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吉林鐵路:聊聊解放後吉林市內第一所子弟校——吉鐵一小的舊聞

吉林城的子弟校起源於解放前滿鐵的“扶輪小學

”,但當時的子弟校學校只為方便滿鐵日本職工家屬的就學,絕非為中國鐵路工人子女開辦。直到吉林市解放後,為解決百廢待興的建設時期大型國企家屬區教育資源配備不足的問題,子弟校的模式被重新啟用,一所所由企業創辦並管理的學校陸續陸續出現在吉林市市區。這其中,為鐵路子弟就學而創辦的吉鐵一小,應該是市區內所有子弟校中的第一所。

若嚴謹的界定,自1949年2月以吉林鐵路員工子弟小學之名成立開始,七十一年的漫漫歲月中,吉林鐵小(吉鐵小學)、吉鐵一小、吉鐵實驗小學等名稱都曾被這所小學使用過。用“吉鐵一小”來稱呼這所學校的全部歷史,確有瑕疵。然而這所小學建制一直比較完整,且吉鐵一小一名使用得最長,在吉林市的影響最大,於是為閱讀順暢,姑且以點帶線,用吉鐵一小這個名稱來稱呼這所學校。


吉林鐵路:聊聊解放後吉林市內第一所子弟校——吉鐵一小的舊聞

天佑酒店這座樓房臨街一側,就是為吉林鐵小所建校舍

吉林市解放之前,鐵路系統為解決職工子弟就學問題,就在蛟河(1947年改蛟河鐵路職工子弟團為蛟河鐵路小學)、山河屯(1947)、新站(1948.2)等地開辦了小學。吉林市解放後,東北鐵路總局派來大批幹部,接收了市內鐵路資產及相關人員。因市內的鐵路家屬規模與日俱增,為解決鐵路職工子女的上學問題,在一無預算二無經費的困難條件下,鐵路部門委派靳雨賢為校長,利用今鐵安裡十條昌邑區實驗幼兒園內的一棟平房(原鐵一園),創辦了吉林鐵路員工子弟小學(簡稱吉林鐵小或吉鐵小學)。

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是否充滿希望,完全可以從其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上得到答案。在培養接班人這個問題上,吉林鐵路系統是非常在意的。1950年,隨著共和國成立,吉林鐵路局經濟條件稍有好轉,就馬上決定在中康路西端路北,原

偽滿鐵道局講習所西側,新建一棟一千平方米的教學樓。教學樓施工期間,吉林鐵小即從鐵安裡十條搬遷至今天交通大廈後身(南側)的幾棟平房中授課學習。1951年暑假結束開學,吉林鐵小師生正式搬入嶄新的教學樓,開始了新學期的學習生活!

當時的吉林鐵小雖說是一所企業創辦的子弟學校,可無論是辦學條件、教學質量還是學生的課餘生活,與吉林市市屬小學相比,都毫不遜色。除了硬件設施,這所學校還以瀋陽的鐵路學校為參照標杆,不斷學習滲透著蘇聯“先進的”課堂教育理念和經驗,教學特色可圈可點,教學質量令全市刮目相看。雖為子弟校,吉林鐵小並未脫離吉林市的小學教育體系,無論是1952年五年一貫制改成四、二制,1953年中國少年兒童隊改為中國少年先鋒隊,以及吉林市優秀學生評選,吉林鐵小始終與市內小學的發展同步。


吉林鐵路:聊聊解放後吉林市內第一所子弟校——吉鐵一小的舊聞

90年代末的吉鐵一小操場,55年教學樓依稀可見,取自《蓬勃發展的吉林鐵路教育事業》

1955年,因吉林市區鐵路學生日益增多,經吉林鐵路局批准,撥款在局後鐵安裡(中興街)、鐵道東(延安街橋洞子東側)、北寧裡新建小學,市區內鐵路小學由一所變為三所。其中吉林鐵小更名為吉鐵一小,由黃啟宗任校長,校舍也由中康路遷往鐵安裡新校。新校址位於今天中興街41號,操場寬敞寧靜,新建二層教學樓位於操場南側(東側二層教學樓建於1963年,面積比南側這座小一些),面積比中康路的校舍面積更大。

自遷入新址以後,吉鐵一小的各項工作均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特別是學校在教育領域的探索,更為日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如1958年,吉鐵一小成立了3個六歲兒童實驗班,王順華、王榮華、王淑範三位王老師擔綱,開鐵路學前班先河,成為未來開展學前教育的重要標尺。儘管取得了不少成功,由於探索期的認識侷限,在學校發展歷程上也經歷了一些曲折:如1960年5月,吉林鐵中、吉鐵一小、吉鐵幼兒園舉行隆重的九年一貫制開學典禮,組成一條龍學校,校名為吉林鐵路職工子弟第一學校。可是由於管理不便,1961年,一條龍學校被迫撤銷;1963年,學校田姓教師還因師德敗壞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然而不管經歷怎樣的波動,吉鐵一小的教學質量還是值得信賴,在遷入新址7年後,1962年,學校被確定為吉林鐵路局重點小學。


