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欣賞音樂的美感是練出來的嗎?

老羊毛


欣賞能力需要經過培養,所以欣賞音樂的美感,也是要經過訓練的。比如交響樂誰都可以聽,但不是誰都會欣賞的。

看了很多回答,但個人覺得欣賞音樂的美感首先是喜歡音樂,喜歡是一種興趣,是興趣就需要培養,儘管你再有天賦,如果沒有後天正確的培養,那可能說起來只是個笑話!特別是面對基礎知識的培養,培養的過程其實就是訓練的過程,所以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欣賞音樂的美感是練出來的。

欣賞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因為喜愛,後天培養的或養成的,欣賞音樂也不例外。懂得欣賞除了自身理解能力、感受能力,更需要足夠的相關知識,有了這些前提可能還不夠,主要還要利用這些能力去不斷的聽,廣泛的聽、重複的聽、重複的感受,還要去學習瞭解其藝術表達語言,相關音樂知識!幾年或者更長時間訓練和養成習慣,各重風格的音樂,一聽便知種類、功力好壞、創作情感深意的表達等等,準確尋找到音樂的美點。反之一個連音樂風格、功力好壞,都無法辨別,談何欣賞音樂的美感~頂多放個音樂熱鬧一下,或者根據情緒調節一下氣氛而已~






我繪畫


欣賞能力也是技能,是技能就一定包含兩個重要因素就是,天賦和努力。天賦佔的成分非常的少,擁有的人也不多。所以主要還是靠練。

欣賞能力的“練”,又分為“無意識 的鍛鍊”以及“有意識的鍛鍊”。

無意識是在你沒有主動去鍛鍊的時候,身邊所聽到的音樂。例如:家人在放音樂聽歌,你有意無意地也跟著聽。這個過程大部分指4-5歲以前,會在潛意識形成一定的欣賞能力。而且隨著身邊的音樂環境變化,欣賞的方向和能力也會隨著變化。

有意識的鍛鍊,就比較廣泛了,包括純粹聽音樂,包括找音樂的書籍學習,包括學習樂器樂理,包括聽前輩長輩老師的講解介紹,等等。當你的知識量,聽的音樂的量,不停地積累,會逐漸形成自己對於音樂的一種理解以及衡量標準。


混音師天職TimChan


欣賞音樂的美感是練岀來的嗎?這個問題我聽起來很熟悉,因為經常有朋友會問我如何欣賞美術作品,這種審美感覺的建立是渾然天成還是後天努力(鍛練或培訓)?雖然問的是音樂但我想同為藝術,原理是相同的。

在藝術領域裡我們不可否認天賦異稟的重要性,這是祖師爺賞飯吃,但這種天賦與靈氣不被啟動,又如何可以持之以恆保持水準不下線,那我想就沒有“天才出自勤奮”這句話了,因為即是天才又何須再練

那麼回過頭來說音樂的欣賞其實是一個綜合素養的體現,因為音樂的創作本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們在欣賞的時候是否能將主觀與客觀的感受區分開來,靠的是後天文化的基奠,比如音樂的創作背景、時代、人文等等,首先是要學會如何欣賞,這個“學”也需要“練”的過程,比如什麼是“陽春白雪”什麼是“下里巴人”這些都是在反覆對比、練習中去感受到的…何為雅樂,何為俗音,不能說藝術沒有好壞之分,可以沒有高下但一定有“美”的界別

再舉一個更為通俗的例子,比如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如何區分美式發音和英式發音?如何從別人的口中聽出是否純正,不也是從多聽多練開始的嗎?[微笑]



小趙趙睿


是的也是要練出來的,要多聽才可以理解和認識

小朋友彈鋼琴也拉小提琴,家長卻五音不全,一樣樂器不會。鋼琴老師經常組織家庭音樂會,音樂會上,除了孩子外,老師也會演奏幾曲。音樂真的美妙,雖然家長不懂音樂,但也能感受音樂的美妙。

