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啥跟著唐僧這個沒用的領導,悟空八戒沙僧也能升官發財?

愛吃水果AB


第一背景深厚,取經如同鍍金

唐玄奘金蟬子轉世,豬八戒天蓬元帥下凡,沙和尚捲簾大將投胎。這麼高的背景取經不就是為了走個形式嗎?難道西天的經書只能被凡人唐僧取來嗎?當然不是!天蓬元帥和捲簾大將被貶下凡間,最後那是要成佛的。孫悟空呢,他是天生具有反叛精神的造反石猴,只有把他磨得圓滑了,他才不會再鬧事。孫悟空背景相對就差的多了。他與神仙的關係沒有太熟悉。於是他就常常承擔得罪人的角色。這正是如來佛祖的用意。

第二成佛也要一碗水端平。

在妖怪和神仙兩界當中,不知什麼人已大肆散播唐僧時金蟬子轉世,並且吃他一口肉可以長生不老。那麼天界和佛界的神仙都知道這個消息了。金蟬子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想必是人也都要知道。要避嫌。況且是佛祖如果弟子轉世被封佛,其他人白受苦,輿論他也說不清。

第三作者要諷刺。

西遊記的主旨就是諷刺當朝皇帝的不作為只顧煉丹成仙,長生不老。抒發作者的憤慨。

領導有背景自己也沾光!



源源就是很好看


這個問題真好!

我認為唐僧雖然在技能上顯得沒用,但他意志堅定,目標明確。他有領導才能,知道方向在哪裡,領著下屬不迷失方向。雖然途中遇到各種磨難,但徒弟們總聽他指導,齊心協力,衝破阻難。他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引領著徒弟們一直朝前走,直至達到目的地!

如果像悟空一樣,有點磨難就想回花果山。像八戒一樣有點磨難就想回高老莊,老婆孩子熱炕頭去。遇點困難就退縮了,半途而費了。那這樣再大的本事也幹不成自己想幹的事情。

所以,跟著唐僧這個沒用的師父,悟空,八戒,沙僧也能幹成這個事,也能升官發財!

一起討論!


霞光細語說易經


沒錯!唐僧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和尚,和他手下的“妖魔鬼怪”比起來,簡直就像是一塊“牛排”,如果沒有四個弟子的保護,恐怕早就“領盒飯”了。可是為什麼,在《西遊記》這本書中,四人小隊的領導是唐僧,而不是武力值最高的孫悟空?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唐僧是有“背景”的。

說起這點來大家都知道,唐僧絕不是一個寂寂無名之輩,他是十世轉世金蟬子,如來佛祖的弟子,從在東土大唐,他就是一個頗有道行的僧侶,總是在各地巡講佛法。

取經,不過是他需要完成的一項歷練,是成佛的歷程。如果沒有西天取經,他也可以有別的途徑成佛,畢竟有如來這個師傅,總是不會讓他庸碌一生。

你覺得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知道這件事嗎?我覺得知道,觀音菩薩當初點化他們,那可以說是軟硬兼施加上威逼利誘了。我想只要是個明白人,都知道菩薩的意思,這是一段艱難的路,也是一段危險重重的路。

但是,你們的領導不是凡人,他會成佛,這是命。你們要是聽我的,也能“修成正果”,不用再頂著“妖怪”的名頭。同時曾經作為“天庭工作人員”的沙僧豬八戒,這也是給你們一個官復原職的機會,把握住!

如果沒有觀音菩薩的授意,誰會去保護一個臭和尚取經?在家吃吃喝喝不舒服嗎?

這一點對於豬八戒、沙僧、白龍馬來說極具吸引力,但對於孫悟空來說並沒有特別大的吸引力,可為什麼他還是願意護著唐僧呢?這就得往下說了。

唐僧是具備領導能力的。

唐僧總是處處攔著孫悟空斬妖除魔,我們覺得唐僧是個不分黑白的領導,從三打白骨精章節就尤其能看得出來。

但是,孫悟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唐僧是站在領導者的角度考慮問題!

