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历史知事


公元731年,唐开元十九年,传说中的开元盛世终于走到巅峰时期,四方诸国均臣服于大唐脚下,唐玄宗看着自己的显赫武功,不免意气风发,于是他下令在长安和洛阳设置祭祀姜子牙的太公庙,尊封姜子牙为“武圣”,与孔子的“文圣”并列,并按照孔子礼每年祭祀。

与此同时,唐玄宗还特意挑选出古代十位最厉害的名将,分别列于姜子牙坐像的左右两侧,一同享受祭祀。其中,左边五位名将从前到后分别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右边五位名将从前到后分别是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后来,等到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他又下令尊封姜子牙为武成王,由此太公庙也被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为“武庙”,至于武庙中的十位名将,也就被尊称为“武庙十哲”。

所谓“十哲”,即十位最优秀的弟子,最初是用来形容孔子门下的十位优秀弟子。

当时,之所以把姜子牙放在主祭位的位置,不仅因为他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和最高统帅,更主要的是,姜子牙被尊称为“百家宗师”,他的传世作品《六韬》被后来的鬼谷子,孙武,诸葛亮等人都加以借鉴学习,因此他被称为中国武祖,享受主祭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至于“武庙十哲”,按照历史评价和战功来看,大都是经得起检验的,属于实至名归。不过,按照我们现在不少人的观点来看,肯定会觉得某些名将名不副实。那么,这十个人当中究竟谁最名不副实呢?

首先,白起、韩信、李靖、孙武和吴起这五个人,肯定没有人会去质疑。因为他们的显赫武功,那是得到过大家的一致推崇,基本代表着中国古代名将的最高水平。

即便是现在,人们形容一个人的军事能力特别强,也都会情不自禁用这五个人来做比喻,所以即便有人不喜欢他们,但他们的历史地位,是谁也无法否定的。

其次,李勣、田穰苴和乐毅这三个人,可能会有部分人质疑,尤其是田穰苴,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他这号人,而且他也确实在名将之中的知名度比较低。

但其实呢,田穰苴是继姜子牙之后的第二位公认最厉害的军事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田穰苴,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夏商周和春秋初期的战争,与战国时期及以后的战争,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换句话说,之前的战争就是多个部落之间的打架,各种战术上的应用非常少;但从春秋中后期开始,战争才真正变成国与国之间的大规模流血战争,各种计谋和战术都被运用到极致。

在这个过程中,田穰苴就是那位承上启下的的人物,一方面他完美继承了春秋之前的军事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他又开启了新的战争思路,后来的孙武和吴起,就是在他的基础上正式拉开了新式战争的序幕。

不仅如此,田穰苴也还有非常出色的战功,他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其作品《司马法》也入选武经七书,在军事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从这层意义上说,田穰苴虽然名气低,但他觉得担得起得上“武庙十哲”的称号。

至于对李勣的质疑,主要是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李勣就是个牛鼻子老道似人物,主要是用来出谋划策的,有点类似公孙胜和吴用这种角色,所以很多人觉得他算不上名将。

但其实,历史上的李勣是足以和李靖分庭抗礼的人物,在唐朝他们两个一直都是齐名的,被称为帝国双壁。至于乐毅,他的战功其实也称得上是出类拔萃,勉强也是能入围的。



最后说一说诸葛亮和张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两个人的争议是最大的,尤其是张良。

因为,诸葛亮主要是主攻政治和后勤;张良则是一个谋士,几乎就没有带兵作战的经验,人家诸葛亮好歹还有指挥大兵团作战过,虽然战绩不咋地,但张良却从没有亲自带兵打过仗。

根据史书上记载,张良只单独带过一次兵,就是在他曾和韩王成率领1000多人向西收复韩国故地,但不久就被秦军击败。后来,张良就转身投靠了刘邦。此后,张良就主要以谋士身份替刘邦出谋划策。

从这层意义上说,如果真要从武庙中剔除一个人,在我们现在很多人眼里,张良肯定是首先出局的一个人,其次可能是诸葛亮。因为,张良和诸葛亮本质都是文臣,不是武将,而且他们所取得的战功,也确实这十人当中垫底的。


