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从民族英雄到千古罪人?历史到底该给李自成一个怎样的公正评价?

黄周海


这是典型的黑历史!中国几千年历朝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不容抹黑,有些人只看见了农民起义的破坏作用,但是却无法看见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历次农民起义几乎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这有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而王朝政治的腐败,民生的艰难才是王朝末日的内因,农民起义是外因,推动和加速了腐败王朝的崩溃。一辆残败破旧的车子已经失去了动力,其毁灭已经是不可避免了,社会要发展必定是要有新生力量的产生,这是社会进步的基本规律。

明未农民战争是明朝社会民生艰难的总爆发,李自成只不过是这种力量的代表者,虽然其未能最后成功完成朝代的更替,但其推动作用是明显的,李自成不失英雄本色。


水乡醉客


李自成既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千古罪人”,他是明朝末年率领穷苦百姓揭竿而起的起义领袖。有人心急如焚,一再追问,如何评价李自成。其实,早在开国之初,毛主席就已经给李自成下了“农民起义领袖”的定论,你还想要“历史”下怎样的结论?


有人别出心裁,硬要把李自成往“是不是民族英雄”的方向上扯,这实在是“张冠李戴”,找错了对象。李自成是明朝穷苦百姓中涌现出来的起义领袖,而不是抗击满清的民族英雄。你要硬往这个方向上扯,是你的问题,而不是李自成的问题,是你搞错了对象。

至于有人说李自成没有雄才大略,没有治国才能,当不了开国皇帝。这个问题我们讨论过多次。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他当不了皇帝,你硬让他当皇帝,这不是强人所难?李自成所做的工作是奋起反抗,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我们一再说,李自成是历史把他推向了农民起义领袖的地位,而不是他本人主动作为。


明朝未年,官民对立,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比如李自成本人,工作丢了,老婆被人逼死了,家被人抄了,本人又被抓去坐牢,差点丢了性命。面临这空前的压迫,李自成不反抗又如何?如果你是李自成本人,应该如何?屈辱下跪?苟且偷生?更何况,明末陕北地区三年大旱,百姓颗粒末收,官府又催逼甚紧,连苟且也不能偷生,不反抗就活不下去。

这就是当时的历史情况。有人拿民族英雄套他,有用吗?就是当民族英雄,还没人给李自成这个机会,反倒有人把他逼成了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是不是“民族英雄”,这是现代人的思维。你拿现代人思维去套古人,不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吗?

明朝年间农民起义有上百起,单是明朝未年就有几十起,涌现出众多的起义领袖,而李自成比他们更接近于成功。但还是失败了。这无疑是历史的悲剧,这场悲剧既导致了满清入关,又被毛主席吸取教训,建国成功。

这就是李自成在历史上的作用。

致于有些人洋洋洒洒几万字评价李自成,以西方人的思维去套李自成,这是没用的。是你研究历史方法的错误,不但做了大量的无用功,而且连研究李自成的真正历史价值都忘记了。这无疑是这些人的悲剧。

那么说,研究李自成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平民维权。研究了李自成后,可以更好地运用李自成的精神维护自己的应得权利。而不是讨论什么民族英雄,把你引向歧途。

今天早晨看到头条上有这么一句:上午还在公司努力工作,下午就上了裁员名单。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上午还在讨论李自成是否千古罪人,下午就接到了裁员通知书?报应啊!

【补记】有人说,李自成的失败,原于没有建立自已的征税系统,原于襄阳决策的失败,沒有建立独立的财政系统。 我哑然失笑了。这群书呆子,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不会了。明未时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原地区农民都是因为赋税过重而揭竿而起。你照搬书本教条,建立财税系统,向谁征税?向地主征税吗?本来农民起义,劫富济贫,就得罪了他们,征税与不征无关紧要。向农民征税吗?本来中原就灾害连连,赤地千里,向他们如何征得了税?再说,一旦向农民征税,起义军与官府有何差别?这不是把农民向外推吗?起义军还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均田免粮就是那个时期的政策。李自成实行这个政策沒错。他错就错在进北京以后骄傲了,轻敌了,腐化了,这才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现代人多读了几本书,就以现代理论去套古人,这是历史主观主义的表现。


阳城导航


在民间野史中,李自成败走北京,辗转进入湖北九宫山地区,深夜受到一名高僧点化,看破红尘,剃度出家,隐居于夹山寺,法号“奉天玉大和尚”,最终圆寂于山林之间。

李自成果真在九宫山逃出生天,出家当了和尚?

