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你有沒有發現,《詩經》裡的愛情故事大多發生在水畔,它們蘸水而開,飽滿潤澤,質樸淳真……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愛情之花 伴水而生

《詩經》的開篇就是《關雎》,寫的是一個青年,愛慕並追求一個美麗的姑娘。"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愛情的卷軸一拉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片開闊的水邊沙地,流水清清,耳邊還有悅耳的鳥鳴;看著成雙成對的雎鳩在河中小島上相依相和,小夥子的眼光也被採荇女吸引,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奔主題,顯示了民間愛情的質樸和率真;他求之不得,便"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但他願意往樂觀處想,想像他們若在一起,他定要"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地討她開心,幸福地生活。君子渴望與淑女相守一生的故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既守禮,又顯露了真情。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更有畫面感的是《溱洧》。溱[zhēn]和洧[wěi],是鄭國的兩條河流。詩歌開篇說道:"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這一天是三月初三,上巳節。春已至,河水初融,春心也開始萌動,少男少女們都手拿蕑[jiān]草,來到河畔乞求吉祥;如織的遊人中,她看到了他,心中怦然一動,也不藏著掖著,直接上前搭話:"喂,我們一起去水邊看看好嗎?"他一時沒反應過來,傻傻地回答:"我剛才去過了。"她仰起臉俏皮地說:"再去看看又何妨,也許會有新的收穫!"接下來的情形如何呢?詩中這樣描繪:"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一場水澤之戀緩緩拉開了序幕……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詩經》裡最經典的愛情詩,應該是《蒹葭》吧。"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樣的意境和語言,只是讀上一遍,就覺唇齒留香。小夥子徜徉在河畔,凝望追尋著對岸的"伊人",雖然有水阻隔,可他仍"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地執著追尋,即便"道阻且長",也滿懷希望。這首詩的可貴之處,就是準確抓住了人物的內心,同時營造了浪漫朦朧的情境,千百年來,仍讓人回味無窮。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漢廣》的意境跟《蒹葭》有些相似,卻多了點感傷。"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男子喜歡上了一個在江上往來的姑娘,但是漢江既寬且長,阻隔了他的追求,所以詩中反覆以"喬木不可休"、"漢江不可渡"來比喻"佳人不可得",蘊含著淡淡的哀傷。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相較而言,《氓》所表露出的哀傷更濃,甚至是一種愁怨。

詩中的女主人公以沉痛的語氣,回憶了戀愛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後被丈夫虐待和遺棄的痛苦,而"淇水"成為整個過程的見證。憐愛時,她"送子涉淇,至於頓丘",送郎送到淇水旁,情意如水長;結婚後,"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淇水濺溼了她的衣裳,郎君開始變心;但女主人公堅強而清醒,她說"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哀傷也終有盡頭吧,只有分手才是最好的結果。

透過這些詩歌我們看到,愛情總是在水邊綻放、又在水邊滋長。但你是否想過,這些愛情故事為何總是在水畔發生? 真的會有這麼多巧合嗎?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水與愛情 相伴有因

在愛情詩中,水作為意象頻頻出現,大約不是巧合,是有來由可追溯的。

  • 先民的生存環境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說過一句話:"埃及文化是尼羅河的恩賜。"(《中華文化史》)

的確,河流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我們中國的先民,也是逐水而居、依水而生,靠著水邊躬耕勞作、繁衍生息的。

上古周氏族的領袖、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當初率領部族,從豳地遷居到岐山下,就是為了找到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詩經·大雅·綿》一篇,記錄了這個過程——"民之初生,自土沮漆",他們先是來到了沮水漆水(都在今陝西省境內)旁,後來可能發現這裡不夠理想,於是又"率西水滸,至於岐下",即沿著渭西水灣一直找到了岐山腳下,終於在這裡築居而安,創業興國。可見,水,是周太王選擇生息之地的重要依據。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作為以農業立國的中華民族,我們的祖先在選擇聚居地時,之所以要"依水而生"、"觀其流泉",一是便於生活飲用,還能採集水中食物;二是方便灌溉農田;三可以享有舟楫交通的便利;最後,大概也有風景宜人、賞心悅目的原因吧。

於是我們看到,在《詩經》裡,出現了很多先民在江河兩岸勞動生活的詩歌。《伐檀》反映的是河邊伐木的情景: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汾沮洳》描寫了汾水邊的年輕姑娘,暗戀採桑男子的情狀:"彼汾一方,言採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還有《關雎》,展現了"窈窕淑女"在河邊採荇忙的場景:"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就這樣,水濱河畔在成為人們安居樂業場所的同時,也成了男孩女孩們相互歌詠、培育愛情的佳處。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 對水的崇拜

