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有没有一种人,明明是个年轻人心态却老龄化仿佛看透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感情?

乱入wj


不是老龄化,人家是早慧,早早的就懂得了物质的变化无常,人要是随着物质多少变化而悲伤是自己寻找烦恼,知道人过于追求外物的赢失,只会得不偿失,丢失本我,丢掉生命的意义,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精神追求。

思想境界达到一定的高度,人在万物之上,是引领万物,是万物的主导者,不应被万物牵引迷失精神,丧失本性。

这样的人追求内心的宁静,豁然安定,不为纷纭的万物迷惑,顺势而为,不做超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我们大部分人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每天劳累奔波,不辞辛苦。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失了心志,丢失去健康。是很悲哀的。

我有一个朋友本来家庭条件还不错,在我们这个小城有三套房子,还有一些存款。他还想有更多的钱,想在大城市卖房子,每天拼命的劳做,身体越来越不好,她的腰经常有一些疼,以往忙着赚钱,没在意,也没有到医院检查,最近疼痛加重,到医院一查,患上了骨髓癌。

这样的人也知道人需要难得糊涂的,善于忘掉不愉快的事,不以郁于心中,不于怒气郁结,善于调解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人也不是没有感情,人谁没有感情呢,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没有感动他,没有触及到心灵,你感动的事。他认为没有什么,比如你为得到一笔外来之财喜上眉梢,他认为外来之财,偶而发生有什么好沾沾自喜。他不在乎这些,他当然无动于衷。他关心的是,我今天有没有太累使身体的得病。我单位真的有一个人,别人三四千的工资,她只有一千多一点,每天乐呵呵的。

也有人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需求,去坑蒙拐骗,违法乱纪。最后走向犯罪。

我们每一个都要保持不以物以喜不以己悲。不然这个世界上比你没钱人多,比你有钱的人也多,又在这信息发达的时代,还不把人累死啊。

所以朋友都爱惜自己啊。我回答的不好请多多指出。


跟你聊


假的,装逼的老气横秋,自以为是的沉稳,早着呢,离感悟到人生真谛远着呢,这不过是阶段性的状态。

不死几次,不脱几层皮,人是无法悟透人生的。知识,智力,加上智慧,都没有用。

人生真谛是岁月沉淀出来的,是日积月累的储蓄,是由疼到痛的过程。不是靠脑子理解,不是思考的结果。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个人生境界足够高了,年轻人根本做不到。一顿表扬就可能晕圈,别说不以物喜了。不信你去他跟前骂他几句试试,还不以已悲,恐怕立马就和你于起来了。我甚至都怀疑他是否能体验到这两不的境界!一个年终奖多发个五万,立马晕圈!

这种阶段中青年人我见多了!实在没碰上一个有这种境界,这般定力的!假的,装逼!糊弄自己而己。

就是这么回事,我一顿酒就能验定他,一瓶人头马就搞定他。把他打回原型。

这两不已经是人生的中门天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走不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的南天门,还没有一个人登顶呢!


秋歌988


会有这样一种人,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很多常人所未曾有过的经历。心里感受过很多成人都不堪承受的大喜大悲、大的得失。被动的加速了成熟,本该天真的年纪失去了天真。以至于过早的沧桑,这是人生投射在对人的性格形成时期的一个悲剧。

也有那样的一些年轻人,没有什么生活阅历,没有什么真实的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受了些颓废消极的方面的影响,就故作沧桑,故作深沉。这就是所谓的‘三观不正’,也是一部分年轻人思想性情上的通病。

这两者外在表现看似相近,其实本质上的区别却是蛮大的。

前者所表现的‘不因物喜不以己悲’,是经历了太多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人生际遇之后的淡漠和洒脱。这种人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潜意识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心理,一旦打开了心门外的那张壳,他会比常人更加的火热,更加的执着。

而后者所表现的看透人生,无欲无求,其实是为自己的消极惰性找一个借口。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这种年轻人,总是带着一点‘玩世不恭’,得过且过的心理。对人对己,对家庭、事业、爱情、友情都没有多少责任感。


老三情感驿站


这种人当然有,在佛学里的说法就是悟性极高的人。

现在我们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来普通理解,说白了就是这个人比较冷漠,没有感情,没有温度。