一位抗清名将当时就对这种传言说了“不”。鲜为人知的是,他在写给南明皇帝的一封信中,已揭示了李自成之死的真相,来源则是李自成的亲信大将……

1、李自成真出家当了和尚?

细究起来,民间关于李自成出家当和尚的传说,明显存在两大疑点——

疑点一:李自成出家当和尚的理由不充分。野史给出的理由是,李自成在九宫山遇到高僧,一番高深莫测的谈话后被感化,从而剃度出家。另有说法是,李自成为了躲避清兵追剿的锋芒,放出风来自己死了,实际是出家当了和尚,以图东山再起之计……

从起兵造反的经历来看,李自成对失败的承受力远超常人。当年他只带刘宗敏等17人,逃脱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蛰伏于商洛山中并东山再起。如今手握数万大军,尚有40万余万大军在汇合的途中,李自成却突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实在不是李自成的性格。

何况进入九宫山前,李自成已开始战略布局,谋划与左良玉联手抗清了。哪来的“躲避锋芒说”?事实上“李自成神秘消失于九宫山”后,他的大将各自为战或各奔东西,再也没有过统一完整的军事组织和行动。后世公认的是,九宫山事件后大顺军就渐渐消失于历史舞台了。

疑点二:奉天玉大和尚是李自成的证据不充分。据说,奉天玉大和尚被发现是在清初,云南同知张琼伯赴任途中游访夹山寺,与奉天玉大和尚相谈甚欢,数年后重访时对方已死,其徒称“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直到乾隆初年,澧州何姓知州还赴夹山寺调查,发现了画像等。

清军进关后,高调祭祀崇祯,收买大量民心,加之吴三桂仍戴着为君复仇、为民请命的光环,因此民众普遍认为这是一次“易姓改朝”而已,李自成也被视为“闯贼”。但从“剃头令”开始,一切发现逆转。

按儒家理论,李自成代替崇祯是改朝换代。而剃头令与孔子所说的“被发左衽”相同,会“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李自成的形象也就发生逆转,同“朱三太子”一样,成了抗清复明的符号。拿他来说故事,不过是为了聚拢人心,继续对抗,吓唬一下清朝统治者罢了。

2、李自成在九宫山到底遭遇了什么?

李自成在没有进入九宫山前,已处于极其险恶地步。逃离陕西后李自成巧渡长江,在荆河口击败明军,左良玉以接到“太子”密谕为由撤离,李自成占领武昌,这是大顺军南下后的最后一场胜利。阿济格则闻风而至,刘宗敏、田见秀迎战失败,大顺军只好放弃武昌。

此时大顺军战斗减员严重,数十万人中家属占半数。致命打击发生在江西九江,清军首次攻入大顺军老营,刘宗敏被俘后处死;军师宋献策、丞相牛金星投降;大顺军主要将领的家眷成了阶下囚。而为攻打南京准备的万条战船被清兵烧毁,李自成只好改变原定计划,穿越江西转战湖南。

于是,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载入史册:率数万大军入山后,为了勘察地形确定行军路线,李自成带领义子张鼐和20余名卫兵离开主力部队,与程九伯所率地方团练武装发生意外遭遇,混战中李自成被杀,张鼐和一名姓刘的卫士逃脱。

据康熙四年的《通山县志》载,“顺治二年五月初四,闯贼数万入县毁戮四境,人如鸟兽散,死于锋镝者数千,蹂躏三月毋宁宇”。李自成死后,数万久经沙场的大顺军主力,在亲信将领田见秀、刘芳亮、袁宗第、张鼐等人率领下血洗了九宫山。

3、李自成九宫山之死为何成谜?