既然人們賴水而生,水,就被古代先民看作滋養萬物的生靈。《管子·水地》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

既然水是萬物之源,先民自然要向水去索取繁殖力,祈求自身的繁衍。因為子嗣繁盛、人丁興旺,是中華民族自古而有的生活理想,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充沛的人口是發展生產、種族延續的保障。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詩經》中有一些篇章,就反映了先民的這種尚子觀念。比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以灼灼桃花,喻新娘之美,同時也是預祝新婦如桃花般帶來果實,枝葉成蔭、子孫滿堂。

水既是生命的維持者,也被看作新生命的孕育者,於是古代先民產生了一種對水的崇拜,而這種崇拜"與早期人類求生存、求繁衍的基本要求分不開。"(《中國水崇拜》)

所以,水與情愛,產生了必然的聯繫。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 “上巳節”的民俗

先民們崇拜水,不僅認為它可以孕育生命,也認為它可以祛除災禍、祓除不祥。如何祛除呢?用水洗澡!

這種習俗,後來演變出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這一天,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後漢書·禮儀志》記載:"三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上巳節這天,還有另一個風俗,《周禮·地官·媒氏》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所謂"會男女",就是讓還未成家的青年男女,在水濱河泮自由相會、婚配。前文提到的《詩經·鄭風·溱洧》,描繪的就是上巳節遊春時的一場邂逅。

這樣一來,水與愛情有了更高的關聯度。不管是男女水邊相會,還是沐浴消災祈福,都包含著先民對美好愛情生活的憧憬。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 水是“禮”的象徵

上述三個原因,大概可以使《詩經》中,眾多水邊愛情故事的發生,得到一個較合理地解釋。

但另一個問題是,有些愛情詩不是喜悅美好,而是表現因水產生的阻隔,使男子對女子求之不得。比如《關雎》"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比如《漢廣》"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比如《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些愛情詩中的"水",成了阻隔愛情的象徵,為何《詩經》裡會頻繁出現"隔水情結"呢?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我想,雖然先秦時期有了"上巳節"這樣開放的節日,但就日常生活來說,那還是一個嚴格守禮的時代。《禮記》就明確指出:"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這才是先秦時期的常規禮制。

要怎樣加強這種禮制的約束力呢?大概是讓男女隔離居住,而水,就成了他們中間天然的阻隔。只有到仲春時節禁令解除,男女才能相會。

水限制了異性間的隨意接觸,在這一點上它服從於禮儀的需要和目的,於是它獲得了與禮儀相同的象徵和意味。——《中國生殖崇拜文化論》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由此,水被賦予了"隔離"、"可望不可及"的隱喻。但同時,正是因為有了水的存在,那些詩歌才有了波光盪漾的意境,才有了不懈追逐的執著,才使得那些詩句至今讀來,還是那樣靈動而鮮活。

就像《蒹葭》裡面,河中渺渺的水光,河岸茂密的蘆草,加上寒露凝霜的自然天氣,構成了眼前如煙如霧、朦朧縹渺的世界。那位"在水一方"的佳人,你看不清她的身影和麵龐,但若即若離的神秘,更加重了岸邊男子追求她的興致。而朦朧飄渺的美,也淡化了阻隔之痛。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隔水情節 帶來回響

水意象在愛情詩中的出現,從《詩經》開始形成傳統,於後代的愛情詩裡被繼承發展。但你會發現,被繼承的那一面,正是水的"阻隔情節"。

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裡,正是一條銀河,使得有情人天各一方。漢代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對這一神話故事做了文學反映,詩中寫道:"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傳達了在無法逾越的阻隔面前,有情之人的無奈。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唐代著名詩人岑參,以一首《春夢》,道盡了思婦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念:"洞房昨夜春風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裡。"詩中刻意加入了"湘江水"的意象,讓它成為兩人之間的距離與阻隔。於是,苦思轉成夢縈,片刻的夢境演繹了跨越湘江的奇蹟,這樣的思念怎能不讓讀者動容。

北宋詞人李之儀的《卜算子》,更見新意:"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以江水寫雙方的空間阻隔,是對傳統的繼承;而以江水之悠悠不斷,喻相思之綿綿不絕,又是一種新的傳遞。

《詩經》裡的“伊人”,為何總是“在水一方”?

結語

在今天,高樓林立的城市裡,大部分人不再依水而居;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也使江水河流再構不成有情人間的阻礙。我們很難再切身體會水畔愛情,但我想,一定還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對《詩經》記錄的這些淳美念念不忘,因為那是一個時代的風情,因為人們對美好的喜愛,經久不變。


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