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武廟十哲都有誰?你覺得誰最名不副實?

歷史知事


公元731年,唐開元十九年,傳說中的開元盛世終於走到巔峰時期,四方諸國均臣服於大唐腳下,唐玄宗看著自己的顯赫武功,不免意氣風發,於是他下令在長安和洛陽設置祭祀姜子牙的太公廟,尊封姜子牙為“武聖”,與孔子的“文聖”並列,並按照孔子禮每年祭祀。

與此同時,唐玄宗還特意挑選出古代十位最厲害的名將,分別列於姜子牙坐像的左右兩側,一同享受祭祀。其中,左邊五位名將從前到後分別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右邊五位名將從前到後分別是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後來,等到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他又下令尊封姜子牙為武成王,由此太公廟也被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至於武廟中的十位名將,也就被尊稱為“武廟十哲”。

所謂“十哲”,即十位最優秀的弟子,最初是用來形容孔子門下的十位優秀弟子。

當時,之所以把姜子牙放在主祭位的位置,不僅因為他是西周的開國元勳和最高統帥,更主要的是,姜子牙被尊稱為“百家宗師”,他的傳世作品《六韜》被後來的鬼谷子,孫武,諸葛亮等人都加以借鑑學習,因此他被稱為中國武祖,享受主祭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



至於“武廟十哲”,按照歷史評價和戰功來看,大都是經得起檢驗的,屬於實至名歸。不過,按照我們現在不少人的觀點來看,肯定會覺得某些名將名不副實。那麼,這十個人當中究竟誰最名不副實呢?

首先,白起、韓信、李靖、孫武和吳起這五個人,肯定沒有人會去質疑。因為他們的顯赫武功,那是得到過大家的一致推崇,基本代表著中國古代名將的最高水平。

即便是現在,人們形容一個人的軍事能力特別強,也都會情不自禁用這五個人來做比喻,所以即便有人不喜歡他們,但他們的歷史地位,是誰也無法否定的。

其次,李勣、田穰苴和樂毅這三個人,可能會有部分人質疑,尤其是田穰苴,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他這號人,而且他也確實在名將之中的知名度比較低。

但其實呢,田穰苴是繼姜子牙之後的第二位公認最厲害的軍事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位田穰苴,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知道夏商周和春秋初期的戰爭,與戰國時期及以後的戰爭,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換句話說,之前的戰爭就是多個部落之間的打架,各種戰術上的應用非常少;但從春秋中後期開始,戰爭才真正變成國與國之間的大規模流血戰爭,各種計謀和戰術都被運用到極致。

在這個過程中,田穰苴就是那位承上啟下的的人物,一方面他完美繼承了春秋之前的軍事思想,並將其發揚光大;另一方面,他又開啟了新的戰爭思路,後來的孫武和吳起,就是在他的基礎上正式拉開了新式戰爭的序幕。

不僅如此,田穰苴也還有非常出色的戰功,他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其作品《司馬法》也入選武經七書,在軍事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從這層意義上說,田穰苴雖然名氣低,但他覺得擔得起得上“武廟十哲”的稱號。

至於對李勣的質疑,主要是受到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李勣就是個牛鼻子老道似人物,主要是用來出謀劃策的,有點類似公孫勝和吳用這種角色,所以很多人覺得他算不上名將。

但其實,歷史上的李勣是足以和李靖分庭抗禮的人物,在唐朝他們兩個一直都是齊名的,被稱為帝國雙壁。至於樂毅,他的戰功其實也稱得上是出類拔萃,勉強也是能入圍的。



最後說一說諸葛亮和張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兩個人的爭議是最大的,尤其是張良。

因為,諸葛亮主要是主攻政治和後勤;張良則是一個謀士,幾乎就沒有帶兵作戰的經驗,人家諸葛亮好歹還有指揮大兵團作戰過,雖然戰績不咋地,但張良卻從沒有親自帶兵打過仗。

根據史書上記載,張良只單獨帶過一次兵,就是在他曾和韓王成率領1000多人向西收復韓國故地,但不久就被秦軍擊敗。後來,張良就轉身投靠了劉邦。此後,張良就主要以謀士身份替劉邦出謀劃策。