李自成九宫山之死成谜并衍生出“奉玉大和尚”的故事,主要原因是他的遗骨无存。按照常理,李自成意外被杀后,主力部队和亲信将领一定会为其树碑建坟,以备将来进行祭奠。但这种作法是不可行的,因为九宫山并非大顺军地盘,一场血洗后更不可能明目张胆安葬李自成。

在清兵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追剿下,为了避免将来被清兵甚至南明掘坟、挫骨扬灰,亲信将领们只可能把李自成进行秘密安葬,起不起坟头暂且不论,坟前树碑撰文是万不可能的。为确保秘密,参与安葬的知情者会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无疑也是非常肯定的事情。

处于群龙无首的大顺军,经过短暂休整后,按李自成生前的原定计划转战于湖南等地,九宫山地区也落入清兵之手。根据顺治二年阿济格的奏书可知,清兵与大顺军交战于九宫山后,从降卒处得知李自成已死,马上派人寻找尸骨,却“尸朽莫辨”一无所获。

作为大顺军中下级的降卒,不可能掌握李自成的安葬地,在死亡尸骨中寻找更是南辕北辙。仍然希望取得李自成尸骨向上献功的阿济格,在奏书中只好说“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访”,这句话从而为李自成之死埋下谜团,也成为后人编撰“奉天玉大和尚”的重要依据。

4、抗清名将一封信揭示真相

何腾蛟,南明重臣、抗清名将。李自成身死九宫山时,他正督守长沙抗击清兵。失去主心骨的大顺军主要将领经过一段时间的各自为战、各奔东西后,最终走上与何腾蛟联手抗清之路,李过、高一功、田见秀、袁宗第、刘芳亮等无一例外。而开先河之人则是郝摇旗、刘体仁。

郝摇旗、刘体仁率部来到长沙附近,经过双方数次试探,何腾蛟掏心掏肺,郝摇旗和刘体仁迅速被招安。郝摇旗本名郝永忠,投奔李自成之初是大旗手,因作战勇猛得到赏识而提拔,人称“郝摇旗”。作为李自成的心腹战将,他跟随李自成进入九宫山,自然熟知李自成被杀的前后经过。

何腾蛟与郝摇旗交谈后,获知李自成之死的真相,给南明绍宗朱聿键写了一封信:

李自成之死实属天意,率28人登九宫山,窥测地形和路线,不料伏兵四起,被杀于乱刃之下,相随的张双喜(张鼐)是其义子,和刘伴当驰马逃出,大呼“李万岁爷被乡兵杀死下马,二十八骑无一存者”,闻听此信,一时满营聚哭。等到臣见到刘体仁、郝摇旗、袁宗第、蔺养臣、王进才、牛有勇后,也从他们口中得到相同答案。郝摇旗如今在臣的标下,讲了李自成之死的过程。此后被清兵围,臣招抚郝摇旗等人,九宫山“道阻音绝”,也无处寻找到李自成的首级报验。

郝摇旗等人与何腾蛟联手,只是在执行李自成生前的既定战略,为赢得何腾蛟的真正信任,无必要隐瞒李自成是生是死的真相。设想如果李自成还活着,他出面率军联合南明的号召力不是更大?当时南明还保有半壁江山,李自成率军来投,南明的胜算不是更大?

而李自成始终没有现身,唯一的可能就是已死。而何腾蛟深知李自民是大明的掘墓人,如果能获取他的首级献给南明绍宗也是一大功绩,但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所做出的解释也在情理之中。

郝摇旗等人、何腾蛟和阿济格都说李自成死了,但是死不见尸也是事实,这种结局是野史文人最喜欢的。所以“奉天玉大和尚”就横空出世了……

参考文献:《明史》、《清世祖实录》、《通山县志》、《烈皇小识》,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指动济南


首先表明一个观点:无论是“民族英雄”,还是“千古罪人”,李自成都担不起,确切地说他不够格。他在历史上的分量,充其量就是一个陈胜吴广式的“搅局者”,或者是一个黄巢式的“破坏者”,仅此而已。

