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開啟春耕“攻勢” 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

編者按 當前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也是春耕生產的重要時節。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許多昔日的“望天田”“斗笠田”有望變成阡陌縱橫的“萬畝田”“噸糧田”。

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近年來,多地氣象部門主動作為,積極融入地方高標準農田建設。本期推出週刊,分享多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氣象服務保障工作中的亮點和經驗做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服務鄉村振興貢獻更多氣象力量。

》》》標準化

氣象硬核實力支撐河南糧食生產

中國氣象報記者 周愛春 通訊員 卜曉娜 李雯

●標準支撐

●業務集約

●服務多元

開春後的中原大地,廣袤麥田迸發勃勃生機。

走進河南最大的高標準良田示範區——滑縣白馬坡高標準糧田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園,農田小氣候、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土壤水分自動化觀測站等整齊劃一,這正是河南高標準糧田氣象保障體系建設的縮影。

“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無汙染、產量高”——在農業大省河南,高標準糧田佔比為耕地的50.7%,而羅布其中的103個標準化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園、農業氣象適用技術推廣基地和54個人工影響天氣炮站,儼然成為該省糧食生產“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硬核重器”。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的時候能夠產得出、供得上。而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僅能夠新增糧食產能,而且能夠提升農田的抗災能力。早在2013年,河南氣象部門就勾勒出氣象為農服務與高標準糧田建設同部署、同規劃、同實施的長遠規劃。2016年4月,《河南省高標準糧田氣象保障工程建設方案》印發;2017年2月,“河南省高標準糧田氣象保障標準化示範區”建設被國家標準委列入“2017-2018年標準化試點建設項目”,逐步構建“標準支撐、業務集約、服務多元”的高標準糧田氣象保障體系。

高標準“高”在哪裡?示範園區嚴格按照10萬畝建設要求,統一標準、統一佈局、統一設備、統一招標、統一安裝、統一運行;氣象信息服務站著眼於有固定場所、有信息設備、有信息員、有定期活動、有管理制度、有長效機制;人工影響天氣固定炮站要求全省5萬畝以上的高標準糧田內,必須建成一個標準化炮站;精細化天氣預報系統、精細化農用天氣預報系統、移動終端App和氣象為農服務網站建設更是標準“當家”,織就提升高標準糧田氣象保障能力的“密網”。

此外,《河南省高標準糧田氣象保障能力建設指導意見》《河南省高標準糧田氣象保障能力建設標準》適時推出,旱澇信息監測、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系統建設成為《河南省高標準糧田地方標準(DB41)》的具體內容。省高標準糧田建設辦公室還將氣象保障服務和設施建設列入對各轄市政府高標準糧田創建工作督查考核的具體條目,氣象部門同時參與考核驗收。

全省先後有8個縣榮獲“國家氣象為農服務標準化示範縣”稱號,41個鄉鎮被評為“國家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鄉鎮”,“標準化”首次成為氣象服務的“招牌”。

目前,河南氣象部門建立起由兩個大類、160餘個子類構成的高標準糧田氣象保障標準化體系,順利通過國家標準委的驗收。

對湯陰縣氣象局“老農氣”李青吉來說,人工測算、經驗加規範就是自己的“小米加步槍”,如今已經過時。結合高標準糧田氣象保障需求,河南氣象部門優化農業氣象業務佈局和流程:自主研發的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站與農田小氣候監測系統,在全省分別佈設460多套和100多套;5萬畝方以上高標準糧田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實現全覆蓋和小時級自動觀測傳輸;集約開發河南省一體化農業氣象業務平臺,試點推廣應用基於作物生長模型的水肥藥一體化智能管理系統;農業氣象產品提升到1-3千米格點,時效由旬、周提升到日、時,農業氣象業務產品省級統一製作、市縣服務應用,全省農業氣象服務數據與產品形成“一張圖”。

同時,服務主體、服務受眾、服務產品、服務手段多元化發展,高標準糧田氣象保障服務合力正在形成。氣象服務供給主體逐漸擴展,農技推廣站、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多元參與;服務受眾由決策用戶逐漸向眾多專業合作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種植大戶等多元對象擴展;研發推廣農業氣象監測分析、預報預測、災害評估、風險評價、品質評價等多元化精細產品;示範園裡,觸摸屏、視頻會商系統實現直通;發揮手機“新農具”作用,開發“氣象博士”App、河南氣象微農等智慧化服務終端,服務進村、入戶、到人。