我是赵帅锅


武庙十哲,有好几个版本。  

最初设置“武庙十哲”的,是唐玄宗,开元十九年,设置武庙,当时称“太公尚父庙”,供奉了十一位历代良将:  

主祀:姜太公吕尚,也就是姜子牙。  

其余十人,被称为“十哲”,张良居这十人之首,是副祀。每年中春和中秋时祭祀,牲品及礼乐编制都与孔庙相同,规格很高。  

到了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太公望被尊为“武成王”,太公尚父庙因此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  

这十人有: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
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严格来说,这十个人里,最不配武庙的,应该是张良,后世许多学者对张良起到的作用提出过许多质疑,张良的计谋和政治能力,毫无疑问是满分,但他带兵生涯就乏善可陈了。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也积极响应,他纠集了乡间年轻人一百多人,斗志昂扬,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  

处处碰壁,毫无胜绩,从此他彻底转型,弃武从文。

后来张良又一次带兵,是奉刘邦之令,带兵去收复旧韩国的地盘,同时期的韩信叱咤风云,反观张良,没留下可说的战绩。  

到了北宋,“武庙十哲”发生了新的变化。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巡游武庙时,指着秦武安君白起的画像,发火了:“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  

就这样,白起被逐出了“武庙十哲”。  

白起杀降是不假,可你武庙评定的又不是道德模范,就拿赵匡胤来说吧,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篡权当了皇帝,一屁股的不干净,虽然赵匡胤口口声声说优待柴宗训母子,还赐“丹书铁券”,说什么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可是,在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的时候,柴宗训暴毙,年仅21岁,有一种传闻说时任房州太守'辛文悦为了讨好赵匡胤,故意把柴宗训杀死,免除后患。 

既然宋太祖赵匡胤开了这个头,纵观宋朝,秦武安君白起再也没有进入过十哲的地位。  

但白起真的不配吗?各位看官朋友心里自有主意。  

同样被排除在十哲地位之外的,还有吴起。  

吴起的私人生活确实值得诟病,杀妻求将的传说流传至今,他也不是什么道德君子,但论军事能力,进入十哲根本不是问题。  

可惜,吴起被排除了,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十哲”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张良,陪伴在姜太公旁边。  
配享于殿上:共十人。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  
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看这份名单,我只想说:范蠡和郭子仪是不是太勉强了一点。  

两人的政治能力是没得说,但是带兵打仗……未免牵强。

范蠡要是能够入选,那么伍子胥呢?王翦呢?甚至李牧和廉颇也能入选吧。  

郭子仪要是能入选,那么李光弼呢?颜真卿呢?高仙芝,苏定方是不是也可以入选?  

到了清朝时期,武庙主神再度发生变化,变成了关羽,武庙也因此变成了关帝庙……  

纵观“武庙十哲”,其实还是服务于当时帝王的政治需求的,再说,类似排名排行榜,本来就是一千个人一千个看法,反正“武庙十哲”里没有白起,我是不服气的。 


我见青史多妩媚


果然又有人怀疑诸葛亮的含金量……

武庙十哲里,姜太公没什么明确指挥打仗的记录,张良就不干上阵打仗的活,司马穰苴虽有战功但也不显赫。可见入选武庙的原则,并非一定是“能打”。

但姜子牙有《六韬》,司马穰苴有《司马法》,张良曾经和韩信“序次兵法”。可见留有著述也是一条重要的入选加分项。道理很简单,你个人再能打,不过是一时的名将,但兵法流传后世,可以影响千千万万人。这两者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好了,既然如此,那诸葛亮有什么著述,值得入选武庙十哲呢?