從這層意義上說,如果真要從武廟中剔除一個人,在我們現在很多人眼裡,張良肯定是首先出局的一個人,其次可能是諸葛亮。因為,張良和諸葛亮本質都是文臣,不是武將,而且他們所取得的戰功,也確實這十人當中墊底的。


我是趙帥鍋


武廟十哲,有好幾個版本。  

最初設置“武廟十哲”的,是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設置武廟,當時稱“太公尚父廟”,供奉了十一位歷代良將:  

主祀:姜太公呂尚,也就是姜子牙。  

其餘十人,被稱為“十哲”,張良居這十人之首,是副祀。每年中春和中秋時祭祀,牲品及禮樂編制都與孔廟相同,規格很高。  

到了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太公望被尊為“武成王”,太公尚父廟因此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  

這十人有: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嚴格來說,這十個人裡,最不配武廟的,應該是張良,後世許多學者對張良起到的作用提出過許多質疑,張良的計謀和政治能力,毫無疑問是滿分,但他帶兵生涯就乏善可陳了。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張良也積極響應,他糾集了鄉間年輕人一百多人,鬥志昂揚,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零槓五。  

處處碰壁,毫無勝績,從此他徹底轉型,棄武從文。

後來張良又一次帶兵,是奉劉邦之令,帶兵去收復舊韓國的地盤,同時期的韓信叱吒風雲,反觀張良,沒留下可說的戰績。  

到了北宋,“武廟十哲”發生了新的變化。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巡遊武廟時,指著秦武安君白起的畫像,發火了:“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  

就這樣,白起被逐出了“武廟十哲”。  

白起殺降是不假,可你武廟評定的又不是道德模範,就拿趙匡胤來說吧,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篡權當了皇帝,一屁股的不乾淨,雖然趙匡胤口口聲聲說優待柴宗訓母子,還賜“丹書鐵券”,說什麼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可是,在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的時候,柴宗訓暴斃,年僅21歲,有一種傳聞說時任房州太守'辛文悅為了討好趙匡胤,故意把柴宗訓殺死,免除後患。 

既然宋太祖趙匡胤開了這個頭,縱觀宋朝,秦武安君白起再也沒有進入過十哲的地位。  

但白起真的不配嗎?各位看官朋友心裡自有主意。  

同樣被排除在十哲地位之外的,還有吳起。  

吳起的私人生活確實值得詬病,殺妻求將的傳說流傳至今,他也不是什麼道德君子,但論軍事能力,進入十哲根本不是問題。  

可惜,吳起被排除了,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十哲”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張良,陪伴在姜太公旁邊。  
配享於殿上:共十人。  
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西側東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看這份名單,我只想說:范蠡和郭子儀是不是太勉強了一點。  

兩人的政治能力是沒得說,但是帶兵打仗……未免牽強。

范蠡要是能夠入選,那麼伍子胥呢?王翦呢?甚至李牧和廉頗也能入選吧。  

郭子儀要是能入選,那麼李光弼呢?顏真卿呢?高仙芝,蘇定方是不是也可以入選?  

到了清朝時期,武廟主神再度發生變化,變成了關羽,武廟也因此變成了關帝廟……  

縱觀“武廟十哲”,其實還是服務於當時帝王的政治需求的,再說,類似排名排行榜,本來就是一千個人一千個看法,反正“武廟十哲”裡沒有白起,我是不服氣的。 


我見青史多嫵媚


果然又有人懷疑諸葛亮的含金量……

武廟十哲裡,姜太公沒什麼明確指揮打仗的記錄,張良就不幹上陣打仗的活,司馬穰苴雖有戰功但也不顯赫。可見入選武廟的原則,並非一定是“能打”。

但姜子牙有《六韜》,司馬穰苴有《司馬法》,張良曾經和韓信“序次兵法”。可見留有著述也是一條重要的入選加分項。道理很簡單,你個人再能打,不過是一時的名將,但兵法流傳後世,可以影響千千萬萬人。這兩者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

好了,既然如此,那諸葛亮有什麼著述,值得入選武廟十哲呢?

