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水滸傳》為什麼會出現擒方臘有二個版本?即使刪除王慶,田虎兩段,後面擒方臘應一致不是嗎?

旅途歸雁2


武松擒方臘是評書裡的結局,評書比原著的群眾基礎更好。另外,拍出來好看啊,魯智深擒方臘,方臘騎馬過來,魯智深埋伏一鏟子把方臘打倒,這多沒意思。而武松擒方臘,必然要先有精彩的打鬥,武松被砍掉胳膊後爆發,劇情跌宕起伏,英勇悲壯滿足觀眾口味。


狐狸說劇


《水滸傳》擒方臘只有一個版本,都是魯智深在深山老林中,得到世外高人的指點,以逸待勞,擒獲了方臘。即使刪掉了王慶、田虎的情節,擒方臘的人還是魯智深。至於說武松獨臂擒方臘,則是清代以來的評書和傳說。

98版央視《水滸傳》依據評書做改編,把魯智深的功勞給奪了過去,加之電視比小說更具影響力,所以,武松獨臂擒方臘的壯舉便流傳得更廣泛了。

但是,無論小說、評書還是電視劇,誰擒的方臘都有道理,魯智深亦可、武松也行,不存在版權問題。這是為什麼呢?

淺說《水滸傳》的版本問題

題主提到的刪田虎、王慶兩段,涉及到《水滸傳》續書的版本問題,而版本問題又絕不是刪掉這兩段故事那麼簡單。在四大名著中,《水滸傳》的版本最為複雜。

《水滸傳》流傳至今,大致可分為“繁本”、“簡本”兩種。簡而言之,繁本就是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通行本。簡本並非潔本,而是經過增刪和改寫的一個本子,故事大致與繁本一樣,但也有不同之處。這兩種版本體系幾乎沒有先後之分,可以說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參照增刪。所以,我們現在能夠讀到的《水滸傳》只要出版社不同,就有可能在細節上有差別。

繁本中,大致又分為兩個系列。第一是明代萬曆年間刊印的容與堂本。這個本子在197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時,採用的是百回本,這個本子就沒有田虎、王慶的事情。據說,這版容與堂本的母本是1966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發現的。但是,我認為,這種說法值得質疑。民國時期唐圭璋先生編纂《全宋詞》,便沒有收錄宋江在“菊花之會”上寫的《滿江紅·喜遇重陽》,也沒有收錄宋江在佂遼凱旋途中寫的《減字解連環·楚天空闊》。所以,民國時期就應當有比較接近母本的容與堂本《水滸傳》,1975年版《水滸傳》疑似被再次增刪。

還有一個系列,就是金聖嘆刪節的貫華堂本。這個本子刪掉了後面的章回,金老先生自己寫了一段“忠義堂好漢驚惡夢”,作為全書的結束。

現在的通行本基本上採用的是這兩個繁本系列,但也有一種非常奇怪的版本出現,就是以貫華堂本為前七十回,以續書《徵四寇》為後五十回,搞成了驢唇對馬嘴。

通行本《水滸傳》的續書為何採用《徵四寇》

容與堂本《水滸傳》是徵兩寇,也就是佂遼和剿方臘。現在的通行本120回本,依據清代版本,則把王慶、田虎的故事收錄進來,完整的照搬了《徵四寇》。

實際上,自從金聖嘆刪掉後面的故事後,《水滸傳》被一個偽母本“石渠閣貫華堂本”所誤導,續書任由書商刪節取捨。對照簡本,有的版本有王慶、田虎的故事,沒有佂遼和剿方臘,有的乾脆把佂遼放在最後,先打方臘,再打遼國。

那麼,現在的通行本為何很執著的採用《徵四寇》的故事呢?原因有兩點:其一是保持所謂的《水滸傳》的完整性,現存的明代嘉靖年間刊印的祖本只剩下五回殘本,金聖嘆的貫華堂本戛然而止,不能滿足閱讀。在無法考證祖本的情況下,只能採用與原著比較貫通的《徵四寇》來續貂。

其二是按照“投降派宋江”的主旨,完整的呈現梁山最終被招安,然後“打別的強盜去了”這個主題。

所以,《徵四寇》的幾個故事雖然寫得比原著粗糙,創作水平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但卻也被叫做《水滸傳》。

