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中国文化的根源是哪本经典书籍?

国学紫微


若要说中国文化的根源是哪部典籍,我认为非《周易》莫属。《周易》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博大精深、纲纪群伦、包罗万象,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在华夏远古时期,出现了两幅神秘的图案,分别叫河图、洛书。它们是历代勤劳智慧的华夏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按照天空星象排布出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河图、洛书蕴含着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的源头。伏羲依据河图画出了先天八卦,即先天易。神农氏创造了连山易,即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了归藏易,即归藏八卦。

到了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在被商纣王拘押期间,静下心来深入钻研先天八卦、连山易和归藏易,将它们综合起来,演绎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配上了卦辞和爻辞,后世称其为《周易》。后经孔子进一步阐释,增加了《易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称为《十翼》。使《周易》更为完善,成为儒学的六经之首。

后来的《易经》成书于西汉时期,由《连山》、《归藏》、《周易》三易组成。《周易》阐述的是宇宙万物所必然遵循的法则和规律,并将其高度抽象化和简约化,适用于一切的人、事、物。《周易》分为《易》和《传》两部分。《周易》有三把金钥匙:阴阳、五行、八卦。

《周易》承上,它是中华远古文明的产物,由上古中华文化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周易》启下,它是浇灌后世百家各业的源头活水。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宗教、天文、中医、儒学、道教、文学、算术、艺术、军事、武术、民俗文化等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周易》的核心是“三易”:简易、变易、不易。《周易》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思想智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周易》可以使人知变应变,使人居其正。唐朝宰相虞世南说:“不读《周易》不可为将相。”孔孟之道,老庄学说,《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神龙易学》等,无不在《易经》的哲学思想指导之下,和《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易》是诸子百家共同依据的经典,只是他们所依据的重点不一样而已。可以说,诸子百家的学说都起源于《周易》所画的这六十四个卦,没有《周易》就不可能有诸子百家。比方说,儒、道两家都倡导“天人合一”,这跟《周易》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不管是孔孟之道还是老庄哲学说,《周易》都是他们的必修课。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集汉代之前的中医学之大成,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皇帝内经》吸收了《周易》的思想理念和哲学观念,接受了《周易》的“变”。其阴阳平衡,五行生克都来自《周易》。在阐述人体的生理结构、病理变化、诊治法则等各方面,无不渗透着《周易》的阴阳变化学说。其顺时养生、治病于未发的观点,也来源于《周易》的预测、预知、预防观念。所以,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孙子兵法》也是以《周易》为指导思想和哲学基础的,表现在“变”的发展观,矛盾转化思想等。运用了《周易》的变化原理,用发展的、联系的、变化的观点来分析看待战争问题。《孙子兵法》的慎战、备战思想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观与《周易》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周易》蕴含着深邃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它阐述的是天地之道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是后世各类具体学科的理论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第一部经书,诸经之首,大道之源,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


画月成眉


最能体中国文化根源的经典书籍当然是《易经》,《易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儒家的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代表性的经典。

《易经》时历三古,人更三圣。从伏羲在星象河图中发现八卦,到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作《周易》,易的学说有了基本的初形。孔子晚年得易,“韦编三绝”,并对《周易》进行全面的注释整理,加以完善和创新写下《易传》,与《周易》合为《易经》。易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前两部失传,今天的《易经》是《周易》的姊妹篇,同为一体。

《易经》是中国古代第一本哲学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探索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启发和激励人的刚健自强,厚德载物;要求人提高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人心向善。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儒家影响最大。早在黄帝时代,就有着儒家思想的萌芽,后来经历尧、舜、禹、夏、商、周,儒家的思想初步形成。孔子对于早期口头相传以及各种遗迹的历史,以其严谨慎重的治学态度,进行搜集记录,整理汇总。同时又将商朝到周朝有文字的典籍,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分析,多方面有次序地综合在一起,就展示出从黄帝时期到先秦时代的中国文代。由此孔子也就形成了他的儒家思想完整体系,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诸子百家,史料典籍,儒家的内容最为丰富。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清朝的末代皇帝,都有着儒家的背影和烙印。尤其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成为主体文化,并登上政治舞台走向巅峰,更能证实儒家典籍有很大的一部份,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根源。尽管

独尊儒术之后的儒学,与先秦时期的儒家有所区别,那也是董仲舒顺应时代的潮流,紧跟社会的进步,让儒家在新的时期有所完善而适应当时政治上的需要。

代表中国文化的根源,也并不是唯儒家典籍一样,《道德经》也是其中的代表作。道家的道法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清静无为,无私无欲,与世无争,无为而治,由无为而无不为,只能说是适合当时的农耕社会,对后来的中央政权的大一统,还是有些不相适应。正因为如此,汉武帝一改西汉当初的黄老之学,选择儒家作为治国安帮的理论基础,从而开启大汉王朝四百年的辉煌盛世。

中国文化的根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我们不能只是从书本上去寻根问底,也还要从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物国宝,还有各个地方的历史遗迹,去寻找远古时代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和财富。


朱八戒CC


大家好,我是冀东老李,我们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好的文化传承也是在不断的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道德经》这部经典著作深深影响着无数人的一言一行,教会了世人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做人。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顺风顺水,光有一肚子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这些知识只能教你做事,教你做事的方法,这些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社会是一个很复杂的大学,没有智慧是很难立足的。

《道德经》这部名著就是教我们如何闯荡江湖,在复杂的人情社会中如何才能如鱼得水,它区区五千左右的字就把人生哲学讲的淋漓尽致,只要熟读并且悟透就能遇事时才能处事不惊。