既然武庙是唐朝人选的,来看唐朝人的说法。《李卫公问对》:

太宗曰:“阵数有九,中心零者,大将握之,四面八向,皆取准焉。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数起于五,而终于八,此何谓也?”
靖曰:“诸葛亮以石纵横布为八行,方阵之法即此图也。臣尝教阅,必先此阵。世所传《握机文》,盖得其粗也。”

《李卫公问对》是记载唐太宗和李靖(封卫国公)讨论兵法的一部书。这里李靖表示,现在的方阵之法是诸葛亮传下来的,我在军中教阵法,这个是第一课必教的。


太宗曰:朕与李绩论兵,多同卿说,但绩不究出处尔,卿所制六花阵法,出自何术?
靖曰:臣所本诸葛亮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故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耳。

李靖表示,我的得意之作六花阵法,是在诸葛亮阵法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注意这是同在武庙十哲中的李靖,有这位权威盖章担保,可见:一、诸葛亮阵法水平很高;二、诸葛亮阵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所以以我们之前的标准——军事著述对后代的影响力——来评判,诸葛亮入选十哲并没有问题。只不过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神话了,导致很多人以为那些阵法都是小说虚构出来的,其实并不是。小说中的八卦阵神乎其神,当然不可能存在。但在现实中诸葛亮也是一个阵法专家。

顺便说一句,宋代因为道德问题,先后把白起和吴起从十哲里降了等。那么反过来说,唐朝选武庙十哲时,肯定是没有考虑道德问题的。

何况李绩压根也不是什么忠臣典范,他在太宗死后投了武则天,人生履历上是有污点的……


北门猿


既然能够入列武庙十哲,那都不是一般人,设立武庙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励官员,为武将树立标杆,告诉百官何为良将,什么样的良将能流芳千古、留名丹青,这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政治意义如出一辙,所以唐朝才有“诸州武举人上省,先谒太公庙”的规定。其实功过千秋自有后世评说,不是武庙里排个座次就能分以优劣的。既然是出于这种政治目的,那么很多因素就会影响人物的排序,比如儒家思想下的忠与仁,统治者需要这种思想驾驭臣下,那么这就是一个重要标杆,因此就会影响对某个人军事能力的判断。

武庙十哲简介

我们知道唐玄宗时为尊儒而大修文宣王庙,以孔子为奉,四子为配,孔子的十位学生为十哲分列。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以祭孔子相同的方式尊奉姜太公为武成王,将太公尚父庙更名成武成王庙,简称为武庙,时以姜太公为奉,张良为副祀配享,含张良在内以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列左右。左列为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为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后来唐德宗时期再增祭古今六十四名将,此处不再赘述。

到了宋朝,从太祖开始更改武庙所祭名将,直到宋徽宗时期才大致成定制,此时的张良已经坐在了姜太公身旁,殿下列左右分列十人,左侧为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右侧为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由此可见,宋朝拿掉了白起、吴起,增加了范蠡、管仲、郭子仪。

“太祖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宋史》

白起是在宋太祖时期便拿掉的名将,后列入七十二名将中,白起之所以被拿掉,赵匡胤的理由是杀降,这与其偷得柴氏政权后的伪善不无关系,草创之际,树立仁慈的政治形象,以便争取统一战争中的民心向背,白起便成为这种政治造势的牺牲品。白起一生七十余战未尝败绩,他的战术思想就是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这与大多数攻城拔寨争夺战争资源的将领不同,是他所开创的战争特色,并不能认为是不仁之举。再者如长平之战的俘虏,不杀之又如何处置?当时秦国的消耗亦是惨重,杀降是为秦王承担了千夫所指的骂名,要说白起唯一的缺陷就是后期不受节制,有失臣节,但与军事能力无关,他应该算是古代史上最会运用围歼战术的将领。

吴起被拿掉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因为他历仕鲁、魏、楚三国,他担任主帅保鲁国有功、但受鲁穆公猜忌,远投魏国,为魏国打造了特种部队“魏武卒”,夺取秦国河西之地,使秦国百年不敢东进,此后再遭谗言陷害,于是投奔楚国。这些虽有先主不察的委屈,但毕竟是“三姓家奴”,有不忠之嫌;二是其政治才能掩盖了军事光辉,吴起到了楚国之后便一心投入变法事业,与“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齐名,楚国通过吴起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南征百越、北击魏国、拓地千里。可以说吴起的政治光辉完全掩盖了他之前的军事亮点,所以他被请出十哲可以理解。但范蠡同样是政治光辉大于军事亮点的人物,以范蠡挤掉吴起,我觉得还是后世对范蠡评价更高,特别是“忠以为国”的评价更迎合统治者的喜爱。

