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古代有些中醫治瘟疫時自己能不被傳染,他們是怎樣自我防護的?

草藥黃曉敏


這種說法是以訛傳訛吧,或者說偽命題,沒有討論基礎,古代也有不少醫生被瘟疫感染死亡,多少醫生被感染基本就是個百分比的問題,不同瘟疫規模不同,結果不同,雖然不能貶低中醫歷史貢獻,但是也別神話中醫了,否則遇到大疫情一定會耽誤事的。


紫竹觀雪


瘟疫氾濫的前提是人員流動,在古代交通不便人員流動少,當瘟疫發生後,人還沒有逃離故土就已經病發身亡了!而一些醫生在發現瘟疫後做好簡單的防護,遮擋口鼻(主要是古代沒有防護服護目鏡,只有遮擋口鼻)然後喝一些增強免疫力的中藥,就開始用一些病人或者自己反覆試藥,他們是沒有辦法保證自己不會被傳染的。

我們通過歷史可以發現古時每次瘟疫過後都是十不存一。與其說是治好的不如說是瘟疫失去了新的傳染目標。活下來的都是自身抵抗力比較強的!以往的瘟疫不是沒有治好的,只是少之又少,而那個時候的中醫也是抱著必死之心在疫區活動,他們與病人沒有不同之處,他們也會被傳染,也會犧牲就像今天一樣,他們都是一群平凡的可愛的人!為全天下所有的醫護人員加油助威!!

武漢必勝!中國必勝!


元奕的爸爸


是物理隔離防護和中藥抗病毒防護相結合

一、看題目不是全部的中醫在治療瘟疫時候自己都不被傳染,是有些不被傳染。所以並不是古代的中醫在治療瘟疫的時候都可以用自我防護做到自己不被傳染的。那麼沒有被傳染的也就是是有一定比例的。可見在古代對於瘟疫的防護和現代是沒有辦法相比的。但是並不是說古代中醫在防治瘟疫時全部束手無策,也是有我們可以借鑑的地方的。有些方式就是用到現在都是十分管用的。

二、古代中醫的物理防護:能夠有效防護源於對瘟疫的瞭解。古代哪些“抗疫”中醫多數在救治病人的時候需要對瘟疫的傳播有所瞭解的。古代中醫對瘟疫的瞭解有書為證“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蜇”千百年來,發生在中國的歷次瘟疫都是按這個規律始終的。可見對於瘟疫流行規律我們古代中醫是由瞭解的。那麼在防護的時候對於古代的中醫沒有像我們現在的口罩和防護服等有效的防護措施,但是也並不是對於這個沒有辦法,他們由用藥水泡煮過的布蒙面。(我們看電影的時候在古時候遇到由放毒煙的情況就用撒尿過的布蒙面也是有這樣的意思)達到我們現在類似口罩的隔離效果。在醫過病人後用含有中藥的水洗手和臉等可能外露吧部位。達到我們如我們現在消毒的功效。

三、古代中醫的抗病毒中藥防護:這些古方在民間和一些書籍中都有記載,對應於何種瘟疫使用何種藥方。但主要是抗病毒的和提升免疫力的(我們看一些電影中有避毒丹,但屬於此類)。就在我們這次抗擊疫情中關於中藥的防治的方劑在市面上有一定的市場是有根據的。不僅在防護,就是對於在治療瘟疫中的辯證施方更是在這次抗擊病毒的治療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這個在最近的新聞報導中有許多描述。


chereper


遠古時期沒有詳盡記錄,也不討論,1910年東北鼠疫,清末國內還是中醫為主,當時中醫主動請纓,結果去了的中醫死了一半,最後31歲的伍連德力主動請纓,用西醫辦法67天殲滅鼠疫,有興趣去了解下伍連德。


小馬哥258258


先入為主的問題,根本不存在這種情況。1910年東北鼠疫大流行期間,總死亡6萬多人,防疫人員死亡最多的是當地的中醫、急救車司機和雜工,因為他們中很多人缺乏現代防疫知識和訓練。長春市31名執業中醫大夫死亡17人,而伍連德領導下受過訓練的西醫死亡很少。


簡單生活210299017


香油塗鼻



電動機1


中醫藥裡面有很多防疫解毒的藥,譬如,蒼朮,石菖蒲,雄黃等,中醫通過合理搭配,打成粉末,用香油等調塗鼻腔,能很好的防疫解毒。並對疫區用中藥煙燻殺滅疫毒。

中醫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同時結合內服中藥中藥益氣固表,增強抗病能力。通過這些綜合防治措施。所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感染機會。

當然隔離,避免接觸和個人衛生也是預防的必要措施。


養方堂中醫治失眠


以前古人;懂得醫道的醫師,都是懂得某一套修身方術的!吐納行氣,激活氣血,加強新陳代謝,及吸收功能性的修身法則的!!!

現代的醫生,有張文憑正書就不得了了!好象什麼都懂得!結果是自身都有病,還為他人診治,,,,,

一一一一東方道人一一一一

以前學醫要拜師的,那樣才可能學到真實的醫術!


陳方友213


當一個醫生髮現發生瘟疫時,他的第一個反應應該是如何防禦吧。首先依靠先輩留下的經驗進行防禦,然後通過望聞問切觀察病患,研究治療的方法。也許這就是醫生患病少的原因吧


華樹


首先肯定有些醫生也感染疫情去世的,所謂倖存者偏差是存在的。但能活下來的做法就值得借鑑了。相比普通人,醫生的免疫力會強一些。一是醫生平時注意調理身體,抵抗力強;二是會提前服用一些預防性的藥物,或者配帶藥囊;三是有些醫生會有防護性的裝備,如經過藥物處理的頭套手套;四是經驗豐富,注重自我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