚,而且公道、公平:“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 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关键词是“政变”。
  • 贾南风是主要原因。

西晋血色黄昏下一个丑陋女人的表演

也许司马集团的纂位过程实在太血腥和卑鄙,一个封建统一的西晋王朝国祚仅有51年(266~316年),不知可以与曹操共称枭雄的司马懿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如果有人认为孔子的《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是偏见的话,那么,一个其貌丑恶,人品低下的女人,就是“万恶之源”一一因为她是皇后,因为她而造成“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中华文明史上不忍卒读的历史。

太熙元年(290)四月,五十五岁的晋武帝死了,儿子司马衷继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生母的堂妹杨皇后,升为皇太后。

身高仅1.4米的贾南风,身材矮小不说,而且面目青黑、鼻孔朝天、嘴唇突出、眉后一大块胎记,但是,武帝的杨皇后受到贾充(司马集团权臣)亲信和郭槐(贾充如夫人)的极力推荐,便向皇帝司马炎上奏称贾南风“淑德淑茂”,是太子妃最佳人选。

也许是上天的惩罚,贾南风这个史上最丑女人果然成为“瓜娃子”皇帝司马衷的皇后而“母仪天下”。

仅仅做了一年多的皇后,于美丽的春三月露出冬三九的寒冷面目,贾南风骗了惠帝,下了一道诏书,说皇太后杨芷的父亲太傅杨骏谋反,派楚王玮率兵包围了杨府,将杨骏一家老小及亲信党羽一网打尽,斩立绝!

  • 八王之乱序幕由此拉开

贾南风控制了朝廷大权,丑女多作怪的阴暗心理使她用荒淫放荡来报复社会。

可叹司马集团父子当年在中国是何等的纵横捭阖,舍我其谁!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一个痴儍的司马衷坏了司马家的几世英名,贾南风的红杏飞墙使儍儿头上一片生态绿。

可以自由出入宫闱的太医令陈据早己是南风的榻上客,犹如当年吕不韦,陈据又遍寻民间男宠“李代桃僵”供其淫乐;恰似巜三言二拍》中的巜赫大卿遗恨鸳鸯滌》故事中的感悟慨叹:“这壁厢的敢惜精神;那壁厢的敢行谦让。或时作联床会,或时作乱点军.....”

风流的贾南风只有四个女儿,没有儿子,也幸好没有,否则中国历史还要多费笔墨写贾南风的荒唐史。

她仇恨的眼光直射已经被立为皇太子的惠帝长子司马遹,即愍怀太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元康九年(299)十二月,贾南风诈称惠帝有病,要愍怀太子觐见。太子入宫后,贾南风闪退,以皇帝赐酒为名,端来三升酒,要皇太子饮下,太子大醉,贾南风要黄门侍郎潘岳模仿太子口吻写了一篇表文,然后把毛笔塞到太子手上,用人牵引写下这篇意欲与谢妃(太子生母)、蒋氏(皇太子妃)共同发难,灭绝后患,立司马遹为皇上的文章。

当酒醒后的皇太子己身陷大牢,不久,贾南风以此为罪状,派人害死太子。

此事终于引发久己郁积的国内危机。因为皇帝的无能和贾南风的秽乱丑闻,一直有“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的异母兄弟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早就想废了贾南风取而代之。秘密联络梁玉彤(司马懿第八子)和齐王冏(惠帝的堂弟)共同起兵造反。

永康元年四月三日深夜,赵王司马伦矫诏率兵入宫,扣押了惠帝,齐王冏捉住贾南风。

被废为庶人的南风先是幽禁宫中,后禁金墉城,几天后被司马伦毒死,夺得皇位,司马家的叔伯兄弟姐妹们,互相残杀,血腥夺权大战开始,这就是著名的“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迅速覆灭,成为秦以后的第二个短命统一皇朝。

由此而来的三百年,封建社会又陷入血雨腥风,水深火热中。


良人执戟2


司马家族灭掉了三国统一中原建立西晋之后,社稷会稳定几年,可是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很快就出现了内部纷争,西晋初年门阀开始林立,很多门阀手握兵权互相打压,皇室纷争也是从未停止过,西晋即将迎来一场腥风血雨。

其中的八王之乱就是其中动荡西晋朝局的纷乱之一,西晋的八王之乱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不少历史学家们的好奇,因此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八王之乱的因素以及背景。

最后学界一致认为导致八王之乱的因素不仅仅是因为太子妃贾南风还有其他主要诱因,学界认为贾南风构筑的门阀外戚实际上只是加速了这场纷争,由明争暗斗变成了刀兵相见。

其最主要的因素是西晋时期皇帝的权利过于分散,没有达到中央集权。西晋初年实行的是分封制和都督制,西晋无论是皇帝的财权和兵权等都是比较分散的,而且西晋时期的官吏任免都是依靠自选。以下针对八王之乱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

1.西晋八王之乱与贾南风之间的关系分析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国曹室之后自立为王建立西晋定都洛阳,之后在西晋实行分封制和都督制,如此长期便形成了一种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制度,即宗亲王公再到功臣的门阀割据的势力。加上咸宁二年皇帝病重,皇室掀起了不少纷争,武帝之后决定改变政权结构,引入外戚杨氏以此制衡皇室门阀,一方面逼迫功臣集团为代表的领袖与太子成婚,这里所指的是太子妃贾南风。

那么这里说的太子妃贾南风是何许人也呢,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元勋贾充的第三个女儿,在司马炎的逼迫下,贾充答应与太子也就是惠帝联姻。在历史上,贾南风也被称为贾皇后贾后。贾后在皇后的位置上有十多年,在这十多年中,她在其父的授意下暗地里结党营私收买门阀,进而一度专权,导致晋惠帝的皇帝权利旁落。

从上面可以看出贾南风并不像其他贤后那样开明,而是为了功臣集团的存在,也就是当时以贾充为首的功臣集团而服务的。

原本司马炎不想让司马衷继承皇位,一来是牵制贾氏集团,二来是认为司马衷懦弱不宜为皇帝,可是有贾南风在旁边使计策导致司马炎对司马衷另眼相看,而司马衷当时也是十分惧怕自己的媳妇,司马衷虽然是太子,可是在很多事情上都是贾南风一手策划,所以导致后来贾南风专权得到了机会,后司马炎得知贾南风的品行之后有意将其废掉,可是在门阀功臣集团的压力之下,贾南风的太子妃位终于是保住了。

从这一点来看贾南风是以功臣集团为首的门阀的靠山,而门阀也是通过贾南风得以控制朝廷,因此导致后来的八王之乱政变的因素全部归到一个女人身上,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前朝也是有很多的。

