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寺堡:一條腿戰“疫”的村醫

43歲的陸秉權,一位左腿高位截肢的村醫。疫情發生後,他拄拐獨步村落,挨家挨戶敲門,為村民們送去口罩、藥品。

戰“疫”跑腿員

3月14日至16日,吳忠市紅寺堡區太陽山鎮潘河村,村醫陸秉權走出診所,三天時間裡,為380戶居民送去1000個一次性口罩。

潘河村位於紅寺堡、鹽池、同心交界處,所在的太陽山開發區工業發達,三縣區人口在此來往頻繁。不久前,臨近的外縣某鄉鎮發生疫情,讓這個偏遠的村子一時成為抗疫最前線,防控工作壓力隨之傳導到村醫頭上。

今年一月底以來,陸秉權自願擔任起潘河村的“跑腿員”,開著三輪車,拄著雙柺,為鄉親們送去藥品、口罩等醫療物資。

“還能多發幾個不?”拿到口罩後,一位戶口不在本村的老人繼續討要,她顯然不知道這批口罩的“來路”。

“這是陸醫生自己買的,可不是公家的。”潘河村村民一組組長林建剛說,他一直陪同陸秉權向本組村民發放口罩。

陸秉權還是笑呵呵多給老人送了一個。

這批口罩價值2800元,是陸秉權自掏腰包買的,無償捐給鄉親們。

“陸醫生,這都忙活一天了,到家裡喝口水、吃頓飯吧!”拿到口罩後,村民熱情招呼道。

“等疫情過了,我一定去!”說罷,陸秉權又向下一家走去。

潘河村由8個互不相連的村民小組組成,全村方圓三公里,戶戶送到並不輕鬆。

清晨8時許,陸秉權騎著電動三輪車外出,挨家挨戶為鄉親們送口罩,車身豎綁著那對拐。中午回家匆匆吃些水果、零食,就出門繼續送,一直忙到下午5時。

“累不累?”

“不累,早就習慣了!”陸秉權告訴記者,去年開展家庭扶貧,他需要入戶慢病隨訪,一月中有20天是在外面走訪,獨步行走的腳力早就練出來了。

疫情發生後,陸秉權累計向鄉親們捐贈各式口罩1150個。

現在,陸秉權又從網上自費訂購了100個口罩,他還打算接著送下去,“學生快開學了,他們可以多領些。”

從醫以來,陸秉權每年都會拿出自己工資的三分之一,為老人們買月餅、胡麻油、被褥等各種物資,有時還給他們理髮。

史秀、張玉蘭、李德……特別是村內這些獨居老人,陸秉權隔三差五就會登門看望,還總不空手。

他鄉是故鄉

“小陸”並不是潘河人。

到現在,陸秉權的戶口還沒有落戶潘河村,在村裡也沒有屬於自己的院落和耕地,一個人在村部裡吃住,一個人到診所中工作。

1977年,陸秉權的人生路起步於西吉縣震湖鄉的一個山村,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吃粗糧、住土房,生活的窘迫不能阻擋陸秉權追夢的腳步,雖然這一路走得跌跌撞撞。

