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为什么古代近代很多很多名中医都自学成才?

杏林杨树


天才学医,犹如杨露禅偷师陈家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是那块料子的人,考入中医学院也是浪费一个名额。

自学中医郎中,《易演伤寒论》走过路过。






易演伤寒论作者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过非常多的有名的中医,比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等。

不过,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些有名的中医,不但大都自学成才,同时也没有教出过非常优秀的徒弟。他们在中国古代的中医历史上,像是从地里突然喷涌起来的甘泉,一时间光芒万丈,奇异壮观,但是并没有从此形成一条源远流长的河。也就是说,无处来,又无处去。

(古代名医浮雕像)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中国古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中医对病理的讲解偏重于理论。

当我们在听中医给我们讲病理的时候,我们都有一种感觉,中医的讲解偏重于理论。比如中医讲“阴”与“阳”,讲“干”与“湿”,讲“寒”与“火”,讲“辛”与“平”等等,其实都是一种理论性质的表达。一般的病者听起来如坠云雾之中。就算是一些学医的人,如果他没有很好的悟性,似乎也明白不过来。

就算学医的人,他有很好的悟性,那也只能是一种“明心见性”。就像禅宗所讲的那种“悟”。老禅师说某个弟子有慧根,某个弟子“悟”了,但究竟是不是真的“悟”了,老禅师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判断。而老禅师的判断,更多地带有老禅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究竟老禅师理解的,是不是这个弟子内心的真实的“悟”,其实并不完全确定。

老中医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的。他在给那些弟子们讲病理的时候,更多的也要看弟子的悟性。也许弟子们都在不停地点头,但是这些弟子是不是心里真正“悟”了,老中医也并不确定。也许,这个弟子不需要教,他就明白了。也许对这个弟子进行反复的指导,他依然没明白那些东西。

同样以禅宗来说明。禅宗六祖惠能,他是禅宗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但是他明显是无师自通。而那个反复被教导的神秀,悟性就没有慧能高。中医也是一样的道理。

(禅宗六祖惠能)

其二,中医更多的是依仗个人经验。

如果是西医,很多年轻的医生实际上更可靠。因为这样的西医,他站在科学的前沿,掌握了更多先进的知识。

但是对中医,我们却总是认为老中医更可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因为关于中医的理论,实际上大家所谈的也都差不多,只不过是能不能理解的问题,不同的是各自的实践经验。中医的实践经验,决定着他医术的高下。中医的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他自然就能够医好更多的病人。

这种经验,必须要有病人数量的累积。比如治疗某一个病,也许一开始并不一定就能治好。经过反复调试药方及剂量以后,他才能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

(古代中医)

其三,中医是靠激发个人免疫力战胜病魔的。

中医治疗和西医有些不同。西医是杀死病毒和细菌,而中医则主要是激发个人免疫力。不同的人,免疫力实际山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医在开方子的时候,就要根据不同的免疫力情况,进行调解。

这也就理解了明明有那么多医书传世,为什么我们的中医不可能根据医书,就能走遍天下行医的道理。因为那些医书上讲的那些配方,对我们治病其实作用是不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免疫力,所开的方子,当然就是不同的。如果照着那个方子抓药,可能与这个病人对症,却与另外一个病人不对症。

作为中医老师傅,又不是一直随着徒弟看病,又怎么能把这些治疗方法教给徒弟呢?

(中医坐诊)

其四、古代中医私家传承的特点。

古代的各种技艺百工,包括医术,都有个家族私家传承的特点。只传给自己家族的人,不传给外人。就算是传给自己家族的人,也有传儿不传女的传统。如果是别人偷学了自家的,那一定是个严重问题。如果自家的不学,去学别人的,那也是个严重问题。

如果那些有名的中医,想把一部医书传世,他一般只在医书中谈理论性的东西,并不谈具体的操作。而谈理论性的东西,我们说了,主要看理解的人的悟性。因此,后人只觉得这个名医很厉害,可就是学不来。

由于医术的私密性,因此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医的发展。让名中医的产生,没有成为常态。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

1、家人或者本人等被庸医所误,痛定思痛之后自学成才

;例如黄元御、恽铁樵、王肯堂等;

2、中医门槛低,可以自学,但易学难工;谁都可以看两本书,说出一堆道道来,然而精通的人却少之又少; 列举一个大名人做例子:国学大师章太炎;

