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看完《肖申克的救贖》,為何感覺沒有想象中那麼驚豔?

霜月故事


《肖申克的救贖》不是快速消費的影片,它是需要用心慢慢感受主人公的心理情感的。影片主人公安迪本是個銀行家卻因被指控殺害妻子和情人判無期徒刑。在監獄裡結識了好朋友瑞德,在長達四十年的監獄生活裡,安迪從未放棄出逃,他內心滿懷希望,他精心設計出逃計劃,最終和好朋友瑞德在太平洋海濱相會。所以這部影片著重突出“希望”二字,一個被判無期徒刑的罪人每一天都度日如年,但內心卻一直渴望外面的世界,他從未想過放棄,在如此冰冷專制的肖申克監獄內,有著一個內心充滿自由與渴望的青年,這是多他自己最有希望的救贖,終於這道希望之光砸向了安迪,讓他終於擺脫牢籠,擁抱光明和自由。其實這也是導演的意圖所在,影片蘊含著導演的思想和美學,他希望能通過此部影片告誡眾人要心存感激與希望,光明終有一天會來臨!



妮娜撩電影


我已記不清花了多長時間才看完這部電影,感覺過了很長時間。剛開始,我覺得這部電影並沒有別人說的那麼好,和其他電影一樣,一樣的開頭情節,一樣的故事描述。可是,我堅持看下去,漸漸地,我感覺自己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如同往昔深愛的人,她身上的一切都充滿魔力。儘管到了午休時間,我仍要堅持把它看完。

看完後,什麼感覺呢,我總感覺自己向聽了一堂生動的課,課後感覺自己知道的實在太少,或許我是在與一位哲人聊天,他對生活的見解深深吸引著我。看完後,我不僅為其中的故事情節所打動,更為這部電影解讀人性的力度而感到震撼。

其實,在我看來,生活不就是一座無形的監獄嗎?不知是犯了什麼罪,我們就這樣被審判為無期徒刑。用電影裡的一句話所說,在這座監獄裡的所有犯人都是無罪。但是,我們判了無期這是事實。生活在這座監獄裡,最可靠當然是最有用的就是時間。每天,我們都會無事找事做。剛開始,我們會感覺很痛苦,畢竟自己一下子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外面世界的一切。頭一天晚上,將是我們最難熬的時刻。有許多人會在這一天晚上哭鼻子,鬧著要回家。可是,這如典獄長所說,從進入這裡的一刻起,生命交給他們,希望留給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是那麼的體制化,隨著時間的延長,我們如果不充滿希望,那麼可能就要在監獄裡度過餘生了。

在監獄裡,我們會遇到很多人,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在這些集體裡就藏著重獲自由的希望。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安迪就做到了這一點。雖然,剛開始來的時候,他不與人交流。但過了一個月之後,他終於打開了話匣子,與監獄裡的同事交流。其實,在我看來,他不是不說話,而是在觀察周圍的一切,緊接著考慮自己該怎樣去適應周圍的環境。他首先找到了有求必應的瑞德。有求必應,這四個字很重要。它能代表你走向成功所要用到的一切有形的工具。其實,從進入牢房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規劃自己以後的道路。是終日遊手好閒的過,還是滿懷希望的過?在找到合適的夥伴後。主人公安迪就決定開始實現他的宏偉理想。

在這個人生裡,要想在困境裡成長,我們就必須具備三要素:希望,計劃,人緣。一個有希望的人,絕對是一位很成功的人,在這部電影裡,男主人公安迪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希望。雖然自己是判了無期徒刑,但是任何外在因素都不能阻止他實現自己的理想,有希望就有成功的渴望,千萬不可輕視希望所蘊涵的力量。儘管在生活當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困難和險阻,但是這一切也許是自己前進的階梯。

有希望只說明有前進的動力,但接下來的路還很長,我們該怎麼走,還是由我們自己決定。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定的計劃性,切不可矇頭亂撞。從這部電影裡,我們能得到很好的啟示。主人公安迪在一個月後他就開始實施他的計劃。這計劃可是一時的頭腦發熱,它的制定,可是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透過時間與高牆的限制,他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看未來。他所做的一切,在別人看來都是令人不可思議的。無論是堅持不懈地給州議長寫信,索要一些書籍。還有,他通過這種方式與外面的世界保持聯繫,以至於自己不脫軌太嚴重。

