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弱宋”作為“出了名的”缺馬朝代,為何還能撐過300年?

“弱宋”作為“出了名的”缺馬朝代,為何還能撐過300年?

宋朝,一個結束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黑暗和最混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期的統一中原王朝,被人稱讚為這麼一句話:“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的經濟、文化事業、科學技術水平和海外貿易事業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從趙匡胤在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開始,到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更替了十八位皇帝,延續了整整319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僅次於漢朝,甚至比公認的盛唐的存在時間都要久。可也正是這樣一個宋朝,成了今天人們口中所哂笑的對象,並且將其冠之以“弱宋”之稱。但是為什麼人們口中的“弱宋”能夠存在這麼長的時間呢?這個問題不禁引起許多人的思考。那麼今天就跟著小編的步伐一起來看看,這樣的一個“出了名”缺馬的“弱宋”,究竟為何能撐過三百年之久呢?

一、宋朝究竟為什麼常常被稱為“弱宋”

1、從歷史對比度來講

為什麼人們常常談及“漢唐盛世”,卻不把如此發達的一個宋朝併入其中呢?這其實與中國傳統的社稷觀念是密不可分的。儘管孟子曾經提出過:“民為上,君為輕”,但這其實只不過是古人們對自我的一種“麻痺”罷了。在文人的眼中,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更多地還是在於開疆拓土的程度,以此來滿足文人們口中所說的報效家國的“浪漫”。

“弱宋”作為“出了名的”缺馬朝代,為何還能撐過300年?

而對於民間的百姓疾苦,又有多少文人雅士對此真正地關心呢?而他們所撰寫的各種史書,也不過都是王侯將相的故事罷了。從上述的觀念來說,宋朝在經濟上的繁榮和科技上的發達都不能滿足騷客們對宋朝的高度認可,而更重要的是王朝的疆域。就拿人們所公認的“漢唐盛世”來對比吧。

漢朝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辦法,實施推恩令,加上經濟上的種種措施,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到了真正的集中力量來向外開拓。於是有了打通絲綢之路、派張騫出使西域並設立西域都護府、霍去病北擊匈奴等等一系列的舉措,也成就了漢朝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的局面。

而唐朝則憑藉前朝的基礎和自身的強大力量,在征服吐蕃、吐谷渾等各地少數民族之後,基於它自身在世界範圍內的“威嚴”,採取建制封官、給與其自治權、和親同好和修路通郵等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多民族和平共處並乘勢開拓唐朝的領土。在這般對比之下,宋王朝的版圖實屬小得“可憐”了,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稱為“弱宋”。

“弱宋”作為“出了名的”缺馬朝代,為何還能撐過300年?

2、幾乎“屢戰屢敗”的歷史

這還得從五代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國說起。“燕雲十六州”在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部分地區,這段地方從地圖上來看很明顯是內蒙高原地區與華北華中地區的必經之路,在遙遠的宋朝也就成為了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地區的必經之路

。並且“燕雲十六州”地理位置險要,於是被稱為中原地區的屏障。

可一旦失去了這塊屏障,中原地區的安危也是自然暴露在了北方民族軍隊之下。等到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時候,首先想到的辦法也就是跑了,這也就是後來簽訂“檀淵之盟”的原因了。而在此之後,對於富裕的宋王朝來說,這些損失的錢財並不算一個大數目,但這使得宋王朝產生了一種求和的心理,意味著嚐到甜頭的宋朝皇帝面對侵犯最先想的的便是委曲求全地求和了。以至於情況從剛開始的兩次御駕親征企圖收回“燕雲十六州”到後來逐漸喪失收回領土的信心。

還有一點原因是由這“燕雲十六州”引申出來的,那就是關於宋朝的騎兵力量。由於“燕雲十六州”長期處於北方少數民族手中,而這一部分地方盛產戰馬,這就導致宋朝騎兵從數量上就寡不敵眾,加之宋朝長期出征北地,多數戰鬥都需要騎兵在高原山地戰鬥,這也就是宋朝經常吃敗仗的原因之一。

“弱宋”作為“出了名的”缺馬朝代,為何還能撐過300年?

“燕雲十六州”只是宋王朝敗多勝少的原因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根本性原因就在於從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那一天起,“重文輕武”的局面就已經無法改變了。而這一政策的出現也是導致軍事力量在宋朝不受重視的結果。如若不然,到了後面的明朝,朱元璋皇帝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時間便收回了宋朝三百年都沒能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實在令人嘆氣。

3、從宋朝自身各方面對比

由於宋朝其他方面都十分先進,相比較而言在軍事力量這一塊的缺乏就尤為突出了。根據不完全統計顯示,宋朝在鹹平三年之時,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約佔世界總比的23%,並且人均達到了450,遠遠超過當時的西歐的400。不僅如此,在文化領域宋朝也湧現了陸游、楊萬里、蘇軾、黃庭堅等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大家,而在科學技術領域也出現了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等舉世聞名的發明。因此,在宋朝自身無比絢爛的光環之下,那最短板的一環便成為了它不能全面發展的絆腳石。

二、那麼宋朝究竟為什麼能夠撐過300年之久呢?

