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有沒有一種人,明明是個年輕人心態卻老齡化彷彿看透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沒有感情?

亂入wj


不是老齡化,人家是早慧,早早的就懂得了物質的變化無常,人要是隨著物質多少變化而悲傷是自己尋找煩惱,知道人過於追求外物的贏失,只會得不償失,丟失本我,丟掉生命的意義,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精神追求。

思想境界達到一定的高度,人在萬物之上,是引領萬物,是萬物的主導者,不應被萬物牽引迷失精神,喪失本性。

這樣的人追求內心的寧靜,豁然安定,不為紛紜的萬物迷惑,順勢而為,不做超乎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

我們大部分人為了得到更多的物質利益,每天勞累奔波,不辭辛苦。滿足自己的物質慾望。失了心志,丟失去健康。是很悲哀的。

我有一個朋友本來家庭條件還不錯,在我們這個小城有三套房子,還有一些存款。他還想有更多的錢,想在大城市賣房子,每天拼命的勞做,身體越來越不好,她的腰經常有一些疼,以往忙著賺錢,沒在意,也沒有到醫院檢查,最近疼痛加重,到醫院一查,患上了骨髓癌。

這樣的人也知道人需要難得糊塗的,善於忘掉不愉快的事,不以鬱於心中,不於怒氣鬱結,善於調解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人也不是沒有感情,人誰沒有感情呢,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沒有感動他,沒有觸及到心靈,你感動的事。他認為沒有什麼,比如你為得到一筆外來之財喜上眉梢,他認為外來之財,偶而發生有什麼好沾沾自喜。他不在乎這些,他當然無動於衷。他關心的是,我今天有沒有太累使身體的得病。我單位真的有一個人,別人三四千的工資,她只有一千多一點,每天樂呵呵的。

也有人為了得到更多的物質需求,去坑蒙拐騙,違法亂紀。最後走向犯罪。

我們每一個都要保持不以物以喜不以己悲。不然這個世界上比你沒錢人多,比你有錢的人也多,又在這信息發達的時代,還不把人累死啊。

所以朋友都愛惜自己啊。我回答的不好請多多指出。


跟你聊


假的,裝逼的老氣橫秋,自以為是的沉穩,早著呢,離感悟到人生真諦遠著呢,這不過是階段性的狀態。

不死幾次,不脫幾層皮,人是無法悟透人生的。知識,智力,加上智慧,都沒有用。

人生真諦是歲月沉澱出來的,是日積月累的儲蓄,是由疼到痛的過程。不是靠腦子理解,不是思考的結果。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個人生境界足夠高了,年輕人根本做不到。一頓表揚就可能暈圈,別說不以物喜了。不信你去他跟前罵他幾句試試,還不以已悲,恐怕立馬就和你於起來了。我甚至都懷疑他是否能體驗到這兩不的境界!一個年終獎多發個五萬,立馬暈圈!

這種階段中青年人我見多了!實在沒碰上一個有這種境界,這般定力的!假的,裝逼!糊弄自己而己。

就是這麼回事,我一頓酒就能驗定他,一瓶人頭馬就搞定他。把他打回原型。

這兩不已經是人生的中門天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走不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人生的南天門,還沒有一個人登頂呢!


秋歌988


會有這樣一種人,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在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很多常人所未曾有過的經歷。心裡感受過很多成人都不堪承受的大喜大悲、大的得失。被動的加速了成熟,本該天真的年紀失去了天真。以至於過早的滄桑,這是人生投射在對人的性格形成時期的一個悲劇。

也有那樣的一些年輕人,沒有什麼生活閱歷,沒有什麼真實的屬於自己的人生感悟。受了些頹廢消極的方面的影響,就故作滄桑,故作深沉。這就是所謂的‘三觀不正’,也是一部分年輕人思想性情上的通病。

這兩者外在表現看似相近,其實本質上的區別卻是蠻大的。

前者所表現的‘不因物喜不以己悲’,是經歷了太多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人生際遇之後的淡漠和灑脫。這種人不是沒有感情,而是潛意識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心理,一旦打開了心門外的那張殼,他會比常人更加的火熱,更加的執著。

而後者所表現的看透人生,無慾無求,其實是為自己的消極惰性找一個藉口。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這種年輕人,總是帶著一點‘玩世不恭’,得過且過的心理。對人對己,對家庭、事業、愛情、友情都沒有多少責任感。


老三情感驛站


這種人當然有,在佛學裡的說法就是悟性極高的人。

現在我們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來普通理解,說白了就是這個人比較冷漠,沒有感情,沒有溫度。