3、文人的济世情怀;另外,古代近代一流人才去做官,学医的就很少,而自学成名医的人恰恰是这些做官不成或者受打击的一流人才;

下面展开详细论述一下:

1、被庸医所误,奋而学医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内经知要》这本小书,开篇序文就写到:“古云: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何也?为人子者,可以父母、伯叔、兄弟、妻子及诸眷属付之庸医之手乎?”毕竟现在学科门类繁多,想要都精通,真是一件难事。

先说黄元御。黄元御是清代著名的御医,他天资甚高,十五岁就成了诸生(秀才),当时的人赞誉他是”国器“。乾隆皇帝巡游江南让他作为随从医生,他一路上为乾隆帝多次制方调药,多有奇效,被乾隆御赐”妙悟岐黄“ 匾额。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医,学医的缘由让人感叹。

本来黄元御早早成了秀才,仕途一片坦荡,可是三十岁的时候,左眼睛有些红涩,就找医生去看。谁知碰到了一个庸医,结果把左眼睛看瞎了,这下仕途无望了。因为清代的时候很看重仪表的。据传清朝有个叫刘凤浩的人,才能出众,因为长得丑,本来该给状元的,乾隆只给他一个探花。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个叫孙嘉诚的就是因为长得丑,被刁难。

黄元御因此痛恨庸医,发奋学医,博览医书,终于成了一代大家;写的医书传世很多,厚厚的医书,庸医还是看不懂的。

再说王肯堂。王肯堂是江苏金坛人,世称宇泰先生,这也是一个牛人。王肯堂生于官宦之家,父亲王樵是进士出身,官做到刑部侍郎。其本人也是进士出身,后来官做到福建参政;与历史上的名人利玛窦多有来往,本人好学,在《郁冈斋笔麈(lu)》对当时的西方现代物理学天问也有涉猎。

王肯堂自幼喜欢读书博览群书,因此早年医书有多有涉猎。17岁的时候,母亲病重,找了很多名医,开了很多药方,都没有治好,最后母亲死了。王肯堂十分痛心,自从开始发奋研究医理。20岁的时候,妹妹又生了重病,同样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有看好,王肯堂本人亲自下手,在他的调理之下妹妹的病,尽然好了。然后父亲怕耽误了他的仕途, 不准许他从医。

后来,王肯堂43岁时,当时倭寇横行,他就上书直言抗倭,结果被诬陷降职。因为仕途不得意味,王肯堂就称病辞官回家了,开始从事医生这个职业,他与名医缪希雍是好友,后来发明了眼睛的外科手术。



最后说恽铁樵。是民国时期的人,早年做编辑,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刊物《小说月报》主编。他从医的原因更让人心痛。本来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四个儿子,生活美满幸福,结果丧子之痛,让他痛不欲生。1916年,14岁的大儿子阿通得了伤寒,便请名医,却毫无效果,最后夭折。第二年,二儿子、三儿子也因为相继去世。恽铁樵的家乡有学医的风气,他早年读过一些医书;只是粗通医道,没有临床经验。在儿子们生病期间,他多次给医生们建议,怎么看伤寒,结果没有理他。丧子之痛,让他发奋研究医理,同时也向名家求问。

第三年,最小的儿子又得了伤寒,恽铁樵夜不能寐,医生都说没有希望了;恽铁樵就跟夫人商量:”与其坐着等死,宁愿服药而亡。“结果,恽铁樵亲自开了一个方子,吃了之后,小儿子的病慢慢好了。

2、中医门槛低,可以自学,但易学难工

读过中医的人,大概都能说出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之类学说。它的原理让人学起来,貌似不复杂,例如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这些。稍微有些文化知识的都能理解。其实,中医理论的根基有很多出看起来自相矛盾的地方,单单一两本书很精通,不静下心思考,无法把握其中的道理。国人喜欢藏私,有人得到了其中诀窍真理,却秘而不宣,所以中医有很多家传的药方。

另外,中医毕竟是一门实践科学,需要有实际的临床经验。没有几年的功夫,就算懂了其中的道理,也是纸上谈兵。

所以入门容易,精通却是难上加难。

国学大师章太炎,也是一个中医爱好者

章太炎一生精通经学,史学。他的弟子众多,知名的有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

有一次,有问他”您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回答:”都不是,我是医学第一。”

