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中國文化的根源是哪本經典書籍?

國學紫微


若要說中國文化的根源是哪部典籍,我認為非《周易》莫屬。《周易》揭示了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的過程和規律,博大精深、綱紀群倫、包羅萬象,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

在華夏遠古時期,出現了兩幅神秘的圖案,分別叫河圖、洛書。它們是歷代勤勞智慧的華夏先民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按照天空星象排布出時間、方向和季節的辨別系統。河圖、洛書蘊含著深奧的宇宙星象密碼,被譽為“宇宙魔方”,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的源頭。伏羲依據河圖畫出了先天八卦,即先天易。神農氏創造了連山易,即連山八卦。軒轅氏創造了歸藏易,即歸藏八卦。

到了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在被商紂王拘押期間,靜下心來深入鑽研先天八卦、連山易和歸藏易,將它們綜合起來,演繹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配上了卦辭和爻辭,後世稱其為《周易》。後經孔子進一步闡釋,增加了《易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稱為《十翼》。使《周易》更為完善,成為儒學的六經之首。

後來的《易經》成書於西漢時期,由《連山》、《歸藏》、《周易》三易組成。《周易》闡述的是宇宙萬物所必然遵循的法則和規律,並將其高度抽象化和簡約化,適用於一切的人、事、物。《周易》分為《易》和《傳》兩部分。《周易》有三把金鑰匙:陰陽、五行、八卦。

《周易》承上,它是中華遠古文明的產物,由上古中華文化的涓涓細流匯聚而成。《周易》啟下,它是澆灌後世百家各業的源頭活水。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宗教、天文、中醫、儒學、道教、文學、算術、藝術、軍事、武術、民俗文化等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周易》的核心是“三易”:簡易、變易、不易。《周易》的內容極其豐富,它的思想智慧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學《周易》可以使人知變應變,使人居其正。唐朝宰相虞世南說:“不讀《周易》不可為將相。”孔孟之道,老莊學說,《孫子兵法》,《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等,無不在《易經》的哲學思想指導之下,和《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周易》是諸子百家共同依據的經典,只是他們所依據的重點不一樣而已。可以說,諸子百家的學說都起源於《周易》所畫的這六十四個卦,沒有《周易》就不可能有諸子百家。比方說,儒、道兩家都倡導“天人合一”,這跟《周易》是一脈相承的。所以,不管是孔孟之道還是老莊哲學說,《周易》都是他們的必修課。

《黃帝內經》成書於西漢,集漢代之前的中醫學之大成,是中醫學最重要的經典著作。《皇帝內經》吸收了《周易》的思想理念和哲學觀念,接受了《周易》的“變”。其陰陽平衡,五行生剋都來自《周易》。在闡述人體的生理結構、病理變化、診治法則等各方面,無不滲透著《周易》的陰陽變化學說。其順時養生、治病於未發的觀點,也來源於《周易》的預測、預知、預防觀念。所以,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

《孫子兵法》也是以《周易》為指導思想和哲學基礎的,表現在“變”的發展觀,矛盾轉化思想等。運用了《周易》的變化原理,用發展的、聯繫的、變化的觀點來分析看待戰爭問題。《孫子兵法》的慎戰、備戰思想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觀與《周易》也有著密切的聯繫。

總之,《周易》蘊含著深邃的自然法則和辯證思想。它闡述的是天地之道和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是後世各類具體學科的理論根基。是中華民族的第一部經書,諸經之首,大道之源,也是中國文化的根源。


畫月成眉


最能體中國文化根源的經典書籍當然是《易經》,《易經》是儒家經典之一,所以儒家的四書五經,是中國文化的根源代表性的經典。

《易經》時歷三古,人更三聖。從伏羲在星象河圖中發現八卦,到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作《周易》,易的學說有了基本的初形。孔子晚年得易,“韋編三絕”,並對《周易》進行全面的註釋整理,加以完善和創新寫下《易傳》,與《周易》合為《易經》。易有“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前兩部失傳,今天的《易經》是《周易》的姊妹篇,同為一體。

《易經》是中國古代第一本哲學著作,儒家經典之一,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探索宇宙萬物自然規律,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自然而然,順其自然。啟發和激勵人的剛健自強,厚德載物;要求人提高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質,人心向善。

