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戰“疫”,也是一場科技戰

如何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

來聽部分全國政協委員暢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23”重要講話精神!

战“疫”,也是一场科技战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曹健林:

願“高精尖”的中國科技飛入尋常百姓家

“加快科技研發攻關速度,其使命是當下助力抗疫,未來要在防疫和社會民生保障方面挑大樑。我認為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一個突出思考,是要在實現了全體人民脫貧進小康的目標之後,將實驗室裡的注意力,由過去主要聚焦工業技術創新,過渡到既聚焦工業技術創新,也關照保障民生領域上來。總之一句話,國家養我們一場,關鍵時刻,我們的硬科學必須要跟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曹健林表示。

眼下,疫情對科技工作的影響不容小覷。曹健林認為這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人力資源難以集中,各地的實驗室和高技術企業都有員工被阻在家裡和路上,而且越是國家隊,其隊員越來自五湖四海,各地復工的要求也難以統一;二是物質供應和產品鏈中斷,許多耗材和特殊材料屬於小眾需求,較容易斷貨也較難恢復;三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受影響,“走出去”和“請進來”難度都大大提高。當然不同行業和領域情況會有差別,但上述三條是普遍存在的。

影響,挑戰,勢必也會帶來重新認識和突圍。在曹健林看來,抗疫本身就給科技工作者帶來了很多啟示:“除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之外,此次抗疫可以說是對中國科技的一次大考,也突出體現了中國科技的力量。從臨床救治、藥物研發、醫療裝備、防護材料、信息傳輸、救援人員運送,直到後勤保障和小區、村莊管控,沒有科學知識和先進科技能力與產品的支撐,這些工作都無從談起,至少不能有今天中國的這種能力和效率。同時抗疫工作也集中地暴露出我們的不足和短板,當然也包括科技工作的短板,為我們展示出一系列今後工作中應給予高度重視的問題。”

“關於抗疫之後的科技工作,想說的話很多,我再集中說一點。”曹健林說,中國科技工作者未來更加重視民生科技,或者說直接與人民的醫療、保健、抗災和提高生活水平與質量,提高安全感、舒適感和滿足感相關的科技工作。

“坦白地說,這類民生科技在整個中國科技中所佔的比重還比較低,無論從人才隊伍、資源投入、後備力量培養,還是社會重視等諸多方面考察都是如此。這是我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歷史進程所決定的。實現了全體人民脫貧進小康的目標之後,改變這種狀況也是中國科技改革的重要歷史任務之一。”曹健林建議,科技工作者應該在藥物研發、醫療器械與裝備,防護材料等方面加大研發力度,讓一批最先進的技術能夠儘快進入中國的醫院和家庭。

“我的一位機器人專家朋友告訴我,宅家期間,他們就在討論插管機器人,如果能儘快研發出來並投入使用,這將大大減少重症監護室醫護人員的受感染幾率。還有搞材料的專家告訴我,他們想研發能在常溫下殺滅病毒並易於噴塗的材料,如果成功用這種材料裝備傳染病房將極大地減少醫院汙染物及相關處理工作。大家的想法很多,有些人甚至已經開始行動了。所以我想強調的是,這類工作不僅要關注所謂‘高精尖’,關注是否用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時髦科技,還應特別關注低成本,只有低成本,才能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曹健林說。

战“疫”,也是一场科技战

全國政協委員張雲勇:

科技戰“疫” 助推新經濟消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科技研發攻關,推動企業復工復產。面對重大疫情,我們以實際行動迅速落實會議決策部署,統籌做好疫情防控與經營發展,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時,切實扛起政治責任,堅決守住本單位疫情防控‘安全線’的同時,擔當央企使命,始終保障暢通疫情防控‘通信線’。”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雲勇表示。

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這些天,張雲勇和他的團隊堅守一線,全面部署5G建設復工復產,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5G建設在落實“六穩”、帶動產業鏈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中國聯通研究提出加速5G網絡建設的一攬子工作任務舉措正迅速落地實施。同時,我們主動運用大數據、5G+熱成像人體測溫、雲視頻會議等多種信息化應用,全面助力疫情防控,全力助推新經濟消費,硬核出擊,憑實力科技‘戰疫’。”張雲勇這樣說。