具備了前面那兩個要素後,要想成功,他必須要有很好的人緣。人,畢竟是生活在社會之中,不可能單獨存在。即使在高高圍牆下的監獄裡,要想成功越獄,就更不能單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一隻手指是沒有力量的,但是五隻手指聚在一起就是能擊打出去的拳。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作為其中的我們,有時需要一雙會過濾的眼睛。在這部電影裡,男主人公安迪懷著一顆無比真誠的心與其他人交往。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他們一起在外面出勞力時,他無意間聽見獄警的談話。而且談的是他所擅長的理財。這就是機會,這就是上天的青睞。

儘管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但是是機遇就不得不一試。同時,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會去的。同時,他也提出:若成功的話,他將給他的同事每一個人一瓶啤酒。他知道,一個長期呆在監獄裡的人,所追求的不是高樓大廈或十分昂貴的東西,一瓶啤酒也許就是他朝思夢想的東西。通過這件事,他是懷著一顆無比真誠的心與獄友交往的。當然,他也獲得了獄友的幫助。如果沒有一把鐵錘,他是不會鑿出一條逃跑通道的;類似的事還有很多。比如說,他默默無聞地為典獄長洗黑錢,夜以繼日,有十幾年之久。哪個領導不喜歡為自己孜孜不倦工作的人?同時,他也得到了許多別人根本就不想的待遇。畢竟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

生活,就是一座監獄。在監獄裡,我們該怎樣去生活?這部電影已經給我們答案。

至於為什麼自己看著覺得沒那麼驚豔,可能你對生活的感悟還不夠吧。




豬豬影視廳


肖申克的高牆,也正是代表著這種社會的種種束縛。牆內,是我們所處的真實社會,我們生活在高牆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典獄長諾頓:權利的象徵,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預警隊長拜倫赫德利:權利的擁護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甘做幫兇的人;

好友瑞德:吃透了社會規則,能夠合理利用規則,為自己謀利的人;

圖書管理員老布:特定的體制內,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螺絲釘;

考學的湯米:敢於拆穿謊言的人;

海伍德們:平庸者,逆來順受的大多數;

姐妹幫:惡人,但同時也受制於當權者;

高牆之外,象徵著自由與希望。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會站在高牆邊上,仰望著窗外,嚮往藍天一片。自由與希望。

我認為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並不是安迪,他從不需要被救贖。真正被救贖的是誰?沒錯,是他的好友瑞德。瑞德的幸運是他遇到了安迪。在安迪到來之前可以說已經被幾十年的牢獄生活消耗殆盡“這些牆很有趣,剛入越的時候你痛恨這些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很明顯瑞德是被深深地體制化的一員。在之後又告戒安迪“希望是一個危險地東西”但是你會發現瑞德也在慢慢改變“我們坐在陽光底下,感覺自己像是自由人。見鬼,我們好像就是在修自己家的房頂。”陽光灑在肩,彷彿自由人。瑞德在後來變得敢於去希望,在安迪越獄之前,他滿懷著希望地對他說“還有,安迪,如果你真的到了南方,請在太陽下山以後,請替我摸摸沙子,看看星星,在水中嬉戲,感受完全自由地感覺。那一刻瑞德似乎重新燃起了對外面生活的希望和對自由的渴求。但在他出去後很不幸他還是沒有擺脫那該死的體制化“不打報告我一滴也擠不出來”說實話當看到瑞德像老布那樣站在桌子上時,我的心驚了一下,不過很高興後來他最終說出:“我希望可以越過邊境,我希望安迪在那,我希望能見到我的朋友,同他握握手,我希望太平洋和我夢中所見的一樣蔚藍,我希望.....”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瑞德身上如同安迪成功越獄時的釋然,從內心中打碎那把枷鎖的解脫。





大力出張偉


《肖申克的救贖》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安迪被指控殺害妻子及其情夫而淪陷於高牆之內的監獄生活,這就意味著自己將在肖申克監獄裡度過餘生。然而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就是崇尚自由,有多少人的性格在高牆內的監獄生活被磨滅,安迪的難能可貴之處就是始終沒有放棄夢想,每天都在為了自己的逃跑計劃做準備。

