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兩歲半的孩子,離開天天帶著他的最親的人,他的心裡會痛苦嗎?

心想事成1054897740867


孩子是誰帶的就跟誰親,這是一句老話,也是一句大實話,意思是孩子從出生以後,主要是由誰帶大的,就跟誰的關係最好,也最依賴誰。

按照道理講,孩子出生以後,帶孩子的主力應該是父母,而因為大部分的爸爸需要工作,也沒有耐心,那麼帶孩子的重擔就落在媽媽身上。

但是因為現在到處都提倡女性要獨立,要自己掙錢,不要做全職媽媽,所以導致尷尬的情況出現了,女性要工作掙錢,就沒有時間帶孩子。

這個時候就凸顯出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孩子的重要性了,從我身邊的情況來看,還是以爺爺奶奶帶孫子的情況居多。

那麼接下來,我就跟大家分析一下,把兩歲半的孩子帶離天天帶他的人身邊,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有多大:

首先,孩子會因為想念帶他的人而不停哭鬧。

這是最顯而易見的孩子的表現,因為出生以後就跟奶奶在一起,吃喝拉撒都是奶奶負責,孩子當然是最依賴奶奶的。

不僅依賴的是奶奶的懷抱,甚至是奶奶身上的味道,都是孩子依賴的對象,現在讓他離開奶奶,這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肯定會很難適應的。

父母一定要做好這個過渡的工作,不能突然地讓孩子跟奶奶分離,這會讓幼小的孩子在很長時間內難以接受這個事情的。

其次,孩子會留下很深的心理創傷。

不要以為孩子小沒有記憶力,其實孩子即使再小,他經歷的事情都會鐫刻在他的心理,影響孩子的成長,甚至影響性格的養成。

把孩子帶離他最依賴的人,會讓孩子的安全感被剝奪,因為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被如此對待,只會向內攻擊自己。

如果父母沒有做到孩子的心理疏導工作,甚至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打罵孩子,將會給孩子造成更深的心理傷害。

第三,孩子不太容易相信大人了。

大部分孩子對成年人是相信的態度,但是如果大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傷害孩子,不讓孩子跟一直帶他的人在一起,會讓孩子對這個世界持懷疑態度。

孩子一旦對父母的壞印象形成,想要改變並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沒有耐心的父母,更不太會跟孩子溝通交流,導致孩子容易封閉心門。

孩子對成年人的不信任,最深傷害的其實還是孩子,這會影響孩子的三觀的形成,讓孩子一生都生活在不安全感中。

總結一句話,孩子最好能夠父母親自帶,如果逼不得已請祖輩照顧,也儘量生活在一起,這樣就是為了防止出現突然帶離孩子的情況出現。

尤其是父母,一定不要偷懶,請一定要克服工作跟生活的困難,既然決定生孩子,就要負責養孩子的責任。

因為如果你對孩子不負責任,孩子必定不會再你年老以後對你有所回饋的,所謂種豆得豆就是這個道理。


王子育兒觀


曾經聽一位老人說:"帶孫子太累了,不想幫忙,等他大點了買點禮物給點錢,他就會和你很親了。"