如果孫悟空錯殺好人,對於他來說只不過是進一步證明其“頑劣”的本性,這本來就是事實,不會再造成其他後果。可是對於唐僧來說呢?如果唐僧縱容悟空錯殺好人,那麼他十世轉世修來的道行可就煙消雲散了,眾人的努力也沒有任何意義了,對於這個團隊顯然是相當沉重的打擊。這是領導的想法,他需要考慮這次西行的真正目的,以及對於這個團隊所造成的後果。


這也是為什麼唐僧可以成為領導,不只是能帶領幾位徒弟修成正果,同時也要處處為團隊著想,處處看著最終目標並且堅持不懈。一顆時刻保持的善心,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孫悟空等人又不傻。

當初觀音菩薩言下之意就說了,這是一次歷練,你們盡心盡力護唐僧周全,就能修成正果。

何況取經路上那麼多的妖怪都是“皇親國戚”,上邊有人的。

之前在一個問題中我就說過自己的想法,孫悟空之所以總是求援,不是因為妖怪有多厲害,完全就是“打狗看主人”。人家被自家領導派來給唐僧等人制造劫難,不過是工作,不該丟了性命。

所以悟空才總是去天庭叫人,其實就是徵求意見,要麼你把你家坐騎收回去,要麼我打死,你選一個。那不是都收回去了嗎?哈哈

所以啊,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保護唐僧,是他們的必然使命,如果沒有唐僧,哪來的取經?哪來的修成正果?


最後,我認為唐僧是有一定的“領導能力”的,他雖然手無縛雞之力,但是他的領導能力和堅定的信念是取經成功必須具備的因素,所以他才能成為這個隊伍的領導。


聞香書坊


原因有四:

1、唐僧不是沒用的領導。他有人脈,無論是天庭還是朝廷;他有定力,無論面對財還是面對色;他有追求,一心向佛;他有目標,直奔西天。所以唐僧不是沒用,而是既有背景又有內涵。

2、唐僧有領導能力。師徒四人中,沙僧誰也領導不了;八戒只能領導沙僧;孫悟空也能領導沙僧,但領導八戒就有問題;只有唐僧能服眾,悟空有時不服但面對緊箍咒他不得不服;所以師徒四人最有領導能力的當然是唐僧。

3、唐僧走的是一條能升官發財的路。只要取經成功就能升官發財。

4、升官發財是約定好了的事,與跟不跟唐僧沒關係。取經之前觀音菩薩已經給悟空、悟能、悟淨和白龍馬許過願了:跟取經人到西天取經回來就升官發財!這個取經人是不是唐三藏、有沒有能力,根本不重要。

通過師徒四人取經的事也說明一個道理:只要有正確的目標和方向,成功就是大概率事件。挫折和坎坷都無所謂……


艾呀壽海


和大家聊聊《西遊記》當中的智慧。

《西遊記》中的關鍵人物,最具有戲劇性的當然是孫悟空。他先是和菩提老祖學習。這個天地所生的猴子,天是父地是母。他就是天人合一的代表。天人合一的說法關於莊子的《南華經》。孫猴子本身就是道的產生。可是和菩提老祖又學了些什麼呢?想要當個官兒。弼馬溫這個官兒太小了。要自封個齊天大聖。這並不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為。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道的三寶之一。另外倆寶是慈和檢!沒有做到清心寡慾的猴子遇到了佛祖。被五行山壓的底下。為什麼是五行山呢?這是道家的五行。

《西遊記》是作者的一個心思。由道而入佛!五行山壓不住道家人物孫悟空。還要有觀世音的六字真言咒壓住五行山。

向菩提老祖的學習中。孫悟空沒有真正的悟到空。隨後他又來了一位老師。是唐僧。唐僧在更高的境界上。對孫猴子的行為提出了質疑。比如《西遊記》取經開始,孫悟空殺了幾個土匪。唐僧傳達了慈悲的含義。在與白骨精的鬥智鬥勇中,唐僧表達了忘卻生死的悟性。唐僧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徒弟們。善良的人總會受到攻擊。受到惡人的攻擊。然而善良的人依然善良。因為唐僧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西遊記》也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修行之路是不同的。正如我們的當下。有的人做生意會成功。有的人讀書會成功。讀書的人做生意不成功。做生意的人不會讀書。每個人的因緣不同。命運不同。然而他們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是善。就是不敢為天下先。

唐僧雖然不會打鬥,但他的姻緣中,有武功高強的徒弟。《西遊記》的師徒四人。恰恰又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劇。下面我再和大家聊聊。這師徒四人是四種典型的氣質類型的代表。

人體內有四種氣質類型。唐僧是典型的粘液質。是安靜的。他善於剋制忍讓。生活很有規律。不卑不亢。態度持重。不愛空談。但他不夠靈活,非常保守。

孫悟空是典型的膽汁質。 他興奮度高。脾氣急躁。性情直率。精力旺盛。總是能用很高的熱情去埋頭苦幹。可一旦精力耗盡,情緒會一落千丈。

大家都會很喜歡豬八戒。大部分女孩子也不討厭他。因為豬八戒是典型的多血質。他的精神愉快。你愛交朋友。很機智靈活。孫悟空經常叫他呆子。還老揪他的耳朵。豬八戒都會很適應。但是像豬八戒這樣的多血脂,他的情緒變化大。注意力容易分散。最不願意做那些細緻的事情。