偶爾想過,為什麼世界上大多人都覺得某個曲子好聽呢,這裡不乏山村裡的老人。我覺得定是曲子的節奏,旋律,章節,曲調 適應了人腦中由基因帶來的固化的神經元細胞的需求吧。

因為音樂其實無非是空氣的震動而已,但人類的耳朵和大腦解碼的“美妙音樂”一定是適應了大腦的固有的物質的構造。

所以說音樂美感也是可以練出來的,要多聽才有記憶和印象。


仁雲莙時代藝術


注重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

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也是整個審美體驗的基礎,因此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於音樂教學全部過程。其目的是在聽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發展學生對音樂要素的精細、敏銳的感覺和反應,引導學生喜愛音樂、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本節課中學生通過聆聽音樂想象畫面,聆聽音樂感受四三拍的音樂特點,聆聽歌曲思考歌曲的演唱的內容,男生演唱女生欣賞,女生演唱男生欣賞等聆聽音樂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反覆聆聽音樂,有目的的、有針對性的,這種聆聽方式遵循了聽覺藝術的認知規律,發揮了音樂教育的功能。

  二、循序漸進地學唱歌曲,細雨潤物生地解決歌曲的重、難點。

要做到指導學生循序漸進的學唱歌曲,就要求教師要全面挖掘、分析教材。找準歌曲的重點、難點。揭示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這首歌曲的重點是學生能用中速、親切、甜美的聲音演唱歌曲。難點是學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時,進一步感受

  在歌曲中的作用極其表現。本節課學生通過默唱歌曲、輕聲演唱歌曲,引導學生看書,找出歌曲中有困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等音樂符號在歌曲中的演唱。當學生能準確的演唱歌曲後,在讓學生進一步的體會歌曲的速度、音色、力度等,學生能有感情的演唱這首歌曲。整個學唱歌曲的過程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演唱歌曲的音樂要素,細雨潤物生地解決的歌曲的重點和難點。

  三、強調情感體驗 激發情感共鳴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識到音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以自己對音樂、對音樂教育、對學生的真情感染學生,使學生喜愛音樂;以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動情表現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來體驗音樂的美感;以自己生動活潑的形式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獲得充分的滿足和愉悅健康的審美體驗。本節課當學生能做到有感情的歌唱後,老師進行表演唱,激發學生用表演唱的形式表現歌曲,進一步的啟發學生還可以用哪些形式創造性地表現歌曲。學生自主設計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最後學生能富有表情的演唱、演奏,充分表現出對這首歌曲的喜愛之情,掀起整節課的高潮。在歌曲的拓展部分,老師演唱《山路十八灣》,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回顧這節課,我感到老師的語言還應更貼近學生,兒童化、趣味化,更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就更好了。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養成學生健高尚的審美興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紅塵音樂匯


接下來我的回答中將會闡述如何欣賞音樂的美感,同時也有幫助大家提升自己音樂鑑賞能力的一些書籍,希望給大家更多的幫助

1,能夠欣賞到音樂的美感,需要豐富的人生經歷和足夠的文化修養,音樂來源於生活,音樂的靈感也來自於生活,所以欣賞音樂需要多去體驗大自然的美好,多去了解人文風景,博覽群書,才能讓自己有足夠的水平欣賞藝術。這樣才能判斷和篩選什麼是好的音樂,能夠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啟發音樂,不是什麼音樂都是要聽,有很多曲子,純粹是口水歌,流行一時,真正好的音樂,一定是經久不衰永流傳的。

2,音樂的美感不像舞蹈,繪畫相對來說比較直觀,想要了解音樂,還需要多去關注作曲家當時的時代背景,作曲家本身的人物性格以及家庭背景等等,以及當時的藝術風格是什麼,這樣才能夠正確的去理解作品,瞭解作品。所以想要欣賞音樂前期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推薦閱讀:《西方音樂史》《中國音樂史》

通過學習中西方音樂史認識到一眾舉足輕重的音樂家之餘,更能瞭解到產生不同音樂的社會背景和該歷史時期的人文精神、審美特徵,從而提升對音樂的鑑賞能力。本書是一堂深入淺出的音樂歷史課,對所有學習音樂的學生和音樂愛好者也甚具參考價值。