很多学者认为把祸国殃民的罪责全部归到女人身上是不合乎情况也不贴合历史的,贾南风作为功臣集团控制朝廷中枢的桥梁,因为司马衷的懦弱无能,导致贾南风钻了空子得以把持朝政,随着晋惠帝继位,贾南风的势力也从内廷走到了政治前台。

很多学者曾研究过其实司马炎并不是没有发现贾南风就是功臣集团安插在太子身边的,借此把持朝政的,也正因为猜中了所以才会在临终之时囚禁贾南风,可惜的是当时晋朝的弊病已经显露,皇帝的权力已经分散各处,因为中央集权太弱导致武帝弥留之际,杨骏才敢矫诏从而稳固了门阀的势力。

八王之乱分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重创晋朝根基也是导致八王之乱产生的根本因素

贾南风成功登上后位之后便在功臣集团的授意下诛杀杨氏以及汝南王等人,借此重新构筑自己的势力集团,因此才出现了之后的“海内晏然,朝野宁静”的贾后专政的局面。

其实晋朝的门阀势力很大程度是需要仰仗皇室成员的,也因为皇室成员助长了门阀势力。贾后能够专权除了有司马衷做靠山还有太子司马遹,因此在司马炎去世,贾南风迫害了太子之后,遭到了司马家族奋起抵抗最终贾南风被司马家族司马伦等人诛杀,贾南风的死也标志着八王之乱第一阶段结束。

在学界,有不少学者将贾后和吕雉以及武则天做过对比,武则天能够成为政治中心,不仅有丈夫的撑腰,而且几个儿子也还在,加上武则天把持朝政期间还大力扶持贫苦书生打压门阀旧族势力,所以才能够达到权力的中心,而贾后失去了自己的靠山自然无法达到权力的中心。

贾后的死并不意味着八王之乱就此告终,实际山后来的阶段才是八王之乱的重心,也是后来的八王之乱才重创了西晋,一次贾后实际上不算是八王之乱的中心,而是后来的士族门阀纷争。

八王之乱第二阶段:

在司马衷之后,随之登上晋朝政治舞台的是长沙王,惠帝的底下一共有好几个弟弟和哥哥,其中长沙王和河间王以及成都王等人在朝中的势力最为突出,汝南王本想将惠帝的弟弟们分封到诸侯国封地,可是遭到了楚王的不满,最终汝南王被杀。

赵王伦上台之后同样用了前面的方式铲除异己,将淮南王诛杀,一时之间皇室内部各自为政,门阀林立,之后不少门阀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提拔士族,所以当时参与八王之乱的很多人都是士族出身,也因为门阀士族的崛起导致后来出现了王与马共享天下的局面,西晋就这样被分割的四分五裂,由于门阀的扶持导致士族的权力一度膨胀,甚至与皇权平起平坐。

在经历了八王之乱之后,西晋的国力也日渐衰微,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又开始对晋朝边境长期骚扰伺机灭掉晋朝,进而形成历史上的五胡乱华。

究其原因,八王之乱并非是可以避免的,是历史演进必然,士族和门阀的崛起是当时西晋体制和社会演变所形成的。当然有不少学者认为八王之乱与西晋之初的分封制是分不开的,各方诸侯都有自己的势力。

当然很多人认为贾后因为和以太后为首的杨氏集团发生权力的斗争,导致后来贾南风与汝南王争权夺利,最后演变成了八王之乱。而这些斗争的始终都归结于司马衷是个怕老婆的皇帝,导致贾南风带坏了风气。

我们可以透过这些斗争想到西汉末年,当时的西汉也是如此,各方势力各自为政,而最后很多人都将其罪责归结在分封制的头上,以至于后来的朝代都重视皇权集中和中央集权,而不再采用分封制。

因为分封制导致八王之乱重创了西晋导致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伺机而动。也是因为士族的崛起和门阀的崛起导致皇权过度分散,因此在学界有人认为西晋的八王之乱跟司马炎所设立的分封制和都督制有一定的关系。


结语:

西晋出了一个喜欢专权的狠角色贾南风,对于历史来说其实也是必然无可避免,因为西晋之初,门阀势力存在,司马炎为了制衡一方势力,有意让门阀之后也就是功臣集团的首领联姻借此制衡功臣集团和门阀。可是让司马炎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太子妃比自己还狠,最终局面不可收拾,而在这时士族崛起,更是加剧了朝廷势力纷争。

综合来看,西晋八王之乱是有多因素构成的而非一个女人就可以动摇西晋,况且八王之乱达到空前严重也是在第二阶段,也就是贾南风被诛杀之后。贾南风在这场斗争中也就是扮演开场白。每一个朝代的更替绝非个人可以发动,而是历史必然,一个士族的崛起和门阀的败落也是影响一个政局动荡的一大因素。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就包括武则天能够长期把持朝政也正因为门阀士族的衰败贫苦阶层学子的崛起。


旧时楼台月


一、西晋八王之乱简介:

名 称:八王之乱

地 点:中原(司豫冀兖雍地区)

时 间:291年—306年

参战方:司马宗室各藩王军队

结 果:东海王司马越攫取朝纲

伤亡情况:50万以上

主要指挥官:司马玮、司马伦、司马越等八王

影 响:造成经济破坏,导致西晋灭亡

二、八王之乱阶段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是在贾南风的一手策划下,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杨骏开始到六月司马玮被杀为止。三个月中,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

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有人说是被司马越毒死。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颙为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就乘车上路。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马模所派遣的将领梁臣掐杀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三、八王之乱原因

1、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他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运转,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皇帝与宰相、 地方长官、统兵大臣的关系。第二,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

3、西晋刚刚统一全国,晋武帝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同时,当时土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八王之乱就没有可发生的合适环境。然而继位皇帝和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的情况远非如此。

4、晋武帝的继任者是晋惠帝司马衷。他是晋武帝杨皇后所生,上面有个同母哥哥司马轨早死,下面诸弟又都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然其性鲁钝,世言更谓其为白痴。

四、八王之乱后果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之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

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徐氏客卿


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是贾南凤的原因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八王之乱”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他是发生在西晋时期,以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为主要参与者,引发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前后共历时16年。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3月到6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

八王之乱给西晋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带来了毁灭性灾难。参与的诸王多相继败亡,人口死亡人数达50万以上。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继爆发。导致了"五胡乱华",从而致使西晋灭亡。

 那么,导致“八王之乱”长达16年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分封同姓王,诸王权力过大,割据一方,是造成“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

