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珠寶》: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珠寶》: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得那麼糟。 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莫泊桑

最近在讀莫泊桑的《莫泊桑短篇小說集》,這是一部在豆瓣上有著8.9高分的小說,而書籍拆分為幾個短篇小說故事以悲劇的結局來訴說人性。

說起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的莫泊桑,他是有著很不幸的人生:童年時是父母的離異;青年是戰爭的痛苦;還有著疾病的痛苦。所以讀起他的小說,總會有著一絲悲傷感絲不少是以悲劇為收場。

就比如《莫泊桑短篇小說集》裡有個小故事,讓讀者印象特別深刻。————《珠寶》。

《珠寶》簡單的說,郎丹和郎丹太太有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儘管郎丹沒有太多的財富,但郎丹太太看似是個好妻子的角色的這讓他倍感珍惜她。對於郎丹太太的兩個愛好,買“假”珠寶與去戲院聽戲,都是包容著。

直到郎丹太太因受涼而肺炎去世,不懂理財破產的郎丹不得不拿著她的“假”珠寶去當鋪,才被告知珠寶是真的。這讓郎丹痛哭不已,原來郎丹太太是背叛他的…

沒有這個神反轉結局的話,兩人的婚姻是非常完美的,郎丹很愛她,郎丹太太也是個好妻子角色。然而完美的背後竟然是“欺騙”,妻子欺騙了丈夫郎丹,是段有著欺騙性的婚姻。

初讀《珠寶》時,不少讀者和我一樣覺得是圍繞女人和珠寶的虛榮故事,然而作者莫泊桑是以“欺騙”的角度來探明婚姻的“享樂主義”。

那麼,就以“欺騙”的角度去解讀《珠寶》的背後:愛情裡的欺騙,去扼制享樂主義婚姻。

《珠寶》: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01、【愛情裡的欺騙】:婚姻裡的自身(慾望)與社會(誘惑),適當的“欺”是種必須的人性與保護。

莫泊桑筆下的短篇小說《珠寶》,郎丹和其太太是兩個非常恩愛的夫妻,妻子美貌賢惠,這讓平凡與微薄工資的郎丹一直覺得幸福與珍惜著她。而郎丹太太有了不太好的愛好,買“假”珠寶(郎丹以為)。雖然不滿,但也沒有強迫。直到郎丹太太的去世,悲傷的郎丹去了當鋪才得知真相:原來郎丹太太欺騙了他,因為靠他的微薄工資是無法購買真的珠寶,而妻子又出身貧寒,那麼購買珠寶的錢就可能是妻子不忠所換來的。

這個結局是作者莫泊桑沒點明的,而是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段欺騙性的婚姻。是的,郎丹太太騙了郎丹,兩人維持了6年的欺騙婚姻。這是讓讀者覺得不可思議的,難道愛與欺騙竟然會掛鉤在一起?

愛是神聖的,所以不容易有所欺騙,但是我們時不時看到新聞:妻子會因金錢(慾望)欺騙丈夫過去,而丈夫欺騙妻子出軌(誘惑)的事實,這種少數的欺騙與出軌感覺,但哪個不是真心相愛才組建婚姻呢?這時候就會有這樣子的疑問,是我們變了還是社會變了呢?其實,我們不太懂。但是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愛與欺騙就會掛鉤的基本原因:自身(慾望)與社會(誘惑)。

  • 自身慾望:慾望是搭建於渴望上,因伴侶是最重要的人,我們就會愛的角度,給予更多的渴望,以此來滿足內心的慾望。從人性與滿足的角度來看,婚姻裡的兩人是無法滿足彼此的慾望,因為人心是無法被滿足的,婚姻也是同樣如此,且更難滿足;
  • 社會誘惑:除卻慾望,我們活在充滿慾望的社會,不難看出就算是有愛情基礎的婚姻,也有少數的婚姻抵抗不了來自社會的誘惑,從而淪陷了自己,讓婚姻走向不可控制的地步。

“自身慾望”與“社會誘惑”,就會讓婚姻很容易陷入愛與欺騙的處境,就比如《珠寶》裡的郎丹太太,沒能敵過慾望和誘惑才會偷偷背叛了郎丹。但是,人性的欺騙真的是不可原諒的嗎?顯然不是的,“欺騙”有著矛盾的有利自己一面:自我保護。