一、李自成的真实成色

李自成很弱,他打不过洪承畴、曹文诏,也打不过卢象升、左良玉,在战斗力方面,他甚至连曹变蛟(曹文诏的侄子)和祖宽(祖大寿的家仆)都远远不如。这一点毋庸置疑且证据确凿:只要和这些人正面刚,李自成除了失败就是跑路,只有以上这些人或战死或调走的时候,他才能出来蹦哒几天。他能在明末的民变大潮中存活并坚持到最后,主要因素不是实力和能力,而是运气。而这份运气又来自多个方面:满清入寇造成的大明两线作战、天灾造成的大明经济危机、阉患和党争造成的大明政治危机,等等。可以这样说,如果上述情况有一项不存在的话,就凭李自成的那点本事,他要么早就死在了“车厢峡”,要么就死在了商洛山中,他或者能比其他造反者多撑一些时日,但绝对成不了多大气候。





二、李自成的“狗屎运”

李自成一辈子走了很多狗屎运,比如高迎祥死后他补的缺,比如眼睛被冷箭射瞎了人却没事,更比如以下这几次。

第一次在崇祯九年(1636)。这一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流年,大大小小各派反王要么被洪承畴、卢象升们打死打散打残,要么被包了饺子,像李自成和他当时的老板、“闯王”高迎祥就被困在了湖北郧阳山区等死,时局千钧一发。这时,清军来了。这一年的六月,清军十万人在阿济格的带领下,绕了一个大圈子从喜峰口直插北京。剿匪固然重要,但是和主要领导的安危相比还是差了一点。所以,只差一步就剿匪成功的卢象升变身“救火队员”,从五省总督调任宣大总督,给崇祯皇帝当管家去了。而在深山老林里坐困愁城的高闯和后来的李闯却就此逃出生天。

第二次是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的时候,身边只剩下十八个人、躲在商洛山中惶惶不可终日的李自成以为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但是,运气或者说是他的救星又来了——清军再次入寇,这次带队的是皇太极,北京又被迫打了一场保卫战。我们直接说这次事件的后果:卢象升战死,洪承畴、孙传庭被调往辽东战场,李自成又迎来了自己的第N春。

第三次是崇祯十三年(1640年)。走出商洛、咸鱼翻身的他又一次进入河南,这一年河南大旱,流民骤增,老天爷变相地给李自成送来了兵源。又两年(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占领河南全境。也是在这一年,决定明、清国运的“松锦大战”结束,洪承畴败降,帝国东北、西北两面全面失控,大明政府再也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对付李自成。


三、李自成的罪与罚

在姚雪垠等人的观点中,李自成之流的农民起义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既打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和凶狠残暴的地主阶层,又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这一观点很值得商榷。

第一,中国的农民起义一波接着一波,除了破坏性地改朝换代,把刘姓换成李姓、李姓又换为赵姓外,没看出任何的进步。这一点黑格尔的评价最为中肯。

第二,历代农民起义都无一例外地采取的暴力革命,他们的破坏性(比如对农民阶层的摧残)几乎都远远地大于当时所谓的腐朽政府。黄巢、张献忠、洪秀全……还有李自成,莫不如此。对于他们来说,起义的理由非常正当,就是为了反压迫反剥削,为了有口饭吃。但是,他们的过程和手段却无一例外地血腥而残暴,最为典型的是,他们对于“官”和“富”采取的是仇、杀,而对于和自己同阶级的底层贫苦大众,采取的却也是除了打砸抢就是草菅人命,像黄巢在广州和长安、张献忠在四川以及洪秀全在南京,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不仅比原政府更甚,而且根本就是反人类。

具体到李自成,他主要有三宗罪。第一宗就是和黄巢、张献忠一样的反人类罪。第二宗:夹棍逼饷,此举让他得罪了官僚地主集团,成为“大顺”速亡的原因。相比于前两宗,第三宗则不可饶恕:他和大明鹬蚌相争,却被满清渔翁得利,万里锦绣的大好河山被鞑子仅仅用十万铁骑就亡了国。

