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老伴过世,本需陪伴,孩子却只张嘴要钱。老人:这种习惯,不惯着


老伴过世,本需陪伴,孩子却只张嘴要钱。老人:这种习惯,不惯着

【1】儿女从小到大的“反差”

胡阿姨和老伴儿退休之前有些积蓄,退休金也不低,老俩生活上经济条件比较宽裕。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赋闲在家,没事做点儿自己的事儿,日子也算充实。

胡阿姨他们有俩孩子,一儿一女。俩孩子毕业也都回来了,跟父母在一个城市生活。

老大是女儿。女儿小的时候,胡阿姨对她管教的特别严。女儿性子又比较拧,从上初中、一直到高中毕业,这六年里没少跟父母吵架。谁知到外地一上大学,女儿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几乎天天跟家里联系。那个时候电话还不普及,女儿一个礼拜能给家里写三、四封信。后来毕业之后,回到了爸妈身边。

老伴过世,本需陪伴,孩子却只张嘴要钱。老人:这种习惯,不惯着

女儿的变化,让胡阿姨和爱人很欣慰,也有些“庆幸”。在他们眼里看来,女儿这是懂事,知道小时候爸妈的管教也是为了她好。如果女儿不懂得这些,一飞出去,回不回来不说,弄不好还对他们心存怨念。

儿子小时候是爸妈眼里的“宝儿”。儿子挺聪明,学习好,成绩一直都不错,也不给家里惹事,让胡阿姨觉得挺省心,管的不像对女儿那么严。但有时候胡阿姨也很奇怪——孩子小时候和长大之后,为什么都是“反”的?儿子小时候听话,等到毕业回来工作之后,对父母反而不太亲。家里大大小小需要帮忙的事儿,基本上都是大女儿操持,儿子很少过问、帮把手。

这也是退休之后,唯一让老俩心里头琢磨惦记的事儿。

【2】一个“小账本”

让胡阿姨他们心里不舒服的一件事儿,就是女儿经常隔三差五就过来看看他们、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儿子经常一两个月见不到一面。而且有时候更让老人觉得不得劲的是,儿子回来都是有事儿求助。

老俩对这俩孩子,基本上是比较公平的,尤其是不想因为财产上事儿,让俩孩子觉得有偏有向。胡阿姨有一个“小账本”,这个账本是给儿子女儿看的:

账本上记录的不是孩子给他们“孝敬”多少,而是他们“支援”孩子的数字:

老伴过世,本需陪伴,孩子却只张嘴要钱。老人:这种习惯,不惯着

“这个小本,对你们俩孩子是公开的。

我没有记你们给我和你爸买什么东西、花多少钱。为什么?我们不给你们提什么要求,你们来,我们高兴。工作忙、来不了,也没事。这个是你们的心意,你们心里有数就行了。

为啥记录的都是我们给你们的?比如,这是外孙上学了,我们给的三千块钱,给闺女了。儿子,这是你朝我们要的五千,说是买个什么差的钱。

你们俩的数不一样,儿子你的多。

我和你爸手头那点积蓄,到时候都留给你们姐弟俩平分。这些已经给出去的钱,到时候得算进来。

别怪妈事儿多,这么做,对你俩才是公平的。

当然,从我们心里,也是希望有时间你们就多过来,我和你爸年纪都打了,咱们一家人在一块儿多呆呆。”

姐弟俩其实对这种事情都不太以为然,但内心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姐姐从小虽然挨训比较多,但是能体谅父母的用心。长大成人之后,懂得应该回报父母的恩情。弟弟是没感觉:从小爸妈给的比较多,在他心里,给点都是应该的。

【3】儿子的“习惯性操作”,让老人寒心

2014年,胡阿姨的老伴儿因病去世了。

家里忙成一团糟。处理完后事,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女儿陪着胡阿姨。为了照顾老人方便,女儿干脆就搬过来住了,这样屋里多一个人,起码能让老人感觉不那么孤单。

儿子依然是常规操作,他自己已经习惯了:父亲刚去世的时候,回来的还频繁一些。稍微缓和一点了,又变成“无事不登三宝殿”——但凡回来,肯定是有事儿。

之前老伴儿在的时候,胡阿姨对儿子这种态度就有一些意见,只是没有提太多而已。现在爱人走了,对家人陪伴的心理重很多。儿子对待她的这种态度,让她心里非常不舒服。

老伴过世,本需陪伴,孩子却只张嘴要钱。老人:这种习惯,不惯着

一天晚上,儿子回来了。一家人吃完饭,儿子对胡阿姨说:

“妈,能再借我点钱不?”

胡阿姨问了一句:

“又干什么?”

儿子说道:

“是这么个事儿。你也知道,现在孩子上课外班挺贵的。前段时间我给你孙子报了个兴趣班,一下子要交一年的费用,大概两万多块钱。我们的钱存着定期呢,取出来不是亏了么?想周转一下。”

老伴儿走了,胡阿姨本来心理上就一直过不去这道坎。听着儿子又张嘴要钱,强压着火回了一句:

“我那点存款也是定期,现在取着也麻烦。”

儿子愣了一下,“不死心”的说道:

“妈,你们存的钱,要那点儿利息也顶不了大用。我这不是着急用么?要是晚几天,人家就让这两天交钱,过了日子就报不上了。”

儿子的话让胡阿姨有点火:

“什么叫我们存钱的利息没大用?你有没有?既然都是着急的事儿,你还在乎你那点利息?