既然武廟是唐朝人選的,來看唐朝人的說法。《李衛公問對》:

太宗曰:“陣數有九,中心零者,大將握之,四面八向,皆取準焉。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衝其中,兩頭皆救;數起於五,而終於八,此何謂也?”
靖曰:“諸葛亮以石縱橫布為八行,方陣之法即此圖也。臣嘗教閱,必先此陣。世所傳《握機文》,蓋得其粗也。”

《李衛公問對》是記載唐太宗和李靖(封衛國公)討論兵法的一部書。這裡李靖表示,現在的方陣之法是諸葛亮傳下來的,我在軍中教陣法,這個是第一課必教的。


太宗曰:朕與李績論兵,多同卿說,但績不究出處爾,卿所制六花陣法,出自何術?
靖曰: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耳。

李靖表示,我的得意之作六花陣法,是在諸葛亮陣法基礎上改進而來的。

注意這是同在武廟十哲中的李靖,有這位權威蓋章擔保,可見:一、諸葛亮陣法水平很高;二、諸葛亮陣法對後世影響很大。

所以以我們之前的標準——軍事著述對後代的影響力——來評判,諸葛亮入選十哲並沒有問題。只不過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話了,導致很多人以為那些陣法都是小說虛構出來的,其實並不是。小說中的八卦陣神乎其神,當然不可能存在。但在現實中諸葛亮也是一個陣法專家。

順便說一句,宋代因為道德問題,先後把白起和吳起從十哲裡降了等。那麼反過來說,唐朝選武廟十哲時,肯定是沒有考慮道德問題的。

何況李績壓根也不是什麼忠臣典範,他在太宗死後投了武則天,人生履歷上是有汙點的……


北門猿


既然能夠入列武廟十哲,那都不是一般人,設立武廟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勵官員,為武將樹立標杆,告訴百官何為良將,什麼樣的良將能流芳千古、留名丹青,這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政治意義如出一轍,所以唐朝才有“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的規定。其實功過千秋自有後世評說,不是武廟裡排個座次就能分以優劣的。既然是出於這種政治目的,那麼很多因素就會影響人物的排序,比如儒家思想下的忠與仁,統治者需要這種思想駕馭臣下,那麼這就是一個重要標杆,因此就會影響對某個人軍事能力的判斷。

武廟十哲簡介

我們知道唐玄宗時為尊儒而大修文宣王廟,以孔子為奉,四子為配,孔子的十位學生為十哲分列。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以祭孔子相同的方式尊奉姜太公為武成王,將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時以姜太公為奉,張良為副祀配享,含張良在內以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列左右。左列為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為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後來唐德宗時期再增祭古今六十四名將,此處不再贅述。

到了宋朝,從太祖開始更改武廟所祭名將,直到宋徽宗時期才大致成定製,此時的張良已經坐在了姜太公身旁,殿下列左右分列十人,左側為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右側為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由此可見,宋朝拿掉了白起、吳起,增加了范蠡、管仲、郭子儀。

“太祖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宋史》

白起是在宋太祖時期便拿掉的名將,後列入七十二名將中,白起之所以被拿掉,趙匡胤的理由是殺降,這與其偷得柴氏政權後的偽善不無關係,草創之際,樹立仁慈的政治形象,以便爭取統一戰爭中的民心向背,白起便成為這種政治造勢的犧牲品。白起一生七十餘戰未嘗敗績,他的戰術思想就是殲滅敵軍有生力量,這與大多數攻城拔寨爭奪戰爭資源的將領不同,是他所開創的戰爭特色,並不能認為是不仁之舉。再者如長平之戰的俘虜,不殺之又如何處置?當時秦國的消耗亦是慘重,殺降是為秦王承擔了千夫所指的罵名,要說白起唯一的缺陷就是後期不受節制,有失臣節,但與軍事能力無關,他應該算是古代史上最會運用圍殲戰術的將領。

吳起被拿掉的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因為他歷仕魯、魏、楚三國,他擔任主帥保魯國有功、但受魯穆公猜忌,遠投魏國,為魏國打造了特種部隊“魏武卒”,奪取秦國河西之地,使秦國百年不敢東進,此後再遭讒言陷害,於是投奔楚國。這些雖有先主不察的委屈,但畢竟是“三姓家奴”,有不忠之嫌;二是其政治才能掩蓋了軍事光輝,吳起到了楚國之後便一心投入變法事業,與“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齊名,楚國通過吳起變法逐漸強大起來,南征百越、北擊魏國、拓地千里。可以說吳起的政治光輝完全掩蓋了他之前的軍事亮點,所以他被請出十哲可以理解。但范蠡同樣是政治光輝大於軍事亮點的人物,以范蠡擠掉吳起,我覺得還是後世對范蠡評價更高,特別是“忠以為國”的評價更迎合統治者的喜愛。