是這樣的嗎?孩子小就沒有記憶嗎?我覺得不是。



我現在還記得小班幼兒園老師

我兩歲半上的幼兒園,當時哭了好久。

我們班主任姓彭,我到現在還記得她的模樣,黑黑胖胖的。

記憶最深的是我發燒了等媽媽來接,她陪著我講故事看時鐘。

當時感覺很溫暖,到現在二十幾年了每每想起來還是像昨天一樣。

小久久願意和外婆睡,而不是奶奶

我生完小久久在家坐的月子,第七天他和我媽媽睡,很乖。

現在兩歲半,暑假回家孩子會和我說晚安,和外婆一起睡。

奶奶節假日會來,也會給他買衣服和玩具。但是每次小久久抱著被子和枕頭說好了和奶奶睡,關燈的那一刻他就會哭著找媽媽。

所以,我覺得孩子他會懂得,真心的陪伴永遠是值得的。



三週歲之前的陪伴最重要

三歲以前,父母讓孩子感到安全 。雖然很多人覺得帶三歲之前的孩子是最苦最累的,而且孩子對三歲以前的記憶是零星的、潛在的。

其實孩子在這短暫的時期對接觸的人與事,對陌生環境的感知,的確能影響以後的很多行為。

舉個例子來說,由於身心發育的不完全,孩子對外界的事物是陌生的,因此他缺乏安全感。對他而言,可能喝著母乳就是安全,躺在媽媽臂彎裡就是安全,被媽媽親親就是安全……

他能夠感知的,家庭的溫暖,世界的愛,對人對事的看法和態度,都是這時候形成的。

說起陳美齡,我們應該都不會太陌生,這位香港歌星兼女博士,更是將三個兒子都送進了斯坦福。

她曾經說,自己並不提倡把小孩子交給別人帶,還是在父母身邊長大比較好,尤其是3歲之前,一定要父母教養,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曾經,有人提議產假最好能放三年,因為孩子的三歲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需要更多的媽媽的陪伴。這個過程是必須的,也是短暫的,好好把握這段時間,孩子就能很好地與媽媽分離。



我是【因為是麻麻】八年幼教一線工作者,家有兩歲半萌娃小久久。我手寫我心,育兒路上你並不孤單,歡迎關注!


因為是麻麻



兩歲半的孩子,離開他天天帶的親人,肯定會痛苦的。

雖然我沒有這樣的經歷,但是我的大弟就是這樣的情況。

母親生下兩個雙胞胎弟弟後,身體很差,大姨照顧她一個月後,因為要回自己家,可看著虛弱的母親帶著兩個幼小的孩子實屬不易,便把大弟接到了她家,直到他什麼都會說了才送回來。


雖然回來了,可他的心還在大姨那,每當他犯了錯,我們吵他的時候,或者不小心摔疼的時候,他不像小弟那樣哭喊著叫“媽”,而是像表哥那樣喊著找娘,我們聽了他這樣叫,總會哈哈大笑,學著他叫“我娘,我娘。”可當把他牽到母親的身邊,即便母親摟著他,他身子還是往外掙,嘴裡不停地喊:“我找娘,我找娘……”


白天有人玩還好,但到了天快黑時,就不行了,他總是扶著我們院裡的那棵大棗樹,不出去,也不進屋,在那兒慼慼切切地喊著:“娘,娘……”讓人聽了格外辛酸,每隔一階段,大姨總會抽時間來看看他,那時,可能是他最快樂的時光,因為,只有那時,他才像一個有孃的孩子,在大姨面前撒嬌,甚至無理取鬧。

那時,他是那麼小,不知離開朝夕相處的大姨,他心裡會是什麼滋味,但是,他一定會很痛苦,很思念的……


清風秋月


題主,你好!

看到這個問題,很想分享一下發生在我女兒身上的事情。

我女兒出生以後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帶,老公每天下班回來會哄哄抱抱,但自然她最親近的人還是我。

去年底,我老公因為回國開會,把我們娘仨兒留在美國;然後因為簽證問題滯留了三個月還沒有回來。我帶著兩個孩子實在待不住了,就回國找他。

那時我女兒才一歲半,看到爸爸她每天都很高興。但很不巧的是我老公的簽證在我們回去一個星期左右就下來了,然後他又到了美國,把我們留在了國內。

他走了之後,我女兒的心情明顯變得非常低落,一整天都不笑的,又非常黏人,時刻都要黏著我。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三個多月,到六月底我帶她回我爸家(我爸是老師,放暑假了),我爸他們天天陪她、逗她,這時她才重新開始露出笑容。

不到兩歲的孩子對並不是最親近的人都有這麼強烈的感受,更何況是比這大的孩子對最親近的人離開呢?

