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荊門民俗非遺 沙洋十番鑼鼓(傳統音樂)

洋十番鑼鼓,民間俗稱“十班傢什”,其歷史遠源尚無法考證,只能暫且追溯到明代流傳於無錫、宜興一帶的十番鑼鼓。據沙洋縣91歲的民間藝人朱祖洪推算朱氏家族7代傳承譜系,沙洋十番鑼鼓最晚在清中期已在沙洋廣泛流傳。

荊門民俗非遺 沙洋十番鑼鼓(傳統音樂)

沙洋十番鑼鼓樂班以鼓、鑼、鈸、勾鑼和大小馬鑼等10件樂器組成,如按照十番鑼鼓的樂器組成分類,可謂之“清鑼鼓”。在沙洋境內的流變過程中形成了以清明湖、長湖、五曾沈等區域冠名的三個流派,同時也衍生出加入各形制嗩吶演奏的“絲竹鑼鼓”。這些鑼鼓樂班廣泛活躍在婚喪嫁娶、民俗活動等喜慶場面。各流派以地理區域為活動核心,向周邊地區或縣域境外輻射,構成發散性流佈的狀態。

沙洋十番鑼鼓以“清鑼鼓”的演奏為代表。馬鑼(俗稱橫馬鑼、花馬鑼)領奏的方式在十番鑼鼓中較為罕見。“點子”作為沙洋十番鑼鼓的主要演奏基礎,在馬鑼上出現的“點子”近30種,代表性曲牌(點子)如“盆中栽花”、“梅花蓋頂”、“烏龍擺尾”等,樂曲演奏過程中,“點子”經民間藝人自由組合,能夠適應各種環境氣氛烘托,營造情景交融的感情色彩。

荊門民俗非遺 沙洋十番鑼鼓(傳統音樂)

沙洋十番鑼鼓植根於民間,經世代傳承,既保留了較為原始的藝術內涵,又兼容了歷史流變的多樣性藝術結構。為研究我國的傳統音樂提供了代表性範例。同時,又是廣大群眾舉辦喜慶活動不可或缺的傳統文化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