一把小鋤、一張海報就成了安迪救贖的工具,在獄友瑞德看來需要60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安迪卻只用了20年。誰能想象的出安迪在監獄裡的日日夜夜是怎樣度過的,是恐懼與希望並存,是隻要堅持下去就能重獲自由的希望,只要堅持下去就是對自己的救贖。任何事情只要堅持了,就一定能成功。

典獄長把自己當做上帝一樣主宰著肖申克監獄。安迪利用自己的才能從幫著獄警逃稅,到成為典獄長的洗錢手,這才是他在監獄裡真正的成為了罪人。在安迪得知殺害妻子及其情婦的真兇之後,安迪再一次相信了體制,但絕望的是典獄長並沒有幫他找出真兇,反而殺害了知情者,這讓安迪再次崩潰。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安迪選擇了離開,重新獲得了自由。

這部劇的觀感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對成功與失敗的思考,堅持與放棄的思考。人被困難絆住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想放棄。

影片最後的一句經典臺詞:“希望是件好東西,也許是世上最好的東西,好東西從來不會流逝”。








藍海視界


經典的作品不等於通俗的作品,不需要每個人都懂得欣賞。

在我看來,影片在安迪揭開牢房海報的那一刻,才是整部影片的精髓所在。也是最讓人驚豔的地方。

驚豔之一:生命中毅力誠可貴。

安迪入獄的第一天起就定下了堅定的信念——用錘子鑿石牆!這個被阿瑞看做0年的工程,安迪用了20年就完成了。可謂是滴水石穿,兩三米場的鋼筋水泥在一把小錘子和20年的毅力前,就如那張海報一般一捅就破。當然,另一位主人公阿瑞也有著不屈的毅力。40年的等待,等白了一頭黝黑的頭髮,等皺了朝氣蓬勃的面龐,但等不掉的是樂觀,鎮定的心態。最終他的豁達、信念,使一個無期罪犯40年就出獄了。

驚豔之二:生命中智力誠可貴。

看完本片,我們無不讚揚安迪那睿智的頭腦。安迪在短短20年間完成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為人不知的鑿開水泥牆;幫監獄長“洗錢”使其無法自拔;借監獄長之手做出一個有名無實的“人物”;開辦屬於自己的圖書館——真是一個傳奇人物。如此說來,不可能的越獄又何談“不可能”

驚豔之三:生命中希望誠可貴。

影片中安迪與阿瑞的對話實稱為經典。影片前半截阿瑞說,希望是危險的,它會把你越拉越深。安迪成功後,他說,希望是美好的,有了它才有動力。沒錯,希望是一切的動力。安迪心懷希望,他才會在逆境中爬向自由,儘管他的安全只能寄託於一張海報,儘管8000天如一日地擔心,勞累,儘管要在下水道爬行幾英里。

生命的種種可貴在”肖申克的救贖“中都體現了出來。有了感悟,才有阿瑞每隔10年的人生態度變化;有了勇氣,才有最恐怖的監獄頭頭請安迪喝酒;有了樂觀,才有這一對死黨乏味而有趣的監獄生活——

總而言之,這部影片絕對說的上是一部經典之作


老衲說電影


很簡單,“因為你沒太多的生命經歷呀”!

1. 判斷一個人文作品(繪畫、雕塑、小說、電影、戲劇.....諸如此類)的偉大與否,我認為有一個標準是可以列入的,就是看這一作品能給“受眾”帶來多大程度的“共鳴點”,“共鳴點”這個詞也許不太確切,能激起“回憶、看法、情緒”這些都算“共鳴點吧。而”共鳴點“的激起,需要兩個方面——”作品“和”受眾“契合才好。 作品“只能提供一系列的”隱含激發點“,”受眾“提供一系列”觸發基礎“,兩者相遇,在一定條件下,才會是一個”共鳴點“。這也是為什麼一個”作品“在同一個人不同時期去感受,會有不同評價的原因。而一個普遍被讚譽的”作品“,則是一個含有最多或者最基本“激發點”的作品。這一點先提供給你做一個評判作品的參考。