1998年,陸秉權從固原衛生學校畢業,一隻腳就要踏上一片人生新天地。

然而,一場車禍卻讓陸秉權失去了整條左腿,那時他剛剛畢業幾個月,還是一個身材魁梧的小夥子,正在躊躇滿志地規劃著自己的人生。

他悲傷絕望到了極點,可生活還要繼續。

後來,陸秉權開始擔負起照顧年邁父母的重擔——哥哥姐姐們都已成家另過,他成了父母身邊唯一的孩子依靠。

伺候完父母吃喝後,陸秉權總會翻看一本本醫書,在心中一遍遍咀嚼那些醫術原理,身殘未敢忘濟世。

這麼多年,陸秉權一直在等待這麼一個機會:他要做一名醫生。

為此,他暗暗積蓄力量,通過自學增才幹。

2014年春,陸秉權從一個在太陽山鎮務工的同鄉那裡獲知:當地有個潘河村,那裡沒有村醫,正向社會招募。

在徵得父母同意後,陸秉權委託退休大哥來照顧二老,便跨上一輛三輪摩托車,向300公里外的潘河村駛去,從傍晚出發一口氣騎到次日凌晨到達。

來到潘河村後,陸秉權吃住在沒有暖氣、自來水的村部中,需要自己架拐生火、提水。同時,住所也是診所。

幾年後,陸秉權搬到一間更寬敞的房子內居住,村上還為他另外建起衛生室,生活、工作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對“知遇”自己的潘河人,陸秉權以熱忱的醫療服務積極回報著,施展平生所學救治病人,並在2019年10月被評為“第四屆吳忠市道德模範”,獲得5000元道德模範獎金後,他又轉手把錢花在別人身上:買來70套床上用品,捐給登門體檢的老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知何時起,陸秉權把他鄉當故鄉,把村民當親人。

蹚出一條路

疫情發生前,陸秉權一次性儲備了1.8萬元的藥品,比平時多了一半,為後來的抗疫幫了大忙。

“那會兒快過春節了,我想有人免不了大吃大喝,容易得高血壓、消化病,所以就多備了些藥。”陸秉權說。

送藥,特別是給腿腳不便的老人送藥,是陸秉權的另一項重要使命。

3月17日下午,陸秉權再次背起白色醫藥箱,拄著雙柺敲響史秀芳老人家的大門。

史秀芳老人快八十了,雙目基本失明,和老伴都患有高血壓,子女在外打工因為疫情未能回家,只有老兩口相依為命。

“早上服用,一天一次,一次一粒。”陸秉權向史秀芳夫婦遞上降壓藥後,並叮囑他們不要輕易外出,做好個人防護。

臨走前,陸秉權還送上三種感冒藥,老兩口免疫力低下,那是用來備不時之需的。

登門一次,陸秉權就保證了史秀芳夫婦一個月的用藥量。

送完藥後,陸秉權折身返回住地,摘下口罩,在一張小木桌上享用起遲到的午餐:兩枚涼透了的煮雞蛋,就著一碗泡菜,雖然是剩飯,卻吃得有滋有味。

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在陸秉權的“家”中,記者看到堆積在桌下的方便麵、餅乾、大米、蔬菜、水果等,屋子一角堆積著鍋碗瓢盆等炊具。房屋門口停著那輛電動小三輪,室中央架著一臺熄火的小鐵爐,房屋頂頭是一張放著鋪蓋的單人床。

以上,便是陸秉權在潘河村的全部家當。

前兩年,陸秉權的父母先後去世。

一直以來,村黨支部書記王玉峰都有心給陸秉權找個伴兒,卻一直沒有碰到合適的。

“一個人也過慣了!”被問及婚姻問題,43歲的陸秉權說只想著為潘河村服務好,並沒有成家的想法。

在診所後面的藥架上,陸秉權擺放著十幾幅石貼畫,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各種造型,由各色小石子粘貼而成,凹凸有型,栩栩如生。

畫作正中,依次擺放著梅、蘭、竹、菊,那是傲、幽、堅、淡四種品格的象徵。

有時,陸秉權會架起雙柺,上前凝視“四君子”,悄無聲息中,勞累、寂寞就消散了。

一撇一捺是為人。痛失一腿,讓陸秉權成為缺撇少捺的“人”。

靠著一條腿,陸秉權獨步前行,蹚出一條醫者仁心路。

紅寺堡:一條腿戰“疫”的村醫

剛給村民送完藥的陸秉權

紅寺堡:一條腿戰“疫”的村醫

騎著小電動三輪車送藥

紅寺堡:一條腿戰“疫”的村醫

取下藥箱,拄拐送藥

紅寺堡:一條腿戰“疫”的村醫

為老人佩戴上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