十哲分析

  • 战略家行列

以唐朝所列十哲为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战略大师和战术大师。所谓战略大师就是为国家的军事部署及发展方向做出规划,这里主要代表便是唐、宋、元三朝都奉为配享的张良,他与萧何、韩信并列“汉初三杰”,若说韩信是善于攻城拔地的军事家,那么张良便是出谋划策整体布局的战略家,“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说的正是张良。刘邦以汉中为根基,灭三秦定关中,以潼关之险东望中原,这个战略构想便是出于张良。后在形势危急的时候,张良提出的策反英布,委派韩信北击燕赵的迂回战术成为楚汉战争的转折。以及后来定都之事,洛阳成为六国旧人的主推,张良携陈平等人立谏以关中为都,为汉朝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个战略家的思想格局往往比攻城拔寨更为重要,张良如此,诸葛亮也是如此。蜀汉政权的发展无一例外的是以“隆中对”为基本国策,这个国策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看到了希望。关羽的襄樊之战在战略上并不存在问题,当时的蜀汉已经夺取汉中,刘封、孟达也将上庸三郡收入囊中,此时若想东西连成一线,惟独需要打通襄樊地区。这个战略一旦形成,蜀国北伐的难度将大大减轻,东部战区的贯通性便可有效牵制魏国西线兵马。可惜关羽操之过急,吴国国策“江东对”又与蜀国重叠在荆州地区,故而背信弃义的夺取荆州。诸葛亮在后期的北伐也并非指向关中,而是锁定在陇右、西羌,这个战略目标也很明显,就是控制关中西锤,取得产马地区,赢得羌人支持。

诸葛亮与张良都是战略家,且都在战争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战略高度远高于实战能力。张良的实战在项羽面前碰壁不少,但好在汉军不缺实战人才;诸葛亮则不同,他需亲自带兵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又亲自北伐,虽取得一定成就,但终无回天之力,因此也饱受后世诟病。

  • 军事思想家行列

如果说战略家的宏图构想富含更多政治意义的话,那么军事思想家则更切合武将之称,或者说是儒将。在十哲里,孙武的成就应该位列军事思想家之首,这个毫无争议,他被誉为“兵家至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按道理说孔子为文圣,孙武应该列为武圣,毕竟孙武是与老子、孔子并列春秋诸子的前三席,在实战方面,文献记载有限,但孙武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吴弱楚强的形势对比下,十日武战攻破楚都,至楚几近亡国。孙武的军事思想完全展现在他的著作《孙子兵法》当中,成为中国古代“兵学圣典”,位列《武经七书》之首,直到今天任然被世界各国学习研究。

田穰苴在历史中的战绩并没有太多记载,但他严厉治军的军事思想被后世树为治军表率。他的军事思想编纪在代表作《司马法》里,但由于年久失传,在后世争议较大。历经唐宋两朝都将其列为十哲,说明其治军思想倍受统治者追捧,但在军事思想家里,兵家四圣恐怕才是最精辟的思想体系,后文逐一介绍。

  • 实战军事家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一身七十余战未尝败绩,真正的常胜将军,为秦效力30余年,攻城70余座,亲自指挥的著名战役如伊阕之战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迫使楚国迁都;长平之战,赵国有生力量全部折损殆尽,一战则国祚走衰。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划者;北线迂回战略的执行者,为汉王刘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时人誉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收录其军事思想。