在我国像这样的经典著作非常之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教育在教学生们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把想这些传统文化也可以提上日程,孩子们的分数很重要,但道德教育也不容忽视。

现在的社会物质丰富,生活五花八门,男女老少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精神颓废,被各种诱惑遮住了双眼,在其中不能自拔,在不把德智体教育大力宣传呢,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像《道德经》,《易经》等这些古籍经典才是中国文化的根源。

[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冀东老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足以证明,其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经典的文化著作如三海经,黄帝内经,诗经,易经,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等不一而足,使我国古老的文明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但是其中最有魅力和影响的我认为是易经。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具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被称为群经之首,经典中的经典。它运用的是对立统一即一分为二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二元方法论,以阴阳和八卦的形式来揭示宇宙间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上论天文下论地理中讲人事,包罗万象,是我国预测学和信息科学的起源,可学可用,但由于其文字艰辛,语言晦涩难懂,许许多多学者望而却步,更给它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易经不仅是一部预测和理学的书籍,更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的知识宝库,好多现代实用成语都来自于易经里,否极泰来,错综复杂,包括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都是。

易经内容博大精深无所不包,的确是我国文化史上一课璀璨的明珠!到现在更令外国人膜拜不已




冷眼向洋看世界17


是《连山》!

《易经》是我国早期文化体系的源头,《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并称为“三易”(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

《连山》是中国最早的易学体系,是三易之首。据古文献(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记载,《连山》为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连山》和《归藏》、《周易》并称为占卜的三易之法。连山,属先天易,以“艮卦”为首。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其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曰连山。”

《连山》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其先天八卦图,以艮(山)为首,主要讲阴阳卦的对峙。据记载:《连山易》有八万言,多佚失。保留的仅有一些卦名,几个爻名和卦爻辞,象辞,及五十二条诸家论文。


探索者Kcarl


就中国文化本身而言,是斑斓浩大的存在,我们说她的根源就不得不说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应该说诸子百家,基本确定了中国文化的源流。儒、道、墨、农、法、阴阳、兵,各自的学说,如同泉眼一样,涌出思想的细流,汇聚成文化的江河。

至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共同的思想源流,我想《易经》的作用是巨大。

与先秦同时代的古希腊有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学逻辑和宇宙联系起来,那么在中国《易经》也可以算是有这样的思想,但是相对于毕达哥拉斯,《易经》将数学逻辑和个人的行为、社会的变化联系起来。《易经》的思想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易经的影子,在汉代董仲舒那套“天人感应”的理论,来源也源于易经。道家学说的根基肯定也在易经,阴阳变化,势力的衰落与兴起等等。

可以说从先秦诸子百家开始,到魏晋时期的玄学,再到宋明理学,每次理论上的飞跃,都从《易经》那里寻找到了思想资源。


鸿客行


中华文化的根源主要在以下几本书上:

1. 《易经》:天地阴阳,自然生消之道。

2. 《黄帝内经》:人类修生养息,人与自然之道。

3. 《山海经》:博物与神话传说,中华精神之源。


WILLSON39


  • 出题老师强调的是哪本经典,否则我会说很多本,所以出题老师的高明就是让我们只说一本,那我的回答是《周易》。
  • 一、《周易》涵盖广。《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自然学科、哲学思想、人文关怀、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内容丰富,清晰明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相依存。
  • 二、《周易》影响深。《周易》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也包括军事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几乎人人皆知。
  • 三、《周易》阐释道。有说《周易》是大道,确实,论道而讲:行政之道,交往之道,为人之道,交友之道,父之道,母之道……分别阐释了道之源,道之存,道之远等等,告诫人们一切不可违道。
  • 孩之道
  • 茶之道

道之道


做有本事的老实人0


与上面许多同仁一样,我也认为《易经》(周易,易传)是中国文化的根源。

首先从它的来历说起,所谓人更三圣,上古人皇伏羲,孔子认为的圣人周文王,还有至圣先师大圣人孔子。据说是伏羲从星象、河图中发现八卦,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孔子做十翼。不管是否真是这三位圣人所做,至少能从侧面说明《易经》在中华文明中所占的地位。

从《易经》中流传至百姓生活中的俗语、典故有许许多多。

1所谓“变卦”“八卦”“九五之尊”就来源于《易经》,是个中国人都知其含义,也会在生活中用这个词。

2“满招损,谦受益”是说谦卦的,六十四卦中那怕是乾坤(天地)二卦也是有某一爻不是吉祥的,而只有谦卦每一爻都是吉的,所以说中国人的谦虚的传统美德可能也与《易经》的爻辞有一定关系。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百姓中的流传。

4.中国人所重视的“阴”、“阳”“八卦”等哲学思维来源于《易经》。

5.《易经》中的词汇融入了中国许多城市的地名。如西安的三爻村……

…………

还有许多许多,数不胜数。


坐井谈天阔


普遍的认为《周易》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籍浩如烟海,为什么《周易》独占鳌头呢?所谓大道至简,《周易》虽简涩难懂,但它以简驭繁,给后人以足够发挥的空间。她用金光一般的两条主线统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异彩纷呈。这第一条主线就是《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勤劳为世界所共知,而尚俭、尚善、尚和和包容同样是炎黄子孙的鲜明特征,这些民族特征成为中华文化的最主要的基因,也是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根本所在。我们现在识人、选人一是看才,一是看德,同样是这条主线的体现。第二条主线就是她的太极图中体现的辨证法思想。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变则通,通则久直至中庸。当我们赞美我们民族的时侯,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勤劳、善良、智慧,这是民族醒目的印记,是创造伟大文明的金玉之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