3,音樂屬於藝術的一個門類分支,在藝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當然想要理解音樂,欣賞音樂,還要學會欣賞其他門類的藝術。比如鋼琴印象派作品很多來源於當時的印象派畫作,真正瞭解了印象派繪畫作品,才能更好的去演奏印象派作品。推薦大家閱讀:《藝術概論》

藝術概論是一門研究藝術活動基本規律的課程,是闡述藝術的基本性質、藝術活動系統以及藝術種類特點為宗旨的科學體系。是高校藝術院校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藝術概論是對藝術活動進行分析、研究,以揭示藝術的本質和規律,指導人們按照藝術的特殊規律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鑑賞,提升人們的藝術修養,充分發揮藝術的各種功能的學科。

綜上所述,欣賞音樂的美感,與其說是練出來,不如昇華一點,是通過修煉來的,著名的企業家,稻盛和夫老先生曾經說到:人生的意義在於提升心性,磨鍊靈魂。那麼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何不通過自己來修煉音樂,通過學習音樂,欣賞音樂,來提升自己的鑑賞能力呢?喜歡音樂的人,他的一生一定是豐富多彩的,音樂能夠帶來無限的美好,所以一定要多多欣賞美好的音樂。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哲哲鋼琴老師


我們將欣賞音樂分為3個階段:官能的欣賞、感情的欣賞和理智的欣賞。官能的欣賞主要滿足於悅耳即好聽,是比較膚淺的欣賞。那麼,要對一個音樂作品進行全面的領略,從而獲得完美的藝術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賞外,還必須進入感情的欣賞和理智的欣賞。

第一個層次

官能的欣賞。這一層次的欣賞主要滿足於悅耳動聽,是比較膚淺的欣賞。處於這一層次的欣賞一般是出於對音樂所產生的音響所引起的興趣去聽音樂,在這個層次上聽音樂,可以不需要深入的思考。在這樣的欣賞中,音樂把可以把欣賞者帶入了一個幻想的境界,而欣賞者卻對音樂作品本身沒有多少理解。這種具有美感特徵的官能欣賞,對許多人都會產生類似的感染力。因此,官能的欣賞層次在音樂欣賞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個層次

聯想的欣賞。在這個層次中,欣賞者對音樂的作品滲入了主觀的分析和理解,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音樂可以激發他的喜怒哀樂,可以使他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想象和幻想,從而在音樂中獲得優美的享受。欣賞者對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努力地去感受和聯想,逐步獲得一定的理解。

第三個層次

理智的欣賞。欣賞者不僅對音樂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音樂形象有較深刻的理解,而且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作品的形式和風格都有較豐富的認識。他可以從整體上了解音樂作品的結構和作品所要表達的豐富感情以及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內容。通過欣賞,使自己的精神獲得極大的滿足,達到一種新的思想境界。在這個層次中,欣賞者一方面深入到音樂之中,另一方面,欣賞者能超脫音樂,預感到音樂將要前進的方向和發展的層次。

要從官能、感情和理智三個方面全面地欣賞一個作品,就必須瞭解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一首音樂作品,總是表現了作曲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因此,要比較深刻的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就必須瞭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特點。例如:肖邦成熟時期的鋼琴作品反映了1830—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以後,她對波蘭局勢的悲憤、焦慮與對苦難祖國的深切懷念。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五、六交響曲和許多浪漫曲,反映了當時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亞歷山大二世和亞歷山大三世反動統治下苦悶彷徨的心情和渴望光明幸福的意願。

總之, 音樂欣賞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即從感性到理性認識又回到感性認識這樣三個階段。這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欣賞音樂的階段不同,所帶來的思想內容也就不盡相同了。在音樂欣賞的審美過程中,內心體驗與認知活動總是是結合在一起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這一發展過程總是不會停滯不前,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也將會是無止境的。