十哲分析

  • 戰略家行列

以唐朝所列十哲為例,大致可以將其分為戰略大師和戰術大師。所謂戰略大師就是為國家的軍事部署及發展方向做出規劃,這裡主要代表便是唐、宋、元三朝都奉為配享的張良,他與蕭何、韓信並列“漢初三傑”,若說韓信是善於攻城拔地的軍事家,那麼張良便是出謀劃策整體佈局的戰略家,“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說的正是張良。劉邦以漢中為根基,滅三秦定關中,以潼關之險東望中原,這個戰略構想便是出於張良。後在形勢危急的時候,張良提出的策反英布,委派韓信北擊燕趙的迂迴戰術成為楚漢戰爭的轉折。以及後來定都之事,洛陽成為六國舊人的主推,張良攜陳平等人立諫以關中為都,為漢朝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基礎。

一個戰略家的思想格局往往比攻城拔寨更為重要,張良如此,諸葛亮也是如此。蜀漢政權的發展無一例外的是以“隆中對”為基本國策,這個國策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看到了希望。關羽的襄樊之戰在戰略上並不存在問題,當時的蜀漢已經奪取漢中,劉封、孟達也將上庸三郡收入囊中,此時若想東西連成一線,惟獨需要打通襄樊地區。這個戰略一旦形成,蜀國北伐的難度將大大減輕,東部戰區的貫通性便可有效牽制魏國西線兵馬。可惜關羽操之過急,吳國國策“江東對”又與蜀國重疊在荊州地區,故而背信棄義的奪取荊州。諸葛亮在後期的北伐也並非指向關中,而是鎖定在隴右、西羌,這個戰略目標也很明顯,就是控制關中西錘,取得產馬地區,贏得羌人支持。

諸葛亮與張良都是戰略家,且都在戰爭中表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戰略高度遠高於實戰能力。張良的實戰在項羽面前碰壁不少,但好在漢軍不缺實戰人才;諸葛亮則不同,他需親自帶兵平定西南少數民族,又親自北伐,雖取得一定成就,但終無回天之力,因此也飽受後世詬病。

  • 軍事思想家行列

如果說戰略家的宏圖構想富含更多政治意義的話,那麼軍事思想家則更切合武將之稱,或者說是儒將。在十哲裡,孫武的成就應該位列軍事思想家之首,這個毫無爭議,他被譽為“兵家至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按道理說孔子為文聖,孫武應該列為武聖,畢竟孫武是與老子、孔子並列春秋諸子的前三席,在實戰方面,文獻記載有限,但孫武的一大亮點就是在吳弱楚強的形勢對比下,十日武戰攻破楚都,至楚幾近亡國。孫武的軍事思想完全展現在他的著作《孫子兵法》當中,成為中國古代“兵學聖典”,位列《武經七書》之首,直到今天任然被世界各國學習研究。

田穰苴在歷史中的戰績並沒有太多記載,但他嚴厲治軍的軍事思想被後世樹為治軍表率。他的軍事思想編紀在代表作《司馬法》裡,但由於年久失傳,在後世爭議較大。歷經唐宋兩朝都將其列為十哲,說明其治軍思想倍受統治者追捧,但在軍事思想家裡,兵家四聖恐怕才是最精闢的思想體系,後文逐一介紹。

  • 實戰軍事家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一身七十餘戰未嘗敗績,真正的常勝將軍,為秦效力30餘年,攻城70餘座,親自指揮的著名戰役如伊闋之戰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趙國有生力量全部折損殆盡,一戰則國祚走衰。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劃者;北線迂迴戰略的執行者,為漢王劉邦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時人譽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收錄其軍事思想。

高祖每雲:“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舊唐書》

唐朝的兩位名將李靖、李勣都是開國功勳,也都是唐朝開疆擴土的軍事擔當,兩人在貞觀三年(629)對東突厥的征戰中有過合作。李靖的主要戰績是統一戰爭中平王世充、竇建德、蕭銑、輔公祏,對外戰爭中滅東突厥、破吐谷渾;李勣比李靖年輕23歲,在隨李世民的統一戰爭中資歷較潛,所以主要戰績偏向於統一後的對外戰爭,他兩度擊潰薛延陀,後平定磧北,後又破東突厥、高句麗,在解決高句麗問題以後,李世民評價他說“隋煬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惟置李世勣於晉陽而邊塵不警,其為長城,豈不壯哉!”