》》》智能化

安徽重構農業氣象業務服務體系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兵 通訊員 陳金華

●發展融合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農業氣象智能觀測與試驗網絡

●聚焦糧食綠色豐產增效,氣象趨利避害技術集成應用

●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量身定製手機應用服務

當前正是進行春季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而高標準農田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主陣地。2020年,安徽省將組織建設380萬畝高標準農田。據評估,建成以後,項目區的耕地質量可提升1個到2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到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在氣象災害重發年份,項目區糧食產能穩定性水平要明顯高於非項目區。

安徽省氣象局已初步建成現代農業氣象智能觀測-試驗示範-精準服務模式,為安徽高標準糧田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以省農業氣象中心為龍頭,按照‘1個省中心、3個分中心、16個市局、63個縣區’組織體系重構農業氣象業務服務體系。”安徽省氣象局副局長汪克付說,目前,省氣象局正大力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大數據雲平臺(農氣徽雲)、一體化農業氣象業務平臺、分眾化農業氣象服務手機應用等重點項目建設,將進一步提升安徽新時期高標準糧田建設及糧食綠色增產增效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近年來,結合安徽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需求,農田自動觀測、作物實景觀測等智能化觀測網絡建設正在不斷推進。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建成農田實景與小氣候觀測系統59套,形成了覆蓋全省的農業氣象智能觀測網;同時,聯合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建成宿州、合肥、宣城3個農業氣象試驗站,依託氣象部門小型業務建設項目、參加的省農科院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在3個農試站組織開展了水稻、小麥、玉米對比觀測試驗;在淮北、江淮、沿江江南片區遴選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共建氣象服務示範推廣基地8個。

同時,安徽氣象部門還基於聯合觀測試驗數據支撐,修訂建立安徽霜凍害、高溫熱害、乾旱、澇漬等主要作物氣象災害指標,開展網格尺度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界定主要作物種植氣候適宜性指標,完成主要農作物種植氣候適宜性區劃;向省委、省政府提交的“冬小麥氣候適宜性評估報告”,獲得領導批示,成為農業部門制定合肥以南地區小麥種植面積調減主要依據。

相關保險產品研發也在推進。其中,冬小麥全生育期5個災種、水稻高溫熱害、夏玉米乾旱等天氣指數保險產品在中國保監會備案;氣象部門與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保安徽分公司在南陵、蕪湖等地合作推進天氣指數保險服務試點,初步形成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轉移示範服務效應。

“在探明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我們還聯合省農墾集團開展大田作物壟向對比觀測試驗,共同論證壟向設計與氣象趨利避害可行性解決方案。”安徽省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省農氣中心農業氣象科科長陳金華說,相關工作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全省農業生產綠色提質增效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此外,基於位置服務實現智能網格化天氣預報預警、農用天氣影響服務的同時,安徽氣象部門還創新“互聯網+眾包”服務模式,匯聚知名專家、基層農技人員等社會力量,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解決個性化服務需求,如惠農氣象手機應用已發展用戶14萬餘人。六安市舒城縣千人橋鎮山林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王光山說,2019年安徽發生了罕見的夏秋連旱,然而他們承包的1000多畝水稻較周邊散戶均產提高90多公斤。這得益於安徽省氣象局、省農科院在此聯合共建的糧食綠色豐產增效示範基地,幫助種植戶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聯合化

江西“六聯合”推進氣象保障服務

中國氣象報記者 鄧敏佳 通訊員 舒婷

●聯合共建●聯合會商●聯合制作產品

●聯合調研●聯合服務●聯合發佈信息

2月16日,迎著初春的暖陽,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涇口鄉北山村廣袤的耕地上,數臺大型挖掘機正在繁忙作業,平整耕地、提升耕地質量,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江西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兩千多萬畝,約佔全省耕地面積的一半。

江西氣象、農業部門不斷深化“六聯合”機制,開展系列聯合服務。所謂“六聯合”機制,包括開展聯合共建、聯合會商、聯合調研、聯合服務、聯合制作產品、聯合發佈信息等。兩部門聯合制作主要糧油作物的產量預報,包括趨勢預報、定量預報,並以氣象呈閱件的方式呈送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在重要農事季節開展春耕春播等專題氣象服務,在重大天氣過程前後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災害評估服務,各類服務產品及時通過微信公眾號、網絡、短信等“直通式”服務發送給用戶。