高祖每云:“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旧唐书》

唐朝的两位名将李靖、李勣都是开国功勋,也都是唐朝开疆扩土的军事担当,两人在贞观三年(629)对东突厥的征战中有过合作。李靖的主要战绩是统一战争中平王世充、窦建德、萧铣、辅公祏,对外战争中灭东突厥、破吐谷浑;李勣比李靖年轻23岁,在随李世民的统一战争中资历较潜,所以主要战绩偏向于统一后的对外战争,他两度击溃薛延陀,后平定碛北,后又破东突厥、高句丽,在解决高句丽问题以后,李世民评价他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惟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塵不警,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乐毅的名声之大,常有后世人杰自比管乐,他最经典的一战发生在公元前284年,时燕国国力弱小,但他联合并统帅燕、赵、楚、韩、魏五国联军攻打强盛的齐国,连下70余城,打的齐国只剩即墨和莒,从此失去争霸的实力。乐毅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对长期恃强凌弱的齐国造成震慑,从此不再小觑北燕。

兵家四圣与武庙十哲对比

前文已说过武庙十哲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所以就无法权衡哪些人名不副实,李靖、李勣二位名将也不敢排除自卖自夸的成分,所以倒不如和历史上流传的兵家四圣做一下对比。历史上对兵家四圣的说法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九个观点:

  • 一、兵圣孙武、亚圣吴起、计圣孙膑、尉圣尉缭;

  • 二、兵圣孙武、谋圣鬼谷子、亚圣吴起、次圣孙膑;
  • 三、兵祖吕尚、兵圣孙武、亚圣吴起、次圣孙膑;
  • 四、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帝师王翦;
  • 五、兵祖吕尚、兵圣孙武、隐圣黄石公、谋圣张良;
  • 六、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兵仙韩信;
  • 七、人屠白起、兵仙韩信、战神李靖、武圣岳飞;
  • 八、兵祖吕尚、兵宗司马穰苴、兵圣孙武、亚圣吴起;
  • 九、兵祖吕尚、兵尊王子成父、兵圣孙武、亚圣吴起。

总结出来一共有:孙武、孙膑、吴起、尉缭、吕尚、司马穰苴、鬼谷子、王子成父、韩信、白起、张良、黄石公、李靖、岳飞、王翦这十五人。除去主祭吕尚,唐朝的武庙十哲与之重叠的有司马穰苴、孙武、张良、李靖、白起、韩信、吴起;没有提名四圣的有诸葛亮、乐毅、李勣这三人。而四圣提名之人未入列武庙十哲的有孙膑、尉缭、鬼谷子、黄石公、王子成父、岳飞、王翦这七人。那就看看这七人中是否能挑选出顶替诸葛亮、乐毅、李勣的人。

首先我们可以排除岳飞,因为他是北宋末期的名将,唐朝设庙时还未出生。其次再排除黄石公和鬼谷子,此二人据传都是隐世高人,传言黄石公是张良的师傅,传授《太公兵法》于张良,张良以此兵书助汉王得天下,在后世的流传下,这本从未面世的兵书被称为天书;鬼谷子则有所不同,他本名王诩,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谋略家,著有《鬼谷兵法》,但不见传世,反而是《鬼谷子》一书由其学生根据他的言谈编撰而成,其学生包括纵横家苏秦、张仪,军事家庞涓、孙膑等五百余人,但历史上却无此人实际战例的记载,《鬼谷子》一书虽然被众多军事家研究,但它主讲“阴阳谋略”,并非兵法。最后,排除王子成父,这主要是由于史料对其记载匮乏,只知其为周桓王之子,为避祸乱逃至齐桓公帐下为将,战绩体现于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如此就剩孙膑、尉缭、王翦三人。孙膑是兵阴阳派的鼻祖代表,他辅佐田忌接连击败名将庞涓,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这两大实战足够验证其军事思想,并留世《孙膑兵法》,以战争规律总结取胜之道,提出“借势”、“必攻”的核心战术思想,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尉缭与孙膑同门,属于鬼谷子门下弟子,是兵形势派的鼻祖代表,历史上关于其记载不多,他的军事思想主要由《尉缭子》传世于后,得到诸多军事家的推崇,此书也入列《武经七书》,尉缭的军事思想局限于理论上,他本人并无实战经历的记载,所以影响力比孙膑逊色许多。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主要战绩是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60万击败项燕,消灭楚国,《史记》评价他与白起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互补的一对将领。

