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情新形态下要做好大考——学习习主席讲话精神

习近平主席在14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他特别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佈局,健全国家储备体系,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採购供应体系。


自武汉开始的一场疫情,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资源储备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在我们这个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不仅普通民众买口罩困难,医院同样缺乏口罩、防护衣等抗击疫情的基本物资装备。在国际上採购也遭遇禁售、货物匮乏等困境。这印证了那句话:中国14亿人口,关键物资不能依靠他国。


近10年来,全球经历至少6次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世界上从来没有消停过,疫情日益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作为应对突发疫情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说应急物资装备关係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说法并不夸张。


非典疫情后,中国开始注重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包括医疗物资储备制度建立与完善。国家出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都对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储备等提出要求,但更多是宏观指导,较少量化方面的强制性安排,以及具操作性的指引。此次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特别要求,要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是对过去条例、预案的进一步要求。


积穀防饥、有备无患,这既是传统认知,也是科学之所在,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尤其如此。当重大疫情到来,全世界都无法救中国,我们只能依靠自救。为此,必须全面检讨应急医疗物资储备的制度,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危机储备制度是任何社会都应该建立的常规机制。据瞭解,美国医疗物资储备供应上主要有两种:一是国家储备库,要求紧急物资12小时内能够到达需要的地方;一种是通过合约储备于供应商处,要求在24到36小时能够到达。这些物质储备每年需要联邦政府支出5.8亿美元左右。而且美国几乎每年检讨调整相应防灾法规。日本对灾难的防范更严密,不仅有完善的法律体系,还有种类繁多、储备充分的应急物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完善领导机制、全民动员和参与的应急体系等。


此次疫情肆虐,也暴露香港应急物资保障的短板。不仅公立医院装备不足,私家医生的装备也告急,民众买不到口罩、消毒水更是导致人心不稳。

疫情新形态下要做好大考——学习习主席讲话精神


就公立医院而言,据称在一月防护装备还有三个月的用量,但仅仅到二月初,就变成只有一个月的用量了。其间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推究:一是补给跟不上,医院的常规补给渠道出现问题,后备渠道不足;二是有医护人员「高配」,或者有失窃情况——这两者都有内部人员披露,非常时期令人不安。但无论如何,公立医院是守护港人健康最重要的防线,不能有失,而防护装备就是医护人员的「武器」,必须充分保障。

疫情新形态下要做好大考——学习习主席讲话精神

香港是经历过SARS疫情的。此次依然出现口罩荒,不能不说是「小政府大市场」这僵化思维之害,以为凭著香港灵活的自由市场,就可以解决口罩问题。痛定思痛,特区政府应该像中央政府那样,为香港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健全储备管理体系和应急物资採购供应体系。为此,建议政府立法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的供应和储备,统筹全港应急物资发放。建立政府(医院)储备、企业(供货商)管控,合同型供货商管控等各个层面的储备,对企业和合同供应商政府予以适当资助和税收优惠。此外,利用大湾区建立政府资助企业投资的新型多次使用口罩,作为战略后备基地。当今全球人流往来越来越频密,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疫情都有可能向世界其他地方扩散。而香港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城市,中招机会不低。通过法规、制度来完善应急物资保障,我们才能在未知的下一场疫情中从容应对。

疫情新形态下要做好大考——学习习主席讲话精神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叶建明)



文\\ 叶建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