《珠寶》: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儘管反感欺騙,但欺騙在婚姻某個角度的自我保護,是基於人性的複雜。因為隨著自身(慾望)與社會(誘惑)不斷增多,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是越來越低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是鄰居;同事不再是朋友;親人之間更多的夾雜著金錢,不再是單純的親情。自我思想,經歷讓我們對人與事都不再是一味的信任,存在著一絲質疑。

信任與質疑,我們自身就會產生自我保護機制,就會有所顧忌,去顧忌到自身慾望與社會誘惑的關係,就開始對伴侶也有所隱瞞與欺騙,經濟不被瞭解太多,是不再袒露太多自己的心聲,是害怕對方的有恃無恐。

因為人在與人相處時,一旦被瞭解太多,會換來一定程度的換來有恃無恐,讓自己有種類似被抓到了把柄的感覺,之後就會引來無視,甚至是背叛,這就是種微妙的人際學。它也適用於婚姻里人性的交際,或許有人意識信任與質疑這兩點,就會選擇適當的欺騙從而保護自身,保護自身的利益,如經濟。不得不說這種方法存在很大的爭議,可事實證明那些些婚姻在走到盡頭時,夫妻在面臨破裂時,這種平常無法容忍的適當欺騙竟然會成為保障自己利益的最好方法之一。

所以,我覺得適當的“欺”,它在婚姻裡是種會存在的人性,也是種自我保護。既能保障自己利益,也能在人性裡的信任與質疑裡,起到留著餘地的退路。側面來看,那些自身(慾望)與社會(誘惑),使我們的婚姻可謂是內在是存在很多的自身問題,其中夾雜性複雜的“欺騙性”。但是不少的離婚爭執事件,適當的欺騙去隱瞞自己的秘密與經濟更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

除了帶著欺騙性質的婚姻,《珠寶》裡的兩人婚姻看起來是真的幸福,分析郎丹太太選擇欺騙的背後是因為享樂主義,用享樂的態度享受生活。

《珠寶》: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02、【享樂主義婚姻】:基於家庭賦予、人性慣性的“享樂主義”,是被賦予的“趨樂避苦”與隱藏人格里的“卑微”。

《珠寶》裡的郎丹太太這個人,反覆解析了很多次。她自始自終都扮演著“好妻子”的角色,要不是最後的反轉,讀者都會為這樣子的美麗女子感到傷心。她和曾經解讀過的《包法利夫人》裡的愛瑪一樣,同樣貧窮的家境,卻在婚姻裡都是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Hedonism),又叫伊壁鳩魯主義(Epicureanism)。它是出現在 18 世紀的一種動機學說,是動力心理學形成的一個重要來源,也被認為人的行為由人的趨樂避苦慾望所引起。

享樂主義在很多人看來是少許人慾望裡的貪慕虛榮行為,但也不全是,本能上來說,我們都有著“趨樂避苦”的潛意識存在:就比如說小時候的我們對甜味總是非常喜歡吃,而對苦是害怕與逃避的。不可否認的是人沒在壓力或動力之下,就容易用享受的眼光去對待自己,而來源竟然是來自【家庭賦予】與【人性慣性】。

家庭賦予:不管哪個年代,父母總是給予子女最多最好的,但給予的弊端是思維與行為裡就會存在趨樂避苦。大多數的人,剛出來社會是吃不了苦,局於享樂主義的思維。如果沒有自我改變與苦難經歷是很難克服,也就會帶進婚姻裡,這就是“人性慣性”;

人性慣性:車子熄火了,還會慣性行駛一下,這就是慣性。人在原生家庭賦予與灌輸之下,人性總是存在慣性,就會把父母的溺愛之下的“趨樂避苦”帶入婚姻,其中也包括享樂主義去對待婚姻。

縱觀“家庭賦予”與“人性慣性”,就會發現我們的享樂主義的確是原生家庭所賦予的,從而導致在人生磨練品格期,沒去注意也沒能成功扼制父母溺愛之下所附帶的“趨樂避苦”,就這樣錯誤的一直保留到了婚姻裡。外加這是個物質橫流的社會,我們所受到的誘惑異常之多,這也導致了享樂主義是滋生在骨子裡的。同樣的,享樂主義婚姻並不少見,我們時常看到婚姻裡兩人顧著享受生活,對未來並沒有太多的打算,有的只是走一步算一步的狀態。

《珠寶》: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這種享樂的狀態,也是一把雙刃劍,沒人定義出對錯。因為還是有人覺得人生苦短,就應該及時行樂,享樂主義是存在一定的道理;然而大多數的人覺得需要未雨綢繆,去扼制這種享樂思維,為未來做好充分打算。

