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生居洛陽,死葬朱方”——鎮江蔣喬東山村尋訪記

《嘉定鎮江志》記載:宋諺稱“京口江山素號奇偉,故承平時士大夫有‘生居洛陽,死葬朱方’之語”。晉代大風水家郭璞在《葬書》中曰:“氣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層層山巒才能遮擋住風,緩緩的流水和湖泊等才能聚集生氣,十里長山便成了遷居於鎮江的達官顯貴們首選的墓葬之地。

“生居洛陽,死葬朱方”——鎮江蔣喬東山村尋訪記

據史籍記載,長山以及周邊山巒上的墓葬有:宋禮部員外郎米芾墓,宋度之郎中葛源墓及主簿良嗣墓,宋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曾布墓,宋熙寧年間宰相陳昇之墓、元祐年間宰相蘇頌墓,明太子太保大學士靳貴墓,清誥受朝議大夫尚義於學源墓,清浙江學政丁紹周墓,清工部左侍郎四川總督戴三錫墓。

坐落於長山之東的蔣喬東山村,群山環抱、流水環繞的特徵尤為明顯,在村中行走,處處都可以尋見當年的石質建築構件的遺蹟,可以想象當年東山村會是何等的繁華景象。

“生居洛陽,死葬朱方”——鎮江蔣喬東山村尋訪記

在一民宅前,有一條細流而過,在溪上架有一青石板作橋,走近一瞧,發現諸多文字,由於碑體大部被水泥掩蓋,只能斷章取義。不過發現“濂甫”出現多次,或許此碑與此人有關。

“生居洛陽,死葬朱方”——鎮江蔣喬東山村尋訪記

丁紹周(1826—1873),字濂甫,號亦溪、召南。據《京江丁氏族譜》所記,京口丁氏一世祖丁顗五代自河南清河(今屬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徙居祥符(今河南開封),北宋末靖康之難,金人擄走徽宗、欽宗及大批官員,六世丁略也在其內。丁略之子丁素則隨高宗渡江寓居金陵,後因故而死,葬於鎮江。其孫丁煜於南宋後期權知鎮江府事歷,又因祖塋在鎮江,離任後“遂卜宅城東而家焉”,是為丁氏鎮江始遷祖。

丁紹周是鎮江丁氏第二十六世。丁紹周自幼讀書舉業,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考中舉人,任內閣中書;復於道光三十年(1850)考中進士(二甲36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後歷任詹事府中允、國史館協修、實錄館纂修、功臣館纂修、廣西鄉試副考官、順天鄉試同考官、湖廣道監察御史、京畿道監察御史、內閣侍讀學士、福建鄉試正考官、太僕寺少卿、四川鄉試正考官、浙江學政、杭州城陛、光祿寺正卿等職。

“生居洛陽,死葬朱方”——鎮江蔣喬東山村尋訪記

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佔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清軍則分別建立江南、江北大營以圖奪取南京。鎮江作為南京的前沿陣地,便成了清軍和太平軍的必爭之地,瀰漫的戰火致使鎮江百姓紛紛逃難遷往他鄉。為避戰亂,丁紹周率同弟弟丁紹韓、丁紹昌等舉家從鎮江遷徙至蘇北東臺縣,但終究葉落歸根。

丁紹周還是位清代詩人、書畫家。其山水為正統派,但筆墨淹潤不以枯儉為尚。以曾遊蜀,得江山之助造境益增雄奇。著有《蜀遊草》、《清畫家詩史》和《浮玉山房試帖》。清末修建慈壽塔時,塔上曾有丁紹周題聯:我輩復登臨,舊業已隨征戰盡;江山留勝蹟,天風常送海潮來。

“生居洛陽,死葬朱方”——鎮江蔣喬東山村尋訪記

在一民宅外牆發現一石碑,已然被當做磚石成為砌牆的材料,發現碑上刻有“后土神□”,根據筆畫判斷,第四個字應該是個“位”字,即“后土神位”。

“生居洛陽,死葬朱方”——鎮江蔣喬東山村尋訪記

后土信仰源於古代百姓對土地的崇拜。《禮記·郊特牲》載:“大地承載萬物,上天垂示景象,從大地取材,從上天取法。”古人的生括有賴於地,故“親於地”,並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后土”崇拜。《楚辭·招魂》雲:“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由於古人認為天陽地陰,加上《楚辭》的流傳,因此又有後土神主掌幽都的說法,東漢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唐宋以來,古人常在建墓、上墳或舉行喪禮時,把祀后土神相沿成俗。