最後就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沙僧了。沙僧是典型的抑鬱質。他的神經活動很弱。好相處。人緣好。辦事可靠。做事兒穩定。但是沙僧很敏感。容易情感上受到挫折。性情孤僻。疲勞後很難恢復。他雖然反應慢,但是很忠誠。

上面我們用兩個角度分享了《西遊記》。一個是中華文化的角度。參禪悟道的角度。修行的角度。一個是心理學的角度。

這兩個角度分析之後,我最想說的是,人分三六九等,每種氣質類型也各有優劣。來到人間最需要學習的,就是學習本身。一個沒有學習能力的人。永遠不會進步。長了鼻子耳朵眼也毫無用處。一個孫猴子。漂泊了幾年。才找到菩提老祖。人生挫敗後又開始反思去西天取經。孫悟空也很忠誠。他會實現自己的諾言。

我們學了《西遊記》。另一個最大的感悟是!每一個人都要有信仰。要學習唐僧的精神。他雖然沒有武功,但依然堅定。面對大是大非。他決不動搖。即使女兒國的國王,如此美麗。即使妖怪多麼兇殘。他依然堅定他對佛祖的信仰。我們暫不討論對佛祖的信仰如何?一個人有面對自己靈魂的勇氣。就已經很好了。

我常說人生是三層樓。一樓是物質的。吃吃喝喝。保住這個臭皮囊而已。二樓是精神的。文化娛樂與修養。三樓才是靈魂的。那裡有解脫,有信仰。

上面的問題。是很娛樂化的。我卻莫名其妙的。說了許多大道理。不知朋友們給幾分!



鐵筆禪心


談起唐僧時總是忿忿不平,總認為他能力最弱,手無縛雞之力,是被保護對象,憑什麼是四人中的領導核心。有時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孫悟空非要帶著他去取經呢?

後來長大了,工作了,先被人領導,之後又領導別人,一番生活和工作的經歷後,明白了唐僧領導孫悟空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這樣,取經這項偉大的事業就不能成功了。

究竟是什麼因素讓唐僧是一個領導?是因為他有一張清晰的認知地圖----不管你們去不去,不管有多難,我一定要去西天取經。也可以用很多概念來形容這個:心力、願景、精神、目標.....

先看下其他三個人。

孫悟空個人能力強、本事大,但他無法無天,壓根就沒有地圖,時不時就想回到他的花果山去,

豬八戒的認知地圖永遠指向後面,最喜歡吃喝美女,一不高興就要分行李散夥,回高老莊。

沙僧是個水妖,一輩子就呆在流沙河,沒什麼格局和眼界,所以在他的認知地圖上只有眼前的這點事,可以做到勤勤懇懇。

再看看,清朝慈禧與英國的伊麗莎白兩位都是執政控場能力的女強人,都是單身主政國家40多年,慈禧的認知地圖來自《史記》《資治通鑑》帝王權術是高手。而伊麗莎白懂六國語言,她的認知來源有亞里士多德、凱撒.....等,她們的認知地圖本質的決定了兩大帝國最後不同的走向。

再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究竟唐僧有什麼特質,而其他沒有呢?

一、唐僧有“信念”。在自己的信念面前,丟掉性命都不會眨眼,而孫悟空就不會了,他能力很強,但是他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多次打退堂鼓。沒有信念的人,就不能給別人以信心,就不能給別人以動力,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領導者都膽怯了,退縮了,團隊就會散掉。而信念不夠崇高也不行,自私自利的信念,小富即安的信念,都會讓別人離你而去。

水滸裡的及時雨宋江是一個沒有崇高信念的人,這麼好的開局,最後被招安了,他的最高理想就是這樣,所以他就葬送了他的團隊。

二、唐僧有“無能”,而孫悟空是“能力大的”。認識自己揚長避短“無能”也是一種領導者的財富!唐僧因為“無能”,於是他就會欣賞有本事的人,能夠包容“能人”們的其他缺點,才能找到三個有本事的徒弟來保護自己。如果唐僧神通廣大,依孫悟空的個性,就不會願意跟著他了。正是因為唐僧無能,所以孫悟空才有了用武之地,他也才有機會在取經途中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看看能力很強的孫悟空,他本人在花果山的徒子徒孫,沒一個有用的。他本事太大,瞧不起其他有本事的人,於是其他有本事的人也就不喜歡跟著他。他自己太強,他的團隊就變弱了。