他不懂政治、不懂和平、不懂建设,只知道战争、打杀和破坏,所以,他遭了天谴(罚):先丢了人心,再丢了北京。而在这一过程中,所谓的吴三桂“冲天一怒”以及山海关,无论真假,都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关键和重要。因为,不管他(或者它)能量有多大,都只是一个人、一座城池而已。


四、番外篇:关于口号

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为最早的起义者,陈胜吴广有着一种最为朴素和直接的理想,那就是称王称侯、博取富贵。在这一点上,他要比后世的同行们实在的多。

王小波、李顺说:“等富贵、均贫贱”。套用一句后世的话说,就是“阶级斗争有了新动向”,确切地说是此时的口号增加了欺骗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阶级存在,所谓“平等”和“平均”都是不可能的,王、李二人只是为了拉更多的人入伙而已。

李自成说:“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句话除了欺骗,还不懂经济学——不纳粮,也就是不缴税。那么,打仗的时候战士们吃什么?后面即使革命成功了,政府靠什么运转?所以,他不只是不厚道,还虎。他如果革命成功了,后果更不堪设想,看看后来洪秀全的所做所为就知道了。


彼岸历史


虽说李自成不是民族英雄,但绝对配得上英雄之称。之所以会有“千古罪人”的污名,只不过是“成王败寇”,“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结果罢了。

因为,由于他的失败,忠于明朝的遗官有条件和理由恨他,地主贵族阶层则有机会算计他,而清朝更掌握着抹黑他的史笔。

在这样三位立体的“包装”之下,一顶顶黑锅便扣在了李自成的脑袋。因此,本是一个大英雄的李自成,最终却在那些“莫须有的史文”炒作下,几乎变成为“千古罪人”。

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李自成的大顺朝廷腐化变质,军纪败坏,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等。

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大顺军进入北京城仅有短短的42天,既要忙着建国,还要收拢无数前来投靠的明朝官员,更要准备着出兵山海关,就算想要变质,怕也没有这个机会和条件吧。

毕竟,依靠贫苦大众,打击官绅地主才是大顺朝廷的核心政策,又怎会自毁根基呢。

例如:李自成兵进入北京城后,明左谕德杨士聪的妻子和二妾因恐惧自缢身亡,爱女也投井而死,可谓对大顺军充满了仇恨,但他却在《甲申核真略》中写道:“都人嫁女于贼营者甚多,甚以为荣。”意思是说,百姓都争着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大顺官兵,并以此为荣。

同时,当明末官员陈济生在《再生纪略》中写道:“大顺军在京师奸淫妇女,乃至于‘安福胡同,一夜妇女死者三百七十余人,惨不忍言。’”对此,杨士聪则在《甲申核真略》中反驳道:“若二十六日(李自成山海关兵败回北京)以前,则绝无此等。坊刻称贼于四月初七日淫掠妇女,一日夜安福胡同死者三百七十余人,大属妄语。事之所无,虽在逆贼,讵可诬乎?”文中指责陈济生,就算他们是逆贼,也不应凭空污蔑。

其实,当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如同陈济生一类的官员极多,恨不得将李自成歌颂成“一代天骄,真命天子”,以谋求个好职位。可是,当李自成兵败后,他们又恨不得将李自成立刻踩死在脚下。

例如:顾炎武在《日知录》写道,明朝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中只有20人自尽,其他“衣冠介胄,叛降如云”;

国子监督陈方策在塘报中说:“我之文武诸僚及士庶人,恬于降附者,谓贼为王者之师,且旦晚一统也”;

特别有意思的是,明考功司郎中刘廷到大顺朝堂自荐为官时,丞相牛金星感叹道:“你都老了,胡子都白了,还当什么官吗。”但是,刘廷却说:“只要朝廷用我,胡子就会变黑,我还不老。”

