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哪裡有什麼“差生”?懂得了這3個心理學原理,孩子個個能成才

文|鏡心

哪裡有什麼“差生”?懂得了這3個心理學原理,孩子個個能成才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成才,可是,要怎樣將孩子送上成才之路呢?其實,對於父母們來說,觀念和方法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將為大家帶來三個小故事,並詳細解析故事背後的三個心理學原理,希望能夠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對父母們有所啟示和幫助!

故事1:一個“謊言”造就的奇蹟

1968年,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來到一所小學,開展了一項實驗:

他們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一共選了18班,對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任課老師,而實際上,這份學生名單完全是隨機抽取出來的。

8個月後,他們再次來到這個小學,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蹟出現了:

凡是在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有了極大的進步,個個名列前茅,而且性格開朗、自信心強,人際關係也都非常和諧。

這個實驗的結果,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

哪裡有什麼“差生”?懂得了這3個心理學原理,孩子個個能成才

羅森塔爾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老師對這份名單上的學生,有著更高的心理期待,並將這種正向的期待,通過語言、行為、情感等各個方面,傳導給了學生,使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和重視,這就使得學生在這種正向的期待之下,形成了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變得更加自信、自強,奮發向上,於是,便出現了我們看到的奇蹟。

羅森塔爾效應給父母們的啟示:

羅森塔爾效應,又被稱為“期待應驗理論”,意思就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不妨給予其正面的期待,而不是通過貶低、打擊的方式來刺激他們,使之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成長。

現在有一種教育觀點,叫做“讚賞教育”,它的理念是: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如果父母能夠對孩子傳達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父母向孩子傳遞消極的期待,就會使他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由於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是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主觀到客觀的發展過程,所以,對於很多年幼的孩子來講,他們並不能對自己形成客觀、理性的自我評價,他們對自我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和老師的評判。

如果父母和老師都說,這個孩子很聽話、很懂事、腦子好用,又很努力,長大了一定錯不了,那麼他就會形成一種“我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我應該努力達到老師和父母的期待”這樣的想法,並向著這樣的目標努力。

但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你看看你一天,別的能耐沒有,就知道調皮搗蛋,我看你將來肯定沒什麼出息。這樣呢,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我是一個沒出息的搗蛋鬼”這樣的自我評價,因為我父母都是這樣說我的,這還有假嗎?我學習就是不行,於是,就放棄了自己。

所以,父母們如果理解了這個心理學定律,就要多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欣賞和認可,多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導和鼓勵,經常向他傳達自己正向的期待。

因為,期待應驗理論告訴我們:“說你行,你就行”!

父母的欣賞、認可、鼓勵、信任,是孩子最好的自信心來源,也是他們走向成功之路最強大的心靈能量。

羅森塔爾效應給孩子們的啟示:

我們要善於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來激發自己的潛能。

心理暗示的能量,是巨大的。

比如:在上臺演講,或是重要的考試之前,如果你暗示自己:“放鬆下來,放平心態,我會表現得很好,我一定能行!”

那麼,你就會在這樣 心理暗示下,變得更從容、更自信,從而表現得更加出色。

相反,如果你一直在質疑自己:“我能行嗎?我怕是會說不好吧?我感覺自己可能要搞砸!”

那麼,這樣的心理暗示,會令你變得非常緊張、不安,從而大大增加出錯的概率。

我們常常聽說這樣一句話,叫做“心態決定命運”,所謂心態,就是你對自己的看法和期待。

如果我們對自己抱有正向的期待,那麼,我們的行為就會傾向於與自己的期待保持一致,成為我們希望成為的那類人。

如果我們不能信任自己,常常責怪自己不夠優秀,那麼,就可能會在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下,意志頹廢,情緒消沉,真的變得事事不如意,越來越走下坡路。

所以,我們知道了“羅森塔爾效應”所代表的“期待應驗理論”,不妨放下對自己的責怪和消極暗示,多給自己正面的、積極的鼓勵,這樣,我們才會變得內心越來越陽光,人生越來越成功!

哪裡有什麼“差生”?懂得了這3個心理學原理,孩子個個能成才

故事2:差生變天才

德國著名化學家瓦拉赫,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可就是這樣一個天才式的人物,在童年時代居然被老師們認為,“完全是一個不可造就之才”。

原因是這樣的:

瓦拉赫在中學時代讀的是文學,結果一個學期下來,他的成績極其不理想。於是,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過分拘泥,不可能在文學上有所造詣。”

此後,瓦拉赫又改學了油畫,可是,他既不善於構圖,也不善於潤色,學期末考了一個全班倒數第一的成績。於是,老師給了他一個評語:“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對於如此笨拙的學生,很多老師都認為他根本不會成才。

這個時候,化學老師因為看他做事的態度非常認真、一絲不苟,很適合做化學實驗,就建議他學習化學試試。

結果,瓦拉赫在化學方面的天賦就如同被點燃的火種一樣,他的成就照亮了化學科學的殿堂,成為化學領域“不可多得的天才”。

瓦拉赫效應:

哪裡有什麼“差生”?懂得了這3個心理學原理,孩子個個能成才

瓦拉赫效應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每個人都不是全能的,一個人唯有將著眼點放在自己的優勢項目上,努力開發潛能,發揮自身長處,才能有所成就。