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儒家影響最大。早在黃帝時代,就有著儒家思想的萌芽,後來經歷堯、舜、禹、夏、商、周,儒家的思想初步形成。孔子對於早期口頭相傳以及各種遺蹟的歷史,以其嚴謹慎重的治學態度,進行蒐集記錄,整理彙總。同時又將商朝到周朝有文字的典籍,進行全面的探討和分析,多方面有次序地綜合在一起,就展示出從黃帝時期到先秦時代的中國文代。由此孔子也就形成了他的儒家思想完整體系,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諸子百家,史料典籍,儒家的內容最為豐富。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清朝的末代皇帝,都有著儒家的背影和烙印。尤其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儒家思想成為主體文化,並登上政治舞臺走向巔峰,更能證實儒家典籍有很大的一部份,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根源。儘管

獨尊儒術之後的儒學,與先秦時期的儒家有所區別,那也是董仲舒順應時代的潮流,緊跟社會的進步,讓儒家在新的時期有所完善而適應當時政治上的需要。

代表中國文化的根源,也並不是唯儒家典籍一樣,《道德經》也是其中的代表作。道家的道法自然,順應客觀規律,清靜無為,無私無慾,與世無爭,無為而治,由無為而無不為,只能說是適合當時的農耕社會,對後來的中央政權的大一統,還是有些不相適應。正因為如此,漢武帝一改西漢當初的黃老之學,選擇儒家作為治國安幫的理論基礎,從而開啟大漢王朝四百年的輝煌盛世。

中國文化的根源,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血脈。我們不能只是從書本上去尋根問底,也還要從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物國寶,還有各個地方的歷史遺蹟,去尋找遠古時代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和財富。


朱八戒CC


大家好,我是冀東老李,我們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好的文化傳承也是在不斷的激勵著中華兒女自強不息。

《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深深影響著無數人的一言一行,教會了世人如何為人處事,如何做人。

一個人要想在世上順風順水,光有一肚子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這些知識只能教你做事,教你做事的方法,這些東西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社會是一個很複雜的大學,沒有智慧是很難立足的。

《道德經》這部名著就是教我們如何闖蕩江湖,在複雜的人情社會中如何才能如魚得水,它區區五千左右的字就把人生哲學講的淋漓盡致,只要熟讀並且悟透就能遇事時才能處事不驚。

在我國像這樣的經典著作非常之多,我非常希望我們的教育在教學生們基礎知識之外,還要把想這些傳統文化也可以提上日程,孩子們的分數很重要,但道德教育也不容忽視。

現在的社會物質豐富,生活五花八門,男女老少一味地追求物質生活,精神頹廢,被各種誘惑遮住了雙眼,在其中不能自拔,在不把德智體教育大力宣傳呢,後果不堪設想。

只有像《道德經》,《易經》等這些古籍經典才是中國文化的根源。

[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



冀東老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經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足以證明,其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經典的文化著作如三海經,黃帝內經,詩經,易經,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等等不一而足,使我國古老的文明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但是其中最有魅力和影響的我認為是易經。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最具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典,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結晶,被稱為群經之首,經典中的經典。它運用的是對立統一即一分為二的宇宙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二元方法論,以陰陽和八卦的形式來揭示宇宙間事物的存在發展和變化的規律,上論天文下論地理中講人事,包羅萬象,是我國預測學和信息科學的起源,可學可用,但由於其文字艱辛,語言晦澀難懂,許許多多學者望而卻步,更給它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易經不僅是一部預測和理學的書籍,更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的知識寶庫,好多現代實用成語都來自於易經裡,否極泰來,錯綜複雜,包括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都是。

易經內容博大精深無所不包,的確是我國文化史上一課璀璨的明珠!到現在更令外國人膜拜不已




冷眼向洋看世界17


是《連山》!

《易經》是我國早期文化體系的源頭,《易經》分為三部,天皇氏時代《連山》、《歸藏》,秦漢時期的易書《周易》,並稱為“三易”(另有一說三本書均作於遠古)。

《連山》是中國最早的易學體系,是三易之首。據古文獻(宋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記載,《連山》為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創。《連山》和《歸藏》、《周易》並稱為占卜的三易之法。連山,屬先天易,以“艮卦”為首。鄭玄在《易贊》中說:“《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其是以艮卦開始,如山之連綿,故名曰連山。”