 司马氏政权是依靠士族官僚支持取得的。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统王朝。士族也是西晋王朝维持统治的阶级基础。晋武帝司马炎担心魏国时皇位被“禅让”的历史重演。就想方设法削弱士族的权力,大肆分封同宗子弟为王。西晋建国之时,晋武帝就分封了27个同姓王,以郡为国。后来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选拔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税收。后来,晋武帝又制定了诸王军对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队。各诸王先后掌握了军政大权,力量不断壮大,为“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二、晋武帝司马炎在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是“八王之乱”的重要原因

晋武帝的继承者为司马衷。他是晋武帝和杨皇后所生。他被立为皇太子时只有九岁,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然而晋惠帝性格愚钝,朝中大臣都说他是白痴,不堪重用。不少大臣从晋王朝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都主张废掉他。晋武帝对太子也不是很满意,但是日后怕皇位落于他人,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再加上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从小聪明好学,似有君王风范,武帝对他非常疼爱。为使爱孙日后承继帝位,就没有废掉司马衷。 司马炎的这一决定是导致八王之乱的重要因素。

三、皇后贾南风专权,是发生“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

引发八王之乱的直接因素则是皇后贾南风专权专政。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勋贾充的女儿,大司马衷两岁。相貌丑陋而凶狠。当初贾充使尽种种手段让贾南风进了宫,当上了太子妃,晋惠帝即位后,和他的父亲一样怀有政治野心,而且手段毒辣,不择手段。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杨皇后)都有着同样重要的政治地位。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没有能力治理朝政,贾南风得以专权。而贾南风推行的统治政策则成为“八王之乱”的直接导火索。她直接策划了“八王之乱”第一阶段的杀戮。由于当时晋武帝时代,杨骏、卫瓘等大臣曾经劝说过晋武帝废掉晋惠帝她一直怀恨在心。再加上晋武帝病危之时招汝南王司马亮辅佐,贾南风就于(291年)三月密诏楚王司马玮进京,杀害杨骏和卫瓘。从司马玮进京开始,到六月司马亮被杀为止。3个月中,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从而点燃了的“八王之乱”的序幕。

史学家认为:士族势力的发展,为“八王之乱”的发生提供了政治基础;分封制度,使宗王有了自己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根据地;同姓王掌握了相当大的军权,是他们敢于发动变乱的军事基础;晋武帝选嗣不当,给“八王之乱”提供了有利的时机。贾南风皇后专权专政是引起“八王之乱”的导火索。





大河汉子


西晋统一全国以后,通过十年的发展,社会一片繁荣,史称“太康之治”。但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小编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司马衷的文章,司马衷此人的傻是出了名,从小就傻乎乎的。就是这个傻子太子继承帝位的第二年,就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的时间,那就是“八王之乱”,这一切还得从晋朝刚刚建立之初说起。
晋武帝分析魏朝灭亡是由于没有分封同姓王,皇室成员没有权力,所以皇帝就有点孤立无援。所以晋武帝就大封皇室,一共封了五十七个同姓王,并交给他们军队势力,也正是因为这个举措,才埋下了八王之乱的种子。这些诸侯割据天下势力,并且野心勃勃。晋武帝去世前曾下诏由汝南王司马亮与皇后杨艳的父亲杨骏一起辅政,杨氏父女却伪造了遗诏,排挤司马亮。所以在司马衷登基之后,杨骏以太后之父及太傅的身份辅政,把持朝政大权。



司马衷虽然是个傻子,但是他的妻子也就是皇后贾南风,却是一个精明的人,朝政大全由杨骏把持,皇后贾南风自然不会乐意,就和楚王司马玮密谋除掉杨骏,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京,对外声称自己接到晋惠帝的密诏,给杨骏按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司马玮以此为由,杀了杨骏和他的几千个党羽。皇后贾南风还把太后杨艳也逼死了。之后司马亮进京,与元老卫瓘辅政,司马玮则掌握中央禁军的指挥权。


自此朝政就由司马亮和司马玮两人掌控,司马亮和司马玮两人都是很有野心的人,两人都想要独揽大权,而皇后贾南风则站在司马玮这边,贾南风就叫晋惠帝下诏给司马玮,要司马玮把司马亮和卫瓘等人杀掉,司马玮自然乐意如此,接诏之后马上照办。在除去了司马亮之后,对皇后有最大的威胁的反而是司马玮,皇后贾南风在司马玮杀害司马亮的当夜,就宣布司马玮是伪造皇帝诏书,残害朝廷重臣,给司马玮定了死罪,要说司马玮也够冤枉了,明明是皇后让他去杀的司马亮,没想到皇后竟以此为理由,定了他自己的死罪。


自此朝廷虽然表面上是晋惠帝是皇帝,但实际权力都掌握在皇后手里,朝廷里的重要职位,都是皇后的亲信。贾南风就这样掌握了朝政八年多。不过贾南风却有一个心病,那就是太子却不是皇后的儿子,太子长大后,皇后的地位也就难以保住了,皇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起了除掉太子的念头,贾后先是以谋反之罪废了太子,之后又下毒毒杀了太子。
贾后毒杀了太子之后,朝中上下就有很多人对此不满。掌握禁军大权的司马伦是个聪明人,利用大臣们的不满之情,以为太子报仇的理由,率兵杀入皇宫,杀了皇后以及皇后的一众亲信,夺了朝中大权,给了自己一个丞相的职位。司马伦的野心并没有到此为止,第二年,司马伦把晋惠帝软禁,成功篡位,自己登上了皇位。各地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后,自然不肯向司马伦称臣,而且都有做皇上的想法。



齐王司马冏是第一个起兵的人,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合,这场战争持续了两个多月,成功打败了司马伦。司马伦被赐死,齐王入京辅政,晋惠帝复位。而成都王和河间王却没得到什么好处,于是对齐王心生怨恨。两人联合长沙王司马一起攻打齐王,并成功打败齐王并杀了齐王司马冏,朝政落入了长沙王司马乂的手里。


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虽然得到了一些好处,但是却还是没能满足,两人就借口长沙论功不平,联合起来讨伐长沙王,长沙王不是两人对手,被东海王司马越抓住,司马越将长沙王交给了河间王的大将张方,张方此人心狠手辣,用火把长沙王活活烤死了。诸侯之间的厮杀还在继续,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都在争抢晋惠帝,以此让自己掌握朝中大权。

此次祸乱一共持续了十六年,先后死了七王,只剩下了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直接毒死了晋惠帝,并立晋武帝的儿子司马炽为帝,朝中大权全部掌握在了司马越的手中。晋惠帝能继承帝位是因为贾南风助其作弊,才通过了晋武帝的考核,而灭亡很大程度也始于皇后贾南风的权利欲望