《徵四寇》無論怎麼編排,擒方臘的都是魯智深,而不是武松。因為這幾個續書自出籠以來,基本上沒有被做過大手術,只是在局部進行了改寫或者增刪。

到底有沒有魯智深擒方臘的故事

上面講到有一種版本把佂遼故事放到最後,打完方臘再去打遼國。我覺得,這個版本做得比較符合歷史。

北宋征伐遼國是因為與金國簽訂了“海上之盟”,也就是歷史的聯金滅遼,這是宋徽宗宣和二年時的事情。宣和三年四月,童貫統兵滅了方臘。此時,金國約北宋聯手伐遼。在金國的攻打下,遼國天祚皇帝兵敗逃往北方。童貫因為攻打方臘獲得大勝,志得意滿,便於宣和七年起兵攻打遼國燕京。不過,這一回童貫大敗。

為冒功請賞,童貫請金國幫助攻下燕京,並以重金收購了一座空城。這一年,遼國徹底覆滅。

所以,如果現在看到的是施耐庵的原著,那麼,徵方臘一定會在攻遼之前。也有可能沒有徵方臘的故事。因為,方臘是在宣和三年四月被剿滅的,而梁山泊則是在宣和三年二月被張叔夜收降。施耐庵創作《水滸傳》是參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並不是憑空虛構的,《水滸傳》其實是一部非原創的再創作文學作品。

那麼,這就有一個疑問了。魯智深到底有沒有擒方臘,都是一個疑問。即便是原著故事中有徵方臘,方臘到底是被誰擒獲的,也是個難以討論的謎團。

所以,我認為,既然都不是《水滸傳》的故事,魯智深擒方臘、武松擒方臘都沒有問題,都可以是一種讀法。反正大家都是續書,只不過《徵四寇》被印在了現在通行本上而已。

電視劇為何要改成武松獨臂擒方臘

既然最權威的人民文學出版社都將《徵四寇》(實則徵兩寇)作為續書,印在了《水滸傳》的後面,那麼,電視劇為什麼要改成武松獨臂擒方臘呢?簡單回顧一下魯智深擒方臘的細節,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容與堂本第一百一十九回“魯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錦還鄉”中,便是魯智深擒方臘的故事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魯智深因為武松被包道乙傷了左臂,與之並肩作戰的魯智深發了狠勁,狂追方臘部將夏侯成而誤入深山老林。

魯智深誤打誤撞,來到了一個山凹中。這裡,有一個小草菴,草菴中有一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見魯智深到來,就對他說:“柴米蔬菜都有,只在此間等候,但見個長大漢從林深處來,你便捉住。”老和尚交代完,便飄然不知所蹤。

魯智深依照老和尚的囑咐,果然將方臘擒獲。宋江一見方臘被魯智深擒來,問明情況後,感嘆道:“那和尚眼見得是聖僧羅漢,如此顯靈。”

就是這麼一段故事,現在還有一些版本都要進行刪改,沒了老和尚,反正方臘跑到草菴前準備找吃的,迎面遇到一個胖大和尚,一禪杖打翻綁了,就算擒獲方臘了。也沒有宋江的這句感嘆。為什麼呢?我不說,大家心裡都有數。電視劇不便呈現這樣的故事,改成武松獨臂擒方臘,也就可以接受了。

《水滸傳》命運真的很悽慘,無論拿出那一段故事,都是出於各種理由被刪了、被改了,甚至被腰斬了。魯智深擒方臘也一樣,涉及“敏感”話題而被改成武松獨臂擒方臘,一點也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綠野萍蹤01


武松的故事,基本遊離於水滸之外,“武十回”整個就是完全圍繞武松講的故事,跟其他的好漢尤其是主角們基本沒什麼關聯。唯一有個關聯的是魯智深,但那也就是為了給武松安排個退場的去處而已。後面的三山打青州,那是為了讓武松有個理由上梁山,作者甚至都在有意減少武松的戲份,連呼延灼都不肯讓武松交手。顯然這種意圖就像是“武松的故事已經講完了,現在只是交代一下武松的去向,”

所以就武十回而言,與其說它是水滸的一部分,倒不如說它是和水滸平行的作品。只是這段故事太精彩了,太深入人心了,水滸的作者(姑且認為是施耐庵)決定把它整合進水滸裡,讓武松也成為梁山好漢之一。

換個說法,《水滸》和《武松傳》是平行的兩本書。

那麼想想,寫《武松傳》的人(事實上是一群人),如果把武松的故事寫下去,會怎麼寫?