所以我覺得他們是會痛苦的,雖然他們可能表現很正常,但可能只是不會表達而已,並不代表沒有痛苦。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夕木在美國


你好。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到了我的過往。

我的分離故事:

我從小是在奶奶家長大的,據說是從出生一直到快三歲的樣子,爸爸媽媽把我接走了。那段時間我特別想奶奶,我不願意去接觸新的環境,我一直會待在自己的房間裡,一直關著燈,腦袋裡全是我和奶奶在一起的場景,我不敢在爸爸媽媽面前哭,於是我總是找藉口早早的回到自己的房間。其實那個時候的我可能還不懂得親情是什麼,我只知道我和奶奶生活在的這段時間,我很快樂很開心,她是我的依靠,她是我的唯一,我無論遇到什麼問題,無論我做了什麼我都可以去找他。

可是突然有一天我離開了我,唯一的依靠我很缺乏安全感,我不知道我在接下來的時間,如果我犯錯了,如果我發生了什麼,我應該去找誰,他們不會對我橫眉豎眼嗎?我已經習慣了我和奶奶的一切,習慣了他早起會在我的額頭親親,習慣了奶奶做的早飯,習慣了在奶奶身邊撒嬌。

雖然我現在已年長,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當我回憶起我快三歲那年的記憶,腦袋裡依然是一片黑暗的,甚至我現在對分離離別,我有說不出的落寞。我特別討厭去機場火車站,甚至我在去外地上學的時候,我從來不會讓大家來送我,當然我也不會去送別人,我的同學可能覺得我很冷漠,其實我自己知道這是原生家庭裡給我的陰影。

這是我的故事。這一段往事我很少給人提起,因為我不願意分享,也不願意說出。從我的心底裡我知道那是我的難過,那是我不能觸碰的難過。我們不能說年少不懂事,雖然年少,可是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情感,所以一旦有自己的情感,我們就能分清自己的喜怒哀樂。


兩歲半的孩子離開自己的親人一定是難過的。也一定會有安全感的缺失,他會躊躇不安,他不知應該如何走下去,對於大人來說,你會擁有整個世界,可是對於孩子你才是他的整個世界,如果最親的你已經離開,他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接下來的路。

在很多年前著名的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了兒童的認知發展理論。所謂認知發展,是指個體出生後在適應的環境當中,對事物的認知及面對問題情景式的思維方式與表現能力,它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

第一個階段是感知運動階段,這個時候從孩子出生到兩歲,雖然孩子是嬰兒時期,但是他們這個階段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和語言,他們能感受到自己心裡的感覺。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是有自己的情緒和思維的,如果你離開了他,他是能感知到自己的難過和不捨,只是他不能說出他不能很好的表達而已。

孩子兩歲半的時候,其實已經到了認知的第2個階段,也就是學前期前運算階段。這個時候的孩子他們已經出現了表象思維,這個時候他們會有依賴的表象,或者是以自我為中心等等一些不同的思維階段。那個時候的孩子,他除了能感知自己的情緒,他也能感知周圍的情緒。他已經從一個嬰兒時期跨度到了學前時期了。

當然上訴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孩子的認知,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孩子本身出發的話,我們只要是當過父母的,我們也一定能知道,兩歲半的孩子知道的東西已經很多了,他已經能夠獨立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的他是有自己的心理發展歷程的。

我的兒子小豆瓣現在快三歲了,我剛剛經歷過他的兩歲半,在這段時間,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自己的主張,他會告訴我媽媽,如果你不在,我會想你媽媽,如果你離開了,我會哭,因為我很難過。

每次回家第一件事是要抱抱他,因為我上了一天的班,一天沒有見到他了,他說他想抱抱我。所以我們也僅僅只有一天的時間沒見孩子,就有了自己的談過想法,那可以想象,如果是最親的人離開了孩子,孩子心裡的無助是有多麼無奈呀。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豆瓣媽,願和你一起分享有溫度的育兒觀點。