涛哥观历史


如果认真分析,就会发现,事实上西晋这场著名的八王皇室之乱的祸根就在晋武帝司马炎身上。有人可能会问,司马炎一代英豪 ,创立了西晋大好江山,再且在他有生之年就创造出了难得的“太康之治”。而且这个太康之治持续十年之久, 这样厉害的角色怎么可能给八王之乱留给祸患呢?但是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八王之乱”的确是司马炎种下的祸种。

第一颗祸种,司马炎扶持了一个强势的外戚杨骏。东汉末年,洛阳有几大著名家族,而以杨震为代表的杨氏就是其中之一。杨骏身为名门杨震之后,且女儿又是晋武帝皇后,极受晋武帝宠幸,于是一时之间,杨骏与其弟等三人权倾天下,时称三杨。司马炎病重的时候,感觉他死后杨骏这个外戚可能会对司马氏政权构成威胁,于是便将杨骏软禁于宫里。尽管如此,司马炎还是下诏让杨骏与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白痴皇帝司马衷。

表面上看起来,司马炎将外戚及皇族的权力分配到位,且互相牵制,应该没问题。但是东汉历史已充分证明,外戚跟皇族是不可能和平地坐同一条船的,两者之间必须有一方胜出,另一方以受制才可休止。果然不出所料, 司马炎死后,杨骏因为忌惮司马亮,联合武皇后改了诏书,将司马亮赶出洛阳城,独占大权,这件事就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爆炸的引子。



第二颗祸种,司马炎大力扶持皇族,统摄一方。司马炎上台以后,深感司马氏政权根基薄弱,于是便大力扶持皇族,将许多同姓诸侯王封到各地,并且让这些诸侯王享有很大权力,统治一方,手里还拥有军政大权。表面上看,这些诸侯力量雄厚,一旦西晋中央有难,必须发兵救之,这应该是个良策。然而司马炎只考虑到好处,却没考虑到坏处,想当年,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是怎么造成的?就是因为地方诸侯力量强大,跟西汉中央发生矛盾,双方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如果西晋诸侯不满西晋中央,有一天也要发兵捣蛋,那会怎么办?所以说,司马炎只知大力扶持同姓诸侯王,却没想出一套解决这些尾大不掉的诸侯王的方案,为后来的“八王之乱”亦埋下爆炸的引子。

第三颗祸种,司马炎封了一个白痴儿子司马衷为皇帝。这是司马炎有生之年下的最臭的一颗棋。司马英明雄武,却生出个白痴儿子的确让人唏嘘。这个白痴儿子白痴到什么程度呢?竟然都不知道外面的人是怎么饿死的, 蛤蟆是为什么而叫的



司马衷当太子时,司马炎也想过废掉这个白痴,可是一转念想司马衷生的儿子司马遹是个天资聪明的种,又想将皇位传给这位孙子,于是就放弃了废弃司马衷的想法。不料,司马衷上位以后,的确没什么能力,从外戚杨骏到皇后贾南风,到各地同姓诸侯王,没有一个人把他放在眼里,都视之为无物,个个都想将他手里的权力抢到自己手里。

由此看,司马炎封白痴儿子司马衷为皇帝,是导致“八王之乱”的最具爆炸性的引子。三颗易燃祸种集在一块,无论是哪一方,只有有人引燃其中一个,整个天下自然就集体爆了。

总之,晋室开历史的倒车,结果自然被碾的粉碎!分封制创制于西周时代,西周时代鸿蒙初开,是文明大发展时代,文化大爆发时代,各项社会制度初创,但社会生产力低下,西周王朝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采取了分封制,使社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周时代井田制制约生产力发展,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了私有化趋势,分封制已经落后。战国时代出现了郡县制,分封制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秦灭六国完全实行郡县制(秦过渡太快也是覆灭原因之一)。西汉初年实行分封与郡县相结合的制度,经过文景两代“无为而治”,社会得到恢复发展,但分封制附带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终于暴发了七国之乱。好在西汉中央机器足够强大,很快平息了暴乱。

但分封制对朝廷的威胁依然存在。到武帝时代采取主父偃削藩政策,分封制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晋帝司马炎生于襁褓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政治素质不高,实非雄才大略之主,选“白痴”惠帝已铸大错,再施政分封制,本意用血缘关系保卫中央,但分封早已不适应发展了的社会,反而导致了八王之乱!分封制是导致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在西晋期间曾经有过一场八王之乱,可以说这场八王之乱对西晋王朝乃至华夏大地都是毁灭性的,它推动了西晋的灭亡和五胡乱华的发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八王之乱,看看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八王之乱

总的来说,它是西晋贵族集团为争夺内部权力而发动的动乱,参与动乱的有十几个西晋封王,主要人物为八个,所以史称“八王之乱”,这八个王爷指的是:司马乂、司马越、司马颖、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颙、司马冏。


那么它又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建立没多久,才历经几代的西晋王朝就发生了这样大规模的动乱呢?

大肆分诸侯,未来埋祸根

我们知道,司马家的皇位本身也是靠篡夺回来的,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权,所以在司马炎篡位后就吸取曹家宗室力量薄弱,王室有难,宗室无法帅军勤王而被祖父篡位的教训,大肆分封诸侯王。但是我们也有过前车之鉴,分封诸侯也不一定能保国安民,看看前朝的“七王之乱”就知道了。


外戚专权,皇后掌权

西晋惠帝司马衷愚钝,在后世看来他更可能是个白痴,但是他的身边却有着一个不一样的人,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大司马衷两岁,貌丑而凶狠,怀有政治野心,并且手段毒辣。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以致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贾南风得以专权,成为八王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蘑菇雅说


自东汉末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分崩离析,延绵近百年。西晋于280年使支离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起来,然而,仅仅十余年光景,291年出现的一场长达十六年之久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战争—八王之乱,西晋政权又陷入更大的混乱和分裂之中。从“八王之乱”开始,规模比较大的少数民族起义和流民起义,接踵而起,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不过二十几年,一个强大的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对于“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史学界始终莫衷一是,论述颇多。有人认为西晋门阀制度是根本原因;有人说是晋武帝分封宗王所致;亦有人认为是派遣宗王出专方面重镇导致;当然也有想题主一样认为是贾南风的原因,但都不一而足。故此,本文将从“八王之乱”的发展过程,贾南风在“八王之乱”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八王之乱”的原因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八王之乱经过