孙膑、尉缭、王翦三人如果顶替诸葛亮、李勣和乐毅,我个人觉得孙膑毫无争议可以顶替此三者任何一人;尉缭则属于军事理论家,没有实战做基础,所以三者皆无法顶替;王翦是实战型军事家,其个人战绩比李勣、乐毅、诸葛亮都要辉煌,虽属于以强克弱,但也多属于大兵团会战,并深入敌国腹地作战,难度系数并不比乐毅、诸葛亮低,所以王翦顶替三者也不成问题。

如果非要退二进二,那么我选择以孙膑、王翦顶替诸葛亮、李勣。我认为诸葛亮更应该称为战略家,其战略眼光也应得到肯定,但战略构想只有成功才能得到证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北伐战略双双失效,这只证明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成仁,并不能证明其军事策略的成功。且在同一时代,军事成就在其之上者如东吴陆逊、周瑜、甚至西晋的羊祜,诸葛亮能够跻身武庙十哲,也多因忠义无双的精神,以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李勣则更容易理解,诸葛亮好歹是军政一把抓,劳心劳力,李勣在前期征东突厥是以李靖为主,他是辅助性质的配合进攻。他的最大功绩是独自做统帅击败薛延陀的少数民族联军,后在贞观二十年安抚并平定了薛延陀内乱。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以李勣为辽东行军大总管,取得了征辽战役的全面胜利。后从乾封元年(666)至总章元年(668),李勣彻底攻灭高句丽,获得五部近七十万户民,一百七十六座城,唐至此设立安东都护府管辖。这为唐朝开疆扩土贡献不少力量,但相比较王翦的横扫三晋、攻灭楚、赵所得领土又逊色一些。

综上所述,唐朝所立武庙十哲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但不能说名不副实,唐初所立十哲皆是兵家丹青流芳的圣贤良将。只能说如果要将此十哲做出替换,我个人觉得以孙膑替换诸葛亮、王翦替换李勣。名单为白起、韩信、孙膑、李靖、王翦;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旧唐书》、《三国志》、《汉书》


棍哥观史


所谓武庙十哲,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为表彰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原本叫“太公尚父庙”,后改名“武成王庙”,所以简称武庙,

里面分左右两列,分别五人

左列: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徐世勣;

右列: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在这十个人中,诸葛亮毫无疑问实力最强,名气最大,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实力甚至超过庙主姜子牙。

姜子牙只是封神演义神话的人物,一个七十多岁才出山的人物能有多大的军事才能,就是没有姜子牙,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夺取天下也是十拿九稳。

而没有诸葛亮,刘备就不可能建立三国鼎立的蜀汉政权。诸葛亮无论政治才能还是军事才能还是科学发明才能都出类拔萃。

最名不副实的当然是张良,张良根本与名将八竿子打不着,只是帮助刘邦出谋划策的谋士,从来没有亲自带兵打仗,哪怕一次小战役都没有。张良最大的功劳就是鸿门宴救了刘邦,其他刘邦夺取天下的战役,即使没有张良,刘邦韩信等仍然可以轻松打败项羽一统天下。

田穰苴只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将领,在这十个人中名气最小,根本不应该入选,战国时期的名将廉颇、李牧等都比田穰苴有资格入选。


厚德载物49847


这个问题问的就有些居心不良,武庙十哲并不是非得军事有多厉害,而是有历史影响力。姜尚事迹少之又少,可是却成了各家都争着要的人,儒家崇拜他,兵家崇拜他,这是因为他是武王伐纣的大功臣。

田穰苴的《司马法》是第一部兵书,是有重要意义的。而且他也指挥齐军击败晋国,后代也开始显名。他进入武庙十哲没有问题,就好比推理小说界纵有福尔摩斯,阿婆等人,但也不能磨灭爱纶坡的开创这类小说的意义。