項目成為江西氣象部門的工作抓手。“優質糧食工程”、贛產“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及“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等,被明確為氣象服務保障工作內容。其中,新餘市渝水區針對8000畝高標準農田的氣象保障項目列入2015年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糧食安全生產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獲得世界銀行貸款可持續發展農業項目檢查團好評。

江西選取部分典型的高標準農田,建成農田小氣候觀測站17個,開展雙季水稻、再生稻等作物的生長狀況和生長量觀測、自然物候觀測和土壤水分監測等,結合周邊區自動站,形成觀測網絡。針對上饒市鄱陽縣稻蝦共養項目,在該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聯合共建了一套“1+n”的農田生態氣象要素觀測站網,在常規觀測要素外增添了降水pH值、水濁度、水含氧量、水溫等要素。

同時, 江西省還通過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農作物優質品種引進與推廣等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推進優質稻等作物的氣候品質評價服務。2019年,撫州市南城縣根據水稻精細化氣候區劃成果,調減了雙季水稻面積,合理搭配早、晚稻品種,優化農業種植結構,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水稻產量;為九江市瑞昌市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高標準農田種植的優質稻米開展氣候品質評價服務,為進一步提升水稻附加價值、打造農產品品牌增添助力。

此外,江西充分利用“三農”服務專項建設成果,選取早稻灌漿乳熟期防禦“高溫逼熟”、雙季稻曬田控制無效分櫱、雙季晚稻防禦寒露風、早稻灌漿期田間水分管理等適用技術在高標準農田內進行推廣應用,提升田塊的經濟效益。

南昌市氣象局、南昌農試站依託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開展研究,並進行再生稻種植氣候適應性聯合科學試驗,全面摸清再生稻適宜播種期、最佳留樁高度和適宜收穫期,並在南康、泰和、南昌、安義等縣(區)推廣示範。省農業氣象中心的相關項目成果在鄱陽、進賢、金溪等地開展專項服務,建立早稻早播氣候可行性評價方法、制定早播氣象服務指標、形成早播氣象服務專題產品,項目實施提高示範點早稻畝產約10%。

》》》鏈接

非糧食主產區氣象服務有“ 新動向”非糧食主產區氣象部門因地制宜,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

●寧夏

重點在土壤鹽鹼化、荒漠化、作物種植、土地利用結構等方面開展氣象服務和保障工作。圍繞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佈局,開展作物種植氣候區劃;圍繞提升糧食產能,開展關鍵農事和重大天氣過程氣象服務;圍繞節水高效灌溉,開展灌溉決策支撐技術研究與服務;圍繞減輕鹽鹼災害,開展土壤鹽鹼化監測評估;圍繞土地利用,開展作物種植信息提取。

●貴州

探索氣象大數據在農業生產中的轉化應用,聚焦產前產業選擇、產中技術服務和產後增值暢銷,為500畝以上壩區產業優化發展提供氣象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六盤水政府根據氣候資源區劃指導壩區因地制宜佈局產業,全市49個壩區2019年平均畝產值達到6527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376元,帶動3.9萬人脫貧。

●天津

針對國內第一個糧食作物地理標誌農產品-天津小站稻,制定《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氣象服務實施方案》,開展氣候適宜度、災害發生等級評估、無人機農藥噴灑、氣候品質評估等系列服務,組建由農氣人員、種植大戶、農委、保險公司組成的“小站稻產業振興”微信群,加強衛星遙感在服務小站稻中的應用,以氣象保險+災害預警+品質評估模式,打造全程服務鏈。

●廣西

氣象、農業部門聯合在主要稻作區建立12個試驗和應用示範區,作為省市縣水稻冷害監測預警、災害區劃技術和應用系統的轉化應用區域,推廣示範精細化的雙季稻“適宜四期”等防寒避寒技術、新農業氣候環境條件下的防控技術綜合應用、耐寒性水稻品種選擇、雙季稻品種適宜搭配模式、優化水稻種植結構與品種佈局等綜合防控技術措施,指導廣西不同氣候生態區域的雙季水稻低溫冷害防災減災,應用效果和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