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衡水新聞快報:停課不停育!高二C部學生與家長同上團活課

為貫徹落實疫期“停課不停學”要求,深入推進“六知六愛六榮”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近日,我校高二C部組織了一節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的團活課。

團活課上,同學們跟父母一起觀看了央視主持人白巖松主講的《醫生與醫德》視頻,對沖鋒在抗疫最前線的醫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視頻觀看完畢後,同學們與父母就醫生、醫德和此次疫情中湧現出的先進人物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本次團活課,增強了同學們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讓他們懂得了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同時增強了親子間的溝通和陪伴,促進了家庭關係的和諧穩定。

衡水新闻快报:停课不停育!高二C部学生与家长同上团活课
衡水新闻快报:停课不停育!高二C部学生与家长同上团活课
衡水新闻快报:停课不停育!高二C部学生与家长同上团活课衡水新闻快报:停课不停育!高二C部学生与家长同上团活课
衡水新闻快报:停课不停育!高二C部学生与家长同上团活课衡水新闻快报:停课不停育!高二C部学生与家长同上团活课
衡水新闻快报:停课不停育!高二C部学生与家长同上团活课衡水新闻快报:停课不停育!高二C部学生与家长同上团活课

附:學生觀後感

就在剛才,我觀看了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的《醫學與醫德》,發現他對醫學界的關注和思考,非一日之功,演講裡呈現的觀點,直擊心靈,令人深思。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醫療戰線的各位“戰士”一直在奮戰。前有84歲鍾南山院士的義無反顧,後又有眾多90後醫生護士寫下“不計報酬,不論生死”的請戰書。醫務工作者們是疫情面前的最美“逆行者”!

作為00後的我們,相比之下,這次戰“疫”算什麼?它只是檢驗我們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的一次考驗。我們只要懷揣堅定的理想信念,給精神補足“鈣”,作為祖國未來的我們,必將“若有戰,戰必勝”!

《疫情在前重任在肩——90後在行動 00後的我們堅守追夢路》875班王佳微

在我眼中,醫生一直都是一個代表著希望的職業,只有代表天使的白色才能與他們相匹配。我不知道為什麼如今醫患關係是如此惡劣,讓白色中多少沾染了一絲黑點。

或許是像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說得那樣,是“好事多磨“,是“制度逼人”。醫生,救死扶傷,必然肩負著生命之重,也必然會壓力重重。但不論如何,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一個昨天或是明天的患者,我願意給予好醫生絕對的支持,相信醫德的光芒;我也願意對庸醫進行批判,為醫生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醫德,是對生命重量的承擔。醫生,是生命的守護者。

不止是醫生,每一個身份,或是桃李滿天下的老師,精益求精的工匠,一心為民的幹部,勇於爭先的科研者,或是學生、子女、父母、朋友,都有著自己對他人及社會的責任,這就是德。

我不過是一名普通學子,並不能像那些白衣天使們一樣奔赴武漢,不能像祖國衛士一樣守衛邊疆,但我仍願在自己的一片天地,承擔一份屬於自已的責任,懷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德”。

《醫患,醫德》875劉宇傲

今天觀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老師“醫學與醫德”的視頻講座,很感動,這是一個令人振奮和漲士氣的講座。他講道:“醫生是介於普通人和佛之間的一個職業,西方也可以叫介於普通人和上帝之間的一個職業。醫生要治療肉體,還要撫慰精神。寧可犧牲自己,也要照料別人。”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在抗疫期間,那些無私奉獻的一線醫護人員。在我看來,醫生和病人的關係是一種“戰友”關係,只有相互合作、理解和團結,才能戰勝疾病。醫生要堅信自己是一直在做善事,做好事,堅守自己“救死扶傷”的天職。當前緊張的醫患關係,慢慢會變好起來的,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需要醫生,需要好醫生。醫德與治療結果無關,它重在過程、紮根在細節,能帶給患者冰冷的醫療外一絲絲感動和溫暖。誠願每個人都尊敬醫護人員,關愛每一位白衣天使,更願人間無疾苦。

觀《醫學與醫德》有感 888班安梓瑄

抗疫時期,看完白巖松老師的演講感觸頗深。難道林巧稚醫生是“神醫”?聊天治癒了所有痛苦?華益慰帶來的那個“有溫度的聽診器”,又能對病人的病情帶來多少益處?王立祥主任的“無效治療”真的就治癒了家屬心中的痛?

林醫生是平凡的,只不過她在平凡的路上,每一步都走得溫熱。她自身這種悲天憫人的崇高醫德感染了每一位患者,而這些映射到林醫生身上就是一道道光。這種光太強大了,強大到患者看到她就心安寧靜,這是她本身攜帶的,獨特的神奇力量。因此,林巧稚醫生是一個“神醫”,不是死而復活的“神”,而是散放著人性光芒的“神”。

我們也知道,華益慰的聽診器,無法減輕患者的疼痛,但它卻帶走了患者心中的嚴寒。面對這樣一位細膩善良的“仁醫”,患者首先是感動的,這種感動在他們心中暗暗催生萌發的是一種生生不息勇於求生的力量。

正如白巖松老師所說,這些都是比手術更重要的心理治療,正因為這些治療,讓他們感受到溫暖的力量,使得患者更努力,爭取更多時間看看這個美好的人間。

如今疫情期間,那麼多一直堅守在自己崗位上的醫生,不計較個人得失,舍小家為大家,奮戰在抗疫一線,希望更多的人理解和包容醫學並非無所不能,生命何其珍貴,一路上他們何其努力。

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做為一名合格公民,我們仍有責任和義務去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力量很小,作用很弱,不平凡的堅持之後,相信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醫學和醫德》觀後感 888王錦澤

供稿:高二C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