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荆门民俗非遗 沙洋十番锣鼓(传统音乐)

洋十番锣鼓,民间俗称“十班家什”,其历史远源尚无法考证,只能暂且追溯到明代流传于无锡、宜兴一带的十番锣鼓。据沙洋县91岁的民间艺人朱祖洪推算朱氏家族7代传承谱系,沙洋十番锣鼓最晚在清中期已在沙洋广泛流传。

荆门民俗非遗 沙洋十番锣鼓(传统音乐)

沙洋十番锣鼓乐班以鼓、锣、钹、勾锣和大小马锣等10件乐器组成,如按照十番锣鼓的乐器组成分类,可谓之“清锣鼓”。在沙洋境内的流变过程中形成了以清明湖、长湖、五曾沈等区域冠名的三个流派,同时也衍生出加入各形制唢呐演奏的“丝竹锣鼓”。这些锣鼓乐班广泛活跃在婚丧嫁娶、民俗活动等喜庆场面。各流派以地理区域为活动核心,向周边地区或县域境外辐射,构成发散性流布的状态。

沙洋十番锣鼓以“清锣鼓”的演奏为代表。马锣(俗称横马锣、花马锣)领奏的方式在十番锣鼓中较为罕见。“点子”作为沙洋十番锣鼓的主要演奏基础,在马锣上出现的“点子”近30种,代表性曲牌(点子)如“盆中栽花”、“梅花盖顶”、“乌龙摆尾”等,乐曲演奏过程中,“点子”经民间艺人自由组合,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气氛烘托,营造情景交融的感情色彩。

荆门民俗非遗 沙洋十番锣鼓(传统音乐)

沙洋十番锣鼓植根于民间,经世代传承,既保留了较为原始的艺术内涵,又兼容了历史流变的多样性艺术结构。为研究我国的传统音乐提供了代表性范例。同时,又是广大群众举办喜庆活动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项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