八王之乱自元康元年贾南风乱政开始直到光熙元年司马越自长安迎回惠帝为止,历时十六年。而其中真正的战乱只有公元 301 年到 306 年,被历代学者所诟病的贾后乱政时期反而创造了“元康繁荣”的盛世十年。因此我们一次为界,可以将八王之乱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历时三个月;
  • 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历时七年

第一阶段:贾后乱政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继位的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司马炎死前设计的由司马衷外祖父,外戚集团的太傅杨骏与宗室王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的政治平衡设计被打破:杨骏辅政,政出杨门,大权独揽,立刻招致了大权旁落宗室王以及贾后等人的不满。

惠帝皇后贾南风既有政治野心又有狠辣的政治手腕,“即帝即位,贾后不肯以妇道事太后,又欲干政事,为太傅所抑。”;于是便联合被排斥的各宗室王,共同对抗杨骏。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密诏楚王司马玮入京利用禁军的力量诛杀辅政大臣杨骏,并废了太后杨氏。但贾后此时还不敢贸然执政,召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功臣卫瓘同辅朝政。既而司马玮舍人岐盛、长史公孙宏向贾后僭毁亮、瓘将谋废立,贾后便于同年六月唆使司马玮诛亮、瓘。达到目的的贾后又趁势以专杀之罪处死了司马玮。

短短数月之间,贾后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与心机诛杀异己,在腥风血雨中独操权柄。此时的政变只局限在洛阳的周边京师区域,走马换灯式的政局更迭也没有造成全国动乱,但却成为了“八王之乱”的前奏。

过渡阶段:元康繁荣

贾后掌权后,以贾模为散骑常侍、加侍中,以张华为中书监、侍中,裴頠为侍中,裴楷为中书令,加侍中,与右仆射王戎并管机要,组成了新的行政中枢。这批成员颇有才干,以张华为例,虽出生寒族,但老成谋国,“儒雅有筹略,为众望所倚。”而裴頠虽出身外戚,但博学多才、作风严谨务实,颇有政治远见,“才德英茂,足以隆国嗣”。

在这些寒族有识之士和士族政治菁英的协作努力下,中央政策还算稳定,朝廷决断还算得当,各方矛盾得以妥协。在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间,全国除了一些流民暴动和少数民族寇边以外,政局基本稳定。虽然贾后生活不检点,士族竞相夸奢,但在大局稳定的情况下社会财富的生产积累仍在增加。

“贾后虽凶险,犹知敬重华;贾模与华、頠同心辅政,故数年之间,虽暗主在上而朝野平静,华等之功也”——《资治通鉴》

第二阶段:同室操戈

但元康安定的局面只是暂时的,貌似波澜不惊的政局下却是暗流涌动,统治阶级内部的妥协与合作只是暴风雨来临前暂时的宁静。

贾后无子,历代封建王朝女主主政都不可回避的致命问题——立嗣斗争便凸显出来。围绕着立嗣问题,宗室王之间、外戚与皇族之间、士族与寒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随着皇太子司马遹年纪渐长,各方野心家最终摊牌,一场政局大地震不可避免。司马遹为才人谢玖所生,惠帝即位后,立遹为太子。幼时明慧,甚得武帝司马炎喜爱,长而性刚,深为贾后所忌,又与贾谧结怨。贾后及其亲党恐太子得政于己不利,在赵王司马伦的煽动下谋废太子,“更立慈顺者,可以自安。”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在贾后及其亲党的打压下太子被废为庶人,并杀太子生母谢玖。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三月,贾后又逼杀了已经废为庶人的太子。一时间舆论大哗、朝野鼎沸,权欲熏心的贾后自掘坟墓,在虎视眈眈的宗主王面前失去了最后的政治根基。

“孙秀因使人行反间,言殿中人欲废皇后,迎太子……伦、秀因劝谧等早除太子以绝众望。”——《资治通鉴》

同年四月,右军将军赵王伦见夺权时机成熟,联合中翊军校尉齐王周领兵入宫,矫诏废贾后为庶人,不久杀之,害张华、裴頠、贾谧及党羽数十人。中央政局的不稳带来的是权力的真空,宗室王、门阀贵族的窥位之心、政治欲望都被刺激起来。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司马伦废惠帝自立,加激化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政治权力中心的宫廷政变终于升级成为一场大范围的宗室王内战。

宗室者王纷纷起兵,齐王司马囧(镇许昌)、成都王司马颖(镇邺)河间王司马颙(镇关中)起兵讨伐司马伦。六月,齐王司马囧入洛阳,战乱暂告结束。

“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斗死者近十万人。”——《资治通鉴·晋纪·晋纪六》

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十二月,长沙王司马乂杀掉司马囧。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司马颖、司马颙再次起兵攻司马乂。

“(乂)屡与大将军颖战,破之,前后斩获六、七万人。”——《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七》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杀死司马乂,七月起兵伐司马颖,“奉帝北征”,可惜荡阴战败,惠帝被虏至邺城,越则返回东海国。

“己亥,越奉帝北征。以越为大都督。”——《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七》

在司马颖与司马越的对抗中,乌桓、鲜卑等族趁机人侵中原,导致战争进一步扩大化和复杂化,不再是单纯的诸王之争,对垒双方,一方为成都王司马颖,匈奴刘渊刘聪、羯人石勒等,另一方为东海王越,鲜卑拓跋部、段部等,敌对双方壁垒森严,阵线分明,屠杀无己时。

直至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司马越从长安夺回惠帝,司马颙、司马颖被杀,内战才告结束。

从以上对“八王之乱”的历史过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八王之乱”的“乱”包括多种方式和内容。前十年的混乱主要是社会各方面秩序的混乱,中央政治权威的失控,但并不表现为战争的形式。而且在此阶段所生产积累的社会财富反而成为了混战的资本。后六年,混战爆发已不可收拾,“八王之乱”演变为“永嘉之乱”,“永嘉之乱”演变为五胡乱华,西晋王朝分崩离析,迅速崩溃。

“把八王之乱”导火索贾后专权,同时改变杨骏、司马亮专政局面,乱中有治,开创元康之治

提及贾南风,世人多将其作为女人干政、扰乱西晋政治和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而大加贬斥,并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时间界定为从贾后开始执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长达16年之久。但实际上从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贾后执政这一段时问里,“朝野安静”,“海内宴然”,政局是稳定的,无甚“乱”可言。