樂毅的名聲之大,常有後世人傑自比管樂,他最經典的一戰發生在公元前284年,時燕國國力弱小,但他聯合並統帥燕、趙、楚、韓、魏五國聯軍攻打強盛的齊國,連下70餘城,打的齊國只剩即墨和莒,從此失去爭霸的實力。樂毅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對長期恃強凌弱的齊國造成震懾,從此不再小覷北燕。

兵家四聖與武廟十哲對比

前文已說過武廟十哲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所以就無法權衡哪些人名不副實,李靖、李勣二位名將也不敢排除自賣自誇的成分,所以倒不如和歷史上流傳的兵家四聖做一下對比。歷史上對兵家四聖的說法眾說紛紜,大致分為以下九個觀點:

  • 一、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計聖孫臏、尉聖尉繚;

  • 二、兵聖孫武、謀聖鬼谷子、亞聖吳起、次聖孫臏;
  • 三、兵祖呂尚、兵聖孫武、亞聖吳起、次聖孫臏;
  • 四、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人屠白起、帝師王翦;
  • 五、兵祖呂尚、兵聖孫武、隱聖黃石公、謀聖張良;
  • 六、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人屠白起、兵仙韓信;
  • 七、人屠白起、兵仙韓信、戰神李靖、武聖岳飛;
  • 八、兵祖呂尚、兵宗司馬穰苴、兵聖孫武、亞聖吳起;
  • 九、兵祖呂尚、兵尊王子成父、兵聖孫武、亞聖吳起。

總結出來一共有:孫武、孫臏、吳起、尉繚、呂尚、司馬穰苴、鬼谷子、王子成父、韓信、白起、張良、黃石公、李靖、岳飛、王翦這十五人。除去主祭呂尚,唐朝的武廟十哲與之重疊的有司馬穰苴、孫武、張良、李靖、白起、韓信、吳起;沒有提名四聖的有諸葛亮、樂毅、李勣這三人。而四聖提名之人未入列武廟十哲的有孫臏、尉繚、鬼谷子、黃石公、王子成父、岳飛、王翦這七人。那就看看這七人中是否能挑選出頂替諸葛亮、樂毅、李勣的人。

首先我們可以排除岳飛,因為他是北宋末期的名將,唐朝設廟時還未出生。其次再排除黃石公和鬼谷子,此二人據傳都是隱世高人,傳言黃石公是張良的師傅,傳授《太公兵法》於張良,張良以此兵書助漢王得天下,在後世的流傳下,這本從未面世的兵書被稱為天書;鬼谷子則有所不同,他本名王詡,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著有《鬼谷兵法》,但不見傳世,反而是《鬼谷子》一書由其學生根據他的言談編撰而成,其學生包括縱橫家蘇秦、張儀,軍事家龐涓、孫臏等五百餘人,但歷史上卻無此人實際戰例的記載,《鬼谷子》一書雖然被眾多軍事家研究,但它主講“陰陽謀略”,並非兵法。最後,排除王子成父,這主要是由於史料對其記載匱乏,只知其為周桓王之子,為避禍亂逃至齊桓公帳下為將,戰績體現於對少數民族的戰爭。

如此就剩孫臏、尉繚、王翦三人。孫臏是兵陰陽派的鼻祖代表,他輔佐田忌接連擊敗名將龐涓,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這兩大實戰足夠驗證其軍事思想,並留世《孫臏兵法》,以戰爭規律總結取勝之道,提出“借勢”、“必攻”的核心戰術思想,對後世影響頗為深遠。尉繚與孫臏同門,屬於鬼谷子門下弟子,是兵形勢派的鼻祖代表,歷史上關於其記載不多,他的軍事思想主要由《尉繚子》傳世於後,得到諸多軍事家的推崇,此書也入列《武經七書》,尉繚的軍事思想侷限於理論上,他本人並無實戰經歷的記載,所以影響力比孫臏遜色許多。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主要戰績是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60萬擊敗項燕,消滅楚國,《史記》評價他與白起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互補的一對將領。