季海居士


音樂是一門非常感性化的表演藝術,音樂表演上的頹廢和墮落貶低和醜化了音樂,特別是一些不健康的音樂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心靈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和侵蝕。有些藝人表演矯揉造作,歌聲嗲聲嗲氣;另一極端是用不加修飾的喊唱和嘶叫的沙啞聲來表現音樂藝術。這兩種音樂表演使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樂教價值降到了極低點。因而,音樂表演的分寸感也是區劃良莠的標尺。當前有害音樂往往詞、樂、形三位一體,綜合作用於青少年,其誘惑力相當可怕。有些歌曲從歌名上已見一斑,如《瘋狂的週末》《性感系列》《濟公戲嫦娥》《僧尼浪漫曲》《小尼姑做了一個夢》《豬八戒戲嫦娥》等等。


糖果的藝術


個人感覺,欣賞音樂的美感不是練出來的,他與人和人之間的閱歷還有學識有很大的關係,並且也與當下有很大的聯繫,它是人心裡的聲音,而欣賞音樂,則是通過外界的聲音與當下情景的結合與共鳴。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在講,音樂是一種高雅的藝術,想要欣賞它的人,也必須是高雅的人,因為只有高雅的人才能欣賞的了它的美,才配的上他的美。而就我看來,他是一種呼聲,當下的呼聲,是與心靈共鳴的呼聲,任何人都可以欣賞,而任何人也都會欣賞。

音樂是一種表達,他所表達的,是作者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而聽到的人,也恰到好處的在這個場景內進行傾聽,二者便產生了共鳴,產生了聯想,通過這種聯想,聽者不自然的進入到了創作者的內心世界,與創作者共同進入到了當時的場景之中。

以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為例,當你閉上眼睛傾聽這段音樂的時候,用心感受這樣畫面。在城堡裡,一群衣著華麗的男女在大殿內偏偏起舞,他們身著各式晚禮服,享受著當下。女舞者在男舞者的映襯下,時而踮腳旋轉,時而起身跳躍。大殿內一片華麗的場景。

而在城堡的周圍管家以為他們準備好了宴會的食物,大家在跳完舞蹈之後,盡情享受當下的喜悅。

音樂與文字一樣,它也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描述,而與文字間略有差距的就是,文字所表達的更為直接,而他所表達的,更為抽象,也更為廣泛。


大胖子爸爸


是通過練習能提高欣賞水平的。

音樂欣賞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一般地說,人們在欣賞音樂的實踐中往往要經歷三個不同的層次,或者說要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層次,官能的欣賞。這一層次的欣賞主要滿足於悅耳動聽,是比較膚淺的欣賞。處於這一層次的欣賞一般是出於對音樂所產生的音響所引起的興趣去聽音樂,遇到“聽不懂”的或認為“不好聽”的樂曲就不去聽。在這個層次上聽音樂,可以不費腦子,不需思考。在這樣的欣賞中,音樂把他帶入了一個幻想的境界,而他卻可以對音樂作品本身沒有多少理解。這種具有美感特徵的官能欣賞,對許多人都會產生類似的感染力。因此,官能的欣賞層次在音樂欣賞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個層次,聯想的欣賞。在這個層次或階段中,欣賞者對音樂的作品滲入了主觀的分析和理解,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音樂可以激發他的喜怒哀樂,可以使他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想象和幻想,通過音樂欣賞,他可以感受到許多難以言喻的東西,可以產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在音樂中獲得優美的享受。欣賞者對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努力地去感受和聯想,逐步獲得一定的理解。這一層次的欣賞是大多數音樂欣賞者通過實踐都能夠達到的。

第三個層次,理智的欣賞。欣賞者不僅對音樂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音樂形象有較深刻的理解,而且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作品的形式和風格乃至作者的創作動機、表現手法都有較豐富的認識。他可以從整體上了解音樂作品的結構和作品所要表達的豐富感情以及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內容。通過欣賞,使自己的精神獲得極大的滿足,達到一種新的思想境界。在這個層次中,欣賞者一方面深入到音樂之中,不僅對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法有較為敏銳的感受,而且對作品的形式、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賦予作品的思想內容有較為充分的理解。另一方面,欣賞者能超脫音樂,預感到音樂將要前進的方向和發展的層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