1、贾后称治

提及贾南风,世人多将其作为女人干政、扰乱西晋政治和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而大加贬斥,并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时间界定为从贾后开始执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长达16年之久。但实际上从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贾后执政这一段时问里,“朝野安静”,“海内宴然”,政局是稳定的,无甚“乱”可言。因此我们在评价贾后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八王之乱起于贾后着实无可争议,但不应以此作为否定贾后政绩和历史地位的依据。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出身在权贵之家,父亲贾充,仕晋景帝、文帝、武帝三世,“为晋元勋,深见宠异,禄赐常优于群官”,武帝时,充为侍中、尚书令,封鲁郡公,权重一时。充后妻郭槐生二女南风、午。武帝泰始八年(272),在贾充的精心谋划下,武帝诏立15岁的南风为太子衷妃。贾南风其人既富谋略又多权诈,善道宠取媚,人宫后很快取得了太子的专宠,地位日固。

太子衷乃武帝杨皇后所生,资质不惠,几近白痴。“朝廷成知不堪攻事”,舆论纷纷,大臣卫卫瓘等人意欲废衷,张华等则主张立武帝胞弟齐王攸为嗣,“武帝亦常疑太子不惠”。一日,武帝设宴召集东富所有官属,然后密封疑难之事,派人送给太子衷使决之。贾妃果断决定“倩外人作答,答者多引古义”。贾妃恐有不妥,请教给使张泓,“泓曰:‘太子不学,陛下所知,而答诏多引古义,必责作草主,更益谴负,不如直以意对’妃大喜,谓泓曰:“便为我好答,富贵与汝共之。”泓即具草,令太子自写。帝省之,甚悦”,遍示群臣,“殿上皆称万岁”。由此奠定了司马衷的太子地位,贾后也因此盛宠日渐。

贾后专权之前,先后有外戚杨骏和宗室汝南王司马亮把持朝政,然此二人皆无治国之才,并不能平衡朝中各派势力,这才将善于治政的贾后由宫闱之中推到了西晋历史的前台。其过程前文已述,《晋书》评曰:“贾后先恶瓘、亮,又忌玮,故以计相次诛之”。贾后在上述三次宫廷政变中,善于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推动形势朝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从而成为一系列政治斗争的最后胜利者,最终控制了惠帝和朝政。我们无法从性质上来看,孰是孰非,但从其各自执政时期的社会效果来看,由贾后来执掌朝政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2、“八王之乱”中的由乱至治

自惠帝元康元年(291)至永康元年(300)三月,贾后专执朝政长达10年,其为政最值得称道之处是她的善举贤任能.更难得的是能对所用之人信而不疑,放手大胆地使用人才,使受重用之人尽忠竭力匡辅王室。于是在元康年间,朝中形成了外戚、庶族、士族三种力量联合执政的相安局面:

  • 一是外戚中有才学声望的忠直之士,如贾模、裴頠;

  • 二是出身寒微、孤立无辅的庶族名士,如张华:

  • 三是世家大族中素有德望之士,多为先帝时重臣,如裴楷、王戎。

杨骏之所以失去人心.其主要原因在于搞外戚专权,排斥宗室和名望之士;汝南王亮虽是宗室重臣,但缺乏政治才干,不分亲疏,滥加封赏,取媚众人,却失去了股肱之士的支持,从而也难免灭项之灾。比之二人,贾后的深谋远虑和治政手段之高明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下面拟对三大集团中的元康重臣逐一做一评析。

(1)外戚集团

贾后最信任和倚重之人是外戚集团中的代表人物贾模。贾模是贾充从子,“少有志尚,颇览载籍,而沈深有智算,确然难夺”,贾后拜模散骑常侍、加侍中,“模乃尽心匡弼,推张华、頠领同心辅政。数年之中,朝野宁静;模之力也”。

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之徒,并以文才降节事谧,琨兄弟亦在其间,号曰「二十四友」。——《晋书》卷六十二刘琨列传

另一重要人物贾谧,乃贾充小女贾午之子,深得贾后宠爱,拜为侍中,领秘书监,虽仗势骄纵奢侈,但“好学有才思”,善结交名士才子,时欧阳建、陆机、陆云、石崇、潘岳等人“皆傅会于谧.号曰‘二十四友’”,后俱为贾后所用。

(2)庶族名士

在经历了宗室、世族势力过大带给惠帝和自己带来的极大威胁后,贾后特别注意从庶族官员中选拔重臣,贾模力荐的张华即是此类人的代表。张华“父平,魏渔阳郡守。华少孤贫,自牧羊。……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驾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但却园才望过高先后不被武帝、杨骏所用。

惠帝即位,以华为太子少博.与王戎、裴 楷、和峤俱以德望为杨骏所忌,皆不与胡政”。——《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三十六》

幸而在诛灭楚王玮事件中,崭露头角。贾后不因其在武帝时力主废太子衷,改立齐王敌而忌恨之,相反,从大局考虑,“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拜华侍中、中书监,“倚以朝纲,访以政事”,“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网”。加之,许多士人幕其才学声望纷沓而至,投其门下,张华亦”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为元康政权笼络了一批庶族出身的人才。

(3)前朝重臣

元康重臣中还有出身世家大族的裴楷、王戎等人。贾后“以楷为中书令,加侍中,与张华、王戎并掌机要”,“以戎为孛书令、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加封司徒”。以其才学、声望笼络一批先朝士族官僚,以争取士族集团的支持。

贾后操纵政权之始,即起用张华,在几乎已经不可能的情况下稳定了洛阳的政局,使得一直以来政变不断的中央可以着手改组,使不同阶层的政治人物被吸收进入执政团体,一定程度上削弱的了宗王势力,到元康中期京师宗王的势力达到最弱的程度。直到元康九年因愍怀太子废黜事件,才使得这一执政集体在宗王的攻击下黯然退场,从此西晋政治在动乱中走到了终点。

“八王之乱”后期混战不断,同室操戈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西晋初年门阀势力的恶性发展

晋武帝当初夺取曹魏政权时曾得到士族门阀势力的支持。晋建立后,他对士族门阀关怀备致,并,采用九品中正制来巩固他们的政治地位,颁布占田制来保证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士族门阀势力急剧发展,形成了一些士族门阀朋党集团。对此,武帝非但不加以限制,反而姑息养奸,必然造成“豪右放恣,交私请托,朝野涵淆”的黑暗政局。

如此情况之下,司马氏宗室后族也与士族朋党集团为攫取更大的利益,互相勾结,朋比为奸:竟陵王楙一度依附于杨骏,赵王伦“深交贾、郭”,甚至憨怀太子也想与韩寿之女成婚而巩固自己地位,可见士族门阀势力与“八王之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安远护军郝诩曾露骨地说“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正由于士族门阀之间朋党林立,才造成“权戚满朝,威柄不一”,政出多门的危机局面。