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種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對獨立的形式存在的。

有人具有卓越的語言智能,他們在運用語言表述事件、表達思想上,往往表現出非凡的能力。

有人具有出色的音樂智能,他們對音樂的節奏、音準、音色和旋律,有著獨特的審美和感知。

有人具有邏輯數學智力,他們善於分析事物間的各種關係,擅長數理運算和邏輯推理,在生活中表現得思維清晰、做事理性、善於思考。

有人具有超強的空間智能,表現為對於物體的空間關係,具有很強的感受力、辨別力和記憶力,善於利用空間關係來表達思想和情感。

有人具有優越的身體運動智力,他們四肢強健、有力,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多在體育、舞蹈、武術等方面表現出眾。

有人具有極強的內省智力,他們善於認知、洞察和自我反省,能夠正確地意識和評價自身的情感、動機、慾望、個性、意志等等,並形成恰當的自尊和自我約束能力,是生活中的“智慧家”。

有人具有出眾的人際關係智力,他們喜歡並擅長進行人際交往,能夠準確而敏感地覺察、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和意圖,並據此做出適宜的反應,這一類人往往被稱為具有“高情商”的人。

有人則具備一種自然智力,他們有著很強的認知世界、適應世界的能力,能夠很好地辨別差異,使自己能夠更好地在自然環境中生存。

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

教育的起點不在於一個人有多麼聰明,而在於怎樣使他變得聰明。

要想變得更聰明,更有才幹,更有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發展自己的天賦智能,讓自己的獨特能力得到充分地發展和完善,從而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

哪裡有什麼“差生”?懂得了這3個心理學原理,孩子個個能成才

不要一味盯著自己缺點和不足,自怨自艾,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沒有出息。

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所謂的“差生”,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差的話,那也許只是你還沒有充分了解自己,不懂得開發自己的潛能罷了!

成龍小的時候,文化課成績非常差,如果他當年沒有學習武術,根本不可能成為家喻戶曉的國際巨星;

傅聰如果當年一味想要繼承父親的衣缽,學習美術,那麼也許這一生都會平庸無奇,根本無法以其卓越的音樂天賦,享譽中外樂壇。

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卓越的人,首先要學會找準自己的興趣點,發揮自己的長項,專注於自己喜歡並擅長的領域,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故事3:被小偷看不上的“文豪”

曾國藩這個名字,對於我們來說,幾乎家喻戶曉。

可就是這樣一個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之人,居然曾經被小偷看不起。

故事是這樣的:

曾國藩少時讀書非常勤奮,但是卻並沒有什麼天賦。

有一次,他在家中讀書,一篇文章重複了很多遍,可總是記不住。

這個時候,天色已晚,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簷下,左等右等,這燈光就是不滅,只聽得曾國藩一遍一遍揹著那篇文章,卻始終背不會。

後來,小偷聽著聽著,連他都背會了,曾國藩卻還在苦讀不止。小偷長嘆一聲:“就這種水平,還讀什麼文章,考什麼功名啊?”說完,離開了他的院落。

可最終呢?“聰明”的小偷平庸一生,“笨拙”的曾國藩卻成了一代名臣。

吉格勒定理:

哪裡有什麼“差生”?懂得了這3個心理學原理,孩子個個能成才

吉格勒定理的含義是:

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只要付出努力,刻意練習,那麼,你就有機會摘取成功的桂冠。

此外,我們都很熟悉王安石筆下的名篇《傷仲永》,一個少年天才,因為缺少後天的持續努力,最終造成了自己“泯然眾人”的悲劇。

人的智力分為兩種,一種叫做“流體智力”,一種叫做“晶體智力”。

流體智力,是一種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與人的遺傳基因和天賦有關,流體智力會隨年齡的老化而減退。

晶體智力,則主要來自於人們後天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它會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以及學習的刻苦程度,不斷增加,且不會隨著年齡的老化而減退。

我們都熟悉這樣一句話,“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裡面的心理學依據,就是晶體智力的積累和增加。

所以,我們需要認識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先天智力,並不是呈完全的正相關,努力程度,也是改變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

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像故事中的曾國藩一樣,不斷努力,不斷積累,這世上哪有學不會的知識呢?

我自己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不夠聰明,但是很勤奮。

無論走到哪裡,我的手裡總喜歡拿一本書,只要有時間,就看書,看到好的句子就摘抄下來,反覆閱讀;看到有哲理的句子,就反覆思考、默默體會,記在心裡。

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個聰明人,但是我相信,只要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在積累,每天都在進步,我一定可以變得越來越優秀。

以上3個故事,3個心理學定律,希望能夠對家長和孩子們有所幫助:

  • 經常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你就會向著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成為自己所期待的那類人;
  • 找準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長處,專注於喜歡並擅長的領域,你就可以成為行業的專家;
  • 刻意練習,持續努力,天長日久的積累,才是成就卓越人生最可靠的保障!
哪裡有什麼“差生”?懂得了這3個心理學原理,孩子個個能成才

我是心裡諮詢師鏡心,溫暖陪伴,治癒心靈,願與您一路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