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春秋五霸除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还有谁?秦穆公算不算?

子冬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据《史记》记载,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一个。在名相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然后,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在位时,宋国虽小,但国势逐渐强盛起来。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兵讨伐齐国。然后,不顾大臣反对,借机发起了鹿上之盟。但宋国毕竟是小国,在与楚国的争霸中一败再败,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晋文公称霸,一方面是因为晋国国力强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楚国攻打宋国,晋国出兵解救,并在城濮全歼楚军。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和诸侯会盟,成为了中原霸主。

楚庄王在位时,楚国国力日渐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与晋军大战,打败了晋军。随后中原各国纷纷背弃晋国投向楚国,楚庄王便成为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也曾企图向东称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被晋国阻断,便向西吞并了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


天香引


春秋五霸顺序

2020-01-10 13:34:42文/宋则贤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春秋五霸顺序分别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

春秋五霸顺序

1、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

尊王攘夷: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

春秋大义: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3、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

制霸中原: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4、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

称霸西戎:生卒于公元前682年—前621年。秦穆公达成秦晋联盟后,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5、楚庄王:公元前613 年~公元前591。

问鼎中原: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


御前带刀侍卫


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那是众说纷纭,史书中对此各有千秋。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出现的频率最高,稳坐春秋五霸中的三个位置。

本人比较认同《四子讲德论》中春秋五霸的观点,除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位外,其他的两位分别是秦缪公和越王勾践。

《史记索隐》中记载的春秋五霸,其中一霸是宋襄公。而宋襄公时期的宋国实力较弱,根本比不上晋、楚两个邻国。还被楚国大败,宋襄公自己被射伤。

《辞通》中记载的五霸有郑庄公。郑庄公时期的郑国实力虽然强大,但郑庄公欺压周天子这种行为,在春秋时期是遭到万人唾骂的行为。

《白虎通·号篇》《汉书注·诸侯王表》《荀子·王霸》中都记载了吴王阖闾。吴国在阖闾的治理下虽然强大,但终究只是个蛮夷小国,在位期间唯一的盛举就是攻破楚国国都,但还是被楚国打了回来。才过了一代吴国就被越王勾践灭亡。

只有《四子讲德论》中的五霸观点较为可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基本是固定的,也就不说了,相信大家也比较熟悉,看着也烦。

秦缪公在位期间,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能臣治理国家,国力强大,几次插手晋国的内政,连晋文公都是秦缪公护送回国继位的。晋文公稳坐春秋五霸之一的位置,而秦缪公和晋文公活在同一时期,在当时的局势下,晋国奈何不了秦国,秦国也奈何不了晋国。

晋文公去世之后,秦国国力更加强大,向西边扩土千里,增加了12个附属的国家,称霸戎狄。既然晋文公稳坐春秋五霸之一的位置,那么秦缪公自然也能在春秋五霸中有一席之地。

春秋五霸的前四个都说了,第五个就是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吞并吴国,将吴国占领他国的领土还给他国,这个举动得到了诸侯的尊敬。又有强大的国力支撑,加上周天子赐称号为“伯”(伯是长的意思),足以稳坐春秋五霸之一的位置。


总结

秦缪公算是五霸之一,越王勾践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永乐解史


春秋五霸是指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史籍文献有多种说法: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上述文献中齐、晋、楚、秦这四国出现机率最多。春秋时期所谓的“霸主”,都只是区域性的。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存在四个主要的战争区域,分别是以齐国为中心的东方地区,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地区,以晋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以及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地区。所谓的霸主,其实都是各自区域内部的霸主。

用现代体育比赛来打比方,这个时期就好比在打“小组赛”。齐、楚、晋、秦这四个大国,都是小组赛里涌现出来的“第一名”。而这四个大国之间,基本上是势均力敌,互相谁也不服谁。之所以它称为一霸,可能是在某个阶段,战功比较卓著,新闻报道比较多而已。

至于吴国、越国所处之地当时很偏僻的,而且吴国越国后来也没啥影响力。为啥有吴国越国称霸的说法?是因为主要战场没有什么大战了,所以才把吴越之争这个局部战争的重要性给凸显出来了。历史舞台上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这样的小争斗才能被当成个事儿。