一個沒有感情的人,對任何事情都過於平靜,沒有反應 ,旁人是比較難以接受的。

記得以前念中學的時候,有一個好朋友,你跟她說什麼事情她都很淡定,也沒有任何表情和正常人的反應,時間長了就覺得你跟這種人說什麼都無趣。

我也問過她,你怎麼對任何事沒反應,然後她又漫不經心的回答你說,那你想要我有什麼反應 ,至此, 便沒了再告訴她一些消息的慾望。

跟這種人相處,在她自己看來,一切都是淡淡的,沒什麼大的情緒波動,但是卻不太適合一個好的交往對象。這會讓人生活裡的正常情緒反應消失了,沒有驚喜與情緒。

但是,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經歷了以後,也漸漸學會了以淡然之心去處理生活問題,不再像以前那樣覺得情緒變幻大才是一個人的正常反應。

但也並非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能證明他看透了一切,有些人只是她的性格使然而已。

真正看透一切,有此悟性的人是大智慧的人,一般的人我們認為他聰明,但很少會用“智慧”二字去形容一個人。然而,有大智慧的人,是真正開悟的人,是真正體會到人間世事的人,他們一般都看上去“大智若愚”,不爭不搶,無波無瀾,平靜的活,平靜的待人,平靜的做事。

但若普通人跟他們生活在一起 ,又會覺得受不了,沒有溝通的慾望,因為太過於平靜,平靜得身邊人覺得實在無趣,沒有任何喜怒哀樂,他們可以一個人待著一天,旁人根本無法領會到他們的精神世界,無法走進他的內心知道他在想什麼,無法達到他們精神的高度。

年輕人若有這樣的修為,甚屬難得,這一定是經歷過大事 ,或是從大喜大悲中領悟到了一些什麼,還有著天生悟性的人。

但這種人,卻又偏偏會被別人誤歸為“木訥”中去,有的智者是“大智若愚”,而有的卻是真正的“木訥”,當不可混為一談。

凡事,都需觀人於細微,聽人一言語,方知此人為何方“神聖”。


聚光燈娃娃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

有的人,年過半百卻依然內心浮躁滿心怨氣。

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自己不可企及的東西,功名利祿,只為一天別人能高看自己一眼,只為了滿足自己那龐大又卑微的虛榮心。

有的人,天生爭強好勝,最後爭了大半輩子也沒爭出個什麼來。

有的人,總是熱衷於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用自己匱乏的生活經驗去衡量世間的對錯,完美的發揮了人性的排他性。

世間百態,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活著,每一種方式或許都無對錯,只是不同罷了。

本性是天生的,性格是本性加後天養成的。種種原因,總是會使人迷失了自己。

年齡從來不是衡量一個人心智的標準。

有的人,雖然年輕,但是熱愛思考,熱愛生命,不隨波逐流,不妄議他人。

他們內心有自己的準則,他們總是會使自己的內心在這浮躁的社會中平靜且平和下來。

他們知道,外在的東西是可有可無的,他們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他們內心謙和低調。

他們對社會上的百態具有包容性,他們從不會自命清高以俯視且不屑的態度去看待世人。

他們能包容一切,像水一樣,柔弱又剛強,與世間萬物相融相生。

正因為他們極具包容性的內心,他們才能無條件的接納自己,以平和欣然的心態與世界和平共處。

至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理解。但是沒有感情,是不可能的。

只不過他們的感情沒有那麼劇烈,他們不喜歡大喜大悲,他們不喜歡一驚一乍。但他們肯定也會有在乎的人,他們也有感情,他們更喜歡寵辱不驚,但寵辱不驚本身也是一種感情。

別人注重修外在,他們更追求心靈的享受,一生都在修心。

修行不一定要找一個深山老林,也不一定非要出家,修行就在身邊,就體現在一言一行,你的每一個除本能外的行為與想法,都反應了你內心的修行。



杳杳歸兮


一句話回答你

永遠不要把嘗試和學到的知識拿去挑戰別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獨留傲骨笑狂名


中國就那麼回事,老共已經制定好了遊戲規則,你要麼執行,要麼一邊涼快去,就這麼簡單,只是很多人不願意面對這個事實而已


愛她的演技


我有那麼一段,看透了整個一切,人就懶了,沒有,覺得啥,有意思,都看透,都沒勁,











帶你裝逼帶你飛天


當然有這種人,這種人給周圍人感覺另類


勿念溫柔


看透人生的年輕人並不是心態老齡化,而是他們老成,比一般人心智早熟,懂事,看事情看得透徹,這樣心智的人老少皆和,但也知道什麼人不值得結交,也話少,說話很正經,農村人稱那樣的人是老成煉達的,他們感情豐富,只是不愛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