“單臂擒方臘”就是個很適合武松的結局:又立下不二之功,又因傷退出江湖。

而寫《水滸》的施耐庵(等人),又該怎麼寫?

從全局來看,武松故事只是眾多故事之一,擒方臘這個功勞沒必要非要再給武松了,可以給另外一個人推動劇情,如果需要的話,如果沒有合適的人了再給武松。

然而還真就有這麼個需要的人:魯智深。這個人的佛性在前面已經有所鋪墊,這兒該收筆了。作者需要讓他在立下大功後大徹大悟,而沒有立下大功這個環節,魯智深的大徹大悟就失去了意義。魯智深對這個劇情的需求度大於武松。

局部要服從全局,所以這個劇情要安排給魯智深。武松只好安排個“斷臂”情節“致敬”一下其他傳說故事了。


逗笑聊吧


水滸傳裡有一個細節,那就是魯智深生擒方臘,書上是這樣那個描述的:方臘從幫源洞山頂落路而走,便望深山曠野,透嶺穿林,脫了赭黃袍,丟去金花幞頭,脫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爬山奔走,要逃性命。連夜退過五座山頭,走到一處山凹邊,見一個草菴,嵌在山凹裡。方臘肚中飢餓,卻待正要去茅庵內尋討些飯吃,只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那和尚不是別人,是花和尚魯智深。拿了方臘,帶到草菴中,取了些飯吃,正解出山來,卻好迎著搜山的軍健,一同綁住捉來見宋先鋒。

可是看了電視劇水滸傳以後,有些茫然,原來方臘是被武松捉住的,事實上民間也有武松獨臂擒方臘的壯舉。

不過心裡有了疑惑,武松和魯智深這兩個人物都是梁山上數一數二的英雄,而且關係也非常要好,都是嫉惡如仇的人,後來也都是佛門弟子,不會再去爭執到底是誰剿滅的匪首。可是看書的人不能如此囫圇吞棗,還是有理論的必要。

後來發現,擒方臘的既不是武松,也不是魯智深,而是另有其人。

第一種說法是韓世忠,當時韓世忠並不是大將,而是一名小校。方臘之亂,禍延六州五十二縣,戕害百姓二百多萬,他敗亡後所掠婦人自他的巢穴中逃出,全身赤裸,自縊於林中的,相望百多里。朝廷以童貫、譚稹統率大軍鎮壓,方臘最後被一位小校所捉,這個小校就是韓世忠。這種依據是蘇州靈巖山存有 和 等材料的記載.

第二種說法是童貫,這見於宋史,歷史記載:(方臘亂諸將)劉延慶、王稟、王渙、楊惟忠、辛興宗相繼至,盡復所失城。四月,生擒臘及妻邵、子毫二太子、偽相方肥等五十二人於梓桐石穴中,殺賊七萬。四年三月,餘黨悉平。進貫太師,徙國楚。據說童貫這個人身材高大魁偉,皮骨強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頤下生著鬍鬚,一眼望去,陽剛之氣十足。當然活捉方臘肯定不是親力親為,而是他把手下的功勞攫為己有。

第三種說法: (劉世光) 方庚所擒。依據是 所載作於元朝的 :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臘準備起義之事,被洞源裡裡正方庚父方有常察知,派二子方熊告官,方庚又把方臘禁閉糧倉中。方臘得脫,殺方庚一家42口而舉義,唯方庚越牆逃脫,“指天說誓,傾心報國報家”。次年四月,方臘敗退,宋軍打到青溪,方庚投身軍前,為之嚮導。方臘兵敗,躲進洞源石洞裡。方庚帶領宋軍搜山圍捕,收買叛徒方京,獲悉方臘躲藏的山洞,致使方臘等人被捕。