基於這種享受當前,不做未來打算的情況,我們的享樂思維是無法完全戒掉,而那些淡泊名利的成功人士也只是自我克服與沖淡這種思維,只存在於那些偉人身上。再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只能通過成熟與自律去扼制享樂了,不去累計貧窮所帶來的不良情緒。

有趣的是,當窮人一夜暴富時,往往就是享樂主義的爆發。因為貧窮已經是日積月累的不良情緒爆發點,那成熟與自律已經扼制不住其思維裡的享樂主義,就會盡情用物質取樂自己,所以我們才能看到那種暴發戶的存在。但反觀來說,暴發戶的行為與沉穩的上流社會來比,更像是因為他們隱藏人格里的卑微,想要企圖通過享樂主義用物質來填補卑微,覺得這樣可以做到“地位平等”,這是種掩耳盜鈴的行為,更像是一種自欺欺人。就比如《珠寶》裡的郎丹太太,本身是貧窮家境的她,通過“珠寶”來填補自己身在貧窮階層的卑微,並不是情愛的出軌,也就很好理解她能做好妻子角色卻會出軌的行為。

在讀到《珠寶》的結局時,對於作者莫泊桑給出的結局,除了對郎丹的同情,我還是能解讀到郎丹太太在婚姻裡的欺騙是基於家庭賦予、人性慣性的“享樂主義”,也是被賦予的“趨樂避苦”以及隱藏人格深處裡的“卑微”。

婚姻裡的愛與欺騙是無法諒解的,卻覺得這樣子的行為背後是有著一絲絲的理所當然,因為我們逃不過滋生在骨子的享樂思維,那就只能去扼制婚姻裡所存在的享樂主義。

《珠寶》: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03、愛情裡的欺騙,去扼制享樂主義婚姻。

莫泊桑的《莫泊桑短篇小說集》有著很多經典的短篇小說,簡單明瞭卻可以給予讀者無限的遐想。這部小說其中之一的短篇《珠寶》更是留下了沒有點破的謎團,到底郎丹太太買真珠寶的錢是從何而來呢?這就留給了讀者少許的想象,但又是個顯而易見的答案,這段看似幸福的婚姻存在著欺騙。

我深信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大惡之人,有的是人性思考,思考我們在生命的價值觀。或許婚姻裡的“欺騙”是不可饒恕的,但它的背後是基於家庭賦予、人性慣性的“享樂主義”,更是被賦予的“趨樂避苦”與隱藏人格里的“卑微”。

所以,劃分欺騙的情感高低級別,是為精神和意識,而不是淪為脾氣和情緒的奴隸。

《珠寶》: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①、劃分欺騙的情感高低級別,是為精神和意識(捨己為人),而不是淪為脾氣和情緒的奴隸(為己為利)。

《珠寶》裡的郎丹太太給人第一感覺是賢惠美麗,然而她死後的帶有欺騙性質的真相讓人無法相信與接受這個事實。於是,不少讀者在賢惠與欺騙都有著很大的矛盾,嚮往她的羨慕又厭惡她欺騙背後的出軌。或許,欺騙就要劃分欺騙裡的情感高低級別。

安妮寶貝在《春宴》中說道:“高級的感情,最終淪為精神和意識。低級的感情,只能淪為脾氣和情緒。”

欺騙就會附帶自己的情感波動,是愧疚,但也可問心無愧。有種欺騙叫“善意的謊言”,是人們可以包容的。這種謊言的背後,往往體現的是精神和意識的高度:善良的人,寧願選擇欺騙以到達捨己為人的目的。至於惡意的欺騙,只是我們的脾氣和情緒在婚姻不斷累計而作祟,去達到自己的目的,才有著夫妻夫妻反目成仇的事件,終究是種為己為利的行為。

所以,我們去劃分欺騙的情感高低級別,保留高級的精神和意識(捨己為人),捨去低級的脾氣和情緒(為己為利)。我覺得善意的謊言並不是真正的欺騙,是人類言不由衷的真善美,也是善良另一面表達方式。

或許這也是《珠寶》裡的郎丹太太欺騙了郎丹,卻努力做好一個好妻子角色(美麗賢惠、愛家理財)的深度原因:因為我在她身上,看到是同樣的欺騙性質,還能讓讀者感受到郎丹太太欺騙背後的精神和意識深度,用完美婚姻包裝自己;再以她的死去,揭露少許不為人知的背叛。