孙子自不必说,一本《孙子兵法》和伐楚战争,兵家代表的地位已无可替代。

吴起与孙子并称,而且实战和政治都是当世一流,也是我非常服气的人物。

乐毅辅佐燕国十几年,使得燕国逐渐强盛,又纵横捭阖,联合五国伐齐,几乎灭亡齐国。在战国可以说是仅次于吴起的人物了。

白起,一代战神,一生从无败绩,消灭六国一百万兵力。最后因为君臣失和而血撒郊野,六国无不欢愉。白起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噩梦,他对六国的有力打击,加快了统一的步伐。虽然曾经被赵匡胤踢出了武庙,但也很快又进去了。(赵匡胤:如此残暴之人,踢出去 白起:🤔你一个只会欺负孤儿寡母的人,也配说我?)

张良,谋圣,帝王之师。张良虽然打仗不行,但是眼光很准,战略很强。他效力刘邦,智计百出,无论是鸿门宴,还是下邑之谋,他的谋略总是能让刘邦转危为安。在定都哪里,也是张良一语才让刘邦转变想法。最后功成身退,更是让人赞叹。张良不搞政治,也不带军打仗,但他的战略思想,足以让他进入武庙十哲。

韩信,一个传奇人物,既能受胯下之辱,又能领大军开拓第二战场,甚至成为左右天下局势的重要一环。而且他打仗因势而变,被誉为兵仙。同时,他的战略也很强,可谓国士无双。

诸葛亮,一代名相。各种标签,可以说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人了。无论是政治家,亦或军事家,发明家,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也是影响三国鼎立的重要人物。

李靖和李绩是唐初大将,二人出将入相,都得善终。且都在对外战争中取得巨大成就,也很牛。

这十个人都是在当时浓墨重彩的人物,都有资格当选。当然,其它人也并不差太多,只是在当时的名气和后世流传中并不如这几个,所以才遗憾的没有入选。


岁月石痕


下面的回答先不用看,评论区肯定会有很多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穷兵黩武,郭嘉不死,子午谷奇谋,塌下策……

易中天成功拔高大半中国地摊文学读者的历史知识,格局观念,文化水平,治国韬略,治军之法,用人之道,毕竟光一个头条评论区就有这么多能脚趾缝夹死诸葛亮的人了。

至于被按着摩擦的司马懿,跪舔诸葛的李靖更加是一无是处,唐宋元明这些朝代,还弄个文庙武庙供着这样一个千古废柴,千多年来,封建主义的教育之下,竟然一个智者都没有!多么垃圾的中华历史。

但是…一个种地的,连报纸都没有,在山窝里规划出蜀汉数十年河山,20年前有个叫阿里巴巴的小公司,怎么各位就没想过去当个顾问呢?


三更听雪


武庙十哲,唐玄宗时期,为表彰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原本叫“太公尚父庙”,后改名“武成王庙”,所以简称武庙,里面分左右两列,分别五人

左列: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

右列: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那么这十个人里面谁最名不副实?羽评郡主认为诸葛亮最名不副实(孔明粉稍后再喷)。

诸葛亮一直被称为是智慧的化身,隆中对三分天下,如今武庙十哲中的人物,在后世人心中就属诸葛亮的名气最响亮,但是很多人所了解的都是演义中的诸葛亮,这其实是被神话的,以人们心中的诸葛亮相比,武庙十哲中的他就是最名不副实的。

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的真假性,从三顾茅庐,诸葛亮就已经开始被抬高了身价;

再比如出山之后火烧博望坡,正史中这是刘备的功劳,因为此时的诸葛亮还在耕地;

诸葛亮最神话的是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星灯续命,这一切在演义中都非常真实,但是这全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唯独草船借箭真实发生过,但这功劳却是孙权的;

况且诸葛亮在正史当中功绩似乎并不大,诸葛亮一直被后世学者认为是不善军事善于政治的一个人,政治形势却是看得透彻,但是同样有很多缺点。

政策上,诸葛亮用人不善,类似马谡、杨仪;

行动上,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说蜀国是三国中力量最弱的,然而他依然北伐,最后穷兵黩武,耗尽蜀国人力财力;

作为丞相,诸葛亮也是失败的,诸葛亮后期,蜀国要大将没大将,要人才没人才,按理说诸葛亮早就应该培养人才,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虽说事必躬亲,但是却不是一个丞相该有的想法。

这只是个人观点,诸葛亮在正史当中确实算厉害的,但是和我们印象中的诸葛亮确实是名不副实的。

也有人说最名不副实的不应该是田穰苴吗?