章太炎对中医很热爱。他的祖父,父亲和兄长都通晓中医。他本人也经常演讲《伤寒论》,据统计他一生撰写上百篇的中医学方面的文章,如《医术平议》、《仲氏世医记》、《劝中医审霍乱之治》。

身边很多人都称赞他,精通中医。

但是,他有次生病,就照着医书,自己给自己开了一个方子,结果服下去不仅不好,反而引起了新的症状,结果再自己给自己开,还是不好;没有办法,被病痛折磨的苦不堪言了,只能求当地的名医了。结果两副药下去好了。

自此,他知道了自己的中医水平是书面管,实际不行。



3、文人的济世情怀

古时候,医书属于三教九流之一。中医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医易同源,很多算命的先生也会写医术,反过来也一样,很多医生也会一些算命的方法;根源就是两者的根基是一样的;内行人应该知道,你懂中医不懂算命的那一套,那只能说明你的中医水平不行。但是,这就给外行人一种不务正业的印象:中医跟算命先生连在一起什么东西啊。

因为如此,医生在古代地位并不高。所以,有能力的人,第一流人才选择不是去做医生,是去当官;现在这种风气还是这样,没有办法几千年来积累下的风气一时扭转不过来。

为什么很多人讨厌中医,学中医的人才少,造成了庸医太多了。庸医搞一个方子,治百病;或者用一个方子治一百个人,能好嘛。同样一个病在南方和在北方的人都不能开一样药,庸医哪知道这些,普通人又不懂,只能随便这些庸医糊弄。

很多做官或者郁郁不得志人如果学医,反而更易成功。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厉害啊。他们是一流的人才。他们做什么都可以的。套用一句话,智商是硬伤,学医是一个费脑筋的事情。想成为名医,没有两把刷子怎么可能呢

另外,中国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传统。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范仲淹后来说出了“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名言。

为什么,因为这切合孔圣人的教诲,儒家就提倡:“以济世利天下”,所以医生有悬壶济世的说法。

最后,说一句你不能因为刀会伤人就说刀有问题,刀只是一种工具;中医也是,就看你怎么利用它。


沪上聊历史


现在也有很多中医自学成才,没事逛逛相关的论坛就知道了。

都是些什么人呢?有相当一部分是连初中都没毕业,拿着两本中医书看一看,就俨然成了神医了。

相信鲁迅先生《父亲的病 》大家都看过,里面的医生是什么货色也不用我多说了。鲁迅家道中落,但好歹也是官宦人家,碰到的医生尚且不靠谱,更何况普通人呢?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医生在当时居然是公认的名医。

我们常常说,中医的没落是因为混入了太多滥竽充数的人。但是,在听他们描述中医的时候。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乡里人,但凡是和自己能扯上点关系的都是神医,有种种神奇之事。再具体一问,都是失传。至于不靠谱,那是不存在的。按照这个比例来说,不是应该早就发扬光大了么?反正骗人之事,都是别人做的。

许多地方都有传说活了两三百年的人,说的煞有其事。但有点生物医学常识就知道,人类是不可能活超过150岁的。原因不外乎如是——谣言。

去年南方某地还出了个“神医”,扬言治好了某某病,如何妙手回春。展示的锦旗、照片数不胜数,每天前来看病的人排成了长队,挂号费200/人。给所有人开的药也都大同小异,弄了几个月才被发现。事后证明,所谓的神医是个骗子,连江湖游医都算不上,就是弄了身行头。

这些都不是事情,真正狠得在后面。说一个亲眼所见的事情,绝对会刷新绝大部分人对中医的认知。

以前我碰到一个关于一百多年前东北鼠疫为何没有大规模扩散的原因。下面一百多个回答,居然全都说成是中医的功劳。我的天啊,那伍连德是谁?南满铁路是谁封锁的?

在抢功劳上,冒功劳上,没输过啊。治疗一个病几千个药方,各个不同,一个有效便能说的天花乱坠。那剩下的99.9%人怎么办呢?