至於武松單臂擒方臘,見於南宋筆記 和江浙一帶民間流傳很廣的 "武松獨臂擒方臘". 故事。

那麼到底哪一個故事才是確切的,江湖認為韓世忠才是擒方臘的英雄。

其一,水滸傳中宋江徵方臘於史無據,自然也就不存在武松和魯智深去捉方臘的故事了。而童貫儘管是宦官,確實平定方臘的主帥。而韓世忠是童貫手下王淵的一名小將。

其二,宋史雲:宣和二年,方臘反、江、浙震動,調兵四方,世忠以偏將從王淵討之。次杭州,賊奄至,勢張甚,大將惶怖無策。世忠以兵二千伏北關堰,賊過,伏發,眾蹂亂,世忠追擊,賊敗而遁。淵嘆曰:“真萬人敵也。”盡以所隨白金器賞之,且與定交。時有詔能得臘首者,授兩鎮節鉞。世忠窮追至睦州清溪峒,賊深據巖屋為三窟,諸將繼至,莫知所入。世忠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險數里,搗其穴,格殺數十人,禽臘以出。大意是:宣和二年,方臘造反的時候,江浙一帶震動,朝廷調兵遣將。韓世忠是偏將跟著王淵討伐。到了杭州,方臘軍聲勢浩大,大將們反而束手無策。韓世忠帶著兩千伏兵追擊,王淵讚歎道:你真是萬人敵。當時朝廷規定,擒住方臘的,授予節度使。韓世忠追到睦州清溪峒,因為藏了很多地方,別人都不知道該向哪裡攻擊。韓世忠偷偷地越過小溪于山間,問向農婦問路得到了消息,因此深入其中,格殺幾十個人,把方臘擒住。 其三,至於方庚當時不過是民團,與方臘鬥爭構不成威脅,而韓世忠乃以名將,平時養之有素。

由此可見,當年捉住方臘的乃是後來的抗金名將韓世忠,如此也不辱沒方臘的一世英名。方臘後來寧死不屈,慷慨就義,的確是一條好漢。


剛剛象棋VLOG


版本的問題,小說是魯智深擒方臘,民間坊間流傳武松單臂擒方臘。

《水滸》原著記載:當時宋江等眾將,監看燒燬了幫源洞中宮殿器皿屋宇樓閣,引軍都來洞口屯駐,下了寨柵。計點生擒人數,只有賊首方臘,未曾獲得。傳下將令,教軍將沿山搜捉。告示鄉民:但有人拿得方臘者,奏聞朝廷,高官任做;知而首者,隨即給賞。卻說方臘從幫源洞山頂,落路而走,忙忙似喪家之狗,急急如漏網之魚。便望深山曠野,透嶺穿林,脫了赭黃袍,丟去金花幞頭,脫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扒山奔走,要逃性命。連夜退過五座山頭,走到一處山凹邊。見一個草菴嵌在山凹裡。方臘肚中飢餓,卻待正要去茅庵內尋討些飯吃,只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那和尚不是別人,是花和尚魯智深。

武松擒方臘的說法:

明崇禎甲申年春丁卯月初版的《通臂拳譜》記載有武松獨手擒方臘的武術套路:

第二套

餓虎爬山六把歌:

餓虎爬山一捏喉,左檎右腕使壓肘;

武松獨手擒方臘,還把銀魚釣金鉤;

這說明,明代末年,武松獨手擒方臘的故事流傳很盛。

至於武松的斷臂,根據《水滸》原著,是被方臘手下的靈應天師包道乙用玄天混元劍砍斷的。





南山南影視


擒方臘這個故事純粹是虛構的,評話就有不同的版本,元明時期,各種八卦故事盛行。其實在108將的天罡星中,真正有好漢氣魄和高超武功的就魯智深和武松兩人,其他人都是做夢都想詔安升官發財或行為欠檢點的人!擒方臘是聚義的高潮,所以要突出這兩個好漢!


麟州捉鬼


水滸傳是作者根據當時的民間傳說以及一些小說誌異還有說書人口口相傳的故事改編整理出來的


要淡定21


倆個版本是一個是武松擒方臘,一個是魯智深生擒方臘。

原因是根據版本來說:武松擒方臘的版本因為林沖被氣死了,魯智深出家了,林沖是魯智深最好的兄弟,林沖死了,魯智深也心灰意冷,在大相國寺真的成和尚了。

魯智深擒方臘的版本是林沖沒有被氣死,跟隨宋江出征,魯智深也跟著一起,魯智深早先出家時方丈就參破了魯智深的一生,說他日後能成就功名,並能修成正果,所以,方臘被魯智深生擒就是為了印證方丈的話。


吆喝是我呀


心態變了,人格分裂。


爍星星


只是不同版本而已,目前主流是100回版本,還有120回版本,和金聖嘆的72 回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