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曾率军击退晋国和燕国的军队,但是他最厉害的地方应该是对军事的理解,我们都认为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然而孙子的很多见解就是得益于田穰苴的军事思想。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田穰苴说的,最后被孙子写进《孙子兵法》,田穰苴认为治军必须要先立威在施恩,恩威并用才是最好的,最后写下《司马法》,《司马法》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还要古老,被入选武经七书。

最后还是套用一句俗话,能上武庙十哲的,都不会是泛泛之辈,上文提到的诸葛亮,其实他被列入武庙时,《三国演义》还并未成书,所以说肯定有实力,而说他名不副实也对对比如今在人们心中被神话的形象。


猫眼观史


武庙十哲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西历731年),唐玄宗在终结武后死后留下来的政局动荡后,在这一年,将大唐的国力带到了巅峰。唐玄宗在给当世创造辉煌的同时,考虑给后世留点“文化遗产”。思前想后,玄宗天子决定在长安和洛阳修建“武圣庙”,规格按照“文庙”标准,同时,唐玄宗筛选出古代著名的十位军事界名人,和“武圣”姜子牙一起享受祭祀,这十位军事界名人,被称之为“武庙十哲”。

所谓“武庙十哲”: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那么,这“十哲”里面,是否有名不副实之辈?

十哲功绩

个人认为,这“十哲”在其各自的时代,都可以让旁人深感望尘莫及:

白起,人称人屠,一生杀人无数,其代表作为“长平之战”,杀害赵国降卒四十多万,被称之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韩信。兴汉三杰之一。其军事造诣在当时无出其右者,刘邦成为皇帝后,想铲除韩信,需要依靠阴谋诡计,而并非正面战场的平定,由此可见韩信的军事水平;

诸葛亮。以蜀汉弱小之国力,多次对曹魏发动进攻战争,虽然没能灭亡曹魏,但也让强大的曹魏处于防御状态。单就这一点,诸葛亮的能力就足以傲视当世;

李靖。唐初名将。唐朝初年,大唐初年曾被迫臣服于突厥,而这一边患的解决,李靖立下显赫战功,李靖之于大唐,不亚于卫青之于大汉;

李勣。唐初名将,曾在讨伐突厥和高句丽的战争中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

张良。兴汉三杰之一,刘邦身边谋士,以运筹帷幄著称。

田穰苴。著名军事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立传。其著作《司马法》在历代都被视为军事圣书。

孙武。《孙子兵法》作者,入选“十哲”毫无争议——毕竟后世用兵之人,只要读《孙子兵法》的,都算是他的传人。

吴起。和孙吴起名。一生战争无数,没遭遇败绩。

乐毅。乐毅伐齐,被视为历史上著名以弱胜强的典范——弱小的燕国距离吞并强大的齐国只差一步之遥,就是出于此人的谋划。

名不副实

而这“十哲”里面,论起“名不副实”,个人感觉,应当是张良。

因为这“十哲”中,或者是名将出身(比如白起),或者在军事理论领域对后世有深远理想(比如孙武),或者兼职指挥军队进行征伐战争(比如诸葛亮),而张良则属于“十哲”里面的另类——甚至汉朝初年,刘邦准备赐给张良爵位的时候还引起朝中部分官员反对,理由是张良没什么军功。


藤树先生


个人认为乐毅属于十个人里最差的一个。

乐毅伐齐,是群殴,以强伐弱,而且是齐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打的。齐国灭宋,已经比较疲惫不堪了。没有准备和其他强国开战,况且是五国。乐毅除了伐齐成功。其他的战绩都不多。

其他那些人,真的是个个厉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