你总这样。之前你爸在的时候,我们还能相互帮衬着,互相照料。现在你爸走了,你没想想自己该做点什么?你有没有考虑过我想要什么?”

谁知儿子接下来的话,让胡阿姨彻底寒心:

“妈,我真着急用。这么着,我不用你的了,我要我爸的总行了吧?我爸应该也有钱吧?他的钱里面,可是有我一份的。”

姐姐在一旁听着,一开始还想着打个圆场,实在不行她借给弟弟点应急。一听弟弟这么说话,女儿也火了:

“你怎么说话呢!爸这才走没几天。你要爸的,妈都没说什么,轮得到你么?”

看着儿子欲言又止的表情,胡阿姨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你说的,没毛病。你爸有存款,讲法律,里面有你的份儿。

你上班了吧?你不干活,单位给你发工资不?为什么到家里,不想也不干,张嘴就要?”

儿子还是得空插了一嘴:

“你们是爸妈啊,一家人,用得着这么功利么?”

听到这些话,胡阿姨反而冷静了下来。只是看了一眼儿子,说了两个字:

“出去。”

【4】分产

胡阿姨很寒心。

老人帮孩子是应该的。难道孩子孝顺老人就不应该了么?老人并没向孩子们提出过什么要求,孩子反而一直把从父母那里索取当成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居然把母亲的拒绝看成“功利”。

这件事对老人的触动很大。经过这个事情之后,儿子有多半个月没来过,也没联系过。

几周之后,胡阿姨给儿子打电话,把他叫过来了。胡阿姨拿出她的小账本,对着俩孩子说道:

老伴过世,本需陪伴,孩子却只张嘴要钱。老人:这种习惯,不惯着

“我把这些帐拉了一下,今天咱们把话说明了。今天我给你们说三件事儿。

这是你的账,这是你姐的账。你们自己看看,对一下,有没有妈记错的。儿子你自己看看差多少。你姐从来没朝我们要过一分钱,这些钱都是我们给出去的。你的里面,差出来的钱数,全是你张嘴要的。这是第一件事儿。

第二件事儿,我把我们俩的积蓄也理了一下,今天给你们也把底透了。儿子你不是说你有份么,你说的没错。你应得的那份儿,扣掉你比你姐多出来的,剩下是你的。我这话说明了吧?你们要是现在想要,就给你们。现在暂时缓缓,就还放到我这里保管着。

最后一件事儿,这个房子。我提个要求,现在全过户到我名下。什么时候等我走了,再说。”

儿子看到这些账,跟姐“差”那么多,有点不高兴了:

“妈,这怎么能算进去?这应该算咱们家共同的花销吧?再说,当时你们给的时候也没这么说啊。”

胡阿姨不想多解释什么。只简单回了几句:

“不是我们给的,是你张嘴要的,别搞混了。之前就跟你们说过这个账本的事儿,你们应该听的很清楚。

我刚才说的这几件事,对你们姐弟俩是公平的,对我也是公平的。”

老伴儿走后,财产分清楚了。胡阿姨让女儿办的房子的事情,过户到胡阿姨一个人名下。

儿子没好意思让胡阿姨现在把钱都打给他,女儿也没要。

事情处理妥当之后,胡阿姨写了一份遗嘱:

属于自己的财产,全留给女儿一个人。

这件事儿没有跟儿子提起过,因为没有任何必要。

【5】结语

通过胡阿姨家庭这个事儿,有几点提示:

1.任何一个家庭,讲的都是“公平”。

“你是父母,就应该给孩子”、“你是孩子,就应该照顾父母”——这些话的道德层次太高了,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人都是要讲求公平的,就像那句鸡汤的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胡阿姨举的那个例子很形象:想挣工资的都知道得干活,对外如此,为什么对家人就可以白要不给?

老伴过世,本需陪伴,孩子却只张嘴要钱。老人:这种习惯,不惯着

拿胡阿姨家来说,孩子有困难,帮把手,是父母对孩子的付出,那个“小账本”,不是老人有多么计较,相反,恰恰是在老人心里希望体现出公平;没有记孩子们给他们的账,是因为他们更多想得到的,是孩子的心意。

再看看两个孩子,女儿天天陪伴,儿子有所取的时候才出现,如果老人平均分,对两个孩子公平么?女儿如果再不懂事、计较这些事情的话,老人还可能有依靠么?所以,不能用不公平伤害孝顺孩子,否则最后倒霉的肯定是老人。

就像有些朋友讲过,好处全给儿子了,养老全靠女儿,女儿不养就是女儿不孝——女儿真狠下心来不养了,你最多也就是谴责一下,最后受伤害最大的是谁?结果显而易见——天平斜了,倒下来砸的是自己的脚。

2.应该学会使用鼓励子女孝顺的工具手段。

胡阿姨把财产理清楚之后,做了一个动作:写了一份遗嘱。做这个动作,是为了能够把财产留给女儿,而不是再按照法定继承的方式,由俩孩子平均分配。

遗嘱这个工具,更加鲜明的表达了老人的意思。当然,这个意思在生前要不要跟子女说,看自己的决定。

遗嘱虽然全部是个人的意思,给谁都行,但是,依然要体现出公平。

曾经有这么一个真实的事情:老人写遗嘱的事情谁也没说,一直由女儿女婿照顾,直到百年。女儿本以为是平均继承,谁知道儿子拿出一份老人订立的遗嘱,而且还是有效的,指定由儿子继承全部——结果虽然跟老人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但是最终的后果就是,子女不相往来。

切记:不考虑公平性的遗嘱,保护不了自己,更保护不了好孩子。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