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紅寺堡“疫”線的“最強拍檔”

戰“疫”中的退役“父子兵”

連日來,紅寺堡區定武高速和羅山北路的兩個檢查點上,有這樣一對父子,他們同是退役軍人,衝在前線,同心參戰,用行動詮釋“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的使命擔當。父親,馬興國,黨員,一名退役軍人,現任紅寺堡區綜合執法局新民街道執法大隊教導員。自戰“疫”打響以來,馬興國開啟了24小時在線模式,帶班堅守在紅寺堡區定武高速檢查點。馬興國說:“作為一名黨員,又是一名退役軍人,疫情面前衝鋒陷陣,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兒子馬雙星,也是一名退役軍人,現在是紅寺堡區綜合執法局新莊集執法大隊協管員。從自治區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後,馬雙星作為第一批先鋒隊員奮戰在羅山北路檢查點。作為紅寺堡區的“北大門”,定武高速出口和羅山北路由於車流、人流量大,防控任務十分繁重。檢查站設立以來,馬興國和馬雙星父子每天都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一站就是12個小時,雙手凍得發麻,雙腳站得生疼,但依然不漏一車一人。

夫妻攜手並肩勇戰“疫”

在新莊集鄉西原村有這麼一對夫妻,他們同為黨員,堅守在不同崗位,默默地為守護家園安全築起一道防線。聶曉豔,新莊集鄉西原村村幹部,自正月初一起,聶曉豔便請戰防疫一線,堅持值守在村頭路口,做著消毒殺菌、出入登記、防控宣傳等工作。“疫情一天沒結束,我們就這麼一直幹下去。”聶曉豔堅定地說。宋軍強,聶曉豔的丈夫,西原村村民。為了讓老百姓減少出門,宋軍強承擔起為村裡群眾買菜、送菜的任務。宋軍強說:“防控一線,我們夫妻是黨員,不帶頭咋行咧。”

不是兄弟勝似兄弟

在柳泉鄉衛生院,大家都喜歡親切地喊他“馬哥”。從大年初一開始,轉運需集中隔離的密切接觸者和外省歸紅人員的是他,為單位運送後勤保障物資的是他,接送哨卡執勤人員的是他,為單位走廊、院子、門庭消毒的是他,下水堵了、門鎖壞了、煤氣沒了,第一個想起來的還是他。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馬哥”熟悉的身影。馬玉峰,柳泉鄉衛生院職工。馬玉峰常因來回接送患者而誤了吃飯,常常吃冷飯或泡麵充飢,有時甚至顧不上休息。疫情防控之初,由於防護物資緊缺,馬玉峰都是先緊著哨卡值班人員和鄉村醫生,自己只用一隻一次性外科口罩、一件白大褂作為防護。馬玉峰是大家口中萬能的“馬哥”,也是家裡的頂樑柱。母親在銀川住院做手術,他不能陪伴照顧;僅半歲的兒子感冒住院,他也沒辦法照看。“只要家人們都能健健康康的就好。等疫情結束,我兒子怕是都會喊爸爸了。”提起家人,馬玉峰說道。

一家三口總動員

凌晨3點,窗外一片漆黑,紅寺堡區人民醫院餐廳的燈已經亮起,餐廳老闆楊靜和妻子、母親正在後廚忙著擇菜、洗菜,打掃餐廳的衛生,他們在為醫院的醫護人員和病患準備當天的早餐。80後的楊靜4年前承包醫院餐廳,堅持“一碗麵”的微公益行為,為來醫院看病的孤寡老人免費提供飯菜。疫情發生後,醫院附近的所有餐廳全部停業,為了讓住院的病人和值班醫生護士能吃上口熱乎乎的飯菜,楊靜每天都堅持做飯,保證按時供應。楊靜的母親今年57歲,為了能幫兒子多分擔一點,老人每天到餐廳幫著做面、擇菜。“在這個最危急的時刻,我們不能衝到第一線,但是在這場疫情戰役中貢獻一點自己的綿薄之力也是好的。”楊靜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