當年司馬懿抓住蜀國的小兵,問他諸葛亮每天都幹些什麼,小兵想這個不算情報吧,就說丞相凡是責罰20杖以上的軍法事宜,都要親自監督。司馬懿就知道了,諸葛亮肯定會被累死。——太能幹的領導,敵人沒來,自己就累死了,而唐僧這個無能的“長生肉”,卻還能一直很安全。

開始創業的時候,為了生存,有一個非常能幹的老闆是必須的。但是一旦生存問題解決了,企業家就要考慮怎麼給員工搭建讓他們發揮自己價值的平臺,同時去尋找那些能彌補自己不足的員工,而不是事必躬親,甚至在一些專業問題上不懂裝懂,這樣一方面自己筋疲力盡,忙於應付,自然沒有發展的餘力;另一方面,員工也被矮化成“手腳”,企業就陷入了發展瓶頸。

三、唐僧有“仁德”,而孫悟空沒有的是“仁德”。唐僧的仁德之心對妖怪都會憐憫性命,自然不會惡意算計自己的下屬。唐僧雖然利用三個徒弟保護自己,但是又絕對沒有惡意剝削他們的意思,而是帶領他們一同努力,共同成長,一起成功。最後,唐僧的三個徒弟也都有了自己的成就,

唐僧也沒有像趙匡胤一樣,“杯酒釋兵權”,或者“飛鳥死,走狗烹”。對比孫悟空,他的這種意識就差遠了,他後來成了鬥戰勝佛,而他花果山的猴子們呢?還是一群猴子罷了。

四、唐僧有“人際關係”,而孫悟空沒有的是——“人際關係”。唐僧的前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了,而孫悟空天生地造的一個沒有任何關係網絡的石猴子,雖然也拜了一個師父,但是和師兄弟關係都不好,還被師父趕走了;和牛魔王拜把子,後來又鬧翻了;和東海龍王是鄰居,卻搶了人家的東西;和二郎神等一些天官天將是同事,可是不給人家面子,後來還大鬧天宮踢了很多人的屁股。總之,孫悟空的人際關係不大好。

而唐僧就不同了。他見到神仙就磕頭,沒有任何仇家。他不僅是如來佛的弟子,還是唐王李世民的拜把兄弟。人神兩屆的高層關係他都有了,這樣的人做老闆,自然順風順水。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這個地球如果沒有了人,一切財富,一切物質都沒有任何意義。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本質的資源,是所有財富的創造者。一個老闆,如果懂得對外創造人際關係資源,對內創造優質人才資源,他一定是一個成功的老闆。

後記:綜上所述,孫悟空雖然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他自己做不成偉大的事業,他必須要依靠一個唐僧一樣的領導來帶領。從這個意義上看,唐僧才是真正的英雄。

之前,我一直羨慕魅力型的領導,認為強有力的領導才是好的。現在發現最優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合適的才是。認識自己揚長避短才是最優的策略。領導力不是權力,不是能力,不是搞定人,不是討好人,本質上是大多數人都迷茫時,誰握有一張清晰的地圖,而且堅定的按照地圖走,誰就有強大的領導力,


歷史擺渡人


為什麼唐僧是領導?從唐僧的社會關係,唐僧的職業。最關鍵是他的信仰。使他成為團隊的核心。

唐僧也是在本行業內出類拔萃的人物。有如來佛的背景,有唐王的推薦,觀音的賞識。夠強大了吧!

再看看團隊其他的人員。都是惹事分子,本事最大的是孫悟空,可這傢伙也是最能惹事的一個刺頭。簡直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都敢把玉帝如來不當一回事,誰都管不住,取經途中還是金箍咒把他降住。誰敢讓這傢伙當領導?

豬八戒就是一個好吃懶惰,還特別好色。也是取經隊伍中最不安分最不堅定的存在。沒有成佛與這些原因有很大關係。領導團隊?可能嗎?

沙僧和白龍馬就是跑龍套的, 取經途中也能表現出來。沒主見,沒有建設性的意見。只能發光不能發熱。你讓他當領導,他都不會當的。

分析這麼多我認為,唐僧雖沒有降妖除魔的本事,但是他有堅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的勇氣,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性格。也是取經成功的關鍵!

想想生活中的我們,體會體會也許能認我們明白一些東西。畢竟唐僧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他當年還是偷渡過去的。十幾年呀!不容易!