這就是大師莫泊桑文的高明之處,他知道紙包不住火,背叛郎丹的事早晚會敗露。於是就用點到為止的方式,去保留幸福又夾雜出軌,讓讀者產生又愛又恨的感覺,因為除了死後得知的背叛,一切都是看起來完美的婚姻幸福。

儘管如此,都曾經有過高低級的情感欺騙,但要扼制享樂主義婚姻,就要去活著與奮鬥而帶來的充實感。

《珠寶》: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②、扼制享樂主義婚姻,去活著與奮鬥而帶來的充實感。

在小說《珠寶》裡,描述的畫面是郎丹的工資不高,但是日子過得很闊綽,有精美食物、上等美酒,應有盡有的樣子。但就是這樣子安逸的生活,才會讓不甘浪費美麗外貌的郎丹太太會蠢蠢欲動,內心的複雜情緒湧現心頭,因為她的生活缺乏活著與奮鬥的充實感。

貝蒂·史密斯在《布魯克林有棵樹》中說道:“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

活著是種態度,活好或壞是覺得我們生活品質的走向。儘管我們都活著,有人每日激情奮鬥,生活充滿著希望,因為奮鬥並沒有太多的閒時間有著享樂生活;但也有人每日荒廢時間,不去奮鬥選擇享樂生活。同樣的,婚姻裡的活著與奮鬥狀態,決定了是否能去扼制享樂主義婚姻。

寫到這裡,我想到了以前一對同在公司的夫妻,同為年輕人,他們身上並沒有看到太多的享樂生活,因為兩人對未來充滿希望,為之不斷奮鬥,時間都拿來忙碌,沒有太多的閒時間去享樂,也就扼制了婚姻裡的享樂主義。

活著的奮鬥所帶來的充實感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一方面是對抗生活的一切悲歡,另一方面有著起到扼制享樂主義的作用。忙碌是累人,為未來奮鬥的我們,也就不會有太多的享樂主義,因為寄放於美好的未來。

《珠寶》裡的郎丹夫婦,卻是日子過得很闊綽,精美食物、上等美酒,應有盡有。這也是作者莫泊桑一方面隱約折射了這並不是他們倆應該擁有的日子,一切的開支都是郎丹太太所謂的“理財”,實際上郎丹可能是在花著她欺騙出軌所換來的錢;另一方面點明瞭他們婚姻性質有著享樂主義,以物質支撐著兩人婚姻,並不是活著奮鬥的充實感,從郎丹典當“假”珠寶行為可以看出,兩人並沒有寄放與規劃未來。

而對於郎丹太太死去帶來的欺騙,郎丹需要的是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珠寶》: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③、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珠寶》在隨著郎丹太太的死去,留下悲傷的郎丹與欺騙背叛,已經是無任何解決的方法了。郎丹需要的做是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突然想起,有個同事她就是個以眼前享樂的人,但是換來的是有時候緊巴巴過日子的生活,入不敷出的狀態。然而她卻很有著很好的態度,去和解生活,她覺得既然要過這樣子的日子,就要善待與和解眼前。

同樣的,婚姻也是如此,欺騙與享樂主義都是會存在的,那就只能選擇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婚姻裡的欺騙,一開始是沒有存在太多的惡意,可能是顧忌或是預防,但並不會傷害對方。換到對方角度也就能釋懷與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再來是和解享樂主義,活著都有不一樣的方式,只要自己開心,那也就沒什麼的,享樂主義的背後是善待自己的一種表現。就比如《珠寶》裡的郎丹太太她確實是個好妻子,也應該釋懷給予機會去救贖,她的本質上在生前是沒有傷害過郎丹的,反而是幸福富裕的婚姻生活。

或許《珠寶》裡就要去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並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生活就是如此,隨心而安。

《珠寶》:善待婚姻與慾望裡的欺騙,和解享樂主義所帶來的愉悅


《珠寶》是一本關於婚姻與欺騙的短篇小說,它講述了婚姻裡的自身(慾望)與社會(誘惑)的存在,那適當的“欺”反而是種必須的人性與保護,其背後是享樂主義婚姻的形式。

這個形式婚姻,或許讓人感同身受,但我始終覺得郎丹太太是愛郎丹的,好妻子又會理財,給予了彼此幸福的生活。至於郎丹這是個深情的男人,善良的他付出了真心,或許讓郎丹太太不忍心傷害他。

郎丹是幸運的,有個幸福的婚姻;但又是不幸的,妻子背叛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