可见,明朝官员多么想要做李自成的官。但是,当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后,这些“墙头草”又纷纷投入到满清的“怀抱”,反过来开始为他们歌功颂德,并以污蔑李自成为“投名状”。

不过,李自成进入北京城时,任明朝官工部主事、守阜成门的赵士锦曾亲眼目睹了大顺军进入北京的全过程。因此,他在《甲申纪事》写道,贼军刚刚入城时,有两个兵卒抢了前门商人的绸缎,便被军纪队捉住处死后,还将两人手脚钉在前门左栅,以警示其他官兵。

此外,明给事中涂必泓的秘书徐应芬也曾在《遇变纪略》写道,虽说大顺军官兵有在暗中窃取钱财的现象,但他并没有见到“淫、夺、斩、杀之事!”

所以,李自成的失败,应该和“腐化变质,军纪败坏”没有太大关系,主要遭到了明朝遗臣、地主官宦阶层和后金的联合立体“围剿”而失败的。

例如,在山海关战役中,李自成除了要与明朝遗臣吴三贵的军队作战,还要面对后金重兵的突然袭击,更要应对山海关缙绅的两三万乡勇的骚扰,而且当地缙绅还全力为后金军提供物资和粮草支持。

显然,当时的李自成只有农民百姓的这个单一“靠山”,失败似乎早已注定,这应该才是李自成失败的关键。对此,许多人会有疑问,同为农民起义的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会成功呢?其实并不难理解,假如刘邦和朱元璋正处在统一天下的关键时刻,突然出现一支强如西汉初的匈奴势力,会不会也落个与李自成一样的下场,就很难说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李自成能站在贫苦百姓吃饱穿暖的立场上,“打土豪分田地”,并建立大顺王朝,绝对不失为一位英雄人物。如果,当时他能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思想,进而将满清扼杀在萌芽状态,并建立稳固的政权,不知会有多少美名留传于世。可惜,世间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祥子谈历史


李自成趁乱起义,趁乱东山再起,趁乱打入北京,趁乱要了崇祯皇帝的狗命。李自成农民起义时,正是清军大举入关,大举侵犯明朝时。明朝在内忧外患下,被清军大举侵犯。这时,李自成趁机攻打防守空虚的北京,逼死明朝崇祯皇帝。李自成领导起义军,进入北京后,无组织纪律,纪律涣散,根本不象农民军,跟打砸抢烧的土匪没什么区别。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仇杀明朝大小官吏和地主,还烧杀抢掠老百姓。李自成和他的起义军为了征战军响,不得不严刑逼供官吏和地方,不得不打砸抢烧百姓,其所作所为,手段恶劣残忍,十分凶狠残暴,残忍,凶残,不人道,没人牲,让人厌恶痛恨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李自成为了军响,为了征战,为了发大财,为了发横财,还为了吃喝玩乐玩美女呀!自此,李自成丢失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拥护,最终一败再败,最后惨遭更大失败,李自成在察看地形时,被敌人忽然偷袭并遭杀害。致此,李自成打败仗时是人民英雄,当打了大胜仗就成了人民罪人了。如果没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清军不可能打败明朝,明朝也不那么快灭亡。正是李自成在祸害国家和人民,干扰了明军注意力,并分散了明军力量,才有清军打败明军的事情出现,发生。所以说,李自成祸国殃民,是历史罪人不为过,有足够的事实和充分的证据加以详细论述和说明。


中国美6220


李自成这个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属于一个相当有争议的人,有些人说他是民族英雄,但是也有会说他是千古罪人,反正在大家的眼中褒贬不一。假如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李自成的话,他又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呢?