2.其次,列舉一些我感受到的“共鳴點”吧。

“監獄“,“人生就是一個監獄”——無非是監獄的大小和條件罷了。原生家庭、生活小環境、社會大環境、民族、國家、乃至地球,不都是一個個範圍不同的監獄嗎?同樣的“監獄”條件,不同的人去如何面對? 這已經是一個潛藏的激發點了。瑞德對監獄的描述“你一開始會抗拒這裡,慢慢你會適應這裡,最後你會捨不得離開這裡”,人生也是如此----哭著來,哭著,哦,至少是不捨得離開。

“自由”,自由的定義是什麼? 想幹嘛立刻就幹嘛算是自由嗎?也許只能算“跟隨自己的本能”。自由的定義至少有兩個——“當我的本能要我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可以不做嗎?”和“當環境不允許我做什麼的時候,我可以做到嗎?”。在樓頂,安迪走向警衛隊長的那個瞬間,他應該克服了逃離恐懼的本能。在播音室,他不顧一切的開始播放音樂的時候,他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希望”,據說潘多拉魔盒留下的唯一解藥就是“希望”,瑞德說”希望很危險“,安迪說”希望是好的“。所以,”希望的好壞,需要看你努力的程度“——這才是這部電影最大的”雞湯“。


影視夸克


我和你的感覺是一樣的

《肖申克的救贖》我很早就看過,單單從高智商的越獄題材電影的角度來看,已經算是一部經典的電影了,但是為啥看完給人感覺沒那麼驚豔呢?原因是,它被網友們神話了!

網友們給它戴了一頂又一頂的高帽子,甚至有的評價已經上升到了感悟人生的高度!就是一部高智商的越獄劇,主人公本身設定就是高智商的頂層精英人才,並且他所有的才能在獄裡,又很巧的都能用得上!現實中會有這種事嗎?用這種虛構的電影情節來感悟人生是不是很荒唐?另外一個普通人去感悟一個頂層精英的人生,我想說,你夠得著那樣的人生嗎?夠不到又如何去感悟?全劇裡能讓你去感悟的就一個,主人公不懈努力的挖洞,難道就一個不懈努力的挖洞就讓你感悟人生了?如果這樣就感悟人生了,那你身邊很多人,事,都能讓你感悟人生!其實都不是去感悟主人公的人生,而是都在羨慕主人公的人生!

網友們從崇拜到神話再到入魔

有很多人,物,事,都是這樣被捧殺致死的。本來就是一部經典的越獄題材電影,生生的非要強行加上各種莫須有的光環,這樣就會誤導後來觀看者,所以看了之後就會有沒啥驚豔的看法了!


傢侑娘仔


可能是因為我們現在越來越像活在肖生克里邊的監獄中,看到有人追美好反而覺

得他很另類。你可以想象一下:

1949年的春天,安迪憑著自己的專業知識,讓“同事們”在屋頂喝上了啤酒,陽光灑肩頭,彷彿自由人。至於他,不喝。應該是從酒後妻子被殺就再也沒喝過吧。

一個地洞,用小錘子多久能挖通?大家認為需要600年,安迪的答案是19年。

這是為數不多沒有女主角的電影。但是,當看到典獄長用手撕開海報,發現洞之後,有另外一種爽。

安迪逃走後,獄友在吃飯時仍然會偶爾提起他在的一些片段,更多的是感慨吧。瑞德說,當回首前塵往事,真想和年輕的自己好好講講道理。可是,他不見了。小說裡面說了,他的逃走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可是,他值得擁有這份運氣。

我們都生活在肖申克里面,某種制度下的工作,無限的刷手機短視頻,死氣沉沉的家庭關係……更可怕的是,我們已經習慣了這些“正常”的生活,所以在我們看到肖申克的經歷時更像他的獄友心態:麻木。習慣了周遭的一切,害怕變化,可能正是這種心理讓我們覺得看這類電影感受不深。


歪果仁kan中國


人們對文化作品的欣賞都是有層次的,有的人層次高些,有的人層次低些,有的人能欣賞名畫,有的人能欣賞女優,在電影裡也是一樣的,欣賞能力特別優秀的人很少,特別差的人也很少,大部分人都處在一個一般的水平上,《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廣泛受到大眾的歡迎呢,因為它們最接近大眾的欣賞水平。所以你不太覺得驚豔也不奇怪。