用戶5530186715


唐僧並不是無用的領導。能夠組建成這樣一個各有所長的團隊,最終求得真經,唐僧的本事不可謂不大。領導是團隊中的重要角色,但並不意味著他不能有太多弱點。只要在宏觀上具備駕馭團隊的能力,對團隊成員的能力有清醒的認識,在工作中做合理的調配,就是極有用的領導。論個人能力,沙僧、八戒、白龍馬,尤其是孫悟空,他們各懷絕技,功夫了得。若不是組團取經,要分頭出發,五位成員中第一集就要拜拜的恐怕就是領導唐僧了。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個人的無用容易被放大,但放在一個團隊裡,唐僧所具備的領導能力被很好地體現出來了。

首先,作為領導,唐僧是取經目標的提出者。悟空、八戒、沙僧能有所謂的“升官發財”全在於取經的功勞。若沒有這樣的目標,別說升官發財了,孫悟空指不定仍被壓於五指山,豬八戒仍在高老莊以半豬半人的樣子度過餘生,沙僧仍在流沙河受萬箭穿心之苦。白龍馬可能最慘,縱火燒燬玉帝賞賜的明珠的罪過,南海觀世音菩薩要找什麼理由幫他說情呢,斬首的命哪那麼容易逃掉。

其次,作為領導,唐僧注重團隊建設。收幾位徒弟的過程都不甚愉快,幾位答應同去取經也不是立馬就死心塌地的。但唐僧用超強的帶隊能力逐漸讓這個團隊成為一個整體,並使成員紛紛堅定了取經之志。

再次,作為領導,唐僧的個人魅力閃瞎了幾位下屬的雙眼。對領導的膜拜之情往往是下屬願瞻前馬後的原生動力。唐僧為達成目標不懼勞苦的精神、堅定的信仰、對世間萬物的慈悲都刷新了下屬的認知,日久天長、潛移默化,悟空不再只有戾氣、八戒不再只是貪吃貪色、沙僧更加尊師敬長、白龍馬日益任勞任怨。唐僧使團隊裡每個人都有了好的改變,大家的修養也更加趨於一致。求取真經之後,團隊成員都能獲得封賞一是因為取經目標的達成,二是因為隊員們都不再是取經前的模樣了,符合了“當官”的標準。

最後,作為領導,唐僧知人善用,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讓團隊裡的每個人都發揮了自己最大的作用。孫悟空負責蕩平障礙、沙僧負責外交、八戒負責活躍氣氛、白龍馬始終低調偶爾出來耍帥,取經路上也艱辛也歡樂,這個誰也不能少的團隊自然是一起“升官發財”。






張晴柔


你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人們都說唐僧是個沒用的人,這個是不對的的。首先,唐僧是個得道高僧,唐皇帝的義弟,減負著道化天下的責任,前世更是如來佛主坐下的金蟬弟子,可謂是身份高貴,人間神界都給他面子。在取經的路上,要經過很多國家,碰到很多平民,三個徒弟凶神惡煞,很少化緣到飯,要師父出馬才行,三個弟子負責斬妖除魔,他們幾個相互扶持才能一步一步走到靈山,求得真經。唐僧更是這三個徒弟的中心維繫點,好幾次,二師兄都以師父沒了散夥,但是唐僧救出來後他們又很快團結在一起了,因為他們知道保護好師父到如來跟前,那他們自然有功之神,好處自然少不了,這也是他們改變命運的一個也可以說是唯一的一個機會。不然他們早晚會被跟路上妖怪一樣被打死,或者在底層墮落永無出頭之日。


山野隊長


第一、他有平臺,有背景。而且背景和平臺是當時世界上第二強大的(佛門),並且在世界最強組織(天庭)的幫助下的。

第二、他有信念,有目標,而且目標和信念始終正確,並確信自己能達到,義無反顧。

第三、專業知識過硬。

第四、信守諾言,比如說遇塔掃塔啥的。

第五、善良,有同情心。

第六、關心下屬,根據下屬不同的性格,優缺點,能包容,知人善用,知錯能改。

第七、不畏艱辛,抓得住機會(觀音找人去取經,只有他敢去)。

這麼好的領導,你說他沒用?如果打妖怪,救下屬,化緣,挑擔子,日行千里,這些事情領導都做了,他還要下屬幹啥?所以,請不要看不上領導,請不要放大領導的缺點,請多關注領導的優點,人家是領導,而你不是?

另說一句,我很看不慣覺得領導這也不好,那也不好,缺乏起碼尊重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