说实话大明王朝到了末期会整体崩盘,其实从最初朱元璋所定下来的制度就出现了漏洞。

也许是朱元璋从小的生活经历有关吧,或许按照朱元璋所定下来的制度,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的创立大明王朝。

说白了就是限制天下百姓的职工,不论是当兵的,还是种田的,或者说当工匠的,自己这辈子被定了型不说,连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被定了型。

反正在朱元璋看来,把整个天下的百姓全部分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只要大家都不乱跑,将来造反的人就会少很多。

毕竟朱元璋原本只是一个放牛娃,就是因为放弃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跑去当和尚,之后更是云游天下,得到了足够的经验,才会有实力推翻元朝的统治。

这就是所谓的经验之谈,就是从自己的身上寻找毛病,然后定下了大明看似合理,实际上一大堆漏洞的制度。

尤其是藩王的制度,更是坑爹当中的极品,大明王朝刚成立的时候才多少个皇族,到了大明王朝最后快要灭亡的时候,足足几十万的皇族,而这些人都要大明朝廷自己出钱来养活。

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不要说外因了,就自己本身的原因就可以把自己搞死,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整个天下的皇族越来越多。

所以说明朝走到最后的一步是正常的,说白了就是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

在古代旧的制度出现了问题,然后自己又不懂的变通,所以灭亡是很正常的事,此时李自成的出现也合情合理。

其实就是将旧有制度给打破,然后建立新的制度,原本李自成跟陈胜与吴广是类似的,也就是打个前锋,然后让后面的百姓自己摸索经验。

等李自成失败了之后,真正可以推翻大明的势力也就出现了,但是满清的出现,让大明直接两线作战,原本经济就已经快要崩盘的大明王朝,直接在两方围攻下灭亡了。

这一切跟剧本演的不一样,李自成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治国制度,他们只是为了生存而发起的起义,并非为了谋夺天下。

这其中就有着本质上面的区别,很多时候当人为了生存,或者说为了活下去的时候,几乎是不择手段的。

当李自成入京后,直接将整个京城给抢了,在他看来,只要是有钱人,不论这些人是农民还是富人,都应该被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李自成的部下其实就是披着起义外衣的山贼而已,他们只懂的抢夺,却已经忘记了如何生产。

假如李自成有自己的帝王野心的话,就应该明白自己这些部下所抢的东西都是自己根基,但李自成本人就是一个山贼头子,原本攻入京城的不应该是他,只是让他捡了便宜罢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占山为王的山贼头子,领着一群只会破坏的山贼,入侵了整个花花世界,从某种行为来说,他们比当时的满清更让人讨厌。

于是当满清入关的时候,才会用最快的速度稳定了当时局面,因为大家都被李自成给抢怕了,听起来跟着闯王天天过新年,可是新年并非说说而已。

这些可是需要大量的物资,而物资怎么产生的,李自成直接就是用抢这个方法,可是你再能抢,物资没有生产的地方,总有枯竭的一天,说白了就是饮鸩止渴而已。

所以在历史的进化角度来看,李自成其实是一个罪人,但是要说千古罪人就有点过头了,毕竟这只是起义的第一波而已,说白了就是敌人的试探进攻,可大明却因为两线作战,连敌人的第一波试探进攻都没有顶住。


虎头山小妖


李自成的一生可以说是官逼民反的典型。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加之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各种民变不断发生,而政府的腐败和低效这加剧了社会矛盾。为了解决社会矛盾,明朝崇祯皇帝开始精简驿站。

这样一来,这个孤苦无依的穷苦农民就下岗了,接着又遭到地主豪绅的残酷压榨,万般无奈,李自成当兵去了,这个从小就好舞枪弄棒的年轻人找到了一条出路,开始为功名拼杀。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意,他,造反了。

这样一来,他就被卷进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风暴当中。他也很能干,在失败中琢磨,在胜利中总结,他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从崇祯三年造反开始到崇祯十七年,用了十五年时间,李自成于三月十九日打进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帝,灭亡了大明朝。可以说李自成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形势很快急转直下。

刚进北京城,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刚进北京城,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城内的店铺照常营业,可是随着进城的起义军的不断增加,粮饷没有着落。李自成提出过“三年不征,一民不杀”的口号,不能出尔反尔。

于是乎,李自成就把眼光投向了明朝官僚,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

明朝的官僚勋戚、乃至一般的下级官吏都被捕捉拷打,很多人被打死,《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一时之间整个明朝的官僚阶层对李自成及其领导的农民军恨入骨髓。李自成失去了官僚精英阶层的支持,而他们自身的能力又不足以驾驭整个国家。失败接踵而至。

