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吳良根:愛“搭把手”的行路人

“大家請間隔1米以上排好隊,同時準備好‘健康碼’。”2月27日6時30分,台州金卡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門口,吳良根和他的志願者搭檔江麗華,忙著逐個給員工測體溫、核對“健康碼”。

“熟練工還是短缺,由於疫情防控需要,我們還要抽調兩名員工‘守’門口。”看著忙碌的志願者,金卡達公司負責人吳卿榮十分感激,“有了他們的‘搭把手’,我們就相當於多出兩名熟練工。”

金卡達每天都有道“基本題”要做好,出貨4000只包裝箱,供應給同在橫街鎮的台州信溢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而信溢得趕在2月28日前完成一筆4萬臺噴霧器的訂單。“環環相扣,上下聯手,我們政府就想著,能多‘搭把手’更好。”該鎮常務副鎮長吳楊波介紹。

吴良根:爱“搭把手”的行路人

吳良根一接到電話,就應承了下來,“我來,這事我能幫上忙”。一大早,他就騎上自行車,6時30分就趕到了金卡達門口。當了解到金卡達的員工最近中午都吃盒飯,不用出廠時,他主動尋問:“中午還有哪裡用得到我?”就這樣,他中午12時又趕到台州沃易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門口,來這裡做志願者。當得知沃易需要執勤到下班時間時,吳良根反而很來勁:“有需求乾的更有勁。”

“在橫街,常常能看到騎著自行車的吳良根,個子不高,話很少,是真正的樸實無華。”該鎮宣統委員徐瑋瑋說,有什麼事都會想到愛“搭把手”的吳良根,也從來不會被他拒絕。

吴良根:爱“搭把手”的行路人

我就做自己能做的事

2020年的開頭,註定會像刻刀一般,深深地把生命的意義刻進每一箇中國人的腦海裡,1969年出生的吳良根也一樣。作為一名黨員,他第一時間就收到天賜湖村黨支部書記戴月初的“執勤”通知。沒什麼好說的,從早上8時堅守到下午5時,沒落下過一次。

做事情,吳良根就求一個實實在在。這幾天復工了,村裡在摸排出租房情況,吳良根也接到了排查10戶的任務。“吳銜,沒有出租;吳小龍,原來租倉庫,今年不租了,並叫租客等解封后再來清理庫存物資;吳新國,原來租壓痕的已回去,通知租戶暫時不要回來……”10戶人家,一戶一條目,一目瞭然,吳良根第一時間發到戴月初的微信裡,最後還加上一句:每戶都聯繫過了,請督查。

“吳良根這個人,做事認真負責,你說不上來他哪裡好,也不用說他哪裡好,看他辦的事就知道了。”戴月初說,吳良根會在村裡的黨員群裡提意見、講工作方法,但辦完事情後,卻會私下裡把情況理得清清楚楚發給我,“這說明什麼?他就算把事情做好了,也喜歡藏著,是個藏自己好的人呢。”

戴月初的這句話,真說到點子上了。你問他什麼,從來都是有一句說一句。“不要採訪我,我真沒什麼好說的。”說到他做過的這些善事,他也總是一個勁地擺手。

吴良根:爱“搭把手”的行路人

3000元背後還有4000元、5000元

在橫街鎮的微信公眾號“金色橫街”裡,翻到一條在這次疫情期間,大家踴躍捐款捐物的發佈內容。裡面翻到這麼一句話:2月9日,路橋區道德紅榜人物吳良根,向鎮慈善分會現金捐款3000元。

提到這件事,吳良根有點不好意思:“他們企業家都捐20萬元、30萬元的,我這3000元就不用拿出來說了吧。”

那我們說件別的事。在吳良根的手機裡,有個叫“博贏精生”的微信群,“滴滴滴”響個不停,也在為這場疫情跳動。

“要是組織需要我去武漢,我一定去。”“看到那麼多人奔赴一線,作為一名醫護人員,真想出一份力,就是不是那個科室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在群裡分享自己的感悟,吳良根則鼓勵他們發揮所長,為防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哪裡都能做有心事。”

“吳叔叔……”群裡的小夥伴們,總是這麼稱呼吳良根。群裡有13個人,或四年或五年的大學生涯,都是在吳良根的資助下完成的,還有正在讀大學的。其中很多人,都畢業於醫科大學,好幾個已經是醫務工作者,所以才會在群裡表達自己想去一線。

“早先時候,一個學生一年的花費是4000元,後來是5000元。”吳良根說,一般來說大學畢業是4年,有的讀醫科,則要5年。平均下來,每個學生的資助費用差不多要2萬元。

從2006年開始到現在,有時候是從電臺裡聽到的,有時候是從報紙上看到的,累加起來,吳良根平均每年資助的大學生有3個。一個畢業了,吳良根又會再接著資助一個。一年接著一年,到今年已經是第15個年頭了。

2013年,吳良根從電視上看到一個生活在黃岩的雲南籍兒童燒傷了,覺得可憐,資助了2000元。“一切隨緣。”吳良根說,他從未深想為什麼又捐錢了。

這些善行就像是青山上流淌下的泉水,一切都那麼自然。吳良根甚至都不會去打聽這些人家裡的情況,他就像一名行路人,執著而又坦然地行走在行善這條路上。

大概算下來,這些年吳良根捐出去的善款總計有20多萬元。但吳良根不覺得這算是個事兒,“這也不會影響我的生活。”2010年,他被評為路橋區道德紅榜人物,但轉眼就忘了這茬,“我不是奔著榮譽去做這些的,有了榮譽,反而覺得自己做起這些沒那麼自然了。”

“想做就去做”,是吳良根對自己行為的唯一解釋。“行善隨緣”,則是吳良根的唯一標準。“知識改變命運,他們好好讀書了,才能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事實證明我的想法是對的,這些孩子現在都很有出息。”吳良根說。

“前兩天遇到一位老闆娘,也想和我一樣去資助貧困學生。”說到這件小事,吳良根臉上流露出了笑容。

原本這個春節期間,吳良根會趕去仙居,和他資助的孩子聚一聚,因為他們多半都是仙居人。今年,受疫情耽擱,取消了行程。“以前他們跑路橋來看我,我覺得一來一去不方便,乾脆我去那邊,大家吃個飯,見見面,就夠了。”吳良根說,自己也就是“搭把手”,“每年資助3個人,不會影響到家裡的生活,也形成了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