《連山》是以四季六氣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吉凶判辨之座標,以三元九運為時空轉換。不同於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的客觀論來指導概念論的辯證方法。其先天八卦圖,以艮(山)為首,主要講陰陽卦的對峙。據記載:《連山易》有八萬言,多佚失。保留的僅有一些卦名,幾個爻名和卦爻辭,象辭,及五十二條諸家論文。


探索者Kcarl


就中國文化本身而言,是斑斕浩大的存在,我們說她的根源就不得不說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應該說諸子百家,基本確定了中國文化的源流。儒、道、墨、農、法、陰陽、兵,各自的學說,如同泉眼一樣,湧出思想的細流,匯聚成文化的江河。

至於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共同的思想源流,我想《易經》的作用是巨大。

與先秦同時代的古希臘有畢達哥拉斯學派,將數學邏輯和宇宙聯繫起來,那麼在中國《易經》也可以算是有這樣的思想,但是相對於畢達哥拉斯,《易經》將數學邏輯和個人的行為、社會的變化聯繫起來。《易經》的思想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易經的影子,在漢代董仲舒那套“天人感應”的理論,來源也源於易經。道家學說的根基肯定也在易經,陰陽變化,勢力的衰落與興起等等。

可以說從先秦諸子百家開始,到魏晉時期的玄學,再到宋明理學,每次理論上的飛躍,都從《易經》那裡尋找到了思想資源。


鴻客行


中華文化的根源主要在以下幾本書上:

1. 《易經》:天地陰陽,自然生消之道。

2. 《黃帝內經》:人類修生養息,人與自然之道。

3. 《山海經》:博物與神話傳說,中華精神之源。


WILLSON39


  • 出題老師強調的是哪本經典,否則我會說很多本,所以出題老師的高明就是讓我們只說一本,那我的回答是《周易》。
  • 一、《周易》涵蓋廣。《周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自然學科、哲學思想、人文關懷、實踐活動等諸多方面的思想,內容豐富,清晰明瞭,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相依存。
  • 二、《周易》影響深。《周易》對中國幾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範疇,也包括軍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點幾乎人人皆知。
  • 三、《周易》闡釋道。有說《周易》是大道,確實,論道而講:行政之道,交往之道,為人之道,交友之道,父之道,母之道……分別闡釋了道之源,道之存,道之遠等等,告誡人們一切不可違道。
  • 孩之道
  • 茶之道

道之道


做有本事的老實人0


與上面許多同仁一樣,我也認為《易經》(周易,易傳)是中國文化的根源。

首先從它的來歷說起,所謂人更三聖,上古人皇伏羲,孔子認為的聖人周文王,還有至聖先師大聖人孔子。據說是伏羲從星象、河圖中發現八卦,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孔子做十翼。不管是否真是這三位聖人所做,至少能從側面說明《易經》在中華文明中所佔的地位。

從《易經》中流傳至百姓生活中的俗語、典故有許許多多。

1所謂“變卦”“八卦”“九五之尊”就來源於《易經》,是個中國人都知其含義,也會在生活中用這個詞。

2“滿招損,謙受益”是說謙卦的,六十四卦中那怕是乾坤(天地)二卦也是有某一爻不是吉祥的,而只有謙卦每一爻都是吉的,所以說中國人的謙虛的傳統美德可能也與《易經》的爻辭有一定關係。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百姓中的流傳。

4.中國人所重視的“陰”、“陽”“八卦”等哲學思維來源於《易經》。

5.《易經》中的詞彙融入了中國許多城市的地名。如西安的三爻村……

…………

還有許多許多,數不勝數。


坐井談天闊


普遍的認為《周易》為群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根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籍浩如煙海,為什麼《周易》獨佔鰲頭呢?所謂大道至簡,《周易》雖簡澀難懂,但它以簡馭繁,給後人以足夠發揮的空間。她用金光一般的兩條主線統領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異彩紛呈。這第一條主線就是《周易》中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勤勞為世界所共知,而尚儉、尚善、尚和和包容同樣是炎黃子孫的鮮明特徵,這些民族特徵成為中華文化的最主要的基因,也是華夏文明綿延不斷的根本所在。我們現在識人、選人一是看才,一是看德,同樣是這條主線的體現。第二條主線就是她的太極圖中體現的辨證法思想。物極必反,柔能克剛,變則通,通則久直至中庸。當我們讚美我們民族的時侯,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勤勞、善良、智慧,這是民族醒目的印記,是創造偉大文明的金玉之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