小豆瓣成長路


很榮幸來回答您的問題。
我是一位寶媽,我兒子現在正好兩歲半了。兩歲半的孩子已經可以理解大人的語言(表面的意思),有些情商高一點的孩子,或許深層的情感他也能感受到。根據我自己在帶孩子方面的感受吧,我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吧。

首先,兩歲半的孩子,離開天天帶著他的最親的人,他肯定會有疑問的,如果離開的時間很久他肯定會失落的。我兒子在我上班的時候,都是爺爺奶奶照看,有一次爺爺奶奶要到外地去,所以我請假在家照顧了兒子兩天。兩歲半的孩子,對於生活的規律和習慣已經很有感覺了。他會問我,“媽媽,爺爺奶奶去哪兒了?”說明,他對於我在家照看他,而不是像往常一樣由爺爺奶奶照看他,是有感覺的。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回答孩子。我們可以實際求是的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比如,我是這樣說的,“寶貝,爺爺奶奶外出有事情要做,後天就會回來跟小寶貝玩了。這兩天由媽媽來陪寶貝玩,好不好?”孩子一般都會點頭同意。然後,我一般會順勢告訴他,“那我們就一起快樂的玩耍吧,讓媽媽看看寶貝平時都是怎麼聽話的。”適當的用一下小機智,對於孩子來說,是很管用的。

其次,我不知道,題主說的“離開他最親的人”是什麼意思,是長久或者永遠的離開嗎?如果是長久的離開最主要的親人,像爸爸媽媽,尤其是離開媽媽,孩子會非常難過。我在孩子兩歲五個月的時候去爬泰山,因為目的是想看泰山日出,所以行程安排上是夜晚爬山,這樣第二天早上等日出。這就勢必要跟孩子離開至少一天一夜。要知道,在這之前,我除了白天上班時間,從未有過晚上不陪孩子的時候,孩子夜間也一直是我哄睡、摟著睡覺的。所以,在決定去爬泰山的時候我下了相當的決心,連婆婆都勸我放寬心,這麼大的孩子了,少哄一晚上沒事。可事實上,兒子在我不在的那一天晚上,從吃晚飯就開始問,“我媽媽怎麼還沒回來?”“我媽媽什麼時候回來?”晚上熬到11多鍾,已經很困了,他還是不敢睡覺,非要等媽媽回來。我老公說,是抱著兒子邊看小豬佩奇邊哄著,他困極累極哭鬧夠了,才抱著睡著的。由此可見,媽媽對於兩歲半的孩子是多麼重要。小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於自己的母親,他天然的認為,只有媽媽在身旁才會有安全感。

第三,如果孩子離開的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種主要的親人,而且是永遠的離開,我想孩子也是會難過的。至少在最近的一段時間,他會因為看不到他們而好奇、念念不忘,他想要探究答案。我們可以委婉地告訴孩子真實的結果,比如說,“爺爺去了天堂,那裡好遠好遠,沒有汽車和火車,一旦去了就回不來。但我們所有人最終都會去到那裡。幸福的人,最終會在那裡相遇。”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話,雖然會有遺憾,但他會為自己的內心疑惑找到答案而感到輕鬆。
以上是我的經驗之談,希望能幫到您。我是萌寶媽媽屋,關心育兒,與孩子共成長。

萌寶媽媽屋


大年初八,哥嫂的假期結束需要回市裡上班了。雖然新型肺炎疫情還在緊張狀態,但還是不得不返程。由於擔心路途上的傳染風險,2歲7個月的侄子不得不留在老家給爺爺奶奶看護。打算等到疫情緩解了才把孩子老人接回城裡。

侄子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身邊,也很黏媽媽,雖然平時在城裡也是奶奶幫忙照看,但孩子更親媽媽。嫂子擔心走的時候孩子哭鬧,所有就悄悄走。