吉林鐵路:聊聊解放後吉林市內第一所子弟校——吉鐵一小的舊聞

上世紀八十年代吉鐵一小正門,正對著的是1963年興建的新教學樓。圖片由孫鑫先生提供。

正在學校師生鬥志昂揚,展望學校更美好的明天之際,一場寒流卻不期而至。1966年吉林地區鐵路系統所有小學教師在吉鐵一小集訓,十年動亂正式開始。和其他學校一樣,吉鐵一小的少先隊改為紅小兵團,下設連、排、班等組織。新組織不再強調學業,而是在1967年暑假相約去北京串聯,更有甚者還組織長征隊,徒步直奔北京。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受到衝擊,各種意外頻發,其中1968年吉鐵一小“忠字碑”失火,損失竟達萬元。直到進入七十年代後,校內混亂局面才有所改觀。只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所重點校曾經的各種優勢已不再明顯,在1971年吉鐵分局召開的中小學田徑運動會和中小學文藝匯演中,吉鐵一小的成績並不突出。


吉林鐵路:聊聊解放後吉林市內第一所子弟校——吉鐵一小的舊聞

1959年吉鐵中心小學(吉鐵一小)6年1班畢業照,郭新斌先生提供

其實,自1951年楊肇隆老師開始,這所學校先後有郭桂蘭、顧鳳蘭、楊玉霞、吳先鐸等老師獲得省部級優秀教師稱號,王書清、邵士蘭、王順華、趙世福、劉國紅、高翠賢、史麗華、陳淑榮等老師獲得局級優秀教師榮譽,劉沛文、賀心、曹麗華、張玉華、王佩蘭、牛新華、魏蘭等老師獲得局級優秀輔導員表彰。幾十年來,正是得益於這些老師的勤勉工作和悉心教導,才使得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始終處於吉林地區先進地位。

特別是1979年吉鐵一小教師吳先鐸在吉林省數學研究會發表《數學概念教學》,取得了巨大的影響。吳老師也在1980年被吉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為吉林省特級教師(1982評為全路勞動模範)。在他的模範帶頭作用影響下,吉鐵一小的教學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在八十年代,吉鐵一小無論是教學,還是德智體美勞均有了長足進步:如1981年吉鐵一小建立速滑班,成果斐然,這一年,學校4.1中隊第一小隊被吉林鐵路局授予紅小花小隊,在鐵路中小學地區運動會上還獲得小學組第一名……


吉林鐵路:聊聊解放後吉林市內第一所子弟校——吉鐵一小的舊聞

取自《蓬勃發展的吉林鐵路教育事業》

在移交市政府管理前,已更名為吉鐵實驗小學的學校在教育教學各方面成績顯著,享譽吉林地區內外,成為公認的拳頭單位和示範學校。1999年學校還被國家教育部、國家科委95規劃重點課題中小幼現代科技教育研究實驗學校。然而時代發展漸漸讓“企業辦社會”不合時宜,儘管劃歸地方,讓許多人有了心理落差,讓許多人情懷無寄,但畢竟子弟校劃歸地方管理、整合教育資源配置,是長風吹送的大勢所趨。


吉林鐵路:聊聊解放後吉林市內第一所子弟校——吉鐵一小的舊聞

取自《蓬勃發展的吉林鐵路教育事業》

許多時候,人們在討論歷史時,總喜歡展現某一集體最光鮮亮麗的一面,彷彿只有榮譽的累積,才會形成歷史的厚重。事實上,對於歷史,真正值得回味的恰恰是前行道路上遭遇的坎坷,以及這一集體如何發動主觀能動性,藉助客觀條件最終度過難關的歷程。吉鐵一小創建於百廢待興的解放初期,七十多年的發展道路中,每一步都凝聚著鐵路系統領導、職工對教育的無比重視和殷切期待。這所學校也不負眾望,為每一個走出校門的畢業生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更把自尊、自信、自強,勇於爭先的鐵路精神印刻在他們的思想深處。即便在新世紀,吉鐵一小成為歷史,校舍翻新重建,過去的情懷也未曾在這校園徹底散去。也正因此,不同年齡段的人回顧這所學校曾經的歷程,似乎會讓普通的念舊有了更深、更廣的意義


本文參考資料《吉林鐵路分局普通教育志)《蓬勃發展的吉林鐵路教育事業》


特別鳴謝郭新斌先生、孫鑫先生提供珍貴照片,以及李文迪先生、黃娟女士、王銳先生、王永剛先生對撰寫本文提供的無私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