我依稀記得《肖申克的救贖》中,我印象最深的畫面,那是出獄後的老圖書館管理員上吊自殺。他眼神的空洞,表情的木然像一根針插在我心上,讓我的心驚的喘不過氣。書中曾有那麼一段話:在肖申克的日子裡,有時候,他們會饒你一命,但是卻奪走了你的靈魂。

曾經,肖申克里有一個叫波頓的人,他在牢房裡養了一隻鴿子。波頓出獄的前一天,他把鴿子放了,鴿子姿態瀟灑的飛走了。但是,就在一星期後,在監獄運動場的角落,看見那隻鴿子像糞土一樣躺在地上。很多人,因為在肖申克的牆裡生活了太久,他們再也無法適應牆外的生活。

芸芸眾生,像我像你這樣的人,剛剛經歷高考,高中的高強度學習,緊張乏味又不失刺激充實。脫離了高三的所謂苦海,邁入大學的所謂天堂,時間較高中而言,的確是充裕的多,但是為什麼會在一瞬間有一種失落一種彷徨一種不知所措。

一位學長告訴我,無聊是大學生活的常態,習慣就好。可能對我而言高中是再也回不去的肖申克,那裡沒有草長鶯飛,沒有奼紫嫣紅,卻有歡聲笑語,有為了一個目標共同奮進的群體。它雖然沒有賦予我們靈魂的洗禮,但卻給了我們實現自我的機會,讓我們每一個人在每一箇舊時光,揮灑汗水,砥礪前行。這樣的所有人為了一個目標努力奮鬥的場景再也沒有,只有懷念。


米飯orz


不驚豔的原因主要有四個:

  • 人物設定。主人公安迪一上來就蒙冤入獄,這其實是一個常用的編劇技巧,就是開篇就把人物置於弱勢地位或者絕境,以喚起觀眾的同感,增加人物的感染力,同時為人物命運變化製造懸念。隨便舉個例子就很多了,例如《荒野生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阿甘正傳》,甚至是新晉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等等。上述影片無一不是把角色置身於觀眾難以體會的絕境之中,賦予其觀眾無從感受的經驗,然後慢慢進入劇情。如果大家留心的話,很多電影的人物設定都是這個思路。
  • 人物關係。核心人設確定之後,就要圍繞他設置其他角色。一般來說,有兩類角色是必須要有的,一個是敵人,一個是盟友,這個理論在很多編劇書裡都講過。具體到《肖申克的救贖》這個片子,盟友就是瑞德,而且瑞德是個神通廣大的傢伙,能夠給安迪提供越獄用的所有東西,讓劇情合理化,片尾處的重逢則將主題進一步昇華。另一個盟友是布魯斯,他獲釋之後在監獄外自殺,不但讓觀眾加深了弱勢人物身上的共感,而且推動了劇情,讓安迪更堅定其越獄的決心。如上兩個盟友對劇情和主題都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敵人就是那夥兒虐待安迪的變態獄友,他們加深了觀眾對安迪的同情,並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置身在安迪那裡,以加深影片的感染力;另一個敵人是監獄長,他充當著最後通關要打的大boss角色,是所有懸疑冒險類電影都必須要有的。如上人物關係設置基本是所有電影都共通的,《肖申克的救贖》也沒有例外。
  • 故事節奏。影片的節奏也很符合商業片風格。情節線跳躍自然流暢。例如安迪剛入獄就遇到變態獄友,然後變態獄友被打殘,然後出現了能夠幫自己洗清罪責的小夥子,然後小夥子被獄長謀殺,然後布魯斯出獄自殺,然後安迪堅定越獄……影片劇情張弛有度,時刻牽動著觀眾,顯示出極強的情節掌控力。
  • 主題思想。影片主題思想雖然能夠通過劇情給予觀眾極強的震撼,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口號,而且很多其他商業電影都有類似的主題傾向,就連《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等爆米花電影也有相似的主題。

綜述,《肖申克的救贖》原著故事作者斯蒂芬·金本來就是個商業作家,所以,改編而成的這部電影也只不過一個成熟的商業片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