孫臏、尉繚、王翦三人如果頂替諸葛亮、李勣和樂毅,我個人覺得孫臏毫無爭議可以頂替此三者任何一人;尉繚則屬於軍事理論家,沒有實戰做基礎,所以三者皆無法頂替;王翦是實戰型軍事家,其個人戰績比李勣、樂毅、諸葛亮都要輝煌,雖屬於以強克弱,但也多屬於大兵團會戰,並深入敵國腹地作戰,難度係數並不比樂毅、諸葛亮低,所以王翦頂替三者也不成問題。

如果非要退二進二,那麼我選擇以孫臏、王翦頂替諸葛亮、李勣。我認為諸葛亮更應該稱為戰略家,其戰略眼光也應得到肯定,但戰略構想只有成功才能得到證明,諸葛亮的隆中對和北伐戰略雙雙失效,這隻證明諸葛亮鞠躬盡瘁的成仁,並不能證明其軍事策略的成功。且在同一時代,軍事成就在其之上者如東吳陸遜、周瑜、甚至西晉的羊祜,諸葛亮能夠躋身武廟十哲,也多因忠義無雙的精神,以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

李勣則更容易理解,諸葛亮好歹是軍政一把抓,勞心勞力,李勣在前期徵東突厥是以李靖為主,他是輔助性質的配合進攻。他的最大功績是獨自做統帥擊敗薛延陀的少數民族聯軍,後在貞觀二十年安撫並平定了薛延陀內亂。貞觀十九年(645),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以李勣為遼東行軍大總管,取得了徵遼戰役的全面勝利。後從乾封元年(666)至總章元年(668),李勣徹底攻滅高句麗,獲得五部近七十萬戶民,一百七十六座城,唐至此設立安東都護府管轄。這為唐朝開疆擴土貢獻不少力量,但相比較王翦的橫掃三晉、攻滅楚、趙所得領土又遜色一些。

綜上所述,唐朝所立武廟十哲具有較強的政治意義,但不能說名不副實,唐初所立十哲皆是兵家丹青流芳的聖賢良將。只能說如果要將此十哲做出替換,我個人覺得以孫臏替換諸葛亮、王翦替換李勣。名單為白起、韓信、孫臏、李靖、王翦;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參考資料:《戰國策》、《史記》、《舊唐書》、《三國志》、《漢書》


棍哥觀史


所謂武廟十哲,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為表彰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原本叫“太公尚父廟”,後改名“武成王廟”,所以簡稱武廟,

裡面分左右兩列,分別五人

左列: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徐世勣;

右列: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在這十個人中,諸葛亮毫無疑問實力最強,名氣最大,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實力甚至超過廟主姜子牙。

姜子牙只是封神演義神話的人物,一個七十多歲才出山的人物能有多大的軍事才能,就是沒有姜子牙,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奪取天下也是十拿九穩。

而沒有諸葛亮,劉備就不可能建立三國鼎立的蜀漢政權。諸葛亮無論政治才能還是軍事才能還是科學發明才能都出類拔萃。

最名不副實的當然是張良,張良根本與名將八竿子打不著,只是幫助劉邦出謀劃策的謀士,從來沒有親自帶兵打仗,哪怕一次小戰役都沒有。張良最大的功勞就是鴻門宴救了劉邦,其他劉邦奪取天下的戰役,即使沒有張良,劉邦韓信等仍然可以輕鬆打敗項羽一統天下。

田穰苴只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將領,在這十個人中名氣最小,根本不應該入選,戰國時期的名將廉頗、李牧等都比田穰苴有資格入選。


厚德載物49847


這個問題問的就有些居心不良,武廟十哲並不是非得軍事有多厲害,而是有歷史影響力。姜尚事蹟少之又少,可是卻成了各家都爭著要的人,儒家崇拜他,兵家崇拜他,這是因為他是武王伐紂的大功臣。

田穰苴的《司馬法》是第一部兵書,是有重要意義的。而且他也指揮齊軍擊敗晉國,後代也開始顯名。他進入武廟十哲沒有問題,就好比推理小說界縱有福爾摩斯,阿婆等人,但也不能磨滅愛綸坡的開創這類小說的意義。