在一處溪水畔,發現了一石柱,將其搬至泥面翻看,發現柱頂四面各刻有一字,為“吳三讓堂”。

“生居洛陽,死葬朱方”——鎮江蔣喬東山村尋訪記

《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由此,太伯、仲雍以國為姓,即為吳姓始祖。孔子對此贊曰:“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後世吳人就以孔子的“至德”、“三讓”作為宗祠的堂名,以示紀念。清吳文鏞纂修的《吳氏宗譜》記載:“始遷祖託名北宋神宗朝宰相吳充,又造為充隨駕南巡,寓於京口,衍於鎮江吳氏之說。”

村東頭有座白馬橋,聽村裡老人述說,那裡是古時候的官員拜謁閣老墓時栓馬的地方,當官人的大多數騎的是白馬,老百姓便把這座橋命名為白馬橋。老人所說的閣老便是靳貴了。

“生居洛陽,死葬朱方”——鎮江蔣喬東山村尋訪記

靳貴(1464—1520),字充道,號戒庵,先世由廬州遷京口。少師楊一清,受益甚多。弘治三年(1490)中進士,為東宮皇太子之師。武宗即位,靳貴受到重用,升為太常少卿兼侍讀。不久,母親去世,靳貴辭官守喪。期滿官復原職,不久又升為禮部侍郎。由於靳貴不願與宦官劉瑾為伍,遭其忌恨,被降為光祿卿。然而武宗對靳貴多有眷顧,不久改任其為吏部右侍郎兼學士,後又升為禮部尚書。正德九年(1514)春,官拜武英殿大學士,與師楊一清同心輔政。正德十二年(1517)致仕還鄉。正德十五年(1520),靳貴病逝。

“生居洛陽,死葬朱方”——鎮江蔣喬東山村尋訪記

《元明事類鈔》卷四記載,武宗南巡至鎮江之時,親自到靳貴家祭奠,詞臣呈上撰寫的祭文,都不能讓他滿意。他乾脆親自動手,御製一首,雲:“朕居東宮,先生為傅。朕登大寶,先生為輔。朕今南巡,先生已矣。”靳貴墓在不遠處鳳凰山中,由於不熟悉前往的路徑,便沒有尋訪。如今鎮江南門大街的靳家巷便是靳貴當年的住處。

來到白馬橋邊,當年的古橋早已當然無存,只看見一塊巨石橫架在溪水之上。仔細查看,形制倒像塊墓碑,通過相機的拍攝,發現了背部刻“欽加尚書銜”、“賜祭葬署工部左侍郎四川總督加三”等字跡。這便是戴三錫的墓碑吧,悲哉,如今變成了“白馬橋”。

“生居洛陽,死葬朱方”——鎮江蔣喬東山村尋訪記

史籍載:戴三錫(1758—1830)字晉藩,號羨門,江蘇丹徒(今鎮江)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進士,授山西臨縣知縣。連丁父母憂,嘉慶六年(1801),服闋,發四川,補南充知縣。歷馬邊、峨邊兩廳通判,署資州、眉州、邛州,並有政聲。擢茂州直隸州知州。歷寧遠知府、建昌道、四川按察使。道光二年(1822),遷江寧布政使,迴避本籍,仍調四川布政使。三年(1823),以二品頂戴兼兵部侍郎銜,署四川總督,兼右都御使。五年(1825)實授四川總督,提督軍務,兼理糧餉,管巡撫事,兼署成都將軍。九年(1829),因年老召來京,署工部左侍郎,充乾隆甲寅、乙卯山西鄉試同考官,道光乙酉、戊子四川鄉試監臨官,武闈主考官。尋致仕,未幾,卒。詔贈尚書銜。詔嘉其“宣力有年,官聲素好”。奉旨入祀四川名宦祠,國史列傳。誥授榮祿大夫。葬鎮江東山村。

如此看來,東山村真不失為一處風水寶地,這裡還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歷史遺蹟、風塵往事有待探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