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情新形態下要做好大考——學習習主席講話精神

習近平主席在14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提出,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他特別強調,要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優化重要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佈局,健全國家儲備體系,建立國家統一的應急物資採購供應體系。


自武漢開始的一場疫情,令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資源儲備問題引發廣泛關注。在我們這個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和出口國,不僅普通民眾買口罩困難,醫院同樣缺乏口罩、防護衣等抗擊疫情的基本物資裝備。在國際上採購也遭遇禁售、貨物匱乏等困境。這印證了那句話:中國14億人口,關鍵物資不能依靠他國。


近10年來,全球經歷至少6次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表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世界上從來沒有消停過,疫情日益成為影響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社會穩定的重大事件。作為應對突發疫情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說應急物資裝備關係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說法並不誇張。


非典疫情後,中國開始注重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包括醫療物資儲備制度建立與完善。國家出臺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都對應急設施、設備、救治藥品和醫療器械等物資儲備等提出要求,但更多是宏觀指導,較少量化方面的強制性安排,以及具操作性的指引。此次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特別要求,要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儘快健全相關工作機制和應急預案」,是對過去條例、預案的進一步要求。


積穀防飢、有備無患,這既是傳統認知,也是科學之所在,對我們這個人口大國尤其如此。當重大疫情到來,全世界都無法救中國,我們只能依靠自救。為此,必須全面檢討應急醫療物資儲備的制度,儘快建立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


危機儲備制度是任何社會都應該建立的常規機制。據瞭解,美國醫療物資儲備供應上主要有兩種:一是國家儲備庫,要求緊急物資12小時內能夠到達需要的地方;一種是通過合約儲備於供應商處,要求在24到36小時能夠到達。這些物質儲備每年需要聯邦政府支出5.8億美元左右。而且美國幾乎每年檢討調整相應防災法規。日本對災難的防範更嚴密,不僅有完善的法律體系,還有種類繁多、儲備充分的應急物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完善領導機制、全民動員和參與的應急體系等。


此次疫情肆虐,也暴露香港應急物資保障的短板。不僅公立醫院裝備不足,私家醫生的裝備也告急,民眾買不到口罩、消毒水更是導致人心不穩。

疫情新形態下要做好大考——學習習主席講話精神


就公立醫院而言,據稱在一月防護裝備還有三個月的用量,但僅僅到二月初,就變成只有一個月的用量了。其間至少有兩個問題值得推究:一是補給跟不上,醫院的常規補給渠道出現問題,後備渠道不足;二是有醫護人員「高配」,或者有失竊情況——這兩者都有內部人員披露,非常時期令人不安。但無論如何,公立醫院是守護港人健康最重要的防線,不能有失,而防護裝備就是醫護人員的「武器」,必須充分保障。

疫情新形態下要做好大考——學習習主席講話精神

香港是經歷過SARS疫情的。此次依然出現口罩荒,不能不說是「小政府大市場」這僵化思維之害,以為憑著香港靈活的自由市場,就可以解決口罩問題。痛定思痛,特區政府應該像中央政府那樣,為香港建立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健全儲備管理體系和應急物資採購供應體系。為此,建議政府立法保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資的供應和儲備,統籌全港應急物資發放。建立政府(醫院)儲備、企業(供貨商)管控,合同型供貨商管控等各個層面的儲備,對企業和合同供應商政府予以適當資助和稅收優惠。此外,利用大灣區建立政府資助企業投資的新型多次使用口罩,作為戰略後備基地。當今全球人流往來越來越頻密,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疫情都有可能向世界其他地方擴散。而香港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國際城市,中招機會不低。通過法規、制度來完善應急物資保障,我們才能在未知的下一場疫情中從容應對。

疫情新形態下要做好大考——學習習主席講話精神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葉建明)



文\\ 葉建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