孫子自不必說,一本《孫子兵法》和伐楚戰爭,兵家代表的地位已無可替代。

吳起與孫子並稱,而且實戰和政治都是當世一流,也是我非常服氣的人物。

樂毅輔佐燕國十幾年,使得燕國逐漸強盛,又縱橫捭闔,聯合五國伐齊,幾乎滅亡齊國。在戰國可以說是僅次於吳起的人物了。

白起,一代戰神,一生從無敗績,消滅六國一百萬兵力。最後因為君臣失和而血撒郊野,六國無不歡愉。白起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噩夢,他對六國的有力打擊,加快了統一的步伐。雖然曾經被趙匡胤踢出了武廟,但也很快又進去了。(趙匡胤:如此殘暴之人,踢出去 白起:🤔你一個只會欺負孤兒寡母的人,也配說我?)

張良,謀聖,帝王之師。張良雖然打仗不行,但是眼光很準,戰略很強。他效力劉邦,智計百出,無論是鴻門宴,還是下邑之謀,他的謀略總是能讓劉邦轉危為安。在定都哪裡,也是張良一語才讓劉邦轉變想法。最後功成身退,更是讓人讚歎。張良不搞政治,也不帶軍打仗,但他的戰略思想,足以讓他進入武廟十哲。

韓信,一個傳奇人物,既能受胯下之辱,又能領大軍開拓第二戰場,甚至成為左右天下局勢的重要一環。而且他打仗因勢而變,被譽為兵仙。同時,他的戰略也很強,可謂國士無雙。

諸葛亮,一代名相。各種標籤,可以說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人了。無論是政治家,亦或軍事家,發明家,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也是影響三國鼎立的重要人物。

李靖和李績是唐初大將,二人出將入相,都得善終。且都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巨大成就,也很牛。

這十個人都是在當時濃墨重彩的人物,都有資格當選。當然,其它人也並不差太多,只是在當時的名氣和後世流傳中並不如這幾個,所以才遺憾的沒有入選。


歲月石痕


下面的回答先不用看,評論區肯定會有很多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窮兵黷武,郭嘉不死,子午谷奇謀,塌下策……

易中天成功拔高大半中國地攤文學讀者的歷史知識,格局觀念,文化水平,治國韜略,治軍之法,用人之道,畢竟光一個頭條評論區就有這麼多能腳趾縫夾死諸葛亮的人了。

至於被按著摩擦的司馬懿,跪舔諸葛的李靖更加是一無是處,唐宋元明這些朝代,還弄個文廟武廟供著這樣一個千古廢柴,千多年來,封建主義的教育之下,竟然一個智者都沒有!多麼垃圾的中華歷史。

但是…一個種地的,連報紙都沒有,在山窩裡規劃出蜀漢數十年河山,20年前有個叫阿里巴巴的小公司,怎麼各位就沒想過去當個顧問呢?


三更聽雪


武廟十哲,唐玄宗時期,為表彰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原本叫“太公尚父廟”,後改名“武成王廟”,所以簡稱武廟,裡面分左右兩列,分別五人

左列: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

右列: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那麼這十個人裡面誰最名不副實?羽評郡主認為諸葛亮最名不副實(孔明粉稍後再噴)。

諸葛亮一直被稱為是智慧的化身,隆中對三分天下,如今武廟十哲中的人物,在後世人心中就屬諸葛亮的名氣最響亮,但是很多人所瞭解的都是演義中的諸葛亮,這其實是被神話的,以人們心中的諸葛亮相比,武廟十哲中的他就是最名不副實的。

比如劉備三顧茅廬的真假性,從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已經開始被抬高了身價;

再比如出山之後火燒博望坡,正史中這是劉備的功勞,因為此時的諸葛亮還在耕地;

諸葛亮最神話的是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七星燈續命,這一切在演義中都非常真實,但是這全都是羅貫中虛構出來,唯獨草船借箭真實發生過,但這功勞卻是孫權的;

況且諸葛亮在正史當中功績似乎並不大,諸葛亮一直被後世學者認為是不善軍事善於政治的一個人,政治形勢卻是看得透徹,但是同樣有很多缺點。

政策上,諸葛亮用人不善,類似馬謖、楊儀;

行動上,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說蜀國是三國中力量最弱的,然而他依然北伐,最後窮兵黷武,耗盡蜀國人力財力;

作為丞相,諸葛亮也是失敗的,諸葛亮後期,蜀國要大將沒大將,要人才沒人才,按理說諸葛亮早就應該培養人才,然而他並沒有這樣做,雖說事必躬親,但是卻不是一個丞相該有的想法。

這只是個人觀點,諸葛亮在正史當中確實算厲害的,但是和我們印象中的諸葛亮確實是名不副實的。

也有人說最名不副實的不應該是田穰苴嗎?