1.整个春秋时期基本都是姬姓晋国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晋国在整个春秋历史上维持了百年之久的霸业(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在晋文公称霸之后还经历晋襄公接霸、晋景公失霸、最后晋悼公复霸中原。尤其是晋文公玄孙晋悼公政治韬略过于出众,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算是晋国霸业的最高巅峰。

2.郑、宋、秦、吴、越构建的区域霸权其规模、影响、成就难以与齐桓、晋文、晋悼、楚庄相提并论。

3.完成诸侯会盟这一重大称霸标志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多个诸侯,远远超过五霸的名额。其中仅晋国就称霸百年,会盟多次,几乎独占五霸名额;而夫差最终还被勾践灭国。


萧立誌


春秋时期是周王室已经衰微、原始奴隶制度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开始孕育的大变革时期,也是诸侯割据、纷争不断的时期。在周王室的地位得到一部分承认的前提下,诸侯为了争夺政治、军事上的话语权与势力的扩充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并产生了若干位霸主。

传统认识上的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作为五位霸主;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作为五位霸主。还有一些文献记载认为晋献公、晋襄公、郑庄公、晋悼公、吴王阖闾、晋景公等也是春秋霸主之一。

实际上关于霸主普遍认为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标志:第一是获得周王室册封的方伯或州伯的称号,在政治上得到了肯定,具有合法的管理诸侯纷争的权力;第二是本国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号召力,可以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服从和认可;第三是举办或参加了诸侯会盟并获得承认,确实地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基本上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只有齐、晋两国,其他的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长时间的获得认可或没有周天子的册封。题干中所提到的秦穆公在许多文献中都被认为是春秋五霸之一,也说明秦穆公时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秦穆公始终没有获得过天子的册封,也没有将秦国的影响力扩大到关东地区。在秦穆公时期秦国始终被晋国压制,只能转而向西发展,成为独霸西戎的地方性霸主。


吾乃八字眉


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聚集诸侯,一次匡扶周王室)。后来的秦穆公,楚庄王也都实至名归,因为秦国在西方,楚国在南方的小国中影响力都很大,都能称霸一方。最后称霸的是晋文公,尤其是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成为中原霸主,中原小国也都成为晋的附庸。

至于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宋襄公有些勉强,宋襄公是公,而齐桓公是侯,宋在爵位上比齐桓公要高。所以在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想主导会盟,但其实没有几个国家听他的,最后为争盟主,打仗还输了。至于阖闾,在击败楚国后,影响力是空前的,说霸主还过得去,不过吴国击败楚国有些勉强,毕竟国家太小是个大缺陷。越国虽然击败吴国,但与吴国一样,越国也是小国,而且影响力必然不如阖闾时期。

所以如果非要选出五个人,我认为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和吴王阖闾比较实至名归。


太宗历史


周平王带领王室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之后,进入东周时代,但周朝的势力一落千丈,各个小诸侯国越来越不听话,不把周朝放在眼里。

有人有过形象的比喻,把东周时代的周王朝比作是一个班级,周王就是班主任,而各个诸侯就是班级的学生,周王在班级中毫无威信,那时候的状态就是班主任在与不在一个样,学生们经常约架打架,最后胜出的就是春秋五霸。

古书上有不同的记载,差不多有七种,分别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所以出处不同,答案也不同。


dupinleme


所谓春秋五霸,明确提到人选的,大概有四种说法:

1、《荀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白虎通义》: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

3、也是《白虎通义》中提到: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4、《汉书颜注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

5、《史记索引》: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在这些人选中,较为大家所公认的,是齐桓、晋文、秦穆三位,标准大致为“得到周天子正式承认,并在各自区域内保持强大影响力”,其中勾践也完全符合这两个标准,但历代提到他为“五霸”人选的却不多。


长春柳五


春秋五霸,恰恰就是问题中所提到的几位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自然还包括宋襄公!

单说人家秦穆公,当然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所谓,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扩地千里,进一步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重用贤能蹇叔、百里奚,取得了辉煌的政治成绩!

宋襄公这个人,有些地方值得特别注意!

宋襄公在战争中倡仁义,结果大财!人们都有指责。但是,大家注意,他的时间,是春秋向战国转化的阶段,这是最特殊的地方!

为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战场提倡仁义!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小、性质不同于战国的兼并战争!宋襄公作为春秋晚期崛起的霸主,倡仁义,实际上是想标榜春秋文化和规则!这个文化意义大家要注意!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永恒记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研究!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聿剑传统文化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春秋五霸”并不是势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