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对任何事情都过于平静,没有反应 ,旁人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记得以前念中学的时候,有一个好朋友,你跟她说什么事情她都很淡定,也没有任何表情和正常人的反应,时间长了就觉得你跟这种人说什么都无趣。

我也问过她,你怎么对任何事没反应,然后她又漫不经心的回答你说,那你想要我有什么反应 ,至此, 便没了再告诉她一些消息的欲望。

跟这种人相处,在她自己看来,一切都是淡淡的,没什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却不太适合一个好的交往对象。这会让人生活里的正常情绪反应消失了,没有惊喜与情绪。

但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经历了以后,也渐渐学会了以淡然之心去处理生活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情绪变幻大才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

但也并非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能证明他看透了一切,有些人只是她的性格使然而已。

真正看透一切,有此悟性的人是大智慧的人,一般的人我们认为他聪明,但很少会用“智慧”二字去形容一个人。然而,有大智慧的人,是真正开悟的人,是真正体会到人间世事的人,他们一般都看上去“大智若愚”,不争不抢,无波无澜,平静的活,平静的待人,平静的做事。

但若普通人跟他们生活在一起 ,又会觉得受不了,没有沟通的欲望,因为太过于平静,平静得身边人觉得实在无趣,没有任何喜怒哀乐,他们可以一个人待着一天,旁人根本无法领会到他们的精神世界,无法走进他的内心知道他在想什么,无法达到他们精神的高度。

年轻人若有这样的修为,甚属难得,这一定是经历过大事 ,或是从大喜大悲中领悟到了一些什么,还有着天生悟性的人。

但这种人,却又偏偏会被别人误归为“木讷”中去,有的智者是“大智若愚”,而有的却是真正的“木讷”,当不可混为一谈。

凡事,都需观人于细微,听人一言语,方知此人为何方“神圣”。


聚光灯娃娃


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

有的人,年过半百却依然内心浮躁满心怨气。

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自己不可企及的东西,功名利禄,只为一天别人能高看自己一眼,只为了满足自己那庞大又卑微的虚荣心。

有的人,天生争强好胜,最后争了大半辈子也没争出个什么来。

有的人,总是热衷于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用自己匮乏的生活经验去衡量世间的对错,完美的发挥了人性的排他性。

世间百态,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每一种方式或许都无对错,只是不同罢了。

本性是天生的,性格是本性加后天养成的。种种原因,总是会使人迷失了自己。

年龄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心智的标准。

有的人,虽然年轻,但是热爱思考,热爱生命,不随波逐流,不妄议他人。

他们内心有自己的准则,他们总是会使自己的内心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平静且平和下来。

他们知道,外在的东西是可有可无的,他们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他们内心谦和低调。

他们对社会上的百态具有包容性,他们从不会自命清高以俯视且不屑的态度去看待世人。

他们能包容一切,像水一样,柔弱又刚强,与世间万物相融相生。

正因为他们极具包容性的内心,他们才能无条件的接纳自己,以平和欣然的心态与世界和平共处。

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理解。但是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他们的感情没有那么剧烈,他们不喜欢大喜大悲,他们不喜欢一惊一乍。但他们肯定也会有在乎的人,他们也有感情,他们更喜欢宠辱不惊,但宠辱不惊本身也是一种感情。

别人注重修外在,他们更追求心灵的享受,一生都在修心。

修行不一定要找一个深山老林,也不一定非要出家,修行就在身边,就体现在一言一行,你的每一个除本能外的行为与想法,都反应了你内心的修行。



杳杳归兮


一句话回答你

永远不要把尝试和学到的知识拿去挑战别人与生俱来的天赋。


独留傲骨笑狂名


中国就那么回事,老共已经制定好了游戏规则,你要么执行,要么一边凉快去,就这么简单,只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而已


爱她的演技


我有那么一段,看透了整个一切,人就懒了,没有,觉得啥,有意思,都看透,都没劲,











带你装逼带你飞天


当然有这种人,这种人给周围人感觉另类


勿念温柔


看透人生的年轻人并不是心态老龄化,而是他们老成,比一般人心智早熟,懂事,看事情看得透彻,这样心智的人老少皆和,但也知道什么人不值得结交,也话少,说话很正经,农村人称那样的人是老成炼达的,他们感情丰富,只是不爱表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