2、大封同姓诸王,建立了许多王国

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前前后后大约封了几十个同姓王。然而在咸宁三年之前,除宗王都督和一部分年长的宗王就国之外,大多数宗王滞居京师。因而王国虽多,然形同虚设,宗王仅食租税而已。就国的宗王,依武帝规定大国置兵五千,次国三千,小国一千五百。其兵力虽少,但宗王多少都掌握一些武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封同姓诸王在军事和财政方面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有一些宗王们还有自己的封地,完全可以作为战败的避难所。

(1)军事方面:赵王伦“密养死士,潜谋诛伦。……遂率国兵及帐下七百人直出,……允所将兵,皆淮南奇才剑客也”。可见宗王入朝可带一部分国兵进京;楚王玮同母弟长沙王乂,参与楚王变乱。玮被杀,乂被“贬为常山王,之国”后来,三王之举也,乂率国兵应之”,可见宗王拥有发动政变的军事基础。

(2)财政方面:晋武帝太康三年有食邑的宗王二十人,共有封户160319户,其中不包括赵王伦、齐王攸、河间王洪、乐安王鉴;据《武十三王传》“太康十年,(柬)徒封于秦,邑八万户。于时诸王封中土者皆五万户,以柬与太子同产,故特加之”。按规定,宗王只收取封户的三分之一的赋税,折合起来,三十六个王竟占了全国赋税收入的九分之一。这显然为某些有野心的宗王提供了经济基础

(3)封地方面:杨骏执政,谋杀赵王伦,赵王伦“夜驰赴许昌,故得免”;王伦专权,“齐王周、河间王顺、成都王颖并拥强兵,各据一方”。可见宗王们在封国少则数年,长则十余年,这使宗王和所封地关系极为密切,他们把所封地作为争权于中央的力量集聚地,和争权失败时的避难所。

3、任诸王以方面重镇,赋予权力过大

西晋大规模调徙宗王封国使之都督重镇共有两次。咸宁三年,杨挑等人奏称:“今吴寇未殄,方岳任大,而诸王为帅,都督封国,既各不臣其统内,于事重非议。”于是武帝纳其议,调徙宗王封国及都督所镇。太康十年,武帝再次增徙宗王都督任所,以便于维持司马衷的统治,防止他人窥夺帝位。从两次宗王出镇的结果来看,咸宁三年之目的基本上实现了,即在晋武帝统治时期荡灭了东吴,一统天下;太康十年调徙宗王出镇的目的则未达到,武帝尸骨未寒便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战乱,也使西晋王朝迅速走向灭亡。

究其原因在于中央控制宗王的力量变弱,都督职权越来越大,渐渐偏离中央集权统治,最终成为变乱的组织者。晋武帝时期,无论是异姓大臣还是宗王都督都对晋武帝极为敬服,不敢有半点反抗:如镇守一方的石苞,统筹灭吴的权臣杜预,再如“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而且“才望出武帝之右”的齐王攸。因此,西晋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运转正常,没有出现动乱局面。

平吴之后,“天下义安,武帝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旧臣不得专任,彝章紊废。”在这种情况下,都督(尤其是宗王都督)积极发展自己力量以谋私利也便是必然的了。以“辟举权”为例,武帝生前大部分都督为避嫌疑而不用或者慎重地使用这种权力,待其死后,宗王都督便开始频繁使用辟举权以积蓄力量。

“并据方任征伐,辄选刺史守相、朝士多赴越”——《晋书·东海王司马越传》

如果说晋武帝时的军事重镇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的西晋王朝,那么武帝死后,都督一职成为宗王、大臣争夺的对象,军事重镇成为叛乱的策源地。

4、错误的继任者和辅政大臣

晋武帝建立新王朝,统一全国,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够推动整个统治集团继续实行汉魏以来的制度,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当然,晋武帝和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比较奢侈腐化,促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加深。倘若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哪怕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西晋王朝肯定还将继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然而继位皇帝和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的情况远非如此。

晋武帝在世时,根据当时的制度和舆论,可供选择的继位人有两个。一个是惠帝司马衷,已于泰始三年被立为太子,是合祛的皇位继承人。可惜他是个白痴。另一个可作为继承人的是齐王司马攸。他是晋武帝的同母弟,在统治集团中比较有成望、有才干。即便是晋武帝也希望能留齐王攸在京师辅佐惠帝执政,“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彼”。

“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晋书·卷三十八》

两者相比之,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可这并不能阻挡武帝传位给自己子孙的决心,为让惠帝稳稳当当继承并巩固皇位,晋武帝做了三手准备:

(1)逼迫齐王就国

自太康三年起,接连下诏逼齐王攸就国,离开京师。这就不但表示决不以他为皇位继承人,而且也把他排斥于惠帝辅政大臣之外。齐王攸本人当然不愿意走,“愤怨发疾”。于是以此为理由,“乞守先后陵”,请求不就国。晋武帝又不许,虽然表面上装作友爱,派御医去诊视,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结果彼“疾转笃,扰催上道”,终于“欧血而薨”。

(2)美化太子、皇孙

和峤曾说过太子“不了陛下家事”,晋武帝便对他以及荀顗、荀顗说“太子近入朝,差长进,卿可俱诣之,粗及世事”。然而见了太子回来,“顗、顗并称天子明识弘雅,诫如朋诏”,而和峤仍倔强地说“圣质如初耳”,“帝不悦而起”。其实,太子肯定没什么变化,所以晋武帝自己也说得很不理直气壮“差长进气“粗及世事”。但由此可见,晋武帝为了坚持传位惠帝,不惜自己哄自己,还要求群臣和自己相互哄骗,可见已经顽固到了何等程度。

当晋惠帝人设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武帝又积极为遹名正言顺继位大造舆论。在认子的次年,武帝借宫中失火之机宣扬适之聪慧,大造“此儿当兴我家”的舆论,又“对群臣称(愍怀)太子似宣帝,”正是用来弥补司马衷之不足,以堵塞齐王攸继位之路。

(3)安排辅政大臣

这本来是十分必要的,可惜所托非人,晋武帝托付竟是杨骏和汝南王亮。先说杨骏,此乃武帝的岳父,侄女皇后杨艳是惠帝亲母,杨艳死后,女儿杨芷又继为皇后。《晋书·杨骏传》“素无美望”,但却被晋武帝“超居重位”,任为侍中、车骑将军,和两个弟弟珧、济一起,“势倾天下”。而汝南王亮也是个庸才。据《晋书》本传,在他的历史上战无不败。只因其是晋武帝的叔父,辈分高,所以后来又当了“宗师。

