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最前線│馳援武漢,只為救護生命而來

“隔離病房裡大家忙忙碌碌,出了病房手腫了,眼睛澀了,耳朵裂了,鼻子破了,口乾了,嗓子啞了。兄弟姐妹們帶著臉上深深的壓痕對視一笑,抓緊休息吧!下一輪進隔離病房我們還需要體力。” 到2月25日,遼寧馳援武漢醫療隊隊員、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科副主任醫師劉璠已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以下簡稱“武漢協和西院”)連續奮戰16天。

 

最前線│馳援武漢,只為救護生命而來


“兩個半小時後,需要一批同志集結馳援武漢,你有什麼問題麼?” 2月9日下午3時,作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的劉璠,突然接到科主任王瑋教授的電話。


“沒問題!”早已自願報名的劉璠絲毫沒猶豫,“馬上準備,保證按時在指定地點集結。”

最前線│馳援武漢,只為救護生命而來


“從來沒有以如此匆忙的腳步離開家。”那天下午,沒法給愛人朱然打電話,因為她當時正在遼寧省新冠肺炎診治瀋陽中心作為ECMO(體外膜肺氧合)小組的組長為一位危重型患者進行ECMO治療。


當朱然克服重重困難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走出隔離病房時已是下午4時50分。此時,劉璠已到達瀋陽桃仙國際機場,隨時準備飛往武漢。好在,醫院重症醫學科的馬曉春主任開車帶著朱然,直奔機場。


關於夫妻匆匆話別那一幕,劉璠沒有多說,他只是告訴記者:“臨行前,她嫻熟地整理著我的衣領說,‘多保重,放心,我和你一起’。”

“我和你一起!”夫妻二人在救死扶傷的道路上並肩作戰已經多年。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一個在荊楚大地,一個在遼寧。


2月11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王振寧教授帶領的團隊正式接手武漢協和西院13樓東病區的50名重症患者,劉璠穿好防護服,進隔離病房;朱然ECMO小組接到指令,奔赴朝陽搶救重患。次日午夜1點,患者轉危為安,朱然走出病房看到了手機裡劉璠的微信留言:“保重!我和你一起!”


最前線│馳援武漢,只為救護生命而來


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敵人、新的系統和新的流程,在武漢的工作任務重之又重,但劉璠只是告訴記者,“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就有條不紊地投入戰鬥。”


在實踐中學習、總結、調整,劉璠所在的醫療團隊根據武漢協和西院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工作規程和預案,管理規範而嚴格,保證每位隊員知道做什麼也知道怎麼做。同時,利用信息化方法快速整理出50名患者的病情特點,依據國家新冠肺炎指南對他們認真地進行評估和制定治療方案。


最前線│馳援武漢,只為救護生命而來


在武漢協和西院短短的10余天裡,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護協同作戰,進行了兩例氣管插管和有創機械通氣、第一例肺開放和俯臥位通氣,以及第一例胸腔閉式引流,目前已有近10位患者治癒出院。


與死神爭分奪秒的賽跑一直在緊張進行,對劉璠來說每天都像在打仗,但“載著飽受病魔折磨的人們駛向生的彼岸,這是醫者的職責和幸福。”


看著自己主治的患者露出笑容告別醫院,劉璠在馳援手記中寫到,“如果疾病是人生的一道洶湧激流,那麼醫者就是擺渡人,負責把患者帶出困境,這需要用心、用情、用時間。馳援武漢,我們只為救護生命而來,就要做武漢疫情的擺渡人!”

提起劉璠,王振寧言簡意賅:“這小夥子不錯,技術骨幹,業務能力沒得說。先後兩次赴塔城地區對口援疆,能吃苦,能戰鬥。”


“這些天我只能看得到你們的眼睛,但我知道劉教授和他的戰友們一定很帥,我想看看這些白衣天使的樣子。”這是前幾天一位治癒出院患者的心願。雖然因為出院安排緊張、醫護過於繁忙而沒有如願,但這位患者發自內心地說,“遼寧醫護是最棒的,有你們在我們就不怕了。”


記者:侯永鋒 特派武漢記者:姜義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