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只要你有“瞎编”故事的能力,再难搞的娃都会很好带


即便很好养的孩子,都会有让人神烦的时候。生病时抗拒吃药,让收满屋乱扔的玩具死活赖着不做,喊半天也不为所动、拖沓无比……但我们也知道,碰上这些时候,越是硬着来就越是闹得鸡飞狗跳,两败俱伤。孩子的力量比大人弱,所以只要和我们发生冲突,他们就很容易用发脾气的方式来回击大人。于是在发生冲突时,无论怎么讲道理、谈条件,都很难突破孩子的情绪困境。这时,能够把我们和孩子连接起来的,只有他们的世界里能够接受的东西——好玩的、有趣的。所以“搞定娃”能屡试不爽的方法就是“编故事”。讲不理的时候,砸个故事过去,立马收编,妥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只要你有“瞎编”故事的能力,再难搞的娃都会很好带

只要你有“瞎编”故事的能力,再难搞的娃都会很好带

我有个朋友小果妈,她和很多家有学龄娃的妈妈不太一样,小果妈似乎都没个焦虑的时候。但凡提起小果,都是些母女间的趣事、乐事。刚认识小果妈那会儿,我一直觉得是她女儿天生比较好弄,或者是她比较心大,但后来了解多了才知道,小果的好带还真不是天生的,拗的时候也很拗,只是因为小果妈自己像个活在童话故事里的人。并不是说她不谙世界,而是她真的太会编故事了。每次小果出现“难弄”苗头时,都能被有妈妈的故事带到了另外一个没有命令、没有说教的魔法世界中。小果妈和我分享一次小果生病时不肯喝药,她的“人肉故事机”是如何奏效的

只要你有“瞎编”故事的能力,再难搞的娃都会很好带

“小果,妈妈跟你说噢,有一天晚上,警察在小巷里巡逻的时候看见有十几个流氓在闹事,他们抢小孩,打人,还把水果摊都掀翻了,警察马上冲过去保护大家,可是坏人手里有大刀,警察也很厉害,会武功,而且有枪,但是坏人有十个人,警察只有一个,眼看寡不敌众,警察叔叔马上掏出对讲机说,‘总部总部,我要支援,快点’,说完就晕过去了……”“那其他警察什么时候到?快去啊!”刚刚还在哭闹不喝药的果果,忍不住问。“支援的警察过不去,路被堵住了呀。”小果妈说。

“怎么会被堵住呢?”小果有点着急了。

“因为有一个小女孩儿不肯吃药,在马路中间哇哇大哭,所以那些警察过不去啊。”小果妈无可奈何地说。

突然,小果眼泪汪汪的,端起药汤咕咚咕咚喝了下去……

刚才还在讲警匪故事的小果妈,话锋一转,开始编故事后续:“昨天医生拿个听诊器,一头放在你身体上,一头连着耳朵,你以为他在听什么呀?!他就在跟你身体里面的警察细胞通话呢,问问他们需要多少支援,坏人是什么类型的,然后医生才能作出判断,派怎么样的警察过去。”

一个有头有尾有交代有联结的故事就这么编完了,双赢。

而小果妈自己也坚信,故事跌宕丰沛的情节和隐喻,是可以弱化孩子的情绪和对抗心理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发挥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只要你有“瞎编”故事的能力,再难搞的娃都会很好带

只要你有“瞎编”故事的能力,再难搞的娃都会很好带

可能你会质疑,如果长期用编故事的方法来让孩子回避现实的痛苦和麻烦,孩子会不会活得太虚幻,长期就会变得抗挫能力很差?并不会。
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往往更容易成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先说说小果这个被妈妈故事“忽悠”大的孩子,如今小学二年级了,现在是什么样。小果在上幼儿园的阶段还有些孩子天性的会哭、黏人,但慢慢地随着长大,我能感受到她在和人的相处和表达上,是个相当细腻温暖的孩子,尤其对艺术的感受力特别好,8岁大的孩子,随意一个习作,就是下面这样的:

只要你有“瞎编”故事的能力,再难搞的娃都会很好带

△小果作品不仅如此,小果还特别独立。就比如这一阵在家上网课,她自己保持每天准点起床、吃饭的规律作息,至于上课、作业这些,都是小果自己来安排的,反倒是不用操心只爱童话世界的小果妈,每天睡到自然醒。(突然觉得会讲故事的妈妈很有福气)
当然,我相信,小果没有因为被故事灌饱而变得太虚幻、习惯性逃避困难,是因为小果妈妈在讲故事的时候,并不是当成一种工具来配合着自己,最终达成让孩子完成要求,而是通过故事的情感属性和感染力,让发生冲突的大人和孩子之间瞬间建立连接和共情。当我们把孩子的挑战行为或情绪困境视为一个“问题”时,我们会总是盯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越是解决问题的逻辑和道理,在这种时候越行不通。

只要你有“瞎编”故事的能力,再难搞的娃都会很好带

《故事知道怎么办》的作者苏珊·佩罗曾说过:孩子处于一个更梦幻的阶段,他们的大脑既对物质实体开放,也对更微妙的、精神的实体开放,没有什么比丰富的故事王国中蕴含的真理能更加直接地接近孩子。
苏珊·佩罗自己的几个孩子,也都是听着她的故事长大的。她在书中曾说起,儿子杰米3岁时很讨厌洗头发,不是一般的讨厌,而是非常讨厌。每当洗头的日子,杰米总是想办法拖延时间。有一次杰米大喊大叫时,苏珊突然有了一个主意,她决定借助小熊形状的洗发水瓶子,讲一个疯狂的故事。

杰米的喊叫声中,苏珊的故事是也是喊着开始的。她赋予洗发水小熊一个爱冒险的人格,四处旅行,穿越森林,沿着小河去了许多城镇。一路上,每个见到他的人都和善地跟他打招呼说“你好”,但每次小熊开口想和他们说“你好”时,说出的不是话语,而是一串串的泡泡……事实上,当苏珊刚开始讲几句,杰米就停止了他的大喊大叫,被故事吸引住了。


其实这个故事从内容上甚至都看不出任何目的性,仅仅是因为角色足够亲近又有些非凡,让杰米忘记了洗头带来的不悦。

后为苏珊只在给杰米洗头的时候讲这个故事,每次讲故事之前,她的一个规定动作是把洗发水盖子拎开,而每两次洗头之间,小熊瓶子的洗发水,高高地放在浴室的架子上……故事的趣味性和因“洗头时才讲”带出的特定仪式感,让杰米对这个洗发水小熊的故事充满了期待,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隔天就想洗一次头。

只要你有“瞎编”故事的能力,再难搞的娃都会很好带

所以,故事的魅力,并不是能让我们当下达到目的,而是能将我们想要传达的东西变得面目可亲,更易于被孩子接受,孩子在接受的时候也是内心充满着温暖和爱意。

普林斯顿大学的Uri Hasson有个研究称,人们在说故事时大脑某个区块会变得活跃,听故事者在几秒内大脑同一区块也会开始活跃,故事能让彼此的大脑“同步”,很快形成共振。

只要你有“瞎编”故事的能力,再难搞的娃都会很好带

这个共振处就在大脑的脑岛区,而脑岛参与处理情绪及整合来自身体和外界的信号,是自我情绪和自我意识加工的地方。换句话说,当孩子开始听妈妈讲的故事,也意味着他和妈妈在大脑的脑岛区发生了共鸣,甚至是产生了共识。那些蕴藏在故事里的道理自然就能被孩子吸收。至于什么样的故事更奏效一些,通常来说,编故事的关键在于,要在故事开始时快速引起孩子的注意。这跟写小说一样,开头就要有一个悬念或是高潮,有了吸引的点,孩子才能脱离当前的情绪,专心听下去。

OK妈说:可能有些妈妈要瞎编可以,但是万一漏洞百出咋办?完全没关系的!因为比起追求故事完美,更重要的是我们愿意尝试着编故事给孩子听。就像苏珊说的那样,如果有什么“能够激发你为孩子创作疗愈性的故事,那么,请千万不要执着于追求完美。你创作的故事可能有很多纰漏,但是,‘光就是这样照进来的’。最重要的是,你尝试了!穿过这些纰漏的光芒可能恰恰是你最好的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