哥嫂回城的第一個晚上,雖然告訴了他爸爸媽媽回去上班了,過段時間見來接他,但在準備吃晚飯的時候侄子還是到處找媽媽,找完了屋子裡的所有地方,跑到院子裡找,還邊找邊哭喊媽媽。他聽不進家裡人的勸導,執意在門口等媽媽,以為媽媽隨時會出現把他帶回去,看著可憐。

我媽說小孩子就是這樣的,過兩天就好了。是呀,過兩天就好了,但孩子不會忘記這種突然被遺棄的感受,內心的安全感就是被這樣一點點破壞掉的。

其實,父母要和孩子分離,不管是短暫的還是長期的,都需要跟孩子先溝通好,擔心孩子分別的時候會哭而悄悄走掉,對孩子的傷害真的很大,特別是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面對與孩子的分離,怎麼給孩子安全感?

1、提前告知,不讓孩子有被突然遺棄的感覺

面對與孩子暫時分離的情況,要想讓孩子情緒穩定、有充分的安全感,家長自己首先要心態良好,不要把和孩子分離想得太過嚴重。

在不得不面對分離時,很多媽媽因為怕孩子哭,就會趁他不注意偷偷溜走,或者騙他馬上就回來。殊不知,偷偷溜走、胡亂許諾只會更加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當家長提前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哪兒,再平靜而堅決地和他告別,同時,如果向他承諾了什麼時候回來,就一定要做到,如此孩子對於分離或許就不會那麼焦慮。

2、保持聯繫,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要消除孩子的不安,就要保持親子聯結的不中斷。每次出門,可以提前做準備,告訴孩子你的出行時間和行程表,每天在哪裡、在做什麼;出門後,即便不在他身邊,也可以用別的方式來陪伴他。

對於小點的孩子,每天可以保持3次左右的視頻聊天;大一點了,可以提前給他準備點“小禮物”,讓他每天到指定的地方找一找:禮物可以放在廚房的櫃子的某個角落;以放在一個不常用的電飯鍋裡。。。還可以提前給孩子準備很多小字條,讓家裡人每天讀一張給孩子聽。

這些小小的舉動,會讓孩子覺得:雖然媽媽很忙,但也很想我。不會因為突然離開媽媽而感到失落。

3、嘗試告訴孩子你去幹什麼

也就是跟孩子聊聊你的工作,雖然孩子還小,不一定能聽得懂,但至少媽媽把他當做一個大人來看待,會給孩子心理暗示:媽媽需要去工作,不能每時每刻陪在你的身邊。慢慢的,孩子會接受並坦然面對分離。歸根結底,父母的愛,才是孩子安全感的堅實後盾。當這份愛足夠多,我們在和孩子分離時,孩子才不會因為缺失愛而心生焦慮。

4、及時找補

每次分離後的相聚,媽媽需要為陪伴孩子抽出專門的時間,這樣可以彌補孩子因分離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在陪伴孩子時,媽媽需要全情投人,陪他去一些他之前想去的地方,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媽媽對陪伴他的重視,從而將之前因分離而消耗的“情感餘額”及時補足。

總結:

父母需要工作,不可能時時刻刻,寸步不離地陪伴孩子。

在不能陪伴孩子的時候也不必愧疚,只要我們能在日常的相處中給孩子充足的愛,讓他知道,即使我們不在他身邊,沒有伴其左右,但父母的愛一直都在。孩子也會慢慢更坦然的接受與父母分離的過程。


綿羊媽媽


我家孩子現在2歲,從出生都現在都是我自己一手帶大的,他爸爸下班有空會幫忙,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我自己帶的。


孩子跟我很親,一會不見就會滿屋子找,不停地叫媽媽,上個月找好了工作,去參加一個崗前培訓,一個星期不能回家,離家的第一天不敢給孩子發視頻,怕自己會哭,因為自己也很想孩子。對於一直自己帶大孩子的寶媽而言,和孩子離開,媽媽的痛苦一點也不會比孩子少。


第二天給孩子發視頻,視頻一接通孩子是笑著的,看到我後眼淚一顆一顆往下掉,哭得稀里嘩啦,不停喊媽媽,孩子那麼難過,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決定,最後培訓完了沒去上班,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選擇。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媽媽全心全意的陪伴,但是當他開始上幼兒園,上小學,比起媽媽的陪伴,孩子更需要媽媽給他做榜樣。


所以我的選擇是,在陪孩子的階段就好好陪孩子,但一定不要忘了學習,提升自己,這樣等孩子上學的時候,我們也能很好地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給孩子一個優秀的媽媽,我還在努力!