田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曾率軍擊退晉國和燕國的軍隊,但是他最厲害的地方應該是對軍事的理解,我們都認為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然而孫子的很多見解就是得益於田穰苴的軍事思想。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田穰苴說的,最後被孫子寫進《孫子兵法》,田穰苴認為治軍必須要先立威在施恩,恩威並用才是最好的,最後寫下《司馬法》,《司馬法》是現存最古老的軍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孫子兵法》還要古老,被入選武經七書。

最後還是套用一句俗話,能上武廟十哲的,都不會是泛泛之輩,上文提到的諸葛亮,其實他被列入武廟時,《三國演義》還並未成書,所以說肯定有實力,而說他名不副實也對對比如今在人們心中被神話的形象。


貓眼觀史


武廟十哲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西曆731年),唐玄宗在終結武后死後留下來的政局動盪後,在這一年,將大唐的國力帶到了巔峰。唐玄宗在給當世創造輝煌的同時,考慮給後世留點“文化遺產”。思前想後,玄宗天子決定在長安和洛陽修建“武聖廟”,規格按照“文廟”標準,同時,唐玄宗篩選出古代著名的十位軍事界名人,和“武聖”姜子牙一起享受祭祀,這十位軍事界名人,被稱之為“武廟十哲”。

所謂“武廟十哲”: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那麼,這“十哲”裡面,是否有名不副實之輩?

十哲功績

個人認為,這“十哲”在其各自的時代,都可以讓旁人深感望塵莫及:

白起,人稱人屠,一生殺人無數,其代表作為“長平之戰”,殺害趙國降卒四十多萬,被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韓信。興漢三傑之一。其軍事造詣在當時無出其右者,劉邦成為皇帝后,想剷除韓信,需要依靠陰謀詭計,而並非正面戰場的平定,由此可見韓信的軍事水平;

諸葛亮。以蜀漢弱小之國力,多次對曹魏發動進攻戰爭,雖然沒能滅亡曹魏,但也讓強大的曹魏處於防禦狀態。單就這一點,諸葛亮的能力就足以傲視當世;

李靖。唐初名將。唐朝初年,大唐初年曾被迫臣服於突厥,而這一邊患的解決,李靖立下顯赫戰功,李靖之於大唐,不亞於衛青之於大漢;

李勣。唐初名將,曾在討伐突厥和高句麗的戰爭中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

張良。興漢三傑之一,劉邦身邊謀士,以運籌帷幄著稱。

田穰苴。著名軍事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其立傳。其著作《司馬法》在歷代都被視為軍事聖書。

孫武。《孫子兵法》作者,入選“十哲”毫無爭議——畢竟後世用兵之人,只要讀《孫子兵法》的,都算是他的傳人。

吳起。和孫吳起名。一生戰爭無數,沒遭遇敗績。

樂毅。樂毅伐齊,被視為歷史上著名以弱勝強的典範——弱小的燕國距離吞併強大的齊國只差一步之遙,就是出於此人的謀劃。

名不副實

而這“十哲”裡面,論起“名不副實”,個人感覺,應當是張良。

因為這“十哲”中,或者是名將出身(比如白起),或者在軍事理論領域對後世有深遠理想(比如孫武),或者兼職指揮軍隊進行征伐戰爭(比如諸葛亮),而張良則屬於“十哲”裡面的另類——甚至漢朝初年,劉邦準備賜給張良爵位的時候還引起朝中部分官員反對,理由是張良沒什麼軍功。


藤樹先生


個人認為樂毅屬於十個人裡最差的一個。

樂毅伐齊,是群毆,以強伐弱,而且是齊國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打的。齊國滅宋,已經比較疲憊不堪了。沒有準備和其他強國開戰,況且是五國。樂毅除了伐齊成功。其他的戰績都不多。

其他那些人,真的是個個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