可惜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西晋统治集团,怎能容许由两个庸才来给自痴皇帝辅政实际上等于掌握全部皇权,而不规靓,而不争夺何况杨骏又排斥了汝南王亮独掌大权,给了人以口实。就这样,晋武帝出于偏心,继位人选错了,辅政大臣也挑错了,一切丑恶的争权夺利斗争便不可避免了。

结语:

综上所欲,虽然贾后在“八王之乱”中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但是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更为复杂和深刻。士族门阀势力的恶性发展,为变乱提供了政治基础;分封食邑制度,使宗王有了发展自己经济力量和积聚军事力量的根据地;宗王出镇使宗王都督掌握了相当大的军权,是他们敢于发动变乱的军事基础;而晋武帝选嗣不当,给叛乱者提供了合适的时机,在种种条件的互相作用下使得“八王之乱”迅速地爆发。


历史系老阿姨


回答问题不容易,觉得还可以就关注我吧(๑>؂

我是小丞相123(๑>؂

西晋八王之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地方割据王侯造反事件,此次事件直接导致西晋灭国,我导致五胡乱华、陷入动乱的直接原因,其中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小丞相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


1.贾南风专权是直接原因。

贾南风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这是一个相貌丑陋的女人,如果不是父亲贾充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当上皇后。而且嫉妒心很强,司马衷其他老婆生了孩子,她竟然会拿重物捶怀孕人的肚子,差点因此被废。

不仅如此,贾南风权力欲望非常强。司马炎去世后,司马衷继位。司马衷在智力上有所缺陷,但此时杨太后还在,朝中以杨太后娘家的势力还是挺强的。贾南风不知杨太后对她的好,竟然还想夺权,首先就联合地方汝南王司马亮等人产出杨家势力,后面才引发其他诸侯王联合反对。



2.诸王权力大是根本原因。

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君主,但是不知为何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考虑到自己从曹魏得到政权不阳光,怕同样的事情再发生在自己身上,竟然开了历史倒车,推行早就被实践所抛弃的分封制,大封司马家诸侯王,给了他们很大的实权。

司马炎在西晋建国之初的泰始元年(265年),就封了二十七个诸侯王,12年后的咸宁二年(277年)又分为大、次、小三个级别,这基本就是西周的分封制。封国在行政上权力不大,但是却拥有军队,这就导致他们很容易用手中的兵权参与造反。



3.晋武帝犹豫是重要原因。

晋惠帝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但是司马衷确是一个智力低下的低能儿,卫瓘、和峤等人都极力鼓动司马炎废掉司马衷,以立其他更有贤能的皇子。

但是司马炎没有这么做,立司马衷的时候,司马炎的其他儿子还小,他又怕大权旁落于司马家其他宗脉,而且他觉得司马衷的儿子还是挺聪明的,于是一直都没有废掉司马衷。但是司马炎其实过了20多年才去世,完全可以重立太子。



而且,司马炎对贾南风早有不满,曾经一度想废掉贾南风太子妃之位,结果司马炎太犹豫,又没废掉。司马炎这几次犹豫就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

以上就是小丞相的浅见(๑>؂

觉得有理就关注一下吧(๑>؂

小丞相说史


 八王之乱屋面可以知道导致了西晋帝国的直接灭亡,并且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匈奴的外族势力不断入侵中原,导致中原地区生灵涂炭,尸横片野,造成了刚刚经过三国统一的中国再次进入分裂的状态。

中国时候就有人问八王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晋武帝对天下实行了分封制,这个是因为,晋武帝吸取了曹魏灭亡的原因,在于皇亲势力的辅助才导致了司马家族有机会趁虚而入,从而夺取了曹魏的天下。

其实我们可以说司马炎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已经不适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虽然,他给司马家族的人封了不少的王,而且他们还有自己的军队,还可以对藩王的关于进行分封等大量的权利给了藩王,这样做在晋武帝在位的时候可能还可以控制住藩王,但是晋武帝去世后基本就对藩王没办法控制了,这个是因为藩王的权利太大了。

其实,说起八王之乱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贾南风干政是导火索。

为什么这样说,在我们的思想中太子妃可以是相貌秀丽,温文尔雅的大家闺秀,但是,贾南风就是个异类,为什么这样说,史书上说她长相很丑,品行上不太好,并且嫉妒比自己好的人,如果,贾南风不是开国元勋贾充的女儿在加上和皇后杨艳不错,可以说贾南风想做太子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司马炎没有对皇后杨艳的言听计从,要贾南风价格太子司马衷,可能也不会有八万之乱,但是,历史没有假如和如果,杨艳史书上她面容姣好,很受司马炎的喜欢,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她为了自己的地位她所选宫女都是有些黑,丑的角色,就是要司马炎可以把注意放在她身上,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最后八王之乱其中一个原因。

贾南风一直不是个安定的人,她有自己的政治野心,在司马炎去世后,为了夺权她要楚王司马玮进京后除掉了另外一方势力杨骏,紧接着她杀楚王司马玮又杀汝南王司马亮,导致了势力回到了贾南风权利之中,朝局的混乱导致了藩王的思动,最后,贾南风为了自己权利杀害了太子司马遹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导火索。

我们可以说如果不是晋武帝的智商的原因,绝对不会要一个女人发号施令,我们都知道司马衷致力不太健全,要这样一个人登记为帝肯定是对国家是灾难性的。

我们都知道贾南风还是有一定的权谋之术,要不怎么可以杀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等人,如果不是她的野心以及不安的心也不会导致司马家族新辛苦打下的基业给这样败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我们只能如果不是晋惠帝的智力问题换做其他皇帝她是没机会的。

贾南风杀掉太子后引起朝中的严重不满,导致了“清君侧”的声音不觉以耳,因为,天下是司马家族的,你一个贾南风凭什么可以杀太子,夺走西晋天下呢。

因此,赵王,齐王,梁王等人在赵王司马伦的带领下抓到贾南风毒死了这个祸国的女人,导致由于司马伦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直接废掉司马衷自己当皇帝,大家都会说、没错,司马衷智商问题,但是他好歹是司马炎的钦定接班人,这样做肯定不可以,很好,双方不同角度开始了征战,八王之乱开始了。

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伦废除司马衷,可以说西晋天下可能会有短暂的太平,但是,司马伦的一意孤行导致了八王之乱,因此我们说八王子乱起于贾南风,生于司马伦,正是因为这两人导致了这场战争,但是,也导致了中国的经济重心从此南迁,给东晋打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