1、靠著宋朝各種發明的硬核武器

儘管宋朝的騎兵力量是確實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可宋朝畢竟還是科學技術水平比較高,因此依靠這一點,有著許多用於戰爭方面的硬核武器,能夠拉近些許實力差距。

面對高大凶猛強悍的北方騎兵,儘管宋朝沒有屬於自己的強大騎兵部隊,可他們發明出了能與之對抗的一種武器——神臂弩,並且以此來武裝出一支特別的反騎兵的隊伍,他們稱之為弩箭手。這種武器的射程能夠達到370米之遠,加上它力可穿甲的威力並且能一次性裝上十幾只弩箭。

“弱宋”作為“出了名的”缺馬朝代,為何還能撐過300年?

曾被評價道:“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

面對來勢洶洶的北方大軍,什麼是守城的利器呢?宋朝的床子弩給你答案。這種巨型弩箭每次運轉都需要數十人一起發力才能將弩箭發射出去。而且這種弩箭也不同於普通的箭頭,它的前方是一個圓形的鐵球,憑藉著強大的衝擊力和500米的恐怖射程將敵人置於死地。

更不可思議的是在宋朝出現了在當時冷兵器時代所少見的“現代武器”,當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武器,而是可以說是現代手榴彈的前身的火藥武器。這類“蒺藜火球”和“劇毒火球”等一系列火藥武器,經過了大量助燃和防潮的處理後成形,並且利用其爆炸之後迸出的生鐵碎片將敵人鎧甲刺穿,威力不可小覷。也正是依靠著這一些領先於當時世界的超硬核武器,宋朝能得以維持三百多年之久的歷史。

2、依靠著強大的重裝步兵

儘管宋代實施重文輕武的措施,並且騎兵部隊的確不堪一擊,但其實在步兵方面,

宋王朝有著可以說是古代最好的重裝步兵部隊。讓我們通過數據來看看吧,在宋代的時期,歐洲的鎖子甲的重量不超過15千克,而15世紀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千克。就這重量方面而言,宋代的步兵鎧甲達到了29千克,不僅如此,其類型也屬於典型的札甲,防護範圍遍及全身

後來,皇帝親自下令將步兵鎧甲的重量上限規定為29.8千克,弓箭手的鎧甲由於會常被捲入近戰而規定為28到33千克,同時期的歐洲騎兵也不過是重達15千克的鎖子甲罷了。到了紹興十年,這時的宋朝軍備戰鬥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並在岳飛和韓世忠等大將的帶領下以鐵甲、強弩為主要裝備組織重裝步兵多次擊敗金國騎兵。所以說,宋王朝之所以能持續三百多年之久,與它精湛的步兵隊伍也是密不可分的。

“弱宋”作為“出了名的”缺馬朝代,為何還能撐過300年?

3、地理因素

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固然厲害,可他們若是想要完全推翻宋王朝,必須得深入中原地區與宋軍一站,這也成了蒙古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才得以消滅宋朝的原因之一。

大部分北方士兵長期居住在北方地區,馬術精湛,當他們向西進軍歐洲之時,他們面前的是一望無垠的大草原,這十分符合他們的作戰和生活習慣,自然容易征服西伯利亞地區。可當他們越過“燕雲十六州”後,來到地形複雜,氣候潮溼的中原地區,跋山涉水本就使他們勞累不堪,加上水土不服,容易引起疾病纏身,於是戰鬥力大幅度下滑。於是攻下宋朝也成了一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任務。

4、廣大人民的支持

眾所周知,宋王朝一直奉行重文輕武的策略,這使得在這個朝代,士大夫受到了史無前例的重用,這也使得老百姓對王朝的支持也是前所未有的一致。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

老百姓都不願意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家國消亡,於是他們選擇了寧願跳海也不向蒙古屈服。這也使得在宋朝戰敗的標誌性戰爭——崖山之戰中,出現了令人驚歎的十萬人跳海殉國一幕。儘管最終宋朝還是走向了消亡,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老話依舊沒錯,正是有了民心的支持,才使得宋王朝走得更遠。

“弱宋”作為“出了名的”缺馬朝代,為何還能撐過300年?

三、總結

所謂的“弱宋”其實更多地是在諸多對比和傳統觀念之下的一種看法,無論宋朝到底是弱是強,它的成就就算在今天看來依舊不可否認,它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依然是那般燦爛輝煌。我們今天所應該看到的應該是“弱宋”存活三百年的歷史經驗和前人給我們留下的諸多啟示。

參考文獻:

1、《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

2、《孟子·盡心章句下》

3、《遺行府四帥書》

4、《史記·豫讓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