现代的中医其实是有可取之处的,一些著名的医院里当家的中医真的很厉害,有绝活,口碑非常好。但你千万不要把它和传统的中医混为一谈。民国多少大师,在当时西医不怎么靠谱的情况下,宁死都不愿意接受西医。不是傻,是两害取其轻,怕了。

最后我说说个人的经历,曾经见过一个乡下赫赫有名的治肾病的大师。但凡去找他的,一律是一大包中草药(可以自己找和煎),外加“强力松”(激素药)。我堂弟和村里人经过他治的(最好的相关医院去了钱不够,激素药三块八一瓶100粒,草药大部分可以自己采),都是一把一把药吃,远超过瓶身规定的最大剂量。但不得不服,确实控制住了没恶化,十五六岁后居然都自愈了。

后来我视网膜发炎,去的正规三甲中医院,开了一大包中成药加激素药。正规的地方在于,开了激素药再三提醒你,那是激素药,好得快,但有副作用。吃了一个星期,从视网膜发炎到视网膜脱落。失明了两个月(两个月后能勉强看见,六个月后才彻底恢复),休学一年。刚开始不想休学,想还考补上,结果除了体育用病例混了个及格,其他门门挂科。算了,我还是休学吧。暗恋的女生都已经实习毕业,不知道哪去了。我还能说点啥,必须要恶语相向啊。

恕我直言,你们碰到的都是神医,为何我这么倒霉?当然还是要感谢人家的,服务态度非常好,和家里住的一样温暖。几个实习护士的声音很甜,经常笑,可惜当时看不见。里面还有一个男的(可能是实习医生),有点娘。最坑的还是请的护工,她女儿也在楼上做护工。我家里人走后,她直接上楼找她女儿聊天去了(我爸还背着人家管理员偷偷塞小费呢)......好吧,扯着扯着就扯远了。

亚里士多德说理论重要与经验,但他自己又说了,有一门学科例外——医学。因为医生要面对的是单独的个体,经验和理论同样重要。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深入研习中医,必定要熟读并理解两本基础理论知识《易经》与《黄帝内经》,而这两本书言辞深奥,晦涩难明,虽然后人解释著述的论文也不可胜数,但仍然是纷繁复杂,以致多数人无从下手。所以唯有悟性高超,兴趣不退,且长期保持自学并付诸实践才能脱颖而出,没有快方法。

  • 中医是中国古代以唯物论和辩证施治的法则,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通过长期临床治疗经验逐渐形成的医疗文化系统,理论基础最早形成于黄帝时期,是皇帝和医师岐伯以问答形式总结而成的《黄帝内经》,后来春秋时期分门别类逐步形成各种分科。

  • 既然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那么首先必须要理解《易经》中,阴阳互相依存又互相影响的平衡状态,五行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抽象概念,掌握了这些原理再去深入研究各类医术,医学大家张仲景曾经说过一句话:不知易,无以为医。意思是,没有了解易经的话,根本谈不上了解医学。
  • 数千年来,道教道家思想对中医流传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道士修行所谓山、医、命、卜、相,古代虽然国家和社会一直轻视医生,但医学被道家排第二位,为学术交流和典籍保存提供了重要贡献。
  • 到西医出现以后,多数人认为西医药到病除,手段多样,见效最快,再加上近代以来中医没有出现医学大家,没有人深入发掘发展中医,多数以养生正骨和一些偏方治疗小病为业,所以形成了中医落于下风的局面

非想


古代学医,一般只有三种途径:一是家传,二是师传,三政府教育。

在宋代时,太医局已开始重视中医教育。北宋初年,太医局打算从翰林院选拔人才,每年春季招考。但规模很小,太医局只招选120人。


但到明清时期,虽然政府也设有太医局。但他们不从普通人里选“医丁”,而是需要各地医官、医士那里保送学员送到“太医院”参加考试,合格者才能入选。教科书主要有《素问》、《难经》、《本草》等专科重要方书。每年分四季考试,三年一大考。成绩优异者授予医士;次等者为医生;不及格者可补考,但还不及格,那么后果就很严重,罢黜为民。


因为当医途径狭,没有家传、不拜师的,对中医感兴趣的,只能通过看书来完成救死扶伤的梦想。也有的是被瘟疫逼的,如医圣张仲景,一次瘟疫家族三百多口人,死了三分之一,无奈之下把自己逼成了专家。

还有就是得病,被庸医耽误的。代表人物,如清代御医黄元御,本来还想通过科举来改变命运,谁知。一场大病,再加上庸医耽误,导致左眼失明。这下可好,哪怕你成绩再好,彻底跟仕途无缘。因科举不仅看成绩,还看形象外貌,以及字是否写得好。虽然黄元御没有成为一名大官,但说起清代名医,他黄元御的大名,总能挤进名医榜前三。


那为何,这些名医很多都是自学成长?