心妤心語


兩歲半的孩子,離開天天帶他的最親的人,心裡痛苦應該是短暫的。如果有比他大的姐姐哥哥和他一起玩,這個痛苦會很快消失。


我家女兒三歲之前離開我。她是比較容易接受,而且很快適應了。在她三歲前有兩次離開我,一次是在她一歲半的時候。當時我工作很忙,中秋回老家後,就讓她和奶奶在老家多住一段時間,當時她小姑家的妹妹也一歲多點,兩個小朋友一起吃住,一起玩。期間我特別想念她,心裡也很糾結自責,不應該這麼小把她放老家。基本天天和她視頻,但是女兒卻一點不想念我,她過的很快樂,似乎已經把我給忘記了。這個時候她根本不想我,也不會痛苦。後來我想可能和她年齡太小有關,這麼小還不知道什麼叫多想念。也有可能是我們給她的安全感比較足,所以她並不害怕我不在她身邊。


女兒第二次離開我是在兩歲半左右,是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和姥姥玩。當時我們已經進車站候車了,姥姥姥爺在外面看著我們,女兒看到姥姥後就要出去找姥姥,姥姥也舍不捨外孫女走就過了抱起她,等到我們開始檢票上車時,女兒說什麼也不和我我們走,她想和姥姥在一起。沒辦法只能留下她,我們離開。女兒這次在姥姥家小住了半個多月,期間也沒有說想我啊,姥姥細心的照顧她,帶她玩,她一點不想我們了。


所以,兩歲半的孩子,如果這之前孩子安全感建立好的話,孩子也比較獨立,離開照顧她最多的親人,他基本也不會哭鬧太久和痛苦。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理論和經驗不能全部正確的套在每個孩子身上,照顧孩子們的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要根據孩子性格表現選擇,多關注孩子的內心和情緒。父母長時間缺席孩子6歲前的成長,對孩子的心裡發展,性格養成會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父母們儘量不要離開孩子太久。


我是和和順順媽,兒童心理學在讀碩士,多平臺育兒領域創作者,分享育兒知識,關注兒童心理發展。希望我的分享和建議能給大家帶來幫助,歡迎大家關注我,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和和順順媽


兩歲半的孩子離開天天帶他的最親的人,他一定很難過,不一定會表達。我們家寶寶1歲了,我分享一下他的情況。

出生起,我們就一直在一起,尤其是晚上,從來沒有分開過。

記得有一次,老公陪我去參加一個考試,天不亮我們就走了,中午的時候和他視頻,本來玩的好好的,開始哭,晚上回到家,我給他餵奶,我發現他有明顯的不一樣,他的小手緊緊地抓著我的手,以前的時候都不讓我握他的手,整個吃奶都不鬆開。

婆婆告訴我,中午他也不睡覺,帶他出去玩也不高興,回家的時候光看我們臥室,進來看不到媽媽就哭😭我在家的時候,他一直很規律,每天準時睡午覺,出去玩都高興地屁顛屁顛的。那一次,把我和他爸心疼的不行。

孩子兩歲半的時候,他們更懂得了,對自己最親的人,不在一起,心裡肯定難過,親戚家的孩子媽媽出去打工了,他剛開始在家哭的哇哇叫,哄不住。

小孩子,比我們更細膩更敏感,他們的感情更真實和單純,不要總覺得他們小,不懂!如果不得已要離開,一定要告訴孩子,用他能聽懂的語言,給他安全感!並時不時跟他保持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