为了打击清军,李自成多次招降吴三桂,而且把吴的家人作为人质。吴三桂本来准备投降大顺政权。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强占了,吴三桂的父亲也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抓取拷打,而明朝皇帝崇祯也上吊了。

吴三桂一怒之下,投降了清军。于是在一片石,李自成遭到惨败。不得不退出北京,前后一共在京42天。就这短短的42天,李自成使尽了天下官僚阶层的支持。

在逃跑过程中,李自成又接连遭到失败,由于李自成的失败和清军的入关和南明小朝廷的建立,很多已经归降的明朝官兵,纷纷导向清军或者南明,这是李自成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在对战明军和清军的时候一败再败。最后在湖北九宫山李自成被伏击身亡。

纵观李自成的一生就是一个被历史的风暴裹挟这的下层农名,他不怕死,有江湖义气,这能为他招揽一些走投无路的农民的依附,但是他没有领袖群伦的能力和素质,在天下大乱,明王朝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形势下,他可以依靠自己的英勇,带领其以农民攻城略地。

但是,当他进入北京,开始面对整个国家实物的时候,他完全无力驾驭复杂的形势,根部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在现实面前遭遇了不可避免的失败。

他没有解放社会,解放大众的思想,谈不上民族英雄,他也没有置国家民族于万劫不复境地的野心和歹毒。他只不过是乱世中一个走投无路拼命争取生存权的下层人。


小小嬴政


明王朝在后期的统治,极其反动反人类,必须要有人来推翻。

敢于推翻反动统治的都是英雄。你若生在那个时代的当老百姓,眼看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个饿死,你会不会拿起锄头跟着李自成干?!

官逼民反,李自成的造反具有明显的正义性,他的出现,让底层人民在绝望中看到生存的希望,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所以,李自成每次被官军打败,后来都能东山再起,都能一呼百应、应者云集。老百姓但凡有口稳定的饭吃,谁会去造反?

李自成造反,我是认同的,总不能天下的粮食都给朱元璋的子孙吃,辛苦耕耘的老百姓却要饿死,哪有这样的道理,有天理吗?

只是,李自成的水平差了一点,屡败屡战还是没有把自己的水平提高,不懂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懂得在战争中成长提高,他的水平和朱元璋、刘邦、刘秀等人相比,差太多了。后来虽然攻破了南京,但是因为决策失误,让满清捡了个便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李自成的历史定位:

一个失败的农民领袖!不能因为他失败了,就否认他是农民领袖;也不能因为他是农民领袖,就无视他的失败,虽然,他的失败间接给汉民族造成了新一个灾难。

李自成既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千古罪人,他做了他能做的,只是能力不行,最后失败了,不能因为他失败了就是民族罪人,但如果成功了,肯定是民族英雄。


坐看东南了


把李自成说成民族英雄或千古罪人,不知出处在哪里?

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很多次农民起义!多属于:生逢乱世、遭遇灾年、官逼民反。饥民百姓求生存,属于不得己。

起义的原因大同小异。但结果各有不同。有的刚起事就遭镇压,有的尽管成了气侯,却最终败北。

最成功的两个案例,是汉刘邦和明朱元璋。最终起义成功,但都改朝换了代,成了新皇帝。

但这都属于华夏民族王朝内部的阶级矛盾发展到了不可相融时阶级对抗。并不涉及抗御外侮。成功者可称王称帝,但并不存在民族英雄一说。

李自成做为明末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一度攻占北京,还做了几天大顺皇帝。但新政权立足未稳,就出现了

严重的腐败问题,导致兵败被杀。

这种教训被后人时常拿来做为警训!李自成做为义军的领袖一一闯王,己载人史册。

贬者称之谓贼人,褒者视之为失败的英雄。

但用"民族英雄"称之有违常识,"千古罪人"更显夸张。

按传统的观念,"成王败寇"或言简意赅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