主要是被逼的,要么是被病逼的,要么是被庸医耽误的,除了上面所说的黄元御、还有“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恒。


本草百晓生


古代官学和私塾教的是"六艺”,没有医学之类,中医名家都是来自民间,且自学成才的。

比如,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他年轻时在一家客栈做主管。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来住店,因感激客栈服务周到,把秘藏的医方传给了扁鹊。从此,扁鹊热爱上了中医,通过自学和给百姓诊病治病的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中医知识,创立了自己的中医理论,成为被百姓誉为能"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


再如,汉代名医淳于意,他曾是齐国的一个仓库管理员,因他从小就爱好医学,有为百姓"悬壶济世”的志向,先后拜了当时名医公孙光和公乘阳庆为师,认真学习医学,到民间为百姓解除病痛,医治疾病,成为百姓拥戴的名医。

总上所述,古代的名医多数都是有着为民"悬壶济世”的志向,通过从师入医门,然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走出了自己的医学之路而成为名的。


本昌谈历史


为什么古代近代很多很多名中医自学成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因为古代没有西医。

二、虽然说近代西方的西医传播到中国,在中国萌芽兴起,95%以上的中国人不相信西医诊断治疗,西医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市场,没有形成气候。

三、古代近代中国人治病、养生都绝对相信中医,中医在中国有很大、巨大的市场和国人心目中的核心价值观。

四、在古代近近,中国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传统农业大国,小农经济的社会,国人受传统的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耳闻目染的传统教育与强烈的熏陶、影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理想信仰、思维模式和思维境界等受到严重的制约与局限。

五、中国古代近代的读书人,除了崇尚、崇拜、信奉、信仰考起“唯一”功名仕途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供选择的职业出路可行可做。

六、中国古代近代的读书人,思想意识观念比较传统、”保守、禁固“,不象现代、当今中国社会的读书人,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一样,全方位、广视野的开发、开放。

七、中国古代近代许多文盲和读书人,普遍认为:”不崇尚、不相信”如做生意、经商等五花八门“下九流”的各种各样行业和职业选择。

八、中国古代近代许多文盲和读书人,就业门道、门路“比较窄”,除了相信、信奉考取功名和教书育人以外,就是自己自学成才的中医。他们普遍的核心价值观认为:学中医是一门“高尚、高贵、高度、高雅、体面’人上之人’”的职业选择,没有其他职业的捷径、途径可行、可走。从事中医职业既可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国人服务积社会公德,回报社会,又可以谋生就业赚钱,既可以突现、体现、凸现自己所学的文化科学知识,又可以显现、体现、突现、凸现中医诊断治疗医术和中医自然科学的学识、学术和学问,他们都普遍认为:觉得自己是一种高尚、高贵、高雅、光荣名誉,体面儒雅的职业,是“财富、地位、身份”的象征,是实现人生“高度、高贵”理想、心原的标志。

综上所述,就是之所以为什么古代近代很多很多人,都原意学中医,自学成才之路的原由、原因所在…………


袁聪


中医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学精,但每个人都能学。中医是一项很烧脑筯又不活泼学科,没有耐心是不行的。第一要求有文化基础,记忆力好,理解能力,关键还要有悟性。所以很少人愿意费这个精力。

这么麻烦为啥还有个自学呢?还有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呢?这么说吧,反是半路出家自学中医的人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不是经历了亲人的生离死别就是被治病因钱或有亲人的病治不好等。自学中医都有一棵敢担当的心,责任心很强。大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自学的,凡是这样的人任性,大多都能学的很好,很成功。这是一批不达目的不巴休的人。往往比拜师的人学的好。


石玉存


许多古代现代名医的路:拜师——跟班——独立出诊——博览群书——同行交流——众多患者——疑难杂症诊治成功。

从这个程序上看,没有进过高等学府的郎中也可以成才,但是鲜有自学成才的。我们知道,旧的社会各行都有行规(现在是不是有些还在?),虽然许多行规没有形成文字,但是业内人都心知肚明,恪守不妄。这个是和现在关键词‘’潜规则‘’大相径庭的。若想做郎中,没有师傅根本不可能的,即便是祖传,起始长辈也必须有师傅,而且必须在官府登记在册。江湖郎中,指的是行医,和坐堂区别,并不是‘’野大夫‘’。

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既然是名医,医术定有独到之处,应该是超出师傅造诣,正所谓‘’有当宰相的学生,没有做老师的宰相‘’。

所以,到任何时候,不能数典忘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