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守護城市“燈塔”:疫情下中國實體書店積極自救

守護城市“燈塔”:疫情下中國實體書店積極自救

保羅的口袋書店線上讀書會海報。受訪對象供圖

新華社合肥2月28日電(記者 汪海月)從年三十到現在,合肥書店保羅的口袋已經停業一個多月了。其旗下的四家書店,在這場疫情之下,都被迫關閉店門。

“這次疫情對實體書店有很大的衝擊,即使復工,上半年的營收也會大幅度銳減,支付不起人員薪資和房租等開銷的話,就會面臨倒閉。”保羅的口袋創始人之一朱莎說,疫情進一步放大了實體書店的經營問題。

全國中小書店聯盟“書萌”於今年2月對全國1021家書店的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截至2月5日,90.7%的書店選擇停業,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面對“寒冬”,中國實體書店選擇把書店搬到“雲端”,利用直播、線上讀書會、線上銷售等多種方式走出孤島,積極自救。

從1月31日開始,保羅的口袋嘗試辦起線上讀書會。邀請詩歌學者、文學愛好者、營銷廣告人等在微信群裡圍繞不同主題和讀者進行分享和討論。

“目前我們辦了四期線上讀書會,差不多有200人參加,反響熱烈,前三期自己策劃,每人10元自願掃碼加入。”朱莎說疫情加速了網絡時代的進程,也促使他們進一步思考經營方式的轉變。

在安徽的523家新華書店,線上“聊書”會、微店、讀者微信群、電商直播等多措並舉,探索一套深受讀者歡迎的新服務方式。

守护城市“灯塔”:疫情下中国实体书店积极自救

安徽新華書店工作人員現場打包圖書。受訪者供圖

據皖新傳媒“閱+”事業部總經理黃震介紹,目前全省新華書店共組織了20餘場線上“聊書”會,觀看人數近10萬人次,建立了1000多個讀者群,服務讀者超過30萬人次,當地以社群電商小程序和微店為線上平臺,嚴格對商品進行消毒後,通過快遞將圖書配送到讀者的家門口。

“疫情之下,應該充分利用書店在本地的優勢,為當地讀者提供社群化營銷和急需的服務,強化和讀者之間的聯繫。”黃震說。

各地書店紛紛求變,探索新途徑。浙江的言幾又書店在2月5日開啟“精神食糧補充站”,供讀者在線選購,快速配送,最快次日達,並和餓了麼平臺合作,上線半小時同城配送服務。上海的鐘書閣開啟多場“無人書店”直播,向讀者介紹書店和圖書。

守护城市“灯塔”:疫情下中国实体书店积极自救

上海鍾書閣閔行店店長謝寧(左)在實體書店內通過網絡直播銷售圖書。新華社記者王翔攝

2月20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150多家書店在線上開啟了“書店燃燈計劃”第一期:閱讀,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在全國各地的書店微信群裡,近4萬名讀者在線上聆聽了作家李浩關於閱讀的分享。

這場“自救”得到了廣大讀者的關注和支持,截至2月27日,新浪微博上“實體書店集體自救”的話題有800多萬的閱讀量。

2月24日,單向街書店在官方微信號發起了一場眾籌自救,讀者可以購買不同額度的線上儲值卡,這一行為很快在網上引起熱議。

90後北京白領孫則書在公眾號上看到這篇文章後,立即購買了50元的儲值卡,並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寫道“保衛書店,城市的大腦”。

在孫則書看來,實體書店是一種精神港灣,置身書店時的寧靜感和幸福感是電子書無法給予的。“如果書店因為疫情撐不下去是件很可惜的事,我也願意盡一點小小的力量幫書店渡過難關。”孫則書說。

“這次疫情在帶來衝擊的同時也是倒逼書店轉型的一個契機。讓我們意識到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和社交工具來為讀者提供線上服務,增加服務的路徑和手段。”黃震說,這對於未來書店的抗風險能力包括營銷能力的建立都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