經此一疫,張雲勇表示,政府和全社會一定會進一步強化社會治理各領域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民眾也會更加註重家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和各類在線遠程服務。“我們要緊跟要求,依靠技術優勢,提升創新能力,實現疫情防控和改革發展雙勝利。”張雲勇這樣說。

战“疫”,也是一场科技战

全國政協委員徐曉蘭:

分業施策 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

在2月23日,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七點”防疫要求和有序復工復產“八點”要求。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有著太多的體會。

徐曉蘭認為,在分區分級管控疫情方面,有些省市也走到了前面,如浙江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移動APP等技術,有效管控外來入浙人員的詳細信息,準確路徑,已感人員的接觸群體,並精細化到社區管理,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時保障了復工復產。

徐曉蘭在近期對30多家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做調研時發現,這些平臺公司服務了上千萬家中小企業,併為這些中小企業提供上雲上平臺服務。從復工復產數據來看,已經實現數字化轉型的中小企業比沒有數字化轉型的中小企業復工復產要快,而且經濟運行情況要好很多。

基於此,徐曉蘭認為,在考慮分區分級疫情防控,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時,還要考慮分業施策。此次疫情對外貿型中小企業和疫情物資生產原材料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有些外貿型企業因為無法復工,帶來國際違約以及產業外移的風險,要加快研究急缺急需急迫的產業鏈復工復產行動計劃。工業互聯網在解決中小企業的生產模式、供應鏈管理、融資方式、盈利能力等方面提供了保障,增加了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議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在下半年財政預算中,應增加工業互聯網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財政專項。此次疫情發生後,出現了物資調度困難、信息不清、數據割裂、技術落後等一系列問題,建議儘快研究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並設立國家應急管理科研專項。

战“疫”,也是一场科技战

全國政協委員易建強:

要善於利用網絡技術和先進的計算機軟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易建強一直關注著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生活工作節奏帶來的變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易建強說,短期內,科技抗疫主推非接觸,但經此一疫,人們對中國高科技的關注度和依賴感都會提升。

“當然,儘管有些工作在計算機上就能完成,也可以開視頻會議,也可以撰寫和修改論文,但有些工作尚無法開展,如需要多人合作組裝和製作實驗系統或設備、大場景下的各種實驗等。”既是研究員也是老師的易建強表示,非常慶幸地看到,這段時間全國各地的大中型企業陸陸續續復工復產了。“這些企業是國家的命脈,也是中國經濟整體保持健康發展的根本。同時,這些企業自動化程度較高,技術較先進,再加上科學管理,保證了人員的合理配置,實現了一面全力抗疫、一面有序生產。經過這次危機,我相信不少中小企業將改變生產模式,可能會更多地引入高科技設備和生產線等,逐步降低員工密度,降低停工停產風險,增加企業抗各種風險的能力。”易建強說。

“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少企業(如汽車製造廠)通過科技手段能迅速改變生產線,短時間內就變成了口罩或防護服的製造商,為社會及時提供急需產品。這些都體現出,大量現代科學技術應用,特別是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及光機電技術,在抗疫過程中得到了充分和合理的應用,並讓急速轉產成為現實。這些應用同時也給其他企業提供了啟發,也給我們這些科技人員帶來啟示。未來,我們可以集中思考的一個問題,是設計具有一定柔性的設備、系統和生產線,以備隨機應變。”易建強這樣說。

受疫情影響,目前多數產業、企業供應鏈尚未完全打通,原材料供給和產品銷售都考驗著企業的生存能力。對此,易建強表示,企業要善於利用網絡技術和先進的計算機軟件,科學調度和科學配置資源,實現生產效益的最大化。“我相信,經此一疫,製造型企業的車間無人化和機器人化意願會更為強烈,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機器人技術、工業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等將得到更多推